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稱謂與影視劇中,相差甚大,皇帝也可自稱臣,皇后可自稱奴才

2021-01-10 騰訊網

關於清朝的稱謂,相信很多人在滿眼皆是清宮劇的今天,已經是耳熟能詳了。皇帝自稱朕,皇后自稱本宮,太后自稱哀家,妃子自稱臣妾,有時還被稱小主。然而,這些稱謂沒有一個與歷史相符,有的本是書面用語,日常中根本不會那樣自稱自己,而有的壓根在清朝就不會出現。假如你穿越到清朝,用有些影視劇中的稱謂,稱呼他們,他們也會一頭霧水,甚至懷疑你在罵他們。他們的自稱,之間的對稱和他稱同樣會顛覆你在影視劇中了解的那些關於清朝的稱謂。

比如說,在影視劇中你會經常聽到皇上本人自稱朕,而當你穿越到清朝,卻聽不到一句皇上日常中自稱朕的言語。你不要納悶,因為清朝皇上在日常中根本就不會自稱朕,朕只是一種書面用語,皇上硃批時可以在書面上自稱朕。日常生活中,皇上會自稱我。其實,清朝皇上的這個自稱和今天的我們非常相似,但為何影視劇中經常會用朕呢?可能是為了和現在我們有一個區別,再就是要體現皇上的身份,畢竟朕這個稱謂只有皇上一人可用。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皇上向太后請安時,會自稱兒臣,但這一稱謂在清朝也不會出現。在清朝當皇上面對太后或者太上皇時,皇上的自稱一般是我、臣、臣我、子皇帝臣。有人會說,臣不是只有大臣在皇上面前自稱嗎,並且還是漢臣,而滿臣可稱奴才。其實,清朝初期,皇上的自稱只用滿語,音近似現在的比音,滿語也就是我的意思。清朝中後期,皇上才實現對漢臣說漢語,對滿臣說滿語,對蒙古大臣說蒙古語。而皇上對自己母親和父親可以用滿語,蒙古語,也可用漢語的「臣」。皇上對太后和太上皇可稱「臣」「臣我」「臣我」「子皇帝臣」,那太后和太上皇作為長輩又如何稱呼皇上呢?作為長輩他們一般直接叫「皇帝」,而不叫「皇上」。皇子們一般稱呼皇上為「汗阿瑪」「皇父」「父皇」。而清宮戲中的「皇阿瑪」卻沒有記載。後宮和大臣則稱呼皇帝,一般叫「皇上」。旗人出身的大臣以及後宮、宮女、太監,那些與皇上在血緣上比較親近的,可以稱呼皇帝為「主子」。晚清皇宮中的太監和宮女還可稱皇上為「萬歲爺」。

在影視劇中,清朝的皇太后都會自稱為哀家,但這個自稱只存在於影視劇中,現實中,皇太后的自稱也是我,和皇上一樣,而書面上會自稱「予」。皇上稱呼皇太后,影視劇中總算稱呼對了,就是漢語的「額娘」「皇額娘」,宮中的太監和宮女以及晚輩則會稱太后位主子,老祖宗,背後則稱佛爺和老佛爺。在清朝能被稱老佛爺的只有康熙、乾隆、慈禧。而慈禧的稱呼也是最為特殊的,她讓光緒和隆裕皇后稱她為親爸爸,有時也稱皇爸爸,這意味自己要像男子一樣,此稱呼可能由「姑爸」引申而來。

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皇后自稱本宮和臣妾,但本宮這一自稱可只存在於影視劇中,臣妾為書面用語,平常不會出現自稱臣妾的情況。當皇后面對皇上時,一般自稱奴才,在私下的場合中皇后也可自稱我和吾。對於皇后執掌的後宮之中,都是以姐妹相稱的。在正式場合,她們都要稱皇后為主子,畢竟皇后是後宮之主。皇子和皇女都稱呼後宮為某額捏,比如皇后額捏,某妃額捏。當太監和宮女面對後宮時,一般稱呼自己的直屬主人為主子,其他的後宮則為某妃主子,某主子。

但在清宮戲中,我們經常看到的小主稱呼,在實際的歷史中並沒有出現過。但清代僕人對年輕主人,特別是主人的下一輩的小主人的稱呼一般為小主兒。可能影視劇中的小主是由小主兒引申而來。這個稱呼只能用於他稱。

說到這裡,你是否對清朝的稱謂有了一些改觀。影視劇中和戲臺上的那些稱謂,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已經脫離了現實的歷史。清朝的稱謂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就像皇上會自稱我一樣,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以這樣自稱。而朕只是在書面的時候用,並不像影視劇中那樣,皇上動不動就要自稱朕。皇上也並不是處處凌駕於臣民之上,比如清朝大臣則不會上朝時,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因為皇上本人知道自己不會有萬歲。面對現實,順其自然,才能活得舒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官員為何有的自稱奴才有的自稱臣?背後的原因讓人笑噴
    無論是讀書還是看影視劇,你都會發現清朝的官員在皇帝面前或是上奏摺的時候,有的自稱奴才有的卻自稱臣,是不是感覺有些混亂?事實上,確實很混亂,以至於連皇帝自己都不知道該稱呼什麼才好。從稱呼中也可看出,當大明王朝受四方朝拜的時候,山海關外的女真部族還在過著以打獵為生的非常原始的生活。在他們的部族中還是存在非常嚴重的奴隸現象的。其實也可以將後金政權看作是一種奴隸制政權。努爾哈赤喜歡關內漢人文化,尤其喜歡《三國演義》與《水滸傳》。他的子孫受到影響也逐漸的對漢人文化感興趣。
  • 清朝官員對皇帝,什麼時候自稱「奴才」,什麼時候自稱「臣」
    文章引言: 在看一些清朝電視劇的時候,一些臣子會對皇帝自稱「奴才」。大家一定不要有什麼誤解,「奴才」並非一個貶義,或者自謙,並非所有的臣子,有資格這樣稱呼自己。
  • 清朝滿臣為何自稱奴才?
    在人們心目中,「奴才」是個賤詞,可為何清廷規定只有滿臣能自稱「奴才」,而漢臣稱「臣」呢?「奴才」原是旗籍家庭奴僕對主人的自稱,相當於漢語的「老奴、小的」。其主子當權後,他們繼續這樣自稱,是表示「我是自家人」。
  • 搞不懂的清朝稱謂,奴才和臣有何區別?為什麼有的大臣要自稱奴才
    我們在觀看有關清朝的宮廷劇時,常常會聽到太監將自己稱為奴才,一般這個稱謂都是下人才使用的。甚至在清朝以前,奴才一直都是罵人的話語,只要在清朝變成固定的稱謂。在清朝的皇宮當中,奴才這兩個字不是誰都能夠叫的,還有著很嚴格的要求。
  • 兩位大臣聯名上奏,乾隆看到署名後當即大怒:你怎麼能稱奴才?
    近段時間,《延禧攻略》、《如懿傳》等清宮劇連番上映,使得許多觀眾對清朝時期的一些事物產生了好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朝時期人物稱謂方面的講究。我們在劇中經常會看到,同樣是朝廷中的官員,有一些人在皇帝面前總是以奴才自稱,而另一些人則只稱自己為臣。
  • 清朝影視劇裡面,為什麼有人自稱「奴才」,有人自稱「臣」?
    在明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自稱奴才,這類人群主要是內宮的太監為主,在這群裡眼裡,自己就是卑微的下人,皇帝就是他們的主子。到了康熙朝時,只有皇宮內的太監和宮女自稱奴才,目的有二,一來降低身份可以拉近與主子的關係,自我貶低是討好主人的一種有效方式,二來太監和宮女本就身份卑微,沒有地位,自稱為「奴」也是屬於正常。
  • 「稱臣為恥,奴才為榮」,在清朝為何「奴才」成為一種榮耀?
    奴視中人少,庭機左戚難。「奴才」在當今是一個罵人的高級詞彙,不帶髒字不說,還讓人感到萬分的羞恥。可一些清宮劇中,經常出現「奴才謹奏」、「奴才遵旨」、「奴才告退」等之類的話語。您還別說, 這時光真要倒流到清朝時期,也算得上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耀了。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原來是紀曉嵐不配成奴才
    就是紀曉嵐面對乾隆時通常是以微臣來自稱的,而他的老對手和珅卻是自稱奴才。當時你是不是以為和珅是為了討好乾隆連尊嚴都不要了,而紀曉嵐卻是剛正不阿對不對。兩個人高下立判。其實恰恰不是這樣。紀曉嵐不自稱奴才是因為他還不夠格。其實在清朝以前是沒有大臣自稱奴才的,他們都是自稱臣,微臣這一類的,一直到了清朝才有奴才這種自稱。
  • 清朝獨有的奴才制度,滿臣稱奴漢臣稱臣,包衣奴才又是如何劃分?
    清朝包衣的身份一直都是世襲罔替,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而且若是家族中包衣奴才的代數越多,在帝王或者是王公貴族之中更有臉面,也會愈加受到重用。與清朝之前的奴籍不同的是,包衣可以直接參加科舉或者是入選軍營,而女子一般是進宮為婢,但若是在帝王面前露臉,被抬為妃子的機率也是很大,例如乾隆皇帝的令妃出身便是包衣奴才,但自從侍寢開始,位份被破格提拔,甚至在皇后失寵之時,位列皇貴妃協助六宮事務;更或者是曹雪芹家族原先便是包衣奴才出身,但最後卻成為朝廷要員,封疆大吏。
  • 紀昀與和珅同為一品大員,為何紀曉嵐總自稱臣,和珅卻自稱奴才
    導言能對皇帝自稱奴才的人,不僅最能體現其與皇家的親密的關係,更表述了這些人與皇家是一家人。因而區別稱謂有益於保持滿洲內部的凝集力和團結,因為滿洲總人數相比非常龐大的漢族人人群來講,確實是不值一提。另一方面,清朝執政者也可以以此來敲擊漢臣,讓這些人明白自已始終只不過是外人,影響力如何也比不過滿人。看了《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連續劇的朋友,或許會有一個疑惑,全部都是乾隆皇帝的大臣,為何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坤卻稱「奴才」。這有哪些不一樣嗎?實際上有關這種稱呼,還確實不一樣,甚至於在皇上的眼裡,「奴才」的影響力要比「臣」的影響力要高,這是為什麼呢?這事要從清軍入關談起。
  • 讀書筆記:清朝也要求資質做「奴才」?
    由此可見,清朝在入關以前,其君臣語境下的稱謂,就已經經歷了從「平等」到「有高下」的過程。二學者們普遍認為,君臣語境下「奴才」一詞的出現,是隨著康熙朝使用奏摺制度後,開始出現的。從現存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中,最早開始於君臣語境下使用「奴才」自稱的時間,為山東巡撫佛倫於康熙二十九年遞交的奏摺。巡撫臣佛倫謹奏:聖主降旨:朕體安。欽此。
  • 清朝人為什麼喜歡自稱為奴才?
    奴才一詞,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存在了,《說文》:「奴,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辠隸,女子入於舂藁。』從女,從又。亻女,古文奴,從人。」我們歷史書上學的夏商周三代為奴隸社會就是這麼來的,後來進入了封建社會,大臣統統自稱為「臣」,並無奴才稱謂。
  • 清朝什麼人才有資格當奴才,滿漢大臣為何都喜歡自輕自賤
    奴才在清朝盛行與滿族早期社會實行的「領主制」有很大關係。統治者們都是「主子」,滿族百姓都是「奴才」。這種奴隸社會的遺風一直保留到清軍入關後。後金時期,滿族君臣之間的尊卑關係並不明顯,而且大臣多為武將,公文中大量使用「我」、「我等」字眼,僅漢人文官依照明朝舊例稱「臣」。皇太極登基稱帝後,滿族的皇權意識開始覺醒,曾經與皇太極稱兄道弟的貝勒爺們都開始以「臣」自稱。
  • 歷代官員都稱臣,到了清朝卻自稱奴才,是他們越來越沒骨氣嗎
    在中國歷代王朝,官員與皇帝對話時都自稱「臣」。但到了清朝時期,這一稱呼就發生了改變,有很多大臣都自稱奴才,例如《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和珅。可能很多人認為和珅自稱奴才,是對乾隆的獻媚。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奴才」要比「臣」低賤的多,畢竟一種是主僕關係,一種是君臣關係。那麼,向和珅一樣自稱「奴才」的官員是因為沒有骨氣嗎?
  •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
    為什麼和珅自稱奴才,紀曉嵐自稱微臣,只因奴才和乾隆是一家人?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朋友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都是乾隆皇帝的臣子,為什麼紀曉嵐稱自己為「臣」,而和珅卻稱「奴才」。這有什麼不一樣嗎?
  • 古代皇帝皇后,為何自稱「寡人」和「哀家」別被電視劇騙了
    中國自古以來封建王朝的掌權者都是皇帝,這些封建王朝的皇帝們平時都是高高在上的,包括他身邊的皇后也是非常尊貴的,平時皇帝在和臣子們商量政事時,或者和他的妃子們在一起的時候,都會喜歡稱自己為「寡人」而他身邊的皇后在和別人聊天之時也是習慣性的稱自己為「哀家」那皇帝自稱「寡人」和皇后自稱「哀家」到底是什麼意思
  • 清代大臣為什麼有人稱「奴才」,有人稱「臣」?其中有什麼區別?
    對於清代「奴才」與「臣」的稱謂,民間有一個比較樸實的觀念,就是滿臣稱「奴才」,漢臣稱「臣」。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這個問題還是比較複雜的,而且隨著時代也有過幾次變化。滿清入關後很多家養奴隸隨主子在戰爭中立功成為顯貴,但無論如何貴顯,在自己的本主面前還得自稱「奴才」。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後,善於改革的雍正帝為了標榜滿漢統一,營造一種新的君臣關係,在雍正元年八月十六日發了一道上諭,明令臣下統一稱「臣」:「凡奏章稱臣、稱奴才,俱是臣下之詞,不宜兩樣書寫。嗣後著一槩書寫臣字」。
  • 清朝「包衣奴才」地位很低?男的任高官,女的當后妃,真羨慕不來
    清宮劇裡經常有這樣的場景,無論皇室宗親還是後宮妃嬪,見到皇帝都得自稱奴才,很多文武大臣同樣如此。看起來地位十分卑下,毫無尊嚴。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麼意思,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地位如何?
    在一些以清朝歷史為背景的小說或者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包衣奴才」這個詞語,這個詞可是清朝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包衣奴才是清朝統治者奴僕中的一種,不過雖為奴才,卻也是清朝統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許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當官、為妃,名垂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