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卑微,卻能官運亨通,清朝的包衣奴才為什麼那麼牛?

2021-01-09 騰訊網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麼算人家都是愛新覺羅家族的僕人,起點擺在那裡的。

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乃是家奴之意,其中「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這部分人主要由犯罪受懲罰的旗人組成,他們在旗籍上被列入另冊且為世襲群體。換言之,如果上一代是「包衣」的話,通常情況下,他的後代也將一直是「包衣」身份。

按清制,「包衣」不是八旗中的獨立組成部分而是屬於其主人所在的旗,如皇帝的「包衣」屬於「上三旗」(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歸內務府管理,主要擔任皇宮中的各種勤務,而其他王公貴族的「包衣」屬於「下五旗」。

包衣奴才和早期的奴隸社會一樣,他們的一切都屬於八旗貴族的,包括他們的生活,還有他們的婚假都要聽從八旗貴族的,為他們提供家務,娛樂,還有一些經營活動,可以這樣說,只要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交給他們來做。

如此一看似乎包衣就是奴隸,但事實上,在清朝,包衣的地位遠高於普通人。

包衣與奴隸的區別: 努爾哈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發展以家族為核心的統治模式,而建立了「主僕關係」明確的八旗制度。換言之,八旗制度等同於清朝的包衣制度,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清代的所謂「奴隸」,多指身份「下賤」的底層漢人,而滿族包衣則是「家僕」,八旗貴族的家奴。「家僕」與「奴隸」的區別很大,奴隸則只能做太監,做宮女,永遠無法步入仕途。 家僕卻是可以當官兒的,比如和珅。還有延禧攻略中的令妃他們家也是包衣出身。

包衣的待遇: 包衣與滿清貴族相比,雖然是下等人。但是與普通漢人相比,卻是上等人。(狗仗人勢嘛)

包衣是個鐵飯碗 :包衣相當於「旗下人」,所以有正規的旗人戶口。 旗人戶口是一個「鐵飯碗」,清政府每個月都會給旗人發放贍養銀子,所以包衣餓不死。

包衣擁有人身自由權 :

不對吧?包衣不是奴才嗎?哪來的自由權? 包衣是奴才不假,但他們是滿清皇室的奴才,而不是漢人的奴才。包衣有旗人戶口,旗人戶口比漢人戶口高級很多,大清律法明文規定,擁有旗人戶口的滿人,不可以被主人買賣,也就是說,在清朝買賣漢人是合法的,買賣旗人則是違法的,所以包衣擁有人身自由權。

包衣的政治待遇好 :

包衣雖然是滿清皇室的奴才,但是包衣有參加科考步入仕途的權力。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當上了大學士、總督之類的高官,如康熙朝正白旗下的「包衣」李士楨,後官至廣東巡撫;再如同治朝的湖廣總督官文和光緒朝的兵部尚書立山,他們都出身於內務府下的「包衣」。而且有清一代,包衣坐到皇太后的例子,也不是沒有。雍正皇帝的媽,德妃烏雅氏就是滿洲正黃旗包衣出身,他爺爺額參當過御膳房總管,是內務府的包衣,烏雅氏自然也是包衣身份。然而包衣坐到皇太后了,誰敢瞧不起?

嘉慶皇帝的媽,令妃魏佳氏也是滿洲正黃旗包衣出身,而且是包衣中的包衣。照樣能坐到皇貴妃的位置,這不符合最底層人的標準吧!

漢人當奴才就是沒有科舉權,你見過哪個太監考上過狀元? 所以在清朝,漢臣對皇帝稱「臣」,滿臣對皇帝稱「奴才」。

包衣服務對象,是滿清入關時各旗的旗主。比如包衣出身的和珅,和珅的祖宗是正紅旗旗主代善的包衣,代善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大清朝的鐵帽子王。換句話說,包衣服務的對象,都是愛新覺羅家的族人,一般非皇族出身的滿人或者漢人,無論權力多大,地位多高,也都無法擁有「包衣」的權力。

儘管和珅權傾朝野,但是如果和珅敢稱呼自己家的奴才為「包衣」,那便是以下犯上,意圖謀反。因此,包衣既不是奴隸,也不是奴才,而是專門服務於皇族的旗人。

而且「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人往往比普通旗人更容易獲得上升或發財致富的機會。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即正白旗「包衣」出身,但他卻是康熙皇帝的親信,長期掌管內務府下屬的「肥差」——江寧織造。

總而言之,包衣就好比「總統的保鏢」,奴才好比「看門的保安」,兩者的工作性質雖然相同,但是待遇和地位,完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怎樣一種存在?
    包衣奴才和早期的奴隸社會一樣,他們的一切都屬於八旗貴族的,包括他們的生活,還有他們的婚假都要聽從八旗貴族的,為他們提供家務,娛樂,還有一些經營活動,可以這樣說,只要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交給他們來做。如此一看似乎包衣就是奴隸,但事實上,在清朝定鼎天下之後,包衣的地位遠高於普通人。
  • 《包衣是奴才》
    高藝斌寫:《包衣是奴才》《清朝官員跪拜洋人》清朝的包衣在滿語中被稱為「包衣阿哈」,是家奴的意思,所以一般包衣都會和奴才連用稱為包衣奴才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而後期為方便統治又將旗人分為兩類,一類則是直接負責作戰,而另外一類便是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包衣奴才,一般是被挑選來作為皇室、王公貴族的奴僕或者是侍衛,又稱為內八旗。清朝包衣奴才享有極高的地位,但是這卻無法改變奴才是賤籍的傳統,所以清朝的包衣奴才初始之時乃是最下層。不過後來隨著清朝疆域的擴大,一些戰俘契約奴僕以及罪犯也加入了包衣奴才之列。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包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簡單地說,包衣奴才就是專門服侍於八旗滿洲皇族和王公貴族的家奴,與一般的奴僕不同的是,包衣是「世襲」的,就是其家族的先祖為包衣,那麼這個家族的後代就世世代代為包衣,專門服侍先祖侍奉的那個八旗貴族。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
  • 清朝「包衣奴才」地位很低?男的任高官,女的當后妃,真羨慕不來
    但實際上,不是誰都可以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有些沒門路的大臣羨慕還羨慕不來呢,這就叫欲做奴才而不得。包衣奴才是清朝出現頻率較多的一個詞語,其實這個稱呼用詞重疊了,因為包衣的全稱是「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本身就包含著奴才的意思。包衣之家,阿哈指奴僕。如果按照漢人的習慣,這就是家奴。
  • 解密:包衣奴才在清朝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
    包衣奴才,顧名思義,就是家生奴才,是清朝特有的一種封建人身領屬制度。其實說白了,和奴隸社會中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從屬關係沒什麼兩樣,不過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包衣奴才的臣僕身份只是針對他的主子而言,也就是說,與包衣其外的社會關係毫無關聯。那這些包衣奴才的來源從哪裡來呢?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幹嘛的,地位高嗎?
    清代的「包衣」本意就是家奴,但到了後期就開始演變成一種有義務的旗下人。包衣有自己獨立的建制,有點類似於《紅樓夢》中放出奴籍的賴尚榮家族。 包衣在法律上是良人的身份,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去應舉,有當官的可能。
  • 後金女真奪得中原以後,原來最下層的包衣奴才翻身,其中不乏漢人
    在當代,「包衣奴才」這個詞彙,相信大多數網友是不陌生的。因為不論是網絡論壇還是清宮戲,都會時常出現這個詞彙。 「包衣奴才」是清朝特有的詞彙,那麼,「包衣奴才」到底是幹嘛的?並且地位如何? 這一切,要從清朝建立前後說起。
  • 包衣奴才主要來源於戰俘,除出徵外還幫主人處理農商等事
    對清朝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會聽說過,清朝有種包衣奴才,也叫包衣,那什麼是包衣奴才呢?包衣全稱「包衣阿哈」,系滿語音譯,「家奴」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是清代八旗組織內部的一種人身領屬制度。
  • 「稱臣為恥,奴才為榮」,在清朝為何「奴才」成為一種榮耀?
    「奴才」在當今是一個罵人的高級詞彙,不帶髒字不說,還讓人感到萬分的羞恥。可一些清宮劇中,經常出現「奴才謹奏」、「奴才遵旨」、「奴才告退」等之類的話語。您還別說, 這時光真要倒流到清朝時期,也算得上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耀了。也許有人會好奇,「臣」難道不比「奴才」高一等級嗎?而且這兩個詞語的褒貶程度一目了然。
  • 歷代官員都稱臣,到了清朝卻自稱奴才,是他們越來越沒骨氣嗎
    但到了清朝時期,這一稱呼就發生了改變,有很多大臣都自稱奴才,例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可能很多人認為和珅自稱奴才,是對乾隆的獻媚。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奴才」要比「臣」低賤的多,畢竟一種是主僕關係,一種是君臣關係。那麼,向和珅一樣自稱「奴才」的官員是因為沒有骨氣嗎?
  • 清朝影視劇裡面,為什麼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
    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自稱奴才,這類人群主要是內宮的太監為主,在這群裡眼裡,自己就是卑微的下人,皇帝就是他們的主子。到了康熙朝時,只有皇宮內的太監和宮女自稱奴才,目的有二,一來降低身份可以拉近與主子的關係,自我貶低是討好主人的一種有效方式,二來太監和宮女本就身份卑微,沒有地位,自稱為「奴」也是屬於正常。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為什麼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珅卻稱「奴才」。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 八旗的包衣升官後,為何最怕見到自己的旗主?范文程就是血的教訓
    這幾個旗主,全部都是努爾哈赤子侄和孫子,就算你地位再高,能跟這幾個旗主鬥法嗎?那個時候,人家可都是手握重兵的主帥。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就能說明一切,範仲淹有一個後代子孫叫范文程,他大小就出生在滿洲。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不僅可以幫清朝出謀劃策,自己還常常身先士卒上戰場打仗,所以成為了清朝的開國元勳,是柱石一般的大臣。
  • 搞不懂的清朝稱謂,奴才和臣有何區別?為什麼有的大臣要自稱奴才
    我們在觀看有關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聽到太監將自己稱為奴才,一般這個稱謂都是下人才使用的。甚至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罵人的話語,只要在清朝變成固定的稱謂。在清朝的皇宮當中,奴才這兩個字不是誰都能夠叫的,還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 清朝滿臣為何自稱奴才?
    在人們心目中,「奴才」是個賤詞,可為何清廷規定只有滿臣能自稱「奴才」,而漢臣稱「臣」呢?「奴才」原是旗籍家庭奴僕對主人的自稱,相當於漢語的「老奴、小的」。其主子當權後,他們繼續這樣自稱,是表示「我是自家人」。
  • 清朝人為什麼喜歡自稱為奴才?
    奴才一詞,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說文》:「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辠隸,女子入於舂藁。』從女,從又。亻女,古文奴,從人。」我們歷史書上學的夏商周三代為奴隸社會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進入了封建社會,大臣統統自稱為「臣」,並無奴才稱謂。
  • 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惟獨清王朝是個例外——如果我們去讀清朝人的奏摺,便會發現,他們總是自稱「奴才謹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則趕緊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稱「臣」與稱「奴才」,意義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人說,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賤。這麼說有點望文生義。
  •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比如有個詞本來是罵人的,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和特殊的政治原因,到了清朝居然成為了尊稱,只有滿族官員可以使用,漢族官員還不能夠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詞又是什麼詞呢?為什麼會有這樣奇葩的現象呢?我們下面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