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馬廠鄉八旦村地處樂都、民和的交界區。這裡交通不便,山大溝深,信息閉塞,自然條件極其惡劣。海拔在2200米至2420米之間,年降水量極少,且季節分布極不均勻。全村共有6個自然社,315戶989人。
2015年,八旦村被確定為深度貧困村。青海省中醫院作為村裡的聯點幫扶單位,先後派出兩批駐村工作隊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來自青海省中醫院的郭宗義便是扶貧工作隊隊員之一。
2018年,青海省中醫院考察後,依託村集體經濟,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模式,引導群眾種植藥材。不僅解決了缺乏勞力家庭的土地撂荒問題,還為八旦村貧困農戶增加了勞務收入。
傳統的農作物種植,已經不能實現土地效益的最大化。郭宗義在走訪中與老人寒暄時,聽到樂都北山區域生長著野生甘草。
在醫療系統工作的郭宗義,對草藥這個詞本身就有很大的敏感性。於是,他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村民能否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走出一條種植中草藥的特色之路。
有了想法,必須要付諸行動。郭宗義的這個思路,很快得到了醫院黨委的認可。並且派遣中草藥方面的專家趕赴村中,對土質、水分、自然氣候等多種因素開始了科學的調研工作。
經過前期考察後,2018年春天,醫院從外地購買了種苗、地膜、肥料等生產資料,流轉村裡1.33公頃土地,開始試種黃芪。
這是一個焦慮的時刻,更是一個讓人忐忑不安的時刻,郭宗義和村兩委成員時不時就跑到試驗田查看種苗的生長情況。醫院的技術人員也隔三岔五到田間地頭提取各種數據,指導科學種植藥材。
經過了春天的孕育和夏日的生長,終於迎來了秋天的收穫,試驗田獲得了大豐收。經過醫院專業人員檢測,種植的中藥材完全符合國家標準。
這是一個希望的起點,更是一個富裕的起點。
種植中草藥這一大幕拉開後,發展中藥材的種植戶逐漸增多,村民的年人均純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聽到中草藥種植能發家致富的消息後,村裡有些外出務工的村民重新回到故鄉,打掃庭院、清理耕田,也開始幹起了這一行。
就拿村民蒲吉成來說,他第一次試種了7分地。種苗、肥料、塑料薄膜等生產資料都是由扶貧工作隊免費提供的,一年下來掙了六七千塊錢,這著實讓他開心得不得了。
依靠中草藥種植,八旦村成立了樂都區潤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多個專業合作社。在這些種植大戶的帶動下,村民零散種植開始走向了規模化種植的道路。
2020年,八旦村種植黃芪的數量達到13.3公頃。在省中醫院的牽線搭橋下,引入青海九康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與農戶籤訂保底收購價合同,按保底價每公斤5.8元收購,有效解決了銷路問題。
山依舊是那座大山,村還是那個小山村。郭宗義卻發現這裡變了,變得那麼充滿活力和希望。
2020年雪後的一個晴朗日子,來到八旦村收購藥材的客商,立刻讓這個村子顯得熱鬧了許多。郭宗義看著一車車打好捆的藥材過秤後裝上車,村民們數著手中的鈔票一臉笑容,他的心裡安慰了許多……
站在向陽處,太陽溫暖地照在郭宗義和八旦村黨支部書記張玉寶一行人的身上。他們用手指向不遠處山窪裡的一個空閒養殖場,想著明年在擴大中草藥種植面積的同時,村裡也要加大養殖力度,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徹底讓脫貧後的群眾走向產業化發展之路。
有了思路,就會有希望;有了希望,自然也會有發展的前景。望著這片貧瘠而富有的土地,郭宗義眼前出現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大美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