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品中心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使用第六代的豬肌肉乾細胞,在培養20天後,獲得重達5克的人造豬肉。這是國內首例由動物幹細胞擴增培養而成的人造肉。
一周之後,一款OmniPork新豬肉的植物蛋白人造肉在天貓平臺正式開售,每份230克售價28元。由此,人造肉正一步步踏上國人的餐桌。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不少人也對這類非自然的「假肉」表示憂慮。
人造肉究竟是什麼?據維基百科定義,人造肉通常分為植物肉和培植肉兩大類。植物肉是指以植物原料製作,模仿動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物製品,上述所提到的OmniPork新豬肉即為此類人造肉。
培植肉指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肌肉細胞而成的肉類,周光宏教授團隊所培養的就是細胞培育肉。
《錢江晚報》2019年11月26日發表報導《人造肉,真的無法接受嗎》,稱人造肉的產生是為彌補天然肉的供需市場缺口,與此同時它可能更健康、更環保。
(《錢江晚報》原文)
天然肉的供需是否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天然肉是否造成了環境汙染和資源消耗?人造肉是否比天然肉營養價值更高?人造肉不含抗生素且可人為控制營養成分?
核真錄記者對以上問題進行核查後得出結論:
1. 我國國內天然豬肉市場供需緊張;
2. 天然肉生產消費對環境造成了汙染且消耗大量資源;
3. 目前市場上的人造肉熱量、脂肪、膽固醇比真豬肉低,但蛋白質含量比不上真豬肉;
4. 植物蛋白人造肉不含傳統的動物抗生素,但只有實驗室中的細胞培植肉可以人為控制營養成分。
核查點1:我國天然豬肉是否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答:現階段國內豬肉市場供需緊張,進口量增長明顯。
(圖源:聯合國食品與農業組織 摘自比爾·蓋茨博客)
比爾·蓋茨是人造肉的支持者,他曾投資Impossible Foods, Beyond Meat 等多家人造肉生產商。《錢江晚報》中引用了一段比爾·蓋茨博客中的原話:「經濟增長讓更多的人吃得起肉,這是個好消息,但壞消息是,到2050年,我們需要的肉類需求會比2005年提高一倍。然而,我們已經沒有那麼多土地用來放牧了。」
人造肉的出現是否因為天然肉市場供給比不上市場需求?針對天然肉中國市場的需求問題,記者以豬肉為例,進行了核查。
核真錄記者在國家統計局網站找到了1999年至2019年的《中國統計年鑑》,該年鑑統計了近20年來中國的豬肉生產情況。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中國的豬肉產量從1996年的3158萬噸到2018年的5403萬噸,22年裡增長了將近兩倍。而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數庫數據顯示,中國的豬肉消費量從1996年的3136.52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5521.89萬噸。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經合組織網:中國豬肉消費量)
至於進出口數量,根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開始,中國的豬肉進口量開始顯著上升。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
我們由【豬肉生產量-豬肉消費量】和【(豬肉生產量+豬肉進口量)-(豬肉消費量+豬肉出口量)】的公式進行計算,分別得到如下結果:
(作者根據《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19》、經合組織網、國家統計局數據計算得出)
由此可見,我國豬肉市場雖然在進口量的彌補下維持供需平衡,但是自2010年起年生產量均小於年消費量,且該缺口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而與之相應的,豬肉進口量從2000年至2018年增長1777%,國內豬肉市場供需趨向緊張。
2019年,由於非洲豬瘟和一系列防控政策以及屠宰環節的改變,國內生豬出欄量明顯降低,豬和能繁母豬的產能持續下降,豬肉市場供給偏緊的效應在這一時間段集中顯現,導致國內豬肉價格猛漲。
綜合以上材料,我國對豬肉產品需求量不斷增加,國內的天然豬肉市場供需緊張的問題將日益凸顯。
核查點2:天然肉的生產和消費是否造成了環境汙染和資源的大量消費?
答:天然肉的生產和消費會對大氣造成汙染,同時需要大量土地和水資源。
《錢江晚報》報導原文稱,「牲畜的糞便會汙染土地和水源,它們放的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而甲烷的溫室效應要比二氧化碳高25倍。畜牧業對環境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而人造肉不存在排洩物,立體化生產佔用的土地很少。」
針對生豬養殖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記者查閱了《中國豬業》2015年10月的文章《我國豬肉產業發展及溫室氣體排放量估算》,文章通過計算生豬腸道甲烷、糞便甲烷和糞便氧化亞氮排放量,得出2012年僅生豬養殖過程中排放溫室氣體1.12億噸。
不僅如此,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徐文川2018年5月發表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國居民飲食消費溫室氣體排放變遷分析》指出,我國居民飲食消費中豬肉溫室氣體排放自2002年的2.52億噸至2012年的3.25億噸數量不斷增大,佔比也不斷上升,從27%上升至28%,在所有飲食種類中位居第一。相比於中國碳排放交易網指出的2012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9.54億噸來看,這個數目約佔據了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4.1%。
(圖一 圖源:《中國居民飲食消費溫室氣體排放變遷分析》)
(圖二 圖源:《中國居民飲食消費溫室氣體排放變遷分析》)
有關豬肉生產消耗土地和水資源情況,記者翻閱了2012年10月在法國雷恩開展的第八屆農業食品領域LCA國際會議的數據。據該會議負責機構統計,每一噸可食用豬肉的產出需要4.9m3的水資源,牛肉、羊肉等肉類消耗得更多。
(圖源:《第八屆農業食品領域LCA國際會議報表》)
據第一個核查點的數據,中國2018年豬肉的國內消耗量約為5522萬噸,按上述會議數據計算約需要2705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公示的《201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中指出,2018年全國所有生活用水總和僅為859.9億立方米,則當年僅用於豬肉生產的耗水量至少可以供應全國人民日常生活使用3年之多,如果加上其他肉類則會更多。
同時以畜牧業為基礎的肉類生產消耗了大量土地資源。根據Clark & Tilman發表於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的《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agricultural input efficiency, and food choice》一文中的數據顯示,每克豬肉蛋白質生產需要0.13平方米的土地,而每克牛羊肉蛋白質則需要1.02平方米的土地。
(數據來源: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agricultural input efficiency, and food choice)
然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的可利用牧草地面積卻在逐年下降。從2003年到2018年,中國的可利用牧草地從331萬平方公裡降至219.4萬平方公裡。牧草地面積的減少使得畜牧業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也印證了比爾·蓋茨博客中「沒有更多土地來放牧」的憂慮。
(我國牧草地面積變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鑑)
綜合上述資料,天然肉的生產和消費確實造成了環境汙染和資源大量消耗的問題。
答:目前國內上市的OminPork人造肉相比真豬肉卡路裡和脂肪含量低,零膽固醇,但是蛋白質含量也略低。
《錢江晚報》報導稱,「人造肉可能比天然肉更健康。人造肉生產過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還可以人為控制肉中的營養物質。據資料顯示,這款剛上市零售的人造肉以植物來源的蛋白為原料,與真豬肉相比,脂肪低70%,卡路裡低65%,膽固醇是0,而且在蛋白質含量跟豬肉一樣的情況下,鐵質、鈣質含量要比豬肉高2~3倍。」
記者查詢到目前在國內上市的人造豬肉僅為OminPork新豬肉,以此為代表進行核查。該款人造肉是香港Green Monday公司旗下食品科研公司Right Treat所研發的未來肉產品,通過Green Common天貓國際平臺銷售。這是一款植物蛋白肉,主要成分是水和大豆、香菇、大米等植物濃縮蛋白。
(天貓國際提供的中文版配料表)
在銷售的Green Common官方旗艦店中顯示的成分表可見,該款人造肉每100g的能量為74千卡,脂肪含量為1.5g,膽固醇含量為0。如果根據該款人造肉的宣傳廣告中給出的與84%精肉、16%肥肉真豬肉的成分對比圖,那麼該款人造肉和真豬肉相比熱量低66%、飽和脂肪含量低68%。
(Green Common官方旗艦店中的成分表)
上述產品數據與《錢江晚報》報導中提到的數據存在出入:在脂肪、能量、膽固醇的數據表述上,二者基本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款人造肉的蛋白質含量為12.5g,略低於真豬肉的17.9g,和報導中所說「蛋白質含量一樣」出現矛盾。同時,該款人造肉擁有普通豬肉2.6倍的鈣和1.27倍的鐵含量,而非報導中模糊的「2-3倍」。
此外,報導未提及作為參考真豬肉的肥瘦比,而不同的肥瘦比會導致豬肉的營養成分含量不同,可能進而影響讀者對人造肉營養價值的理解。
核查點4:人造肉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並且可以人為控制肉中的營養物質嗎?
答:植物蛋白肉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是只有細胞培養肉可以人為控制營養物質。
2017年刊登在《動物營養學報》中《植物提取物的特性及其在母豬生產中的應用》一文中表示:規模化豬場抗生素濫用情況非常嚴重,不僅會導致肉製品中抗生素殘留,還會導致耐藥細菌的產生,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可見養殖戶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抗生素在豬體內殘留,所以就有「天然肉中含有抗生素」的說法。
相比之下,上述提到的OminPork新豬肉的成分表中顯示「無添加抗生素」。
(Green Common官方旗艦店中的成分表)
至於《錢江晚報》中提出的「可以人為控制營養成分」,核真錄記者經調查發現,這主要是針對培植肉而言的。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培植肉的原理是先從動物體內抽取幹細胞,再放進試管或培養皿上讓其分裂生長,最後產生肌肉組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控制營養成分。
早在2005年,馬裡蘭大學研究農業經濟和公共健康的博士賈森·馬西尼的小組在科學雜誌《組織工程學》提出了兩種具有大規模產肉潛力的技術。而針對這兩種辦法,馬西尼說:「你甚至可以控制營養,比如多數肉的Omega 6脂肪酸都較高,人造肉可以用Omega 3代替,這是一種健康的脂肪。」
(周光宏教授帶領團隊培養而成的人造肉 圖源:「國家肉品中心」公眾號)
不過正如上文所說,人造肉可以人為控制營養成分的說法只限於細胞體外培植肉,而這種技術大規模推廣至市場的可能性較低。據《環球網》2019年11月25日的報導《中國人造肉何時走上百姓餐桌?專家:價格超大龍蝦》,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和北京農學院的專家認為:「仍處於研發階段,以目前的技術而言,培植細胞肉的體系中需要加入大量的動物血清,而血清來自於血液,因而為獲得血清必須屠宰動物,加上仍在研發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科研的人力和物力,人造肉的成本遠遠超過普通肉類。」
(環球網報導《中國人造肉何時走上百姓餐桌?專家:價格超大龍蝦》)
綜上,該報導有將人造肉兩種類型相互混淆的嫌疑。對於植物蛋白人造肉而言,由於採用的是植物蛋白,不使用動物抗生素。但是,所謂的「人為控制營養成分」只對於實驗室培植肉,且這種技術現階段推廣至市場的可能性較低。
總結
目前,我國肉類市場供需相對緊張,傳統畜牧業已造成大量空氣汙染、土地和水資源佔用,人造肉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就人造肉成分而言,目前國內市場上出售的唯一一款植物蛋白肉OmniPork因由純植物構成,更加低卡、低脂肪、零膽固醇,並且不含有動物抗生素;但是所謂的「人為控制營養成分」僅針對於人造肉中的另一種——細胞培育肉,並且該技術短期內不適用於市場推廣。
在肉類風波不斷的當下,人造肉憑藉更趨環保的理念和更人工安全的原料,是否能走出固有的素食主義消費者的思維方式,在國人的餐桌上佔據一席之地,成功挑戰對於傳統豬肉甚至肉類的認知?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