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2021-01-12 網易

2020-12-31 09:18:14 來源: 一隻小佳子兒

舉報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有一個專門的學派叫做「名家」,所謂名家,就是專門鑽研「名」的學派。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順。有時候名字好像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符號,但是有時候名字又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甚至決定生死。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德不配位,必受其殃」,名字如果不能跟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相符合,往往也會造成災難。


  比如有個詞本來是罵人的,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和特殊的政治原因,到了清朝居然成為了尊稱,只有滿族官員可以使用,漢族官員還不能夠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詞又是什麼詞呢?為什麼會有這樣奇葩的現象呢?我們下面一一道來。

  在秦、漢、唐等朝代,大臣們對皇帝說話時一般自稱「臣某某」,如果是功勳卓著、年紀又大的大臣在皇帝面前則會自稱「老臣」,「老臣」就有些自誇的意思了,就是說我給皇帝做了多年臣子了,如今已經從「臣」變成了「老臣」了。

  而皇帝正常情況下也會稱呼大臣為「愛卿」以表示自己對大臣的親近,如果臣下官職很高,皇帝往往會以姓氏加官職的形式來稱呼大臣,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大臣的親近。甚至於有時候天子、國王由於輩分比較低,而大臣功勳很高,輩分很高,會稱大臣為「亞父」、「仲父」,姜太公和管仲就享受了這個待遇。


  不過到了清朝,這個畫風就完全變了,一個大臣得寵的最好稱呼居然是「奴才」!如果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注意了就會發現,像和珅這樣的滿族寵臣,在皇帝面前都是「嬌滴滴」的自稱「奴才」,然後乾隆誇獎和珅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說,「你真是個好奴才啊!」但是如果是像紀曉嵐這樣的漢族官員,不論他怎麼得乾隆的信任,到了乾隆面前,都是規規矩矩的自稱「臣」。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在自稱「臣」的地位更高,而自稱「奴才」的地位更低嗎?事實恰恰相反,只有地位最高的滿臣才有資格自稱「奴才」,漢族大臣是沒有資格自稱「奴才」的。原來清朝在還是建州女真的時候就一直是奴隸制度,他們最親近的人也都是自己身邊的家奴,所以在1636年建立了清朝之後他們仍然保持這種制度。


  漢族當中「有幸」被他們擄走當家奴的,則會成為所謂的「包衣」,像曹雪芹的祖宗曹寅就是康熙的「包衣」,因為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包衣」曹寅做了大官,所以後面曹雪芹也當了一段時間公子哥,不過最終家道中落。包衣也是可以向清朝皇帝自稱「奴才」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家奴」。

  這個規矩在順治、康熙的時候,還是一項「不成文」的規矩,其他人錯用了「奴才」二字,康熙也不會在意,最多笑著指出來他的錯誤。等到雍正上臺時,為了明確「尊卑貴賤」,他就開始重視這個事情了,甚至於還專門把那些奏摺上面本來應該寫「臣」而錯寫成「奴才」的字跡用紅筆勾出,專門改正。


  等到乾隆的時候,就對這方面的控制更加嚴厲了,哪些人才是奴才,哪些人連做「奴才」的資格都沒有,乾隆心裡可是清清楚楚的,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聯名上書舉報科考舞弊,然而聯名的時候馬人龍卻忘了加一個「臣」進去,只寫了「奴才天保 馬人龍」,乾隆看了之後破口大罵說馬人龍不知道人臣的禮數,從此之後,這個制度便成了明文規定。


  不過偌大一個國家,卻人人爭著去做「奴才」而不得,不也很悲哀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古代一種「稱呼」,明明是侮辱人,但滿人搶著用,還說漢人沒資格
    作為外來統治者,清朝初期實行的政治制度幾乎與明朝相同,皇宮當中之後宮女和太監對外自稱奴才,不過到了雍正統治期間,思想束縛進一步加劇,君主集權化越發嚴重,軍機處設置之後,背離了原本的初衷,大臣們無法抒發政見,只能跪在地上聽命皇帝發話,日常生活中更是危機重重,生怕哪裡就觸怒龍顏,文字獄之風盛行,所有與「清」字掛鈎的言論,都被斷章取義,大力搜捕。
  • 清朝官員對皇帝,什麼時候自稱「奴才」,什麼時候自稱「臣」
    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 清朝用這個稱呼來秀優越感,只有滿人能用,如今成了罵人的話
    我們都知道,清朝的建立者是我們國家的少數民族,在當時滿清貴族為了秀出自己的優越感,於是規定一個詞只能滿人使用,漢人若是用了就犯了大不敬之罪,嚴重點是會被砍頭的,不過這個詞如今卻成了罵人的髒話,因為這個詞叫奴才!
  • 皇帝給滿人起了一特殊「稱呼」,說漢人不配,後竟成一個罵人的詞
    我們在看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出現「奴才」兩個字,你可能覺得奴才就是一個奴隸下人而已,但是在清朝官員們的眼裡,他們都甘願稱自己為奴才,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榮譽。但是在其他朝代,我們卻根本不曾聽到過奴才一詞,這到底是為什麼?
  • 滿族究竟是怎麼來的?曹雪芹、部分俄羅斯人、漢人為何都是滿族?
    【2019】總316期文/關捷歷史上的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嗎?完顏姓氏哪雲了?滿族為何還有俄羅斯人?滿族為何和漢族一樣,也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後的民族?歷史早有定論,過去女真族其實就是滿族核心成份的前身。滿族是滿洲族的簡稱。
  • 歷代官員都稱臣,到了清朝卻自稱奴才,是他們越來越沒骨氣嗎
    在中國歷代王朝,官員與皇帝對話時都自稱「臣」。但到了清朝時期,這一稱呼就發生了改變,有很多大臣都自稱奴才,例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可能很多人認為和珅自稱奴才,是對乾隆的獻媚。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奴才」要比「臣」低賤的多,畢竟一種是主僕關係,一種是君臣關係。那麼,向和珅一樣自稱「奴才」的官員是因為沒有骨氣嗎?
  • 這才是真實的清朝同光中興官員,清代最後的輝煌!
    廣東某官員,留指甲這件事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蓄甲的人一旦把指甲留長,就不能再做體力勞動了,留一根三釐米左右的指甲,需要半年以上的時間,稍不留神,就會劈裂折斷,這個留有長指甲的人就得需要人來伺候,所以這件事只能由不做勞動的人幹。
  • 漢人最沒人權的3個朝代,在元朝等同驢,在那個時代被稱為兩腳羊
    漢人最沒人權的3個朝代,在元朝等同驢,在那個時代被稱為兩腳羊 漢人,也就是現在的漢族人,一直都是華夏大地上最主流的民族,人口眾多,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人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 為何被清朝封閉了200年,還不準漢人進入
    長白山脈,歐亞大陸東緣最高山系,乃鴨綠江、松花江和圖們江的發源地,「長白」二字為「長相守,到白頭」的意思,代表著人們對忠貞與美滿愛情的嚮往與歌頌,同時,它還是中國滿族的發祥地,
  • 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當奴才,滿漢大臣為何都喜歡自輕自賤
    在清宮劇中,不管是文武大臣,還是侍衛太監都是一口一個「奴才」的叫著,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清朝的「奴才」可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奴才」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之中,是我國北方,尤其是少數民族中的常用詞彙,意為無用之人,只配為奴。
  • 清朝一品官員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哪些特殊的待遇?
    俸祿清朝一品官的年薪為180兩白銀,恩俸每月可得數十兩白銀,同時清制京官領雙俸,正俸一兩兼支米一斛,即180兩可支米180斛,且大學士俸米可再加一倍,即可支米260斛。當然這只是明面上的收入,暗地裡京官每年還能得到由地方官孝敬的豐厚的冰敬與炭敬,少則數十金,多則數百金。而到雍正元年,隨著「養廉銀」制度的建立,在地方上做官的一品官員開始有了獨有的養廉銀。
  • 搞不懂的清朝稱謂,奴才和臣有何區別?為什麼有的大臣要自稱奴才
    我們在觀看有關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聽到太監將自己稱為奴才,一般這個稱謂都是下人才使用的。甚至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罵人的話語,只要在清朝變成固定的稱謂。在清朝的皇宮當中,奴才這兩個字不是誰都能夠叫的,還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 滿族來自哪裡?滿族的族源來歷略考,滿族的確是女真人
    關於女真語,金元的典籍中多有記載,不過金代女真語留存到現代,還多虧了一位帝王-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開設了一個四夷館,專門編寫少數民族的語言,包括了韃靼(蒙古)、女真、西番、回紇、擺夷(傣族)、高昌、西天和緬甸八個分館。其中,就有一本珍貴的《女真譯語》,記載了女真語,現在研究女真語的最主要資料便是這本書。
  • 清朝的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背後的原因讓人笑噴
    多爾袞挖大明崇禎皇帝牆角的功夫遠在皇太極之上,他不僅將投降的明朝將領都給了高官厚祿,還對漢人的學問非常推崇,小皇帝順治也因此學了滿腦子的漢人學問。入關後稱帝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親政,清朝這才算是走上以漢人學問統治漢人的道路。但是從後金到清朝,不僅僅是稱呼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社會制度上的變化:從奴隸制突然就過渡到了封建君主專制。
  • 清朝官員下跪前為何要拍兩下袖子,有何玄機?象徵意義非常美好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經歷了無數的跌宕起伏,也流傳著無數文化與傳統。清朝官員上朝時,在下跪之前都到拍兩下袖子,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深入探究之後,這其中還隱藏著眾多門道。
  • 清朝有眾多公主,為什麼還有格格的存在?格格的真正含義讓人驚訝
    很多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都知道,清朝有許多格格,各種格格看的人眼花繚亂。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翻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格格,是滿族和清朝對女性的一種稱謂。清太宗起,逐步按照漢人習慣,重新規定了封號。作為非正式稱號時,被用於尊稱其他地位高貴的女性。另外,清朝親王的低階妾有時也被叫做格格。
  • 此人為拉攏清廷,成漢人最大敵人,百姓在他身上扎滿針孔插毛髮
    一「漢奸」卻向皇帝上書建議漢人剃髮,因此得罪了當時所有漢人,最終他的下場也很悲慘,此人就是閹黨成員孫之獬。孫之獬,字龍拂,1591年出生,山東淄川縣人。天啟二年,31歲的他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檢討,後晉升為侍讀。時值閹人魏忠賢當權時期,為仕途更順利,他也加入閹黨派。對魏忠賢等人阿諛奉承,過了一段吃香的、喝辣的好日子。崇禎元年,朱由檢打擊閹黨,魏忠賢倒臺後上吊自殺。
  • 看周劭談滿族詩人曹雪芹
    曹雪芹作為清廷內務府世代「包衣」,其再如何誇大,還不至於如此形容自己的家族。我們不能一面在虔誠地歌頌他的鐵面無私,一面又悄悄地貶損他是厚臉皮,做人不能如此不地道。至於「翰墨詩書」,大白話,不用翻譯,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那麼曹雪芹家族稱得上「翰墨詩書」之家嗎?查曹氏家族,除出了個曹寅外,無有可傳可頌之文人名世。
  • 為什麼沒有漢人當鐵帽子王呢?
    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害死南明永曆皇帝,康熙皇帝進封他為親王。鐵帽子王更高的爵位,似乎沒有。當年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時候,由四大貝勒共同主政,皇太極排行老四,三位兄長都是「兄長貝勒」。後來三貝勒莽古爾泰犯錯,被降為和碩貝勒。可見,這個「兄長貝勒」的地位比和碩貝勒更高,也比親王更高,但存在的時間很短。
  • 「奴才」本是句罵人的話 在清朝卻成了一個尊稱
    「奴才」本是一句罵人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