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村」裡有十多位幫忙照看孩子的保姆奶奶。 高紅超 攝
中新網邯鄲7月19日電 題:收養75名孤兒的河北媽媽: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家
作者 高紅超 霍發林
「愛就是付出讓家不缺乏,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
《讓愛天天住我家》是李曉鈺最喜歡聽的歌。今年20歲的她有74位兄弟姐妹,他們之間並無血緣關係,但有一位共同的媽媽。
媽媽名叫李利娟,是河北省武安市人。從1996年起,李利娟19年間陸續收養了75名孤兒。
從武安市驅車20分鐘便來到上泉村,十多間低矮的民宅建在山上,李利娟和她的幾十個孩子就住在這個被稱為「愛心村」的地方。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大家庭。
正值暑假,已參加完高考的李曉鈺帶著弟弟妹妹們一起做著遊戲。李利娟則在一旁整理著從全國各地寄來的「愛心包裹」,裡面裝有衣服、食品。
「我的孩子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當上了公務員。」提起孩子們,李利娟言語中充滿自豪。
她收養的孩子最大的26歲,已經結婚,最小的才幾個月大,還在襁褓中。學齡階段的孩子居多,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為撫養和教育這些孩子,李利娟付出很多辛苦,46歲的她已經頭髮花白。
李利娟說,二十多年前,她的前夫染上毒癮敗光家產,為換取毒資,竟然將親生兒子賣給人販子。從人販子手中搶回兒子後,李利娟在心理上對失去父母之愛的孤兒產生了同情,這段經歷成為她開始收養孤兒的起因。
早年靠做生意和積蓄養家,隨著收養的孩子越來越多,巨大的日常開支讓李利娟頗為頭疼。
加上在「愛心村」幫忙的十多位保姆奶奶、司機、廚師,一頓飯最多時有近百人就餐,能吃掉75斤大米,一天吃完三袋白面。
這些孩子中,很多身患殘疾或患有心臟病、腦癱等疾病。「一日三餐、水電費,再加上孩子們的醫藥費、學費等,平均每月需6萬元花銷。」李利娟說,如今她已欠下200多萬元的債務。
儘管如此,除了身患殘疾的孩子無法入學,「愛心村」的孩子們沒有一個輟學在家,李利娟盡最大的努力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為增加收入,除了擺鞋攤賣鞋,她還種著幾十畝地,養著上百隻羊、豬等家畜。
社會各界也向這個大家庭伸出了援手。當地民政局為59個孩子辦了低保,每個孩子每月能領到三四百元。來自各地的愛心人士經常送來衣物。
做飯,洗衣服,打掃院子,輔導作業,給生病的孩子熬藥……從早晨5點忙到晚上一兩點,每一天,李利娟都過得緊張忙碌。
這一切被李曉鈺看在眼裡,她說,「媽媽習慣了每天晚上看天氣預報,然後挨個提醒我們第二天上學帶傘或加衣服。」
「20年了,如果只收養了我一個人還好,但是收養了75個,那就真不容易了。」李曉鈺眼中閃著淚花,她說,在這裡,她有了媽媽,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在這裡,她還學會了責任與感恩。當李利娟生病住院時,給孩子們做早飯,送他們上學,輔導作業,李曉鈺已能熟練地照顧弟弟妹妹。
讓大家庭裡所有人都感動的是,女孩兒們長大出嫁後,紛紛將弟弟妹妹帶到自己家裡去照顧,也做起「愛心媽媽」。
「我們想幫她分擔些重擔。」李永超是李利娟收養的第一個孩子,她在出嫁時帶走了兩個孩子作為自己的「嫁妝」。
「這就是愛的傳遞」,李利娟感到欣慰,她希望孩子們都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因為成長中的孩子更需要的是親情和愛。
採訪中,14歲的珍珍一直安靜地坐在李利娟身旁看書。由於患有腦癱,珍珍無法正常行走。她曾到特教學校學習半年,後來在媽媽和哥哥姐姐的輔導下,學會了讀書寫字。
珍珍用好聽的嗓音動情地唱了一首《媽媽的吻》,她說,「媽媽為了我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而我們得到了新生。她是世界上最漂亮、最偉大的媽媽。」
充滿愛的大家庭給李利娟帶來很多「甜蜜的獲得感」。「我生病的時候孩子們會給我餵飯,給我洗腳。」李利娟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她說,他們拿到獎狀和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是她最開心的時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