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3 16:2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張莉 陳濱獻
「拜天公」是閩南地區盛行的傳統民俗之一,每逢正月初九,海島群眾家家戶戶都會早起「拜天公」,祈福保佑家人平安、福星高照、事業有成和風調雨順。隨之而來的,是響徹整夜的鞭炮聲和隨時可能發生的火災隱患。今年,我區開展集中「拜天公」民俗活動,這一悄然改變,不僅僅是摒棄了傳統的祭拜習慣,也讓文明之風在洞頭落地生根。
拜天公。
貢品。
在活動的主中心之一北岙街道太陰宮,記者看到會場內不管是供桌、供品的擺放還是香燭點的設置等都已經提前進行了布置。該中心也為前來祭拜的群眾準備了各種祭拜物品。凌晨3點,隨著祭拜時間的臨近,陸陸續續地有市民走進會場。
據了解,北岙街道太陰宮今年共有400餘名群眾前來登記。活動現場根據祭拜人流情況,分批次進行。對於今年採取的集體「拜天公」安排,市民們紛紛表示支持。
據悉,今年我區集體「拜天公」民俗活動共設2個主中心、29個分中心,當地群眾可以就近就便選擇祭拜點。據統計,今年參與集中祭拜人數達到7000多戶。為了確保活動當天集體「拜天公」活動安全、有序地進行,前期,北岙、東屏街道和相關部門對儀式流程、消防安全、交通疏導、應急事件處置等做了周密的部署,確保集中祭拜活動有序開展。
【編後】除舊布新,移風易俗!海島群眾正月初九「拜天公」歷史悠久,從過去的每家每戶各自祭拜到現如今的集中開展,既保留了傳統,又創新便民,這一習俗規整行動,不僅弘揚了文明風尚,也讓民間的祭拜活動走向了更加規範化的道路,營造出了安全、文明、和諧、有序的良好節日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