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臣子」到「奴才」,古代官員都經歷了些什麼?

2021-01-19 煮酒君

在古代中國,於普通人而言,人臣便是可獲得的最尊貴的身份,尤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位。然而為人臣子者,兩千年當下來,卻從好好的"臣"變成了自稱"奴才"跪地行事。這是男兒膝下黃金不復?還是朝堂已不再是那個朝堂?

01 清代朝臣自稱"奴才"的表現

在近年以清代為背景的古裝劇中,我們常見下級官僚或僕從向上級或主人自稱奴才。甚至一些左右朝政的權臣,在面對帝王時依舊以"奴才"自稱。但實際上,"奴才"並未貫穿清代歷史。

現可考的君臣語境下臣子向皇帝自稱"奴才",最早發生於康熙年間。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九日,內庫郎中尚吉圖在呈送給康熙的奏摺中就自稱奴才。不過在康熙為帝的前幾十年,朝臣們其實是把"奴才"和"臣"自稱混用,並無定式。直到康熙末年,"奴才"之稱才在總兵以上的武官和八旗出身的文官群體中成為定式。而官銜較低的漢族朝臣大多仍舊以"臣"自稱。

然而這種自稱"奴才"的風氣在康熙朝剛形成,在雍正朝就遭受了一番挫折。在漢語中,"臣"、"僕"二字可連用,語義並無太大差別。可在滿語中,"臣"和"奴才"有著天壤之別——"貝勒為王,昂幫為臣,哈番為官",而"奴才"身份極其低賤。

所以覺得重臣自稱"奴才"不妥的雍正帝,在即位之初就頒布了禁止大臣自稱"奴才"的命令。在收到人生中的第二份奏摺時,他甚至親筆將大臣寫的"奴才"改成"臣"。

但雍正"嫌棄"的"奴才"之稱,在繼位的乾隆眼中卻是一個馭下的好工具。起初,乾隆還是單獨對一些臣子強調,在呈送關乎綠營和私事的奏章中應該自稱"奴才"。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他乾脆以上諭的形式要求滿族出身的大臣在公事奏章中自稱"臣",而在請安、謝恩和一般奏章中自稱"奴才"。至於漢族大臣,乾隆倒是一直反感他們自稱"奴才"。

而在乾隆之後,自稱"奴才"的朝臣越來越多。甚至連宗室子弟和皇子也漸漸以此自稱。至晚清,"奴才"基本取代了"臣"。若不是清廷式微和近代憲政意識傳播,那"奴才"恐怕還能陪同清廷一起覆滅。

02滿族舊俗並未對"奴才"之稱產生明顯影響

關於清代朝臣自稱"奴才",《養吉齋叢錄》、《清稗類鈔》等都稱"八旗官員奏對,自稱奴才","滿洲大臣奏事,向有稱臣或奴才者"。於是有人便以為,清代朝臣自稱"奴才"是受到滿族舊俗影響。但這種猜想與事實剛好相反。

在建立起封建國家之前,滿族制度文化的完備程度是全然無法與中原相比的。當時尊卑等級的界限也是相對模糊的。所以下級自稱"奴才",這不僅在《滿文老檔》等史料中無跡可尋,也不符合邏輯。

而在努爾哈赤至順治帝時期,滿清政權的文書制度也並不完善。因為這一時期國家政務以軍事為主,所以朝臣多是直接面見君主,口頭陳述。且這些能見到君主的朝臣多是位高權重者,與君主並無巨大的身份差距,所以自稱"奴才"也並不實際。

至於這一時期的漢人臣子,他們多延續明代的傳統,在文書中以姓名、謹奏起筆,在文中或結尾自稱"臣"。天聰三年(1629,即明崇禎二年)以後,一些貝勒開始在奏摺中自稱"臣",這更說明了清初官員更多受到中原文化影響而自稱"臣",而不是傳承所謂的滿族"舊俗"。

03從"臣"到"奴才"的根本原因

其實從"臣"和"奴才"的字面意義去看,我們就不難感覺到二者背後的皇權力度之差。在皇太極稱帝後,滿族統治者的"皇權"意識就開始覺醒,並不斷加強。

原本幾乎和皇太極平起平坐的一眾滿族權貴,開始被迫以"臣"的身份向其奏事。

崇德二年(1637),跪奏和稱"臣"更是成為規範。而康熙和乾隆認可"奴才"之稱,甚至要求越是身份尊貴,越是接近權力中心的大臣越要稱"奴才",就更是在強化皇權。

而雍正和乾隆雖都曾強調"臣"與"奴才"並無差別,"奴才"也不是什麼蔑稱,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奴才"還是成了比"臣"更有利的馭下工具。

乾隆二十八年(1763),蒙古王公就因未在奏摺中自稱"奴才"而被指責意圖謀反。往後嘉慶帝也多次拿"奴才"說事,處罰不嚴守尊卑等級的朝臣。

是故清代的"奴才"之稱,反映的是封建巔峰時期的君臣關係和尊卑制度。沒人天生願意貶低自己,但皇權要求清代官員恪守"奴才"的本分。

如此不平等,也難怪清廷式微滅亡了。

相關焦點

  • 清朝官員對皇帝,什麼時候自稱「奴才」,什麼時候自稱「臣」
    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 歷代官員都稱臣,到了清朝卻自稱奴才,是他們越來越沒骨氣嗎
    在中國歷代王朝,官員與皇帝對話時都自稱「臣」。但到了清朝時期,這一稱呼就發生了改變,有很多大臣都自稱奴才,例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可能很多人認為和珅自稱奴才,是對乾隆的獻媚。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奴才」要比「臣」低賤的多,畢竟一種是主僕關係,一種是君臣關係。那麼,向和珅一樣自稱「奴才」的官員是因為沒有骨氣嗎?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為什麼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珅卻稱「奴才」。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 古代沒有「普通話」,那皇帝上朝時,和說方言的臣子如何交流?
    古代沒有「普通話」,那皇帝上朝時,和說方言的臣子如何交流?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一個有關於方言的知識。我們國家疆土領域非常大,各個地區的人都有自己本地區的方言,我們對此不陌生,甚至有一些地方的方言,還會成為流行語,在網絡上,在影視劇中,頗帶一些搞笑成分。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同時,由於清朝是滿人的天下,雖然說順治和康熙都提倡滿漢一體,以此來鞏固江山,但是漢人的身份仍然不能與滿人相提並論,且在朝廷的一些重要機關家皆是滿人擔任,同時,正規的八旗軍營也沒有漢人的存在。此時滿人之中的奴才便是世人所熟知的包衣奴才,而其中由來還要從清朝的八旗制度說起。
  • 古代皇帝能聽懂說方言的臣子的話嗎?古代也有翻譯嗎?
    1.古代也有翻譯不管是什麼語言都要分等級,方言也是這樣,甲等:說得很棒,幾乎聽不出原來的口音。乙等:交流沒問題,就是有點蹩腳。丙等:說的啥啊?交流起來費老大勁。「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2.關於方言的二三趣事宋朝時期,當時有個閩南人叫劉昌言,有點點小耀眼,亮到了我們宋太宗的眼,宋太宗覺得這人不錯,想給他提拔成近臣,大臣們趕忙上奏:「昌言,閩人,語頗獠,恐奏對間陛下難會。」啥意思呢?是說,昌言吶,是胡建人,陛下你倆沒法交流,招架不來啊。宋太宗眼一瞪,表示我身為皇帝什麼人沒見過,就這?
  •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比如有個詞本來是罵人的,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和特殊的政治原因,到了清朝居然成為了尊稱,只有滿族官員可以使用,漢族官員還不能夠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詞又是什麼詞呢?為什麼會有這樣奇葩的現象呢?我們下面一一道來。
  • 古代官員也有年終獎螞蟻莊園答案 清朝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 螞蟻...
    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最近玩螞蟻莊園的玩家都在問,1月8日的問題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了?這道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給出了兩個選項,裝有金銀的荷包和表揚政績的詔書。大家知道哪個是正確答案嗎?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帶來的螞蟻莊園1月8日清朝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的答案了,來看看吧。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
  • 清朝影視劇裡面,為什麼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
    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自稱奴才,這類人群主要是內宮的太監為主,在這群裡眼裡,自己就是卑微的下人,皇帝就是他們的主子。到了康熙朝時,只有皇宮內的太監和宮女自稱奴才,目的有二,一來降低身份可以拉近與主子的關係,自我貶低是討好主人的一種有效方式,二來太監和宮女本就身份卑微,沒有地位,自稱為「奴」也是屬於正常。
  • 在古代,皇帝判處臣子死刑,臣子高舉免死金牌,皇上會如何處理呢
    今天我們繼續聊那些有趣的事,話說經常看古裝劇的小夥伴經常會在電視劇上看過這個情節,皇帝判處臣子死刑時候,臣子亮出了免死金牌,那此時皇上該會咋處理的呢?很多小夥伴也會好奇吧,今天筆者就帶大家去認識下。首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免死金牌,免死金牌的正規名稱是:丹書鐵券。免死金牌最初是由漢高祖劉邦創造的,由帝王賞賜給功臣。一半是大臣拿著,另一半是皇上拿著,以防假冒。
  • 清朝的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背後的原因讓人笑噴
    無論是讀書還是看影視劇,你都會發現清朝的官員在皇帝面前或是上奏摺的時候,有的自稱奴才有的卻自稱臣,是不是感覺有些混亂?事實上,確實很混亂,以至於連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該稱呼什麼才好。雍正皇帝到了雍正皇帝時期,稱呼才逐漸統一。雍正不僅膽大心狠,還心細。
  • 古代社會,身邊的奴才不可忽視!
    古代有句話「官多大奴多大」,這話一點不假。奴才就是一條狗,主子讓他幹啥他幹啥,讓他咬誰他咬誰。可是,奴才一旦背離了主子,那就連狗也不如了,反過來咬主子一口,直接命中要害,能一劍鎖喉,置主子於死地。看看古今中外的例子吧。大澤鄉起義的領袖陳勝,揭竿而起,打響了反對暴秦的第一槍。可是,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被車夫莊賈,一個狗一樣的人殺害。
  • 清朝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 漢唐宋清年終獎介紹
    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最近玩螞蟻莊園的玩家都在問,1月8日的問題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了?這道題還是有一定難度,給出了兩個選項,裝有金銀的荷包和表揚政績的詔書。大家知道哪個是正確答案嗎?小編我特意整理了相關的資訊,下面就是蠶豆網帶來的螞蟻莊園1月8日清朝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的答案了,來看看吧。古代官員年終獎是什麼?
  • 清朝的包衣奴才都是些什麼人?他們都是做什麼的?地位高嗎?
    簡單地說,包衣奴才就是專門服侍於八旗滿洲皇族和王公貴族的家奴,與一般的奴僕不同的是,包衣是「世襲」的,就是其家族的先祖為包衣,那麼這個家族的後代就世世代代為包衣,專門服侍先祖侍奉的那個八旗貴族。包衣奴才的地位高嗎?他本身的地位並不高。
  • 稱「臣」與稱「奴才」,有何不同?|史太Long
    惟獨清王朝是個例外——如果我們去讀清朝人的奏摺,便會發現,他們總是自稱「奴才謹奏」、「奴才跪奏」;接到皇上的聖旨,則趕緊表態說:「奴才跪誦之下不勝悚懼無地自容」,「奴才伏讀再三更切悚惶」。稱「臣」與稱「奴才」,意義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人說,奴才的地位比臣更卑賤。這麼說有點望文生義。
  • 古代官員的年終獎是什麼 螞蟻莊園1月8日課堂問題答案
    古代官員的年終獎是什麼 螞蟻莊園1月8日課堂問題答案時間:2021-01-08 23: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官員的年終獎是什麼 螞蟻莊園1月8日課堂問題答案 螞蟻莊園古代會不會有年終獎?古代官員的年終獎是什麼?
  • 清代大臣為什麼有人稱「奴才」,有人稱「臣」?其中有什麼區別?
    「奴才」和「臣」都是大臣的自稱,但並不代表「奴才」就低「臣」一等,但也不代表二者可以混淆亂叫。在滿清入關前大臣的自稱並沒有什麼規定,就是還處於「你我他,大傻瓜」階段,叫「奴才」和「臣」都可以的。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八旗制度創建伊始,所有旗人都屬於各旗旗主王爺的私屬,大汗也好,旗主王爺也好,與他們部屬的旗人都有著「養」與「被養」的關係,所以「主」與「奴」的關係也極為鮮明,所有旗人,無論滿蒙漢軍,都在習慣上稱皇帝、旗主王爺或領主為「主子」,而自稱「奴才」。滿清在入關各旗的貴族屬奴隸主,家裡蓄有奴隸,稱為「包衣阿哈」,即「家養奴隸」。
  • 《包衣是奴才》
    高藝斌寫:《包衣是奴才》《清朝官員跪拜洋人》清朝的包衣在滿語中被稱為「包衣阿哈」,是家奴的意思,所以一般包衣都會和奴才連用稱為包衣奴才
  • 同樣回答乾隆的問題,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而紀曉嵐卻稱臣?
    愛看清宮劇的人,都知道三位大臣,這就是乾隆時期的和珅、劉墉和紀曉嵐了。這三個人都各有特色,和珅是大貪官,這是世人皆知的,但是經王剛老師的演繹後,這個覺得狡猾之外,還有幾分可愛,也是十分有趣。而劉墉和紀曉嵐就都是大大的好官了。
  • 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當奴才,滿漢大臣為何都喜歡自輕自賤
    奴才在清朝盛行與滿族早期社會實行的「領主制」有很大關係。統治者們都是「主子」,滿族百姓都是「奴才」。這種奴隸社會的遺風一直保留到清軍入關後。後金時期,滿族君臣之間的尊卑關係並不明顯,而且大臣多為武將,公文中大量使用「我」、「我等」字眼,僅漢人文官依照明朝舊例稱「臣」。皇太極登基稱帝後,滿族的皇權意識開始覺醒,曾經與皇太極稱兄道弟的貝勒爺們都開始以「臣」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