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芒能有效哽住野獸的喉嚨,古人為脫粒發明杵和臼?

2021-01-09 你一走進我的生命

本文系作者你一走進我的生命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我們知道,稻穀是成穗而結,每一株稻一般有主穗、第一次分櫱穗、第二次分穗等幾個穗頭。每一個穗頭則由主梗、一次枝梗、二次枝梗、小枝梗構成樹形組合。每一粒稻穀都通過一個小枝梗與二次枝梗相連,二次枝梗與一次枝梗相,一次枝梗再與主梗相連。因此,食用之前,人們首先要做的是把穀食稻之民粒從小枝梗上脫落下來,這個過程叫「脫粒」。脫下來的穀粒還不能吃,因為稻米外面緊緊包裹著堅硬粗糙的穀殼,而且大多數穀殼上還長有或長或短的芒,芒上則有或疏或密的小剛毛,因此還要把穀粒上的穀殼脫去,這個過程叫「脫殼」。脫去殼後就是可以食用的米了。

脫粒

相對於野生稻,栽培稻芒上的剛毛要稀疏些,有些栽培稻甚至連芒也退化得幾乎看不見了。因為芒及其上剛毛的主要功能有兩個:一是為了阻止野獸的啃食,剛毛粗硬、密集的芒能有效哽住野獸的咽喉,使其難以下咽。中國歷史上種植過的紅芒糯和烏芒糯就有這種功能,紅芒糯「山中人謂之野豬哽,蓋窮源僻塢中以備山獸之嚼齧者」;烏芒糯「山鄉稻熟,獸輒食之,此稻稈高芒硬,獸不食,故多種焉」二是為了藉助禽獸傳播種子,有芒及密集剛毛的穀子,比光滑的穀子更容易粘掛在禽獸的毛羽上。

野獸

栽培稻有人為其驅獸和播種,所以芒及其上的小剛毛開始退化,有些甚至變成完全無芒,後世方志中常有記載的以「師姑」、「光頭」等命名的稻種,就是無芒稻,例如《寶祐琴川志》記師姑粳「無芒,晚熟」,明黃省曾《理生玉鏡·稻品》記師姑糯「其粒白,無芒而杆矮,五月而種,九月而熟」,師姑即尼姑。人們為了方便脫粒發明了臼和杵。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過石杵、石白,安徽濉溪石山子、定遠侯家寨、蚌埠雙墩等遺址發現過石白和石杵,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過河姆渡文化時期的木杵,江蘇常州圩墩遺址發現過馬家浜文化時期的石杵。

河姆渡遺址

浙江嘉興馬家浜、江蘇吳縣草鞋山、宜興駱駝墩等馬家浜文化遺址中發現過陶杵,浙江嘉興馬家浜、桐鄉羅家角等遺址則發現過石臼。羅家角遺址的石臼,體形大而厚重,外壁略呈半球形,內壁亦呈半球形下凹,壁厚六百一十一釐米。浙江嘉興雙橋遺址出土過少量崧澤文化時期的夾砂陶陶,胎甚厚,底尤厚,夾砂極粗。其中的一個殘件呈圜底倒盔形,殘高三十、腹徑四十 釐米。山東許慎《說文解字》曰:「白,春臼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地臼,就是在比較堅硬的地面上挖一個坑,夯實,再積柴燃火把坑壁的土烤硬。

陶杵

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下層、河南成皋青臺、湖北宜都城背溪等遺址中都發現過地臼。使用地臼時,有些可能還會在坑中墊一獸皮以隔絕泥沙。例如,雲南的苦聰人早先用地臼舂杵穀物時,大多會在地臼中墊一張獸皮。木臼和石臼,在少數民族調查中則屬常見之物。但地臼、木臼和石臼在良渚文化遺址中至今未有明確的發現,只出土過少量的陶臼。浙江嘉興雙橋遺址出土的一些陶臼殘片,為夾砂紅陶質,質地粗糙,器壁極厚。浙江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大口尖底器,發掘者認為有可能也是陶臼。

陶臼

這種大口尖底器,均為夾砂粗灰陶,從復原的一件看,口徑五十一釐米,高四十六點五釐米,口沿平折,其下有兩個突出對稱的盲鼻。腹壁斜直而下,收成銳尖底。通食稻之民體壓印粗簡的毫無規律的籃紋。器壁堅硬而厚實,達一點七到三釐米。孫國平先生則認為良渚文化常見的陶缸中,一些厚胎圜底者有可能也是陶臼。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杵,多為木質。浙江湖州錢山漾和杭州水田畈等遺址都出土過木杵。錢山漾遺址出土的木杵,全長一百一十八點五釐米,中部握手處直徑四釐米,一頭約佔全長的三分之一強,較粗,兩端呈圓尖狀,有明顯的砍痕,中部有火燻痕跡,可能是殘留的加工痕跡。

木杵

水田畈遺址出土的木杵,上段已殘缺,殘長六十七釐米,杵的中段較細,便於手的握持,整體造型與現代的木杵相似。把稻穀去殼後,能用的只是糲米(即糙米)。糲米還有一層比較粗糙難咽的皮,因此一般還要舂去這層「皮」,加工成「熟米」(即精米)後才能食用。舂下的「皮」呈碎末狀,俗稱「麩糠」,多用作家養禽畜的精飼料,也用作人的救荒之糧。這一步的加工過程,古文獻中稱為「糳」,《說文解字》曰:「糲米,一斛舂為八鬥曰糳。「

相關焦點

  • 農民大叔發明水稻脫粒機,成本不到200元,一天脫粒2000斤
    古代,貧苦的農民不僅要承擔繁重的賦稅,還要時不時擔心戰亂發生,家裡有男丁還要被抓去上戰場,家裡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孩子,一切都要自己來,生活自然是十分艱難。一個朝代興盛,苦的是老百姓,一個朝代衰落,苦的還是老百姓。現在雖然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但是仍然有許多人飽受貧苦,甚至居無定所。
  • 他是木匠的「祖師爺」,第一把木刨也出自他手,還發明了石磨
    魯班本姓公輸,名般,因為他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所以人們稱他為魯班。在長期勞動實踐中,魯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許多創造發明,當時的人就很佩服他,稱他「巧人」;後世土木工匠也尊稱他為「祖師」。於是,他磨了一把小小的薄「斧頭」,上面蓋塊鐵片,只露出一條窄刃,往木料上一推,果然能把木料表面削得又平整,又光滑。但是薄「斧頭」小,不好拿,幹起活來力氣用不上。魯班又為這把薄「斧頭」安上一個木座。這樣,世界上第一把刨便誕生了。魯班用這把最早製作的「刨」來刨木料,木料經常移動,他總要妻子云氏在對面頂住木料。雲氏也是一個很能幹的女工匠。
  • 佛學:持物、金剛杵、獨股杵、三股杵
    在佛學文化傳承中,持物是佛、菩薩手持的器物,在密教中,更是契印和尊像的標誌。隨著佛、善薩幻化形象的不同,其手中的持物也隨之變化,體現了佛、菩薩的誓願和神通。佛教持物是對佛、菩薩等手中所持有的各種物品的統稱。不同的佛或菩薩,其手中所持有的物品也不盡相同。
  • 不花一分錢,脫粒用電接到家
    原標題:不花一分錢,脫粒用電接到家   「沒花一分錢,村裡打個證明,我家的脫粒箱就裝好了,現在2畝大棚田的稻穀脫粒就不用愁啦……」10月28日一大早,浙江嘉善羅星街道馬家橋村的馬大伯看著新裝好的脫粒箱笑呵呵的跟電工師傅顧汀說。  眼下正是晚稻收割時期,雖然隨著聯合收割機的普及,秋收對電的依賴性已越來越小。
  • 藏傳佛教法器:金剛杵
    金剛杵(chǔ),梵名 Vajra 瓦支拉,藏語稱「多吉」,曾音譯為伐折羅、縛日囉、伐折囉、跋折囉、伐闍囉。又叫做寶杵、降魔杵等。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於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稱金剛杵。 在佛教密宗中,金剛杵象徵著所向無敵、無堅不摧的智慧和真如佛性,它可以斷除各種煩惱、摧毀形形色色障礙修道的惡魔,為密教諸尊之持物或瑜伽士修道之法器。曼荼羅海會之金剛部諸尊皆持金剛杵。
  • 什麼樣的健身動作既有效又實用?野獸派告訴你,學螃蟹也不錯
    我們說的健身,必須是對身體全身平衡、力量以及協調性的練習,而且對全身骨骼、肌肉、心肺和神經系統都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這樣的健身,才是有效又實用的。所以,從基於人類來自於自然這一基本理念出發,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五禽戲」、「八段錦」等健身武術套路,其中五禽戲是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來進行鍛鍊的,傳承下來已不只千年,效果也是非常好。
  • 關鍵詞3333又哽住了各路英雄
    和昨天突破3288一樣,昨天反抽突破3288用了半個多小時,早盤突擊3333,幾乎整個上午都在嘗試,超短線也一度突破,但很艱難,最終也是衝高回落,收盤勉強收漲於3319;中小創則高開低走,基本上沒有反抽。我們說過大盤圓弧頂是巨大的利空形態,一直壓制市場反彈高度,所以做多力量明顯恐高,不敢發力,今天早盤券商就是高開低走拉下指數,大金融都不發力,指數也難有突破。
  • 孩子喉嚨被東西卡住該怎麼辦?這三種應急方法學起來
    孩子喉嚨被東西卡住該怎麼辦?這三種應急方法學起來孩子愛玩兒,對世界充滿好奇是正常的,特別是五歲以下的孩子。這時段孩子還不具備分辨力,常常對好奇的東西都會看一看,摸一摸,還特別喜歡用嘴感應。孩子還小的話,他是不知道自己喉嚨被東西卡住的,甚至有些更小的孩子,因為還不具備說話的能力,更是無法告知家長自己的喉嚨被卡住了。如果孩子有咳嗽或發不出聲的時候,家長們應及時注意孩子的喉嚨是否有異物,如果出現持續性的咳嗽就該進行補救了。
  • 書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飛鴿和鴻雁嗎?
    書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飛鴿和鴻雁嗎?隨著時代進步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意識轉變。很多曾經比較有歷史韻味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於歲月的長河之中。「書信」作為古人傳遞消息,以及互訴衷腸的媒介和載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並徹底消失。筆者認為時代進步固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彈冠相慶的事情。
  • 藏傳佛教法器「金剛杵」,到底有多神秘?
    在古印度和中亞的一些藝術作品中,金剛杵通常被畫成一根短棒,兩端各有一對尖利的股叉。這樣的描述應該是作為兵器的金剛杵形象。因陀羅造像在印度和東南亞(如柬埔寨吳哥窟、泰國鄭王寺)多表現為騎象持杵的造型,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因陀羅被稱為「帝釋天」,造像早期呈現少年帝王像,宋元後期呈現為漢地帝王裝束。從古印度時期的兵器演繹為法器金剛杵,其原型究竟為何種式樣,今已無從考證。
  • 古人的飲水智慧:為了健康他們早已發明了「淨水器」
    來看看那些思想超前的古人是怎麼做的吧。 該器具以生銅澆築,容器本身的銅離子可起到殺菌作用,並能抑制細菌繁殖。這也是相傳最早的「淨水器」。當然,銅屬於重金屬,長期攝入對人體也有害,但古人在化學知識匱乏的情況下有此發現,已屬難得。
  • 三九四九 凍破碓臼
    □朱殿封  從小寒到穀雨,4個月8個節二十四候,古人在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代表這一物候,稱之二十四番「花信風」。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雊。」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三九、四九,凍破碓臼」。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小寒,十二月節。
  • 小卡再創新高 但他被那碗粉湯給哽住了
    科懷-萊昂納德拿到27分、10次助攻、8個籃板和3次搶斷,改寫了他在上一場創造的個人生涯助攻紀錄,但是他被太陽主教練蒙蒂-威廉士的那碗粉湯給哽住了。 「我不知道之前是否還有球員能像他這樣,從職業生涯開始到現在取得了如此巨大的進步。」威廉士說,「你很難找到進步如此巨大的球員。他就是一個非凡又全能的球員。」 萊昂納德配得上這份讚譽,但是在今天這場比賽中,他似乎被威廉士的這碗粉湯給哽住了。 本場比賽開場不久,萊昂納德就在外線投中三分,這是他本場比賽的第二次投籃。
  • 古人不用指甲刀是怎麼剪指甲的?古人就是這麼做的
    那麼很多人比較好奇了,古人一輩子不理髮,可以理解,留長點不影響生活。但是手指甲如果不修剪的話,鐵定會影響生活,那該咋辦呢?其實大家都想錯了,其實古人也理髮,只是小範圍的修剪。古人還必須修剪指甲。但古人沒有指甲刀,方法就不同了。古人剪指甲時,一般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刀,一種是剪刀。先說說這把刀的使用吧。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有3個原因
    早在先秦時期,成語的應用就已十分普遍,而成語的發明也是在這一時期不斷壯大的。此後兩千年來,成語在不斷豐富,但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漢語用詞的完善,新成語的發明也越來越少了。除此之外,能算得上是新成語的,幾乎就沒有了。那中國5萬多個成語,大都是古人發明,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很成語了?總結起來,主要有3個原因。
  • 古人三招解決,既環保又有效
    引言炎熱的夏天,對於大眾而言,能躺在清涼的空調房裡,抱著手機,啃著西瓜就是人生一大樂事。不過,舒爽之餘,有這麼一種令人厭惡的飛蟲,無處不在,招人怨恨,它們就是人見人恨的蚊子。雖然體積不大,但是蚊子的殺傷力一點也不可小覷。一著不慎,被叮上一口,一整天都別想好過。不但奇癢難忍,還會在身體上留下一個個鼓起的小包。
  • 古人為什麼要在屋頂上放這些小怪獸?
    從漢代以「人」字形的大屋頂的出現開始,屋脊裝飾逐漸出現在古代建築中,並從最初的簡單形狀演變為明清時期的複雜裝飾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山脊裝飾成分除了具有功能性之外,還形成了自己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大多數依序排列的蹲獸來自中國古代民俗,它們各司其職,從物理和精神層面確保建築物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這意味著生活的穩定性和美好。故宮的太和殿是中國唯一的有十隻動物的建築,大廳中至高無上的獸,從前到後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和行什。龍最喜歡四處眺望,經常在屋簷上裝飾。鳳比喻有聖德之人。
  • 古人都是怎麼喊大熊貓?原來它的古名那麼霸氣,難怪老虎不敢惹它
    大家都知道,大熊貓是我國的重點保護動物之一,主要就是因為它的數量非常的稀少,之前還瀕臨滅絕,而大熊貓之所以數量稀少,其實和他們的食物銳減,而且繁衍比較困難有關係。成年的大熊貓在森林裡面是沒有天敵的,只不過是因為食物原因,所以才讓他們沒有辦法生存。
  • 遠古時代,是誰把野馬、野豬、野牛等野獸馴服為家畜呢?
    在我們華夏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基本是以原始氏族部落為單元,集中在某一個區域進行集體生活。在原始社會中,野生的野獸也很多,人類為了生活,除了以農業種植生產糧食以外,還把野馬、野豬等野獸逐漸地馴化成為家畜,那麼,主要是誰實現的這一偉大的計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