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轉型親歷者講述:鞋王百麗如何轉身

2021-01-1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底層設計師 ,作者底層設計師

底層設計師

我們的任務是讓中國商業精英更正確地決策。動蕩時代,從國家、社會到企業,穩健運行需要堅實的管理底盤。這個底盤的設計者,我們定義為底層設計師,這是我們管理與創新案例研究院的代表符號。

過去28年間,百麗於改革開放的潮頭成為把握先機者,繼而又在網際網路經濟興盛、購物中心興起的時代沉寂。巔峰市值1500億元的上市公司鞋王百麗,為何會在上市十年後走上私有化之路?

作者:高若瀛

封圖:圖蟲創意

導讀

壹 || 百麗時尚鞋類業務的新戰略:在數位化賦能基礎上,以客戶為中心,重構核心競爭力,實現「品牌+零售」雙核驅動、全渠道網絡最大化、多品類全價值鏈快速反應。

貳 || 盛放逐漸形成了對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理解:在業務邏輯形成閉環,業務語言及組織實現相對標準化的前提下,即打通業務及組織各板塊後,數字賦能才能發揮效果,他稱之為「打通經脈、上下同欲」。

叄 || 電商平臺正逐漸演變成巨大的線上百貨商場,成為各品牌分銷產品的重要渠道之一。百麗要做的就是從以往線下網絡最大化,轉變成全渠道網絡最大化。

外界一直很好奇,巔峰市值1500億元的上市公司——擁有2萬家自營門店、8萬名店員,涵蓋鞋類、服飾和運動三大業務,僅鞋類業務就擁有BELLE、STACCATO近20個品牌的鞋王百麗,為何會在上市十年後走上私有化之路?百麗也成就了當時港交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私有化交易。

特別是在震蕩的2020年,百麗鞋類業務線下零售遭受重創,在6000多家店鋪停業、2月份全渠道業績收入下滑七成的情況下,從5月份就開始全渠道業績轉正,在618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41%,線下同比增長10.5%。

相比一路做大變強,跌宕起伏,或許才是更耐人尋味的商業故事。

作為百麗國際執行董事、鞋類事業部及新業務事業部總裁,盛放首次接受財經媒體專訪。

這次採訪是捕捉到他在武漢緊密行程中的一點空隙:此前,他剛參加完一場「數位化轉型」的閉門研討會;而後還要去百麗鞋類華中地區的戰略溝通會向核心骨幹宣講。

毫無疑問,過去28年間,百麗於改革開放的潮頭成為把握先機者,繼而又在網際網路經濟興盛、購物中心興起的時代沉寂。

很多集團老人明白,渠道為王的時代,「諸侯分治」成就了百麗曾經的規模與輝煌。但二十多年過去,企業要面對更為複雜的市場挑戰,若任由這艘航母依靠組織慣性深潛下去,調頭將變得更加艱難。

幸好身處的賽道、行業地位以及退市的時機,讓他們找到並抓住了變革的契機,得以轉身。過程中避免不了迷茫與痛苦,但這都成為了盛放眼中的「必經之路」。

消費者變了,我們卻還在原地

在近40分鐘的華中大區內部戰略會上,盛放用了近乎一半時間,都在剖析百麗曾經的得失:通過現狀分析和市場洞察找差距,在差距的背後進行根因分析,最後形成了如今他要不斷推進的創新焦點和關鍵任務。

匯總成一句話,即百麗時尚鞋類業務的新戰略:在數位化賦能基礎上,以客戶為中心,重構核心競爭力,實現「品牌+零售」雙核驅動、全渠道網絡最大化、多品類全價值鏈快速反應。

每個關鍵詞的背後,都是集團管理層對百麗歷史發展過程中沉痾的分析、拆解和應對之策。

當轉換外場和內場兩個場景,同時聽這套新戰略,竟沒有絲毫變形。只不過在外場,百麗只講結論和結果;面對自己人,他們更強調原因和差距。

這種一致性或者說面對外人各種疑問的坦誠和毫無保留,令人深感意外。

所以當我們面對面說起百麗為何轉型,做了哪些改變,踩過哪些坑時,他們沒有絲毫遲疑。

盛放說,2017年集團完成私有化後,他負責鞋類事業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像今天開戰略會一樣,到基層做調研。

兩個月內,他走遍了集團的八個業務大區,與總部各部門、生產系統進行深入座談與調研。

調研結束時,他對鞋類業務的管理、組織、業務方向等現狀分析得出結論是:客戶失焦、角色錯位、資源錯配。

早在2010年前後,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崛起,客戶對於消費便捷性、高性價比以及個性化的需求發生了急速變化。但基於原有的戰略、業務、包括品牌定位,百麗高層並沒有做出相應調整。

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但盛放還是鎖定了其中最底層的一個:割裂的內部組織。

由於生產系統、品牌總部、零售和電商板塊之間割裂導致八個大區各自為政,組織架構、組織語言與目標各不相同。

組織上的割裂,不僅體現在組織和人力資源管理上,更深刻影響了品牌的運營和管理。

「我們更像一家零售公司,而不是品牌公司。」盛放說,由於各零售大區有自由採貨權,所有大區終端形象的露出、價格甚至是營銷方式都不盡相同。零售地區承擔起了很多品牌需要承擔的責任,百麗一直處在「小中央大地方」的運營管理模式中。

因為沒有專業的品牌運營,集團就失去了對客戶的聚焦,導致對自身角色的錯誤定位,公司就會繼續在錯誤的方向上投放資源。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隨著電商平臺和購物中心的崛起,面對日益下滑的業績,百麗還在原有的百貨商場不斷開店,既沒有抓住消費場景的轉移與線上渠道的拓展,更忽略了購物中心對品牌綜合實力的深遠意義。

同樣因為集團缺乏品牌中心的統籌和布局,品牌間的同質化、老化問題日益凸顯。

「品牌定位如果不做區隔,所有品牌都盯著生意最大的那一塊,就會造成內捲化。」盛放認為,轉型前的百麗,在同一個賽道上有過多品牌,產生公司內部的產品和價格競爭,最終導致邊際效應遞減。

這也是在鞋類業務新的戰略提出時,盛放將零售驅動,變為「品牌+零售」雙核驅動的原因。

在盛放看來,即使是退市之前,很多百麗人已經有了這樣的覺悟和認知,但受限於上市公司對業績要求等種種限制,百麗的改革未能放開手腳。

2017年,時任百麗集團CEO盛百椒(現任董事長)將集團業績下滑的責任都攬在了自己身上。

從這個視角再去看,當時接受高瓴資本領銜的私有化邀約,事情似乎變得水到渠成:百麗需要掙脫束縛,主動變革,自上而下撬動公司的轉型和內部組織的變革。

打通經脈

組織變革,難免傷筋動骨。

怎麼變,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節奏如何,是盛放在百麗過去三年轉型期,做出的最難選擇。

「退市以後,董事會包括老盛總,做了很多工作,幫我減輕了許多壓力。」盛放曾坦言。他決定兩手同時抓,先從管理改進、零售效率的提升開始,同時抓總部的專業能力強化。

零售地區要瘦身、提效、做組織層級的簡化,那也是盛放在集團內部遭遇挑戰最多的時候。

但在2018年以職業經理人身份進入百麗的集團人力資源副總裁李春看來,盛放對企業管理很有「sense」。

好比推進組織變革這件事,盛放的做法是:先是把它們系統地梳理出來,上到董事會、集團戰略討論會,下到地區巡視時,他會在各種場合不厭其煩地講,迭代地講。

得益於相對穩健的組織和人才調整策略,百麗用了三年時間,相對平穩地完成了組織調整。

「我們組織原有的能力還在,說到底是戰略方向和數位化改造的問題。」盛放說,優化店鋪結構關閉低效店鋪時,雖然一開始遭遇了內部爭議,但決策的背後是以數據分析和測算為基礎的。當相關門店的測算結果、趨勢模型分析拿到董事會上去討論時,爭議聲也就逐漸消弭了。

也幾乎是從確定轉型之日起,數位化成為了百麗變革的應有之意。

盛放說,百麗不是沒踩過數位化的坑。

在數位化的探索中,百麗前後重金砸下過八九億元的投入,但收效並不達預期。

早在2013年,集團就自研上線過IT系統,生產製造、財務、零售甚至是物流,也都較早開始了數位化的建設。

作為一家傳統鞋業零售公司,百麗的貨品周轉依靠的是數據,以保證供應鏈在20天內出貨;銷量也是動態反饋,保證暢銷款可以多次補貨。

但當時割裂的組織狀態,讓這些數據並沒有真正打通。「生產只看生產的數字,過多地強調速度,品牌的商品企劃數據跟生產系統的產能溝通並不通暢。」

所以,在過去三年的迭代試錯中,盛放逐漸形成了對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的理解:在業務邏輯形成閉環,業務語言及組織實現相對標準化的前提下,即打通業務及組織各板塊後,數字賦能才能發揮效果,他稱之為「打通經脈、上下同欲」。

隨著過去三年組織架構的調整,品牌與零售、電商及生產系統、總部各職能部門的權責變得越來越清晰,組織內部的語言更統一,流程逐步標準化。

與此同時,私有化之後,高瓴派駐了一個以技術人員為主的團隊,主要在系統產品化和門店數位化、客戶運營等業務運營的前端和電商板塊上投入資源,做了許多探索,並且幫助百麗建立與行業內外的溝通與合作,擴大百麗的「朋友圈」和視野。

內外合力之下,系統數位化的賦能開始顯現出力量。

百麗公開對外最愛講的案例就是,主品牌BELLE馬丁靴從1%到25%的故事。

供應鏈端原本的「訂補」模式,迭代為「訂補迭模式」,從訂貨50%,補貨50%,升級為訂貨40%,補貨30%,迭代30%。

通過數據分析,BELLE發現,冬季馬丁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2017年雙十一馬丁靴只有1%的銷售佔比。沒有數據驅動,正常的邏輯下即便補一倍也只有2%。

2018年雙十一備貨,BELLE先定了5個預售款,發現銷量不錯,5天後增加20款,繼續補貨形成爆款,最終銷售佔比達25%。

當組織被打通,這中間,無論是前端的設計研發、品牌營銷還是鏈路後端的生產,才能被數位化的這根線串在一起。

不迷茫者

從盛放的表述中,能強烈感受到,他是那種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的人。

1995年進入公司前,盛放並沒有和當時百麗創始人之一、盛放的叔叔盛百椒打過招呼。

但沒過多久,在一次公司內部會議上,盛百椒還是發現了坐在角落裡的盛放。盛百椒給了盛放一批貨,讓他去拓展浙江市場,只留下一句話:幹得好就留下,幹不好就離開。就這樣,盛放帶著一批產品隻身闖蕩溫州。

百麗1992年成立時就確定了塑造自有品牌、以中國內地為目標市場的兩大戰略方向,盛放正趕上了百麗迅速拓展內地市場的快車。他從最基層的銷售做起,一個個城市去開店,從一家店管到一個城市,從一個城市管到一個省再到幾個省,成為當時十幾個大區開拓者之一。

和盛放同時代的零售人都秉持著同樣的觀念:渠道為王。那是產品供不應求、需求大於供給的時代。本著這個策略,渠道拓展越快、做得越好,誰就能稱霸市場。

當時,百麗十幾個創始人,每人負責一個區域,各自向前發展,帶來整個集團的快速發展。

當年百麗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零售網絡的最大化。這也是為什麼百麗八個大區,呈現出八個文化和組織狀態的原因之一。

然而,公司上市五年後,盛放察覺到了危機的信號。除了注意到網際網路的興起,加上服裝產業的變化總是走在鞋類前面。他清楚記得,2013年他就跟董事會匯報:公司再不變革會出問題,「我們過於強調零售,缺少客戶洞察。」

但剛剛爬上1500億元市值巔峰的百麗,無論是壓力還是魄力,百麗改革的包袱都太重了。

2013年,盛放分管的華東鞋類和體育業務,營收規模已做到幾十億元。他卻毛遂自薦,跨行業從零做起了服裝品牌Moussy,這個生意在當時的高管會上並不被一致看好。同年9月,百麗集團收購了日本服裝品牌Moussy母公司Baroque巴羅克31.96%股權。

盛放說,他慶幸自己沒有在舒適區待下去。這個項目讓他近距離學會了,即使在沒有今天這些數位化工具做支撐的年代,服裝品牌是如何看待客戶、了解客戶,並且針對客戶需求做營銷推廣和產品設計的。

事實上,品牌運營經驗也成就了如今鞋類事業部的品牌改造:以客戶為中心。

這並非一句空話,而是百麗在過去零售端突飛猛進之間,一度模糊掉的目標和能力。

盛放的每一次折騰,從感官上說,是不甘於穩定,對一成不變的果斷捨棄;從理智上說,他也是有意識地為接下來可能的變化做準備。

在給內部員工的2020年新春致辭裡,集團董事長盛百椒寫到:「值得欣喜的是,從新生一代管理層於武和盛放身上,我看到了百麗高層管理傳承邁出了紮實的一步。2020年,任重道遠,前路還有許多困難和挑戰,好在我們方向已經清晰。」

再立潮頭

百麗退市之時,曾有媒體做出這樣的評價:一門心思做大的江山成為負累。

但在老百麗人、集團科技中心總經理季燕利的眼中,百麗2萬家直營門店,毫無疑問是數位化轉型最重要的寶藏,是百麗最有價值的私域數據埠。

在這個老零售人的理解中,企業爭搶線上流量,與當年爭搶線下店鋪位置獲得人流量的思維本質無二。

如今,電商平臺正逐漸演變成巨大的線上百貨商場,成為各品牌分銷產品的重要渠道之一。百麗要做的就是從以往線下網絡最大化,轉變成全渠道網絡最大化。

張磊也曾在一次公開演講時表示,百麗是最有機會打造C2M模式的企業,這根植於它強大的、管理完善的零售網絡,2萬家直營店,特別是8萬名一線零售員工,是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觸點,是百麗最好的UI、UE。

用盛放自己的話來說,過去三年百麗鞋類業務的轉型,還是主要依賴於零售效率的提升和電商滲透率的大幅提升,這三年間品牌轉型初見端倪。

未來五年才是真正的戰略變革,在組織發展及數位化賦能的支撐下,品牌矩陣的優化和品牌轉型才是戰略決勝的關鍵。

跳出企業內部的視角去看中國鞋類產業,盛放覺得,百麗的前路仍充滿挑戰。

「百麗對行業的影響非常大。」但也正因為影響大,盛放認為,百麗才有機會做徹底的轉型。

「如果中國的鞋類產業發展得不好,百麗同樣有很大責任。而如果我們能夠在數位化、智能化做到行業領先,就有能力和機會去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盛放說,這是他以前沒有深入想過、也是百麗應該要有的願景和目標。

「構建時尚生態圈,成為最富活力的時尚運動產業集團」,即將三十而立的百麗,也有了新的模樣。

中國紅牛敗訴

評論 | 李某某的真話與加班費的內卷

數說資本市場三十年:逾4100家上市公司、總市值85萬億、股權融資超21萬億

經 濟 觀 察 報 ∣理性 建設性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原標題:《數位化轉型親歷者講述:鞋王百麗如何轉身》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鞋王」百麗已正式退市 南京線下門店暫未受到影響
    7月27日,百麗國際(以下簡稱「百麗」) 在香港聯交所退市。531.35億港元的私有化交易創了港股歷史之最,創始人鄧耀和CEO盛百椒均不參與此次私有化要約收購,套現百億離場。相比2013年巔峰時期1500多億港元的估值,縮水過半的背後難掩「一代鞋王」的暗淡和無奈。從資本市場退出,與百麗這幾年門店經營業績不佳密切相關。
  • 高瓴只用2年,讓被迫531億港元私有化的一代鞋王重生,張磊靠什麼
    2017年7月27日,創立40多年的一代鞋王從港交所退市,以高瓴資本為主的買方以531億港元的價格完成了百麗鞋業的私有化,這是港交所至今最大的私有化,百麗私有化的價格相比於高峰市值1500億港元已經跌去大半,私有化完成後,高瓴資本持有百麗56.81%的股份,是百麗鞋業的控股股東。改革開放元年,鄧耀創立百麗品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 達芙妮告別線下、富貴鳥破產、百麗退市……昔日「鞋王」為何紛紛...
    □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張利瑤陳玉堯文圖一代鞋王達芙妮跌下王座像你的青春一樣,達芙妮、Esprit、美特斯邦威……這些帶有青春記憶的鞋服品牌,也正在遠去。8月25日晚間,在港股上市的達芙妮國際發布業績報告稱,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6個月業績,營業額同比減少85%至2.12億港元,虧損1.41億港元。
  • 百麗線下門店與線上天貓店鋪銷售是否被「退市」影響?
    核心提示:天貓百麗官方旗艦店,客服人員表示,「前兩天還有一批新品上架。」翻看店內商品,賣得最好的一款涼鞋月銷為3143筆。 7月27日,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麗」)在香港聯合交易所的上市地位被撤銷,「鞋王」百麗正式退市。
  • 業績同比增長線上74%線下22% 鞋王百麗集團歡聚日戰報背後的商業邏輯
    、天貓服飾風尚事業部兼快速消費品事業部總經理古邁、阿里巴巴大聚划算事業部市場總經理蘇譽、阿里巴巴大聚划算事業部運營總經理雲驄、百麗國際副總裁、百麗品牌總經理胡兵  素有「鞋王」之稱的百麗,用如期而至的盛典傳遞了對疫後市場的信心,用亮眼的業績證明了品牌勢能——9·23百麗國際集團歡聚日,時尚鞋類業務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74%,更難得的是,線下銷售額同比增長21.6%,總同店同比增長26.9%
  • CEO張學軍:找到優購對百麗價值突破點【圖】
    ,作為優購網的CEO,他幾乎是浮躁電商圈的一個異類掌舵者,很少出席各種電商論壇,也不太情願接受媒體採訪。百麗集團CEO盛百椒每天都很忙,卻為一件小事專門給張學軍打了一個慰問電話。事情緣起一篇談百麗電商陣痛的網絡文章,撰文者意在探討傳統企業轉型電商的各種挑戰,經由網媒編輯類似「優購必死」的標題黨手法改造,文章本義被歪曲,繼而蔓延開來。
  • 百麗欲線上線下一體化
    百麗旗下優購網CEO張學軍表示,百麗線下門店將專門安排員工做O2O營銷  在垂直電商紛紛平臺化的大潮下,港股上市公司百麗國際旗下的鞋類B2C網站優購網日前宣布,公司將發力打造精品時尚商城。此前,優購網主要經營百麗自有及代理的各類鞋品、運動服飾等。
  • 城市數位化轉型,上海將如何把堵點難點轉化為發展亮點?
    三大領域如何實現全面轉型推動「經濟、生活、治理」三大領域全面轉型、整體提升,是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核心要義。其中,經濟數位化轉型是基礎。生活數位化上,《意見》明確要打造便捷的數位化公共服務體系,豐富數字文創等供給。吳金城表示,下一步,將著重從企業市民和城市運行高頻急難的問題難點中發現數位化轉型的應用場景,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數位化轉型場景運營,使人人都成為數據的生產者、治理者、使用者、獲益者,以數位化激發城市生命體每一個「細胞」的活力。
  • 我們應如何平衡網絡安全與數位化轉型
    隨著網絡安全行業的發展,可用的安全解決方案的數量不斷增加,近期各類研究結果表明,IT安全專業人士很難跟上數字轉型的腳步。儘管可以通過提供新產品來加強供應鏈,使客戶體驗數位化,但新的安全挑戰正在以擴大的攻擊表面的形式展開。
  • 解碼百麗優購:電商線上線下協同探索
    品牌商要思考自己品牌的定位,從原來的所謂線下品牌慢慢開始向電商化轉型,以彌合線上和線下的衝突和差別。但是,傳統品牌的電商化之路談何容易。在這條路上,很多品牌都會遇到的問題是:到底是做一個大平臺還是只做自己的品牌?線上線下的產品線和價格是否需要統一?渠道衝突又該怎麼解決?在後臺管理方面,又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系統與各個品牌商進行對接?因此,也有不少品牌在電商之路上折戟沉沙。
  • 東方國際集團袁煒 大型多元化企業如何數位化轉型?
    這樣大型的多元化集團如何實踐數位化轉型?東方國際集團信息管理部總經理袁煒在2018上海CIO沙龍上分享了自身的思考和經驗。  東方國際集團信息管理部總經理袁煒  不為了技術而技術,數位化要實現價值創造  「數位化的轉型路徑首要關鍵是管理架構的轉變。」袁煒說,「其次是激發創造力、賦能、企業管理模式創新,以及相應的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應用等。」
  • 新輝偉達數碼3C超級產地發布會啟動帶領商家實現數位化轉型
    2019年3月23日下午,由廣東新輝偉達科技有限公司傾情主辦的3.28商人節碼動中國——數碼3C超級產地發布會在華強北賽格電競館正式啟動,新輝偉達集團CEO奚源先生、深圳市天凌箭科技有限公司陳漢雄陳總、廣州酷之優電子配件有限公司王福梅王總等重要人士出席了本次活動。
  • 華為數位化轉型 「雁群效應」
    在我看來,今天的華為就是數位化轉型中的「頭雁」。它帶領著其他ICT企業,組建了一個龐大的數位化轉型「雁群」,在平臺、業務、精神等維度帶領「雁群」朝既定方向飛翔。一利益共享的平臺「雁群」之間就該是利益共享的關係,不同大雁之間往往會互相捕食,把食物送給臨近的其他大雁,以此形成互動關係。
  • 疫情下銀行數位化轉型|萬建華: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的路徑選擇
    文/通聯支付網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CEO萬建華編者按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無接觸式」金融服務成為剛需,促進銀行進一步加快數位化轉型速度,紛紛在產品、渠道、風控、投資、場景等方面強化數位化建設。同時,銀行數位化轉型的快速發展,對傳統銀行網點造成了嚴重衝擊。
  • 慘絕人寰:親歷者和專家講述侵華日軍製造的"千裡無人區"
    原標題:慘絕人寰:親歷者和專家講述侵華日軍製造的"千裡無人區"  新華網石家莊8月4日電(記者曹國廠)1931年9月18日,侵華日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僅3個月時間侵佔了中國東北三省。為鞏固其在東北三省的反動統治,從1939年到1945年的6年間,駐紮在華北的日軍在長城沿線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千裡無人區」。
  • 打破「煙囪」和「數據孤島」,工業網際網路如何賦能數位化轉型 |...
    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信息化,數位化和數位化轉型。 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信息化是基礎,是數位化轉型的第一階段。信息化將模擬性的信息轉換為數位化的信息,最典型的是把日常工作中的紙質表單,儀表手工抄集等數據輸入計算機進行管理,處理和使用展示。
  • 深度解析《中國企業數位化轉型研究報告》
    國內傳統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已經從部分行業頭部企業的「可選項」轉變為更多行業、更多企業的「必選項」。中國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整體成熟度,以及數位化轉型在企業的戰略高度均有提升。眾多企業在數位化轉型的資金、人才等資源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從管理者到員工都普遍參與到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中,且對數位化轉型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加深。
  • 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逆勢成長之道
    疫情帶來「危」的同時,也創造煉內功的「機」;競爭帶來「危」的同時,也帶來數位化的「機」。所謂二重危機,實為二重機會,即加速數位化轉型,苦練數位化內功。這就是在雙重危機時代,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突圍之道,逆勢生長之道。那麼,數位化轉型究竟能夠為中小企業帶來什麼呢?中小企業如何破困局,跨越生死線?關鍵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其破解之法,正是數位化轉型可以實現的。
  • 微動天下CMO馬政:企業數位化轉型不是「照貓畫虎」
    近日,微動天下CMO馬政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過去很多傳統企業對數位化還存在認知的問題,經過疫情的洗禮之後,已經不再存在要不要做數位化的認知問題,而是轉化為怎麼做好數位化,以及如何做好數位化轉型升級的問題。」微動天下成立於2012年,主要為企業數位化轉型提供全行業場景全鏈路的SaaS應用服務,目前已經服務26個省市的超過180萬個商家。
  • 家樂福店長講述保供故事 或成門店數位化轉型「風向標」
    對此,依託蘇寧科技的研發力量,家樂福迅速行動,開啟了後端數位化、精細化運營的新舉措。「以前我們只是單純的補齊貨架排面上的商品,現在不同了,我們在這旁邊又專門開闢了快揀區,『系統』會告訴我,哪些商品是線上最高頻的,哪些商品接下來可能會爆單,需要提前多準備一些『預包裝』。」蔣楠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