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地球上曾經生活的所有物種中有99%已經滅絕。滅絕是生命歷史的一部分,單個物種的滅絕一直在發生。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的物種最終會隨著自然選擇對倖存者的影響而被替換,從而進化出新的物種。地質記錄中的物種大滅絕是由(在地理上)短間隔(如幾百年至數千年)內大部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定義的。
珊瑚裸尾鼠。2019年2月,澳大利亞政府宣布,該國特有物種珊瑚裸尾鼠已經滅絕。
古生物學家在化石記錄中認識到五次大滅絕事件。在大約4.43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估計所有海洋物種中的86%消失了。在泥盆紀末期,大約3.6億年前,所有物種的75%滅絕了。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滅絕事件,滅絕率為96%。在三疊紀末期,大約2.01億年前,所有物種的80%從化石記錄中消失了。最著名的大滅絕發生在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當時包括恐龍在內的所有物種中有76%滅絕了。
科學家們仍在辯論導致物種滅絕的因素。導致物種消失的因素可能是自然災害,例如火山爆發,隕石撞擊或氣候變化,也可能是生物災害,例如競爭,疾病或資源枯竭。
在過去的400年中,許多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物種已經滅絕。比較最近的滅絕和過去的滅絕的研究表明,目前的滅絕率比化石記錄預期的高。研究人員認為,地球正處於現代的人類第六次滅絕之中。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新發表的研究 評估了29,374例陸生脊椎動物的滅絕風險。該研究確定了瀕臨滅絕的75種哺乳動物,335種鳥類,41種爬行動物和65種兩棲動物,種群數量不到一千。名單上超過一半的物種僅剩下不到250個。這些極度瀕危動物大多數集中在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極度瀕危的物種包括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它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動物之一,其中不到100頭在野外生存。紐西蘭的鴞鸚鵡(Strigops habroptilus),在人類引入外來捕食者(如老鼠)後,只有200隻得以生存,棲息地遭到破壞,導致種群崩潰。根據聯合國的一份總結報告,兩棲動物是脊椎動物中最脆弱的群體之一,其中40%的研究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大多數關於滅絕風險驅動因素的研究都集中在脊椎動物上。無脊椎動物的保護狀況仍未得到很好的研究,有人估計,27%的已知物種處於危險之中。最近的調查還顯示昆蟲種群急劇減少。
爪哇犀牛
鴞鸚鵡
根據該報告,人類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觸及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一,但人類活動卻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從11.000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底部發現的塑料碎片可以看到,即使是地球上最偏僻的角落也不再原始。
2016年6月14日,由於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珊瑚裸尾鼠(Melomomys rubicola)成為第一個被宣布滅絕的哺乳動物。僅生活在澳大利亞大堡礁北端的帶植被的珊瑚礁上,現在被海平面上升淹沒了,這個物種最後一次出現在2009年。
海平面上升模擬圖
人類通過棲息地破壞和破碎化,偷獵,非法貿易,過度捕撈,將非本地和馴化物種引入野生環境,病原體,汙染和氣候變化,為當前的滅絕危機做出了貢獻。研究人員寫道:「正在進行的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可能是對文明持久性的最嚴重的環境威脅,因為這是不可逆的。」
(歡迎關注,了解不一樣的科學,建築和世界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