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循行以及所主病症以及調理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的經脈叫做:手陽明經,起始於食指的上緣,通過拇指、食指歧骨間的合谷穴,
上入腕上兩筋凹陷處,沿著前臂上方至肘外側,再沿著上臂外側前緣,上肩,
出肩峰前緣,上出於背,與諸陽經會合於大椎穴上,
再向前入缺盆聯絡肺,下隔又聯屬大腸。
另有一條支脈,從缺盆處向上走至頸部,並貫通頰部,而進入下齒齦中,
其後再從口內返出而繞行至口唇旁,
左右兩脈在人中穴相交會,相交之後,左脈走到右邊,右脈走到左邊,
再上行挾於鼻孔兩側,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處於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變,主要體現出來的病症表現:
牙齒疼痛,頸部腫大。
手陽明大腸經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表現出來的症狀是:
眼睛發黃、口中乾燥、鼻塞或者流鼻血、喉頭腫痛以致氣閉、
肩前與上臂疼痛的、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動的。
氣有餘的實證,為在本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上發熱而腫;
本經經氣不足時,就會出現發冷顫抖、不易恢復體溫等病象。
這些病症,治療調理的思路如下:
屬實證的就用瀉法;
屬虛證的就用補法;
屬熱證的就用速刺法,或者服用寒性的中藥湯劑平衡之;
屬寒症的就用留針法,或者服用熱性的中藥湯劑平衡之。
脈虛陷的就採用艾灸的辦法;
不虛不實的就從本經取治,一般選取本經腧穴,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三倍,
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ps:
經脈主治病症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靈樞·經脈》)本經異常就出現下列病症:齒痛,面頰部腫脹。本經穴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疼痛、活動不利。當氣盛有餘時,經脈所過部位發熱、腫脹;而氣虛不足時,則發冷、戰慄,難以復溫。
手陽明絡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其病: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膈,取之所別也(《靈樞·經脈》)。手陽明絡脈,名偏歷,在腕關節後三寸處分出,走向手太陰經脈;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跨過肩峰部,上行到下頜角處,遍布於牙齒根部;另一支脈進入耳中,與耳內所聚集的各條經脈(宗脈)會合。其病症:實證,見齲齒痛、耳聾;虛證,見齒冷、胸膈痺阻不暢通,可取手陽明絡穴治療。
手陽明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靈樞·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走胸,在肩峰處分出,進入鎖骨上部,下行走向大腸,屬於肺臟,上沿喉嚨,淺出於缺盆部,仍會合於手陽明。
手陽明經筋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肩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其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九頁);直者上出於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靈樞·經筋》)。手陽明經筋,起始於食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峰部。分支繞肩胛部,挾脊柱兩旁;直行的從肩峰部上頸。分支上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行的走手太陽經筋前方,上額角,散絡頭部,下向對側頷部。其病症:所經過之處可出現牽扯不適、酸痛及痙攣,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轉動。
手陽明腧穴本經一側20穴,14穴分布於上肢背面橈側,6穴在肩、頸和面部。分別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熱病常用商陽、合谷、曲池;治療頭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療胃腸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療咽喉病可用商陽、合谷;治療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裡、臂臑和肩髃;治療鼻疾常以合谷、迎香為主。針刺天鼎、扶突應注意角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