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中醫的秘密: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線,以及所主病症以及調理

2020-12-05 隱士申子源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以及所主病症以及調理

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的經脈叫做:手陽明經,起始於食指的上緣,通過拇指、食指歧骨間的合谷穴,

上入腕上兩筋凹陷處,沿著前臂上方至肘外側,再沿著上臂外側前緣,上肩,

出肩峰前緣,上出於背,與諸陽經會合於大椎穴上,

再向前入缺盆聯絡肺,下隔又聯屬大腸。

另有一條支脈,從缺盆處向上走至頸部,並貫通頰部,而進入下齒齦中,

其後再從口內返出而繞行至口唇旁,

左右兩脈在人中穴相交會,相交之後,左脈走到右邊,右脈走到左邊,

再上行挾於鼻孔兩側,而在鼻翼旁的迎香穴處於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由於外邪侵犯本經而發生的病變,主要體現出來的病症表現:

牙齒疼痛,頸部腫大。

手陽明大腸經上的腧穴主治津液不足的疾病,其表現出來的症狀是:

眼睛發黃、口中乾燥、鼻塞或者流鼻血、喉頭腫痛以致氣閉、

肩前與上臂疼痛的、食指疼痛而不能活動的。

氣有餘的實證,為在本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上發熱而腫;

本經經氣不足時,就會出現發冷顫抖、不易恢復體溫等病象。

這些病症,治療調理的思路如下:

屬實證的就用瀉法;

屬虛證的就用補法;

屬熱證的就用速刺法,或者服用寒性的中藥湯劑平衡之;

屬寒症的就用留針法,或者服用熱性的中藥湯劑平衡之。

脈虛陷的就採用艾灸的辦法;

不虛不實的就從本經取治,一般選取本經腧穴,

屬於本經經氣亢盛的,其人迎脈象要比寸口脈的脈象大三倍,

而屬於本經經氣虛弱的,其人迎脈的脈象反而會比寸口脈的脈象小。

ps:

經脈主治病症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靈樞·經脈》)本經異常就出現下列病症:齒痛,面頰部腫脹。本經穴主治有關「津」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乾,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疼痛、活動不利。當氣盛有餘時,經脈所過部位發熱、腫脹;而氣虛不足時,則發冷、戰慄,難以復溫。

手陽明絡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其病: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痺膈,取之所別也(《靈樞·經脈》)。手陽明絡脈,名偏歷,在腕關節後三寸處分出,走向手太陰經脈;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跨過肩峰部,上行到下頜角處,遍布於牙齒根部;另一支脈進入耳中,與耳內所聚集的各條經脈(宗脈)會合。其病症:實證,見齲齒痛、耳聾;虛證,見齒冷、胸膈痺阻不暢通,可取手陽明絡穴治療。

手陽明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靈樞·經別》)。手陽明經別,從手走胸,在肩峰處分出,進入鎖骨上部,下行走向大腸,屬於肺臟,上沿喉嚨,淺出於缺盆部,仍會合於手陽明。

手陽明經筋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肩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其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九頁);直者上出於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靈樞·經筋》)。手陽明經筋,起始於食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峰部。分支繞肩胛部,挾脊柱兩旁;直行的從肩峰部上頸。分支上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行的走手太陽經筋前方,上額角,散絡頭部,下向對側頷部。其病症:所經過之處可出現牽扯不適、酸痛及痙攣,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轉動。

手陽明腧穴本經一側20穴,14穴分布於上肢背面橈側,6穴在肩、頸和面部。分別為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裡、曲池、肘髎、手五裡、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本經腧穴主要治療頭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療熱病常用商陽、合谷、曲池;治療頭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療胃腸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療咽喉病可用商陽、合谷;治療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裡、臂臑和肩髃;治療鼻疾常以合谷、迎香為主。針刺天鼎、扶突應注意角度與深度

相關焦點

  • 合谷穴,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交接,按摩,中醫穴位,經絡
    合谷穴別名虎口,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相關如下: 1、取穴方法: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拇指尖下即為合谷穴; 2、主治:暈車、噁心、胃疼及牙疼; 3、配穴:與太衝穴合稱四關穴,為搶救的常用穴。
  • 十二正經之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絡走向圖肺經運行到少商穴經氣該要走到大腸經的商陽穴了,此時時間為早上5時,然血氣血沿大腸經循行至7時達迎香穴,就是到了可以吃早飯時間了,寫到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迎香嘛該早點嘍!大腸經有幾個常用也就是說非常重要的穴位。商陽穴為大腸經起始穴位,按五俞穴金水木火土的穴性,真為金性,而大腸為陽金,故為本穴。一般多用於急救或放血療法,最末梢痛感甚一般不留針。往上沿著手指走到指骨末端骨與肉交接處是為二間,肺經子穴,肺經上的實痛症(7天為限)治此,因子性,紮下去自然寫實痛。
  • 說手陽明大腸經和臨床關係和所屬腧穴
    上一篇我們了解了手太陰肺經,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和肺經相表裡的手陽明大腸經。大腸經為陽氣盛極的經絡,主治陽症實症,也治發熱病,與肺相表裡。手陽明大腸經是和肺經關係非常密切的經脈。呼吸系統有疾病時,以大腸經上的曲池穴位為治療點,是經常使用的療法手陽明大腸經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膚病,中醫講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的濁氣不能及時排出會直接通過大腸排洩,肺功能弱了,體內毒素便會在大腸經積。所以臉上起痘身上起溼疹這些問題,大腸經可以十分好的調節。
  • 經絡拍打遵循的原則輕拍為補,重拍為洩,以及經絡所循行的路線
    大家好,跟大家分享一個朋友的反饋是這樣的,他說他自己每天都會用拍打的方式來對經絡進行拍打,每天有時間就會針對經絡的循行部位比如說手臂,大腿外側這些地方,用力的拍打,剛開始凌晨三點到五點易醒的情況,後來每天堅持對肺經上的循行路徑進行拍打,力度比較輕,發現睡眠質量慢慢好起來,感覺到效果之後,加大力度來拍
  • 手太陽小腸經話養生,小腸功能失調,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十二經脈養生祛病詳解——手太陽小腸經中醫有「小腸主液」之說,這是因為小腸能「泌別清濁」,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小腸的這種功能決定了小腸經的治療範圍,凡與"液」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先從小腸經來尋找解決辦法。所以,手太陽小腸經是手到病除的液病殺手。
  • 手陽明大腸經:疏通氣血,排毒潤腸!
    《黃帝內經》中說「陽明經多氣血」,這是因為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主管人體的消化、吸收以及排除廢物,如果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體內生成的氣血充足,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就會很強,而且胃腸排洩功能正常,人體產生的垃圾就能夠及時排出,那麼由內在性人產生的疾病自然就會減少。
  • 手臂:手陽明經的楊琦在這裡相遇
    陽明手絡相會。穴位的意義手陽明經的陽氣在這裡相遇。臂指的是穴位的位置。一種1、動物的前肢靈巧和機動性之意。這一點的氣血物質是陽氣。2、胳膊上有嫩白肉腋下是一對腋窩,肩部內側,腋下冒出的白肉。上臂和下臂以及肘部稱為手臂。臂馬的手臂,在肘部七英寸肉的末端。指經穴中的氣血物質,為了天上的陽。這個點在手臂上,經絡氣血,從大腸經穴的昇陽氣來看,聚集在一起。充滿陽氣,這樣手臂就能自由移動,所以叫腋窩。
  • 手陽明大腸經、延年益壽的良藥
    手陽明大腸經生理:1.小腸下注的內容物,吸收剩餘的水分後,使其變化成為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2.傳導糟粕的通道。3.大腸金最喜脾土中火煉,喜自身幫助,不喜心火克制,腎水瀉,肝木耗。大腸經不通:牙痛,頭痛,口乾,皮膚過敏;青筋斑點多,腸胃功能減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大腸經在經絡裡屬於陽明經,(黃帝內經)上說:「陽明經多氣多血」。根據陽明之意,能夠知道這個經絡裡面的氣血很足,氣血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在人體中,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所屬的腸胃是人體消化、吸收以及排出廢物的器官。
  • 手陽明大腸經的循經簡述
    氣血運行完手太陰肺經後開始在列缺穴銜接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橈側端商陽穴,經手背向大椎穴與人體督脈匯合,再向前下行於鎖骨上窩,進胸腔絡肺入大腸,其分支從鎖骨上行,經口側至鼻翼對側在迎香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 輕鬆打通肺經和大腸經,讓身體更健康!
    人活在天地間,一呼一吸都與肺經與大腸經息息相關,俗話說氣順人通暢——那打通肺經和大腸經對身體有什麼好處?中醫講肺經和大腸經相表裡,通俗點講就是肺經和大腸經形如一對夫妻,同住大腸家屋內。男為肺主外,女為大腸主內。男人在外面幹活賺錢,女人在家操持家務。
  • 針灸必看,全身各部分經絡循行
    頭項(巔):膀胱經、肝經、督脈、三焦經、膽經,以肝為主。前額:胃經、膽經、小腸經、三焦經、大腸經、膀胱經、肝經、督脈,以胃為主。後頭:膀胱經、督脈、胃經,以膀胱為主。側頭:膽經、三焦經、小腸經,以膽為主。全頭:大腸經、督脈、胃經,以大腸為主。顱腦:膀胱經、督脈,以督脈為主。
  • 手三裡穴就是緩解的要穴,還可治療腸胃疾患
    相信對中醫有所了解到朋友,都知道足三裡這個穴位,足三裡穴是人體中一個重要的保健穴位,對於胃痛、咳嗽、失眠等多種不適症狀都有著非常好的調理效果,同樣,在我們身體的手臂上,也有一個手三裡穴,一手一足,相互呼應,二者都屬強壯穴。
  • 淺探古人所發現的足少陰腎經在軀幹部循行
    腎足少陰之脈循行起於足小趾下面,斜向足心,沿著下肢內側,通向脊柱,屬腎絡膀胱;在腎臟部直行的經脈,從腎向上穿過橫膈,又進入肺中,肺部又有支脈出來,聯絡心臟,留注於胸中。腎位於膈肌下方,肺在膈肌上方,兩者在足少陰腎經的循行過程中都與其產生密切聯繫,足少陰腎經在肺部的支脈又與心構成了密切聯繫,如何理解古人所發現的足少陰腎經在軀幹部的豐富又詳細的循行呢?其中富含的現代解剖知識有哪些呢?
  • 手陽明大腸經——通經絡排廢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手陽明大腸經——通經絡排廢物2017-01-13 14:50:00   文/楊力
  • 手臂麻痛,肘攣不伸,肩臂疼痛,按一按手三裡穴!
    有的時候我們會感覺手臂使不上勁,沒有力氣,或者手臂麻痛,肘攣不伸,這種情況下,給大家介紹一個穴位——手三裡穴,經常按摩刺激手三裡穴,可以起到疏經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生活中如果遇到手臂麻痛,肘攣不伸,肩臂疼痛等問題時,都可以通過按摩刺激手三裡穴來進行調理和緩解。
  • 手陽明大腸經——大腸和肺的貼身護衛!
    而手陽明大腸經在12條經脈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大腸和肺的貼身護衛。大腸經有一個其他經脈所不具備的特殊作用,就是可以養陽、生津、通腑。大腸主津,津液正常,人的皮膚就會有光澤;津液不足,皮膚就很容易出現皺紋。所以那些愛美的女性朋友,一定要好好保護好自己的大腸經。
  • 手太陰肺經:調治呼吸的通天大脈!
    肺經循行路線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腹,下行絡於大腸,回過來沿胃手太陰肺經上行,通過膈,屬肺臟。再橫出腋下,沿上臂掌面橈側向下行,走在手少陰經、手厥陰經的前面,向下至肘中,沿著前臂掌面橈骨的邊緣,入寸口(手腕部橈動脈搏動的地方,即中醫把脈處),然後向上到大魚際(手掌大拇指下方比較厚的肌肉,因為像魚肚而得名),沿著邊際,直出拇指的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