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有一個專門的學派叫做「名家」,所謂名家,就是專門鑽研「名」的學派。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順。有時候名字好像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符號,但是有時候名字又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甚至決定生死。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德不配位,必受其殃」,名字如果不能跟一個人的地位和身份相符合,往往也會造成災難。
比如有個詞本來是罵人的,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和特殊的政治原因,到了清朝居然成為了尊稱,只有滿族官員可以使用,漢族官員還不能夠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詞又是什麼詞呢?為什麼會有這樣奇葩的現象呢?我們下面一一道來。
在秦、漢、唐等朝代,大臣們對皇帝說話時一般自稱「臣某某」,如果是功勳卓著、年紀又大的大臣在皇帝面前則會自稱「老臣」,「老臣」就有些自誇的意思了,就是說我給皇帝做了多年臣子了,如今已經從「臣」變成了「老臣」了。
而皇帝正常情況下也會稱呼大臣為「愛卿」以表示自己對大臣的親近,如果臣下官職很高,皇帝往往會以姓氏加官職的形式來稱呼大臣,以此來表達自己對大臣的親近。甚至於有時候天子、國王由於輩分比較低,而大臣功勳很高,輩分很高,會稱大臣為「亞父」、「仲父」,姜太公和管仲就享受了這個待遇。
不過到了清朝,這個畫風就完全變了,一個大臣得寵的最好稱呼居然是「奴才」!如果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注意了就會發現,像和珅這樣的滿族寵臣,在皇帝面前都是「嬌滴滴」的自稱「奴才」,然後乾隆誇獎和珅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說,「你真是個好奴才啊!」但是如果是像紀曉嵐這樣的漢族官員,不論他怎麼得乾隆的信任,到了乾隆面前,都是規規矩矩的自稱「臣」。
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在自稱「臣」的地位更高,而自稱「奴才」的地位更低嗎?事實恰恰相反,只有地位最高的滿臣才有資格自稱「奴才」,漢族大臣是沒有資格自稱「奴才」的。原來清朝在還是建州女真的時候就一直是奴隸制度,他們最親近的人也都是自己身邊的家奴,所以在1636年建立了清朝之後他們仍然保持這種制度。
漢族當中「有幸」被他們擄走當家奴的,則會成為所謂的「包衣」,像曹雪芹的祖宗曹寅就是康熙的「包衣」,因為取得了康熙的信任,「包衣」曹寅做了大官,所以後面曹雪芹也當了一段時間公子哥,不過最終家道中落。包衣也是可以向清朝皇帝自稱「奴才」的,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家奴」。
這個規矩在順治、康熙的時候,還是一項「不成文」的規矩,其他人錯用了「奴才」二字,康熙也不會在意,最多笑著指出來他的錯誤。等到雍正上臺時,為了明確「尊卑貴賤」,他就開始重視這個事情了,甚至於還專門把那些奏摺上面本來應該寫「臣」而錯寫成「奴才」的字跡用紅筆勾出,專門改正。
等到乾隆的時候,就對這方面的控制更加嚴厲了,哪些人才是奴才,哪些人連做「奴才」的資格都沒有,乾隆心裡可是清清楚楚的,乾隆三十八年,滿臣天保和漢臣馬人龍聯名上書舉報科考舞弊,然而聯名的時候馬人龍卻忘了加一個「臣」進去,只寫了「奴才天保 馬人龍」,乾隆看了之後破口大罵說馬人龍不知道人臣的禮數,從此之後,這個制度便成了明文規定。
不過偌大一個國家,卻人人爭著去做「奴才」而不得,不也很悲哀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