清朝軍機處做什麼的?為什麼漢人見了皇上要稱臣,滿人卻要稱奴才

2021-01-19 綜合故事一把抓

軍機處有一個規定,不奉聖旨,擅入者斬。即使你是親王,不奉聖旨擅入,也得斬。

清末的時候,湖廣總督張之洞奉詔進京,商議官制改革。他走到軍機處,在臺階底下,說什麼都不肯再往前多邁一步。張之洞那麼大的分兒,他都不敢邁一步。因為他不是軍機大臣,不能進軍機處。慶親王奕劻這幫人,他們是軍機大臣,就對張之洞說幹嗎呢你?腿抽筋了嗎?快來呀來呀!哦對,突然想起來了,他們天天走習慣了,沒覺得進軍機處有什麼不合適。張之洞真懂規矩,因為世宗皇帝遺訓,沒命令你敢進來宰了你。

軍機大臣平時就在這地方值班,早上三點多鐘起來,就得到這兒來值班。皇上一般七點鐘起床,清朝的皇帝一個一個的精力旺盛,像康熙爺、乾隆爺整宿整宿不睡覺,觀書達旦,一晚上一晚上地看書,精力非常的旺盛。而且清朝的皇帝都勤政,那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清朝的皇帝基本上擱在以往的王朝都是不世出的聖主,比方說隨便拿出一個皇帝來(同治帝差點兒),把光緒皇帝擱到明朝,那都是有道明君。可惜他趕上的時候不好,鴉片戰爭。但你要對比著看,要是明朝那些皇帝趕上鴉片戰爭,咱就印度了,徹底變殖民地了。

清朝的時候軍機處都快設到寢宮裡邊了。寢宮裡邊住的是皇上、皇上家人,以及伺候皇上家人的人。這麼說來這軍機大臣的地位,其實跟宮女、太監還真差不多。本來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相當於相國,但實際上他的地位就低到和皇上大秘書差不多。皇上並不是每天都上朝,但卻每天一定要見軍機,這皇帝一說叫起兒,就是叫軍機。要所有人都來,六部九卿都來叫大起兒,把這幫人都叫來。所以清朝的時候,中央統治機構,軍機處就進一步得到完善。

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撤銷,然後我國君主專制發展到了頂峰。軍機處一直到1911年才裁撤。

軍機處特別有意思,這麼重要的一個機構,在清朝,它卻不是法定機構,《大清會典》裡都不見記載。它這絕對是一個臨時機構。清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因西北用兵軍情緊急,設立軍機房,三年後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在軍機處任職者無定員,多時有六七人,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充任,稱之為「軍機大臣」,又稱「大軍機」。其僚屬稱「軍機章京」,通稱「小軍機」,掌繕寫渝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等事。乾隆時定軍機章京滿漢兩班各8人,後增至四班32人。軍機處執掌每日覲見皇帝,商承處理軍國事務。

軍機處的設置,使中國專制主義皇權達到了頂峰。你們看電視裡面演和坤與紀曉嵐,紀曉嵐見皇上稱臣,和紳稱奴才。旗人稱奴才,漢人稱臣。能稱奴才的,那證明是皇上家裡人,這是愛稱。稱臣是皇上跟你見外。所以中國古代的君臣關係發展到了清朝變成了主奴關係。好像是乾隆爺的時候,想要漢人也稱奴才。這個漢官就是不幹,漢人面子比較重要,反彈得比較大。乾隆爺恨恨作罷,下了一道聖旨,意思是說,你們雖然稱臣,跟那奴才是一樣的,你別給臉不要。就那意思,說你咳嗽還真喘。

相關焦點

  • 清朝官員對皇帝,什麼時候自稱「奴才」,什麼時候自稱「臣」
    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 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當奴才,滿漢大臣為何都喜歡自輕自賤
    奴才在清朝盛行與滿族早期社會實行的「領主制」有很大關係。統治者們都是「主子」,滿族百姓都是「奴才」。這種奴隸社會的遺風一直保留到清軍入關後。後金時期,滿族君臣之間的尊卑關係並不明顯,而且大臣多為武將,公文中大量使用「我」、「我等」字眼,僅漢人文官依照明朝舊例稱「臣」。皇太極登基稱帝後,滿族的皇權意識開始覺醒,曾經與皇太極稱兄道弟的貝勒爺們都開始以「臣」自稱。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原來是紀曉嵐不配成奴才
    就是紀曉嵐面對乾隆時通常是以微臣來自稱的,而他的老對手和珅卻是自稱奴才。當時你是不是以為和珅是為了討好乾隆連尊嚴都不要了,而紀曉嵐卻是剛正不阿對不對。兩個人高下立判。其實恰恰不是這樣。紀曉嵐不自稱奴才是因為他還不夠格。其實在清朝以前是沒有大臣自稱奴才的,他們都是自稱臣,微臣這一類的,一直到了清朝才有奴才這種自稱。
  • 皇帝給滿人起了一特殊「稱呼」,說漢人不配,後竟成一個罵人的詞
    我們在看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出現「奴才」兩個字,你可能覺得奴才就是一個奴隸下人而已,但是在清朝官員們的眼裡,他們都甘願稱自己為奴才,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但是在其他朝代,我們卻根本不曾聽到過奴才一詞,這到底是為什麼?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為什麼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珅卻稱「奴才」。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 讀書筆記:清朝也要求資質做「奴才」?
    在清宮戲裡,我們經常能聽見一個讓人生理不適的詞語——奴才。向皇上匯報工作的時候,左一個「奴才謹奏」,右一個「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動輒「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與「臣」相比,作為清朝特色的「奴才」,有著什麼樣的特殊意味?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接下來跟大家簡單聊聊。
  • 清朝的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背後的原因讓人笑噴
    無論是讀書還是看影視劇,你都會發現清朝的官員在皇帝面前或是上奏摺的時候,有的自稱奴才有的卻自稱臣,是不是感覺有些混亂?事實上,確實很混亂,以至於連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該稱呼什麼才好。而那些在清朝做官的漢人也蒙了,幾千年的孔孟之道被這些個剛剛入關的爺們玩出了新花樣,搞得有些不倫不類。沒辦法,跟著走吧,畢竟人家做了皇帝。於是一時之間,朝野上下,滿人中有些沿用原來自稱奴才,有些效仿漢人高大上的叫法,自稱臣,而漢臣也有些喜歡隨波逐流的自稱奴才,有些自視清高的依舊自稱臣。這時候的順治皇帝才沒時間管這些俗事,好容易多爾袞死了,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了。
  • 古代一種「稱呼」,明明是侮辱人,但滿人搶著用,還說漢人沒資格
    清宮戲中有的大臣面對皇帝的時候也會自稱「奴才」,同時也會稱「臣」,兩者相比下,無疑「臣」的地位要高貴,歷史上朝臣稱謂變換對此,漢朝時自稱臣還是一種榮耀。翻遍史書,「奴才」這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當中,當時劉淵曾說過「不用吾言,逆自崩潰,真奴才也!」這樣一句話,「奴才」這一詞才出現,但是沒有人將這「奴才」用來自稱,直到明朝時期才出現了自稱現象。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同時,由於清朝是滿人的天下,雖然說順治和康熙都提倡滿漢一體,以此來鞏固江山,但是漢人的身份仍然不能與滿人相提並論,且在朝廷的一些重要機關家皆是滿人擔任,同時,正規的八旗軍營也沒有漢人的存在。此時滿人之中的奴才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包衣奴才,而其中由來還要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說起。
  • 清代大臣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原來有這些原因!
    從字面意思看,似乎「臣」要高雅一點,「奴才」要下賤一點,漢人自稱「臣」那是普通打工的,滿人自稱「奴才」和奴隸社會的奴隸差不多。如果你這樣想,說明你三觀很正。確實是這樣的。
  • 清朝用這個稱呼來秀優越感,只有滿人能用,如今成了罵人的話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建立者是我們國家的少數民族,在當時滿清貴族為了秀出自己的優越感,於是規定一個詞只能滿人使用,漢人若是用了就犯了大不敬之罪,嚴重點是會被砍頭的,不過這個詞如今卻成了罵人的髒話,因為這個詞叫奴才!
  • 清代大臣為什麼有人稱「奴才」,有人稱「臣」?其中有什麼區別?
    「奴才」和「臣」都是大臣的自稱,但並不代表「奴才」就低「臣」一等,但也不代表二者可以混淆亂叫。在滿清入關前大臣的自稱並沒有什麼規定,就是還處於「你我他,大傻瓜」階段,叫「奴才」和「臣」都可以的。滿清入關後很多家養奴隸隨主子在戰爭中立功成為顯貴,但無論如何貴顯,在自己的本主面前還得自稱「奴才」。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後,善於改革的雍正帝為了標榜滿漢統一,營造一種新的君臣關係,在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發了一道上諭,明令臣下統一稱「臣」:「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
  • 搞不懂的清朝稱謂,奴才和臣有何區別?為什麼有的大臣要自稱奴才
    我們在觀看有關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聽到太監將自己稱為奴才,一般這個稱謂都是下人才使用的。甚至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罵人的話語,只要在清朝變成固定的稱謂。在清朝的皇宮當中,奴才這兩個字不是誰都能夠叫的,還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 出身卑微,卻能官運亨通,清朝的包衣奴才為什麼那麼牛?
    ,都可以交給他們來做。 清代的所謂「奴隸」,多指身份「下賤」的底層漢人,而滿族包衣則是「家僕」,八旗貴族的家奴。「家僕」與「奴隸」的區別很大,奴隸則只能做太監,做宮女,永遠無法步入仕途。
  • 在清朝奴才不是誰都能當的,從稱呼看出對方是否把你當成自己人
    在清朝歷史劇中我們聽到的比較多的一個詞就是「奴才」了。王剛在《宰相劉羅鍋》中飾演的和珅跟乾隆說的每一句話裡幾乎都有「奴才」,而且根據情緒的不同,能演繹出各種不同的味道,演技實在了得。但是電視劇市場魚龍混雜,製作水平參差不齊,編劇胡亂編,演員隨便演,根本不考慮歷史背景。有的清朝電視劇出現了漢大臣對皇上自稱「奴才」的bug,令人哭笑不得。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和早期的奴隸社會一樣,他們的一切都屬於八旗貴族的,包括他們的生活,還有他們的婚假都要聽從八旗貴族的,為他們提供家務,娛樂,還有一些經營活動,可以這樣說,只要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交給他們來做。如此一看似乎包衣就是奴隸,但事實上,在清朝定鼎天下之後,包衣的地位遠高於普通人。
  • 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惟獨清王朝是個例外——如果我們去讀清朝人的奏摺,便會發現,他們總是自稱「奴才謹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則趕緊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稱「臣」與稱「奴才」,意義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人說,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賤。這麼說有點望文生義。
  • 「稱臣為恥,奴才為榮」,在清朝為何「奴才」成為一種榮耀?
    「奴才」在當今是一個罵人的高級詞彙,不帶髒字不說,還讓人感到萬分的羞恥。可一些清宮劇中,經常出現「奴才謹奏」、「奴才遵旨」、「奴才告退」等之類的話語。您還別說, 這時光真要倒流到清朝時期,也算得上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耀了。也許有人會好奇,「臣」難道不比「奴才」高一等級嗎?而且這兩個詞語的褒貶程度一目了然。
  • 紀昀與和珅同為一品大員,為何紀曉嵐總自稱臣,和珅卻自稱奴才
    導言能對皇帝自稱奴才的人,不僅最能體現其與皇家的親密的關係,更表述了這些人與皇家是一家人。因而區別稱謂有益於保持滿洲內部的凝集力和團結,因為滿洲總人數相比非常龐大的漢族人人群來講,確實是不值一提。另一方面,清朝執政者也可以以此來敲擊漢臣,讓這些人明白自已始終只不過是外人,影響力如何也比不過滿人。看了《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連續劇的朋友,或許會有一個疑惑,全部都是乾隆皇帝的大臣,為何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坤卻稱「奴才」。這有哪些不一樣嗎?實際上有關這種稱呼,還確實不一樣,甚至於在皇上的眼裡,「奴才」的影響力要比「臣」的影響力要高,這是為什麼呢?這事要從清軍入關談起。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近段時間,《延禧攻略》、《如懿傳》等清宮劇連番上映,使得許多觀眾對清朝時期的一些事物產生了好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朝時期人物稱謂方面的講究。我們在劇中經常會看到,同樣是朝廷中的官員,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總是以奴才自稱,而另一些人則只稱自己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