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澳大利亞有關部門的一項研究表明,目前有1/6的澳大利亞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而這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反覆暴露於噪聲而導致的,它是澳大利亞第二常見的健康困擾,到2050年預計這一數字會增加到1/4。可見隨著地鐵、飛機等交通工具的興起,我們的聽力健康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如果熟悉科技產品的朋友可能知道,主動降噪耳機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抵消噪音,在嘈雜的環境下帶給我們一絲絲的「安靜」,這不失為一種保護聽力的方式。但是面對諸多價位類型不同的產品,其實最終帶來的效果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些產品雖然將主動降噪作為亮點,但實際上其降噪效果也很一般,接下來我們也不妨盤點一下市面上最受歡迎的主動降噪耳機,看看它們有哪些不同之處。
頭戴式主動降噪耳機——索尼WH-1000XM3
說起降噪,索尼的WH-1000XM3應該是繞不開的一款產品,從第一代的索尼WH-1000X開始,用戶對於這款產品的評價一直都非常不錯,而其優雅的商務風格設計,也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搭配選擇。不過索尼WH-1000X的舒適度卻是消費者一直希望升級的地方,而在索尼WH-1000XM3上,我們也看到了真正的變化,比如它採用了更加貼合頭部的頭梁曲線設計,可減輕耳機對頭部的壓力,在長時間的佩戴中也能保持足夠的舒適度。
與上一代產品相比,索尼WH-1000XM3在降噪性能上也有一定的提升,能夠更好地隔離外界噪音,同時通過自適應聲音控制等先進的降噪技術,以及多項智能功能,包括快速提醒、語音助手和觸摸控制等,在用戶體驗上也越來越出色。
頸掛式主動降噪耳機——Bose QuietControl 30
相比於頭戴式的主動降噪耳機,頸掛式耳機更適合我們日常通勤佩戴,在真無線耳機出現之前,這類耳機應該是便攜類無線耳機最成功的一款類型之一。 Bose QuietControl 30深灰色的橡膠材質頸環是整副耳機的本體,主動降噪模塊,內置電池都被置於頸環內,從頸環裡導出的耳塞線纜也僅有約兩指長,整體感覺很精緻緊湊。在耳塞上分布著麥克風孔,每個耳塞內都有往3個不同方向指向的麥克風——降噪耳機需要它們監聽環境裡中的背景噪音,然後耳機內涵的主動降噪模塊使用算法發射反向聲波,達到抵消噪音的效果。
耳塞是直接影響佩戴舒適度的重要因素。BOSE QuietControl 30的配件中包含了三種不同大小型號的耳塞。這三枚耳塞均在採用了柔軟材質,BOSE獨家StayHear+ Sport鯊魚鰭造型,就算長時間佩戴也不會有耳道疼痛的現象。這樣的舒適度表現,即使在不聽音樂的情況下,單降噪場景依舊可以選擇佩戴。
BOSE作為一家影音產品大廠,音質是其產品的根本。即使在功能細分化的降噪耳機中,BOSE也沒有降低對耳機音質的要求。BOSE QuietControl 30採用了Tirport技術,將外界的氣流通過發聲單元推入耳朵,讓低頻的聲音更加低沉。所以BOSE QuietControl 30非常適合低音較多的流行和電音等類型的音樂。是一款表現十分均衡的主動降噪耳機。
真無線主動降噪耳機——AirPods Pro
而真無線主動降噪耳機的出現,則近乎為我們帶來了最為無感的降噪體驗,在產品形態上,它們擺脫了有線的束縛,同時搭配充電盒,也能為耳機續航帶來有效的補足,雖然在降噪深度的表現上並沒有頭戴耳機那麼好,但也依舊是瑕不掩瑜。而這其中最成功的產品,應該當屬蘋果的AirPods Pro了。
AirPods Pro充電倉整體延續了上一代簡約風格設計,純白色顯得時尚簡潔,外出攜帶也能夠凸顯出使用者充滿朝氣活力的個性氣質。而在耳機部分,新一代耳機在外觀上進行了細微的調整,整體尺寸更短一些,造型小巧輕便,放在手裡宛若無物一般。給人的感覺就像一款迷你版的吹風機,精緻且時尚。
在音樂表現方面,蘋果為AirPods Pro加入了全新的高振幅揚聲器單元,結合本身給力的主動降噪效果,即便是在人聲鼎沸的公共場合,也能夠還給你一方安靜的小天地,為你帶來悅耳細膩的音效表現。
在盤點完上述幾款主動降噪耳機領域的明星產品之後,如果大家此前比較了解它們的話,一定也知道在體驗優秀的背後,還有著不菲的價格,這幾款耳機基本都已經推出多年,但是在售價方面依然要超過1000元,讓不少想選擇主動降噪耳機的消費者望而卻步。
其實大家也不妨關注一下手機廠商OPPO推出的真無線主動降噪耳機OPPO Enco W51,從目前曝光的海報來看,它在設計上採用了OPPO Enco W31的入耳式設計風格。而此前OPPO就憑藉OPPO Enco W31僅299元的售價,獲得了不少消費者的喜愛,並且在618期間,OPPO的諸多智能設備還有最高5折得好禮,喜歡的朋友也不妨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