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強調「國家親權」 日俄限制外國領養
俄羅斯大諾夫哥羅德市一家孤兒院。
「如何對待那些失去了親生父母的孤兒是在考驗一個國家和社會的良心,國家首先應該是這些孩子的家長,不過這些孩子最好的選擇當然是一個真正愛他們的家。」在倫敦東區哈克尼地方政府主管兒童福利工作的託尼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孤兒撫養和收養問題往往會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由於美國養父母傳出虐待其收養的俄孤兒事件,俄羅斯近來開始實施禁止美國人收養俄孤兒法案,日本甚至禁止外國人收養。在世界各國,對於孤兒的福利和收養都是各國法律中規定最嚴格的:除了收入、住房等眾多限制外,還要有漫長的「匹配期」,因此許多西方人熱衷去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收養孩子。從事了十多年兒童福利工作的託尼從媒體上了解到蘭考孤兒死亡事件,他痛心地說,中國相關方面對事件責任相互推託和指責,但他們都忘記了一點,即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說的「一切以兒童最大利益為原則」。
孤兒事件成中俄議論焦點
「在歐洲,這樣沒有經過審核的收養是完全不可能的」。託尼和記者談起蘭考發生的孤兒死亡慘劇時說,在英國,要想收養孤兒,要審核包括家庭的經濟實力,家庭主要成員是否有犯罪記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申請理由的合理性等,還需要經過兒童與收養家庭的「匹配期」,以及相關機構的數次回訪後才能正式確定收養關係。
在國際上,蘭考孤兒事件引起了媒體的關注。日本《產經新聞》稱,不久前有中國貴州省孩子被凍死的消息,現在又傳出河南省的孤兒被燒死。中國各地發生令人心痛的兒童死亡事件,如何守護兒童成為社會最關心的話題。其背後還有社會保障制度、貧困等諸多的社會問題,中國網絡上打出了「與其追求經濟增長,不如首先改善弱者生存環境」這樣的口號。
《華盛頓郵報》稱,在中國的社交網站上,對被稱為「愛心媽媽」的袁厲害充滿同情,但現在沒人知道,這名並不具備資格的收養者究竟該不該承擔罪責。但毫無疑問,孤兒院缺乏社會關注,這不是一個新問題,也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對於這起事件,蘭考政府成立緊急調查組,人們對於收養者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有不同看法。BBC稱,中國每年大約有10萬名兒童被遺棄,但中國社會福利機構遠遠不夠,中國約50%以上的孤兒,特別是孤殘兒童被各種寄養家庭照顧,許多家庭並不合格。報導稱,蘭考棄嬰收養所火災事故,拷問的是中國數以萬計被遺棄兒童的權益保障困境,檢驗著政府的公共服務品質,也體現著整個社會的文明水平。
近幾天,孤兒收養問題也是俄國內爭論的焦點。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8日表示,新年後,美國收到了俄方關於禁止美國人收養俄羅斯孤兒的通報。儘管如此,美國仍努力將讓在這一法案生效前在美國找到養父母的俄羅斯孤兒赴美,讓他們與新的家庭團聚。她說,在俄禁止美國人收養法律生效前,有500-1000個美國家庭在俄正辦理收養孤兒手續,已經完成被收養手續的有46名孤兒。因此,美方要求俄允許這些孤兒赴美。在俄國內,俄政治家豪普羅霍羅夫承諾將個人向收養這46名還沒有來得及送往美國的家庭支付5萬美元,以讓他們留在國內。而俄反對派計劃13日舉行大遊行,要求取消這一禁令。
俄羅斯總統普京於去年12月28日正式籤署禁止美國人收養俄羅斯兒童的《季馬雅科夫列夫法案》。近年來,俄羅斯不時傳出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俄孤兒死亡事件,《季馬雅科夫列夫法案》就是以一名在美國被養父母鎖在汽車內死亡的俄羅斯兒童的名字命名。普京籤署該法案前在議會表示:「雖然有很多國家的生活水平比俄羅斯要高,但這不能成為允許不受控制收養俄羅斯兒童的原因。這兩者有什麼關係,難道我們要把所有的俄羅斯兒童送出去麼,或許我們自己也搬出去得了。」
國家是孤兒的最終監護人
「要想在本國收養到一個孩子比登天還難!」一對收養中國孤兒3年的德國夫婦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德國是世界新生兒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由於各種原因,很多不育的父母希望收養孩子,不過在德國收養孩子手續繁多,不下兩三年,很難成功。許多德國人因此將收養對象轉向中國、俄羅斯等國。
在德國,孤兒收養歸德國各地政府的青少年社會管理局管理。當地法律工作者告訴記者,首先青少年社管局要審查申請家庭的資格,一般申請家庭月收入要超過5000歐元(德國家庭月收入平均約2900歐元),並且非常有愛心的家庭才會被列入考慮的對象。接著,青少年社管局會聘請教育顧問跟申請領養的家庭見面交流,進行考察,整個考察將近一年。在美國,除了與此相類似的繁瑣程序外,領養父母與孩子試驗共同生活數月,這段時間稱為「匹配期」。之後,領養家庭才能正式籤領養文件。法國法律規定,凡是13歲以上的孩子如果被收養,孩子本人必須同意後才能開始收養程序。不過,這不算完,歐美家庭確定領養關係後的幾年中,兒童福利機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調查被領養孤兒的生活情況,如果發現被虐待,不僅會解除領養關係,而且領養父母會受法律制裁。
事實上,在西方,多數孤兒還是在專門的孤兒院中長大。從中世紀開始,英國大法官法庭確定了「國家家長」的原則,即國家公權力救助孤兒或者幹預失職的父母親或法定監護人,進而扮演父母的角色以保護兒童。法國法律規定,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孤兒首先由國家通過社會福利局設立的公營孤兒院或不得營利、承擔社會義務的專業協會所設孤兒院來收養一段時間,一旦他們的狀況穩定後,則儘快給他們找到合適的收養家庭去給人收養。
近代以來,「國家親權」成為英美法系對兒童保護的法律原則:即「國家才是兒童的最終監護人,如果父母不能監護好孩子,國家有權力也有責任接管父母的監護權」。如美國法律規定:不得讓不滿12歲的兒童脫離監護人獨處,否則後果很嚴重。在電影《刮痧》中,一個華人兒童的爺爺因給孫子刮痧而被地方政府機構懷疑「虐待」孩子,這個家庭差點被剝奪對孩子的撫養權。因此,在歐美國家的孤兒院,無論是政府經營的,還是宗教團體、民間組織經營的,不但收留那些被遺棄的孤兒,那些因家庭暴力或父母被剝奪監護資格的兒童,也會被政府機構強制從父母等監護人處帶到孤兒院。
在歐美,對孤兒院的監管十分嚴格,孤兒院能容納孤兒的數量、孤兒和護理人員的比例、設施和場地面積等都有嚴格規定,如果不達標則隨時取消資格。由於孤兒院大部分支出是由政府撥款,政府財稅部門對孤兒院的帳目會進行嚴格審計,重點監控善款來龍去脈和是否存在營利現象;政府兒童保護部門和民間機構更會全方位監控被收養兒童的狀況,以隨時發現虐待等苗頭,避免兒童利益受到侵害。
多國禁止外國人收養孤兒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歐美國家「領養法」對收養孩子作出了很多嚴格規定。因此歐美許多家庭把一些發展中國家作為主要的領養來源。根據美國政府收養管理機構的統計數據,2010年美國人共收養來自其他國家的孤兒11058名,其中3401名來自中國,佔總數的26%,也就是大約每4名外國孤兒中就有1名來自中國。其次則來自俄羅斯、衣索比亞、烏克蘭等國。不過,現在許多國家對外國收養本國孤兒越來越嚴格。
2011年3月的大地震以後,日本出現了很多「地震孤兒」。外國救援組織不僅提供物資幫助日本人,同時也提出了為日本震災孤兒提供收養家庭的建議,但是基本上被拒絕了,最後這些震災孤兒大多數進了孤兒院或者其他一些兒童福利組織。美國很多打算收養日本兒童的家庭也被告知「很遺憾」。
在日本社會,人們對於血緣遠近和親族關係等非常在意。即使是離婚者帶著自己孩子重組家庭,孩子也不會理所當然地成為新家庭的孩子,繼父或者繼母還要到政府機關辦理「認證」手續,這是將孩子認領為自己孩子的一個「認親」手續。孩子只有被確定為養子(養女)的時候,才具有繼承遺產權。因此在日本收養孤兒更不容易,絕大多數孤兒都是在孤兒院長大。日本孤兒院是政府全額財政撥款建立,並受到監督和管理,設施齊全。日本去年出現了一名「美女議員」,名叫立川明日香,她就是在孤兒院長大的。
事實上,除了日本,許多國家都不允許外國人收養本國孤兒。俄羅斯電視臺稱,雖然以色列身陷複雜的安全境地,但俄羅斯應該像以色列一樣不允許將本國孤兒送往國外。該臺還倡議俄羅斯各地借鑑車臣的經驗,曾經經歷多年戰亂的車臣幾乎沒有被遺棄的孤兒,因為孩子們的遠房親戚都會負責照顧這些孩子。2010年,海地檢方逮捕了涉嫌將33名海地兒童非法帶出境的10名美國人。據稱,在海地大地震發生後,國際人販子利用海地地震後的混亂局勢誘拐兒童,用非法收養等手段將孩子帶出海地。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地震前每年就有兩三千名海地兒童被誘拐,地震後這一數據更是大幅上升。
中國孤兒救助體系存在漏洞
對於中國孤兒的狀況,民政部一名負責人9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我國現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即「孤兒」)61.5萬名。收養主體目前有政府、個人、社會組織。其中,民政部門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的孤兒有10.9萬名,由親屬養育、其他監護人撫養和一些個人、民間機構撫養的孤兒有50多萬名。他說,蘭考火災事件暴露中國孤兒救助體系存在漏洞。目前,省一級有獨立的兒童福利機構9家,地一級有獨立的兒童福利機構333家,縣一級有獨立的兒童福利機構64家,800多家社會福利機構設立了兒童部。但多數縣(市、區)沒有專門的兒童社會福利機構。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中國,一方面個人正式申請收養可能很危險,但另一方面私自收養大量存在,這些成為法理上的灰色地帶,給執法造成困難。周寧認為,中國的社會慈善機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政府也沒有放開民間開辦這類慈善機構,如果有合理、健全的慈善機構,他們的公信力能夠保證善意合法的收養。要想保障孤兒的福利,關鍵是中國社會要進一步健全機制,使兒童收養等社會活動實踐能夠在正常合法的秩序下進行。【環球時報報駐外記者 姚蒙 丁大偉 紀雙城 青木 李珍 陶短房●本報記者 王躍西 ●柳玉鵬 劉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