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規農業中,雜草一直被認為是作物生長的大敵, 如果不清除雜草則會導致減產。
有機農業既注意到其有害的一面, 也關注到其有益的一面。
有機果園提倡生草栽培,即在果園株行間選留原生雜草, 或種植非原生草類、綠肥作物等, 並加以科學管理, 是草類和果樹協調共生的一種栽培方式。
生草的義大利南提洛爾密植蘋果園
果園生草是一項先進、實用、高效的土壤管理技術,在歐美、日本等農業發達國家實施多年 , 對改善土壤團粒結構, 提高土壤通透性, 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促進果樹根系生長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因此在集約化果園應用十分普遍。
生草的日本青森蘋果園 (冬季)
果園生草不但可以提高生態系統內部光能、生物能及代謝能的循環和利用效率, 提高系統的生產能力, 以及維持生物種群之間的動態平衡, 實現系統內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而且有利於在人為幹預下實現果園生態系統自運轉的無廢料循環及各類資源的高效轉化。
那麼有機果園生草有哪些好處?
果園生草的八大好處
1.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生草可以自力更生解決果園土壤有機質不足的問題, 維持或增進地力。
長期以來, 果園內有機肥施用量不足, 化肥的大量連年使用, 造成土壤板結、酸鹼失衡、肥力下降, 這是果品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
果樹根系強大, 地上部分生長旺盛, 每年都會產生殘枝、落葉、落果, 以及果園各種各樣的雜草, 還有這個微生態系統中賴以生存的微小動物及其糞便、殘體含有大量豐富的有機質, 翻壓後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提高土壤肥力。
連續生草的蘋果園有機質含量顯著增加
果園生草後, 土壤動物變多,它們對於枯枝、落葉、落果脫落的樹皮等起著粉碎的作用, 如無脊椎動物多數具有強大的上顎 (如螞蟻、馬陸、蜈蚣和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蟲等) , 用於齧碎枯枝落葉加以攝食。
然而, 殘枝敗葉並不是一類營養價值高的食物, 因此, 他們必須依靠大量取食, 並排出大量的糞便。
數量驚人的土壤動物不分季節, 不分晝夜的全年攝食活動, 其粉碎、取食相當驚人。動物功能的主要作用並非粉碎, 還有攪拌混合作用。
草地上的蚯蚓
動物的口器和消化道的功能, 動物的活動、潛伏、移動, 有時甚至開穴等綜合作用使生物遺體變碎、變細並與土壤無機質部分混合, 使土壤變成適合果樹生長發育的狀態。
據試驗,覆蓋層下5~10釐米土壤有機質比生草條件下提高1%。在土壤氮不足的情況下, 最好的草類應該是耐陰的豆科作物, 如三葉草、草木樨、毛葉苕子、小冠花等,這些都是固氮力強, 又易分解, 生長旺盛的綠肥作物。
2.保持土壤墒情
果園生草可以增加地面的覆蓋層, 穩定淺層土壤的溫溼度, 有利於根系生長和土壤微生物及蚯蚓等土壤習居動物的繁殖。
就地表而言,果園生草後可以形成一定的地表覆蓋, 減少陽光輻射和表層土壤水分的蒸發。
就地下而言, 大量的生草在地下形成密密麻麻、錯綜複雜的根系, 一歲一枯榮, 周而復始地疏鬆土壤, 使團粒結構更好, 蓄水保墒能力更強, 有利於果樹生長。
在有機山地果園, 果園生草後形成了緻密的地面植被, 可固沙固土, 減輕降水對土壤的衝刷, 減少地表徑流, 大幅度降低水分、養分和土壤的流失。
土壤墒情監測儀
由此可見,生草後的果園可以減少行間土壤水分蒸發, 調節降雨中地表水的供應平衡, 生長旺盛時刈割覆蓋樹盤形成覆草保墒。
試驗數據表明, 在覆蓋的條件下, 土壤水分損失僅為清耕的1/3,覆蓋5年後, 土壤水分平均比清耕多70%。
實踐證明, 有機果園以果為主, 多種植物合理搭配, 立體栽培, 減少它們之間的競爭, 充分發揮其協作關係, 對改善果樹和果園生態是非常有益的。
3.改善果園小氣候
日本自然栽培專家木村秋則主張夏天不割草, 他觀察發現, 除草過於仔細, 土壤就會變硬。
雜草叢生的蘋果園, 即使在盛夏, 溫度也不會很高, 從而使泥土保持溼潤;雜草越多越高, 溫度相對越低一些, 土壤墒情則更好一些。
生草果園
果園生草在春天能夠提高地溫, 促使根系較清耕園進入生長期提早15~30天;在炎熱的夏季降低地表溫度, 保證果樹根系旺盛生長;進入晚秋後, 增加土壤溫度, 延長根系活動1個月左右, 對增加樹體貯存養分, 充實花芽有十分良好的作用。
冬季草被覆蓋在地表, 可以減少凍土層的厚度, 提高地溫, 減輕和預防根系的凍害。由於綠肥作物對土壤理化性的改良, 土壤中的水、肥、氣、熱表現協調, 可提高果園空氣溼度, 夏季高溫時節果園比較涼爽, 對果樹生長發育十分有益, 並有利於減輕日灼病的發生。
4.疏鬆土壤
生草覆蓋和果園清耕比較, 土壤物理性狀好, 土壤疏鬆易碎, 通氣良好, 透水性好, 能保持土壤結構穩定, 防止水土流失, 有利於蚯蚓等地下動物繁殖, 促進土壤水穩性固粒結構的形成。
木村秋則觀察發現, 小麥的根可以長到80釐米, 禾本科雜草的根可以長到60釐米, 黑麥的根則可以深入土壤到1.6米, 取得深耕的效果。
草地下方示意圖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果園生草後, 數量眾多的雜草根系在地下形成了密密麻麻的網絡。每一根雜草在生長發育時, 其根系都在頑強地往土壤中加長加粗生長, 土壤空間因此被向周圍擠壓, 雜草因而形成了自己龐大的根系。
一旦雜草乾枯死亡, 其根系很快分解, 即產生了原有根系特有的網絡狀空間。
來年附近新的雜草開始新一輪的生長, 此空間被擠壓, 重新形成了另一個雜草根系空間, 周而復始, 意味著土壤被雜草無意識的反覆耕作。
加之土壤中的蚯蚓挖穴產卵, 繁衍生息。空間和孔道彼此交融,縱橫交錯, 土壤因此疏鬆肥沃。此乃大自然所為, 人稱「自然耕作」也!
5.降低成本、減輕勞動強度, 提高效益
果園生草除了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 蓄水保墒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好處就是節省肥料。
在西北黃土高原乾旱半乾旱蘋果產區, 年降水量僅600毫米左右, 如能實施果園生草, 年割草4~5次, 可產生3~4噸鮮草。
生草的果園可依長勢及時刈割並覆蓋地表, 必要時加溼堆漚, 就地取材肥田, 可大大減少有機肥施用量。
果園生草後, 雜草的根系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不斷分泌有機酸, 從而提高了土壤中磷的有效含量;作為綠肥的豆科作物, 會利用其根部獨有的根瘤菌, 發揮其固氮作用。
固氮、解磷、析鉀這些生理生化的吸收、轉化過程, 基礎是果園生草, 微生物參與, 最終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 達到減少施肥的目的。另據試驗, 果園生草、刈割和清耕相比, 可以減少鋤草用工60%左右, 並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
另外, 由於覆蓋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狀, 提高了土壤肥力, 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 配合使用生物菌肥, 可減少商品肥料和農家肥的施用量, 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以上種種, 都降低了生產成本。
6.生草後害蟲更易控制
果園生草可以提高生物多樣性, 創造良好的生物防治條件。
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的有機果園生草後, 環境開始好轉 , 大量的動物 (既有有害的, 也有有益的) 開始加入, 他們尋找各自的棲息場所和食物。
這些動物來自四面八方, 它們有根食者 (如金針蟲、地老虎、根結線蟲、蟬的幼蟲等) , 枯食者 (如蚯蚓、馬陸、潮蟲、跳蟲、白蟻、擬步甲等) , 屍食者 (如埋葬甲、蠅的幼蟲等) , 糞食者 (如蜣螂、糞金龜子、大黑金龜、雙翅目的幼蟲等) , 還有菌食者 (大菌甲、菌蠅的幼蟲、跳蟲和蟎等) , 捕食者 (如蜈蚣、蜘蛛等) 和雜食者 (如灶馬、蠼螋等) 等。
木村秋則自然栽培蘋果園的自然生草
這時, 生態平衡中的自然控制的力量開始顯現。雜草叢生的蘋果園為鳥類、昆蟲類、蜘蛛類, 甚至鼠類和線蟲類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基於生態系統中的自然平衡規律, 天敵昆蟲、捕食鳥類的介入, 使得害蟲的生存和活動空間因此受限, 其危害程度大大減輕。
維持生態平衡
空中的飛鳥有時候也會啄食果實, 但它們更喜歡覓食害蟲;樹冠和草叢中多了一些捕食性蜘蛛、螳螂、椿象和寄生蜂、寄生蠅等, 害蟲的種群數量會減少, 繁殖會受限, 危害程度開始減輕;地表的螞蟻類、蜈蚣類、昆蟲類和地下活動的蚯蚓類、線蟲類等消滅了不少地表遷徙害蟲和地下越冬、越夏的害蟲, 同時土壤變得越來越疏鬆、肥沃。
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調研發現, 冬季種油菜的蘋果園, 越冬的蜘蛛和瓢蟲數量是常規果園的4~6倍;草相豐富的果園, 越冬的天敵昆蟲數量更大, 種類更多。
7.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
前已述及,生草後形成特有的果園為生態環境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從空中到樹上、地表和地下大量的取食、捕食、共生、寄生的生物 (動物、植物、微生物) 介入, 形成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
這個系統毫無疑問地產生了源源不斷的、大量的有機物, 土壤微生物將這些有機物轉化為礦質營養, 提高難溶性無機物的溶解性, 併合成有機營養, 包括生理活性物質等, 供應果樹吸收利用。
同時形成腐殖質等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有利於土壤養分、水分、空氣對果樹的穩定供應。英國東茂林試驗站曾報導, 清耕蘋果園缺乏菌根, 影響磷的吸收。
在土壤中, 數量眾多的根系微生物與果樹根系共生, 出現了在根系內外部共生的菌根, 組成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它們雙方分泌的化學物質, 有的可以相互促進生長發育 (如促進了果樹對水分、養分的吸收) , 有的可以抑制果園有害生物的生長, 有利於有機水果的生產。
國外有調研發現, 只有微生物而無動物的小區和有動物的小區相比, 前者落葉枯枝的分解量僅5%, 而後者高達10%。
8.提高果品質量
生草果園風沙減少, 有利於果實保持果面光潔。
生草果園由於空氣溼度和晝夜溫差增加, 使果實著色率提高, 含糖量增加, 果實硬度及耐貯性也有明顯改善。
木村秋則的蘋果園連續生草30多年, 試驗發現, 蘋果成熟前割草, 有利於果實著色。
尤其套袋果園, 果實摘袋後最易受高溫和乾燥的影響, 果面容易發生日灼和乾裂紋, 果園生草能有效避免和防止以上現象發生, 提高果實外觀品質。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告知即刪)
來源:果農之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