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拯救最後的北方白犀牛
新華網肯亞納紐基4月18日電(記者鄧耀敏)在肯亞中部的奧爾佩傑塔野生動物保護區,42歲「高齡」的白犀牛蘇丹靜靜地獨自躺在欄舍內,外邊是一望無際的熱帶大草原。
蘇丹是目前全球僅有的5頭北方白犀牛中的唯一雄性。為了防止被獵殺,它那本可以長到1米多長的兩隻犀牛角已被割去,保護區的40名持槍守衛和18名飼養員不分晝夜輪流看護。
「因為年齡太大,也怕它和其他犀牛打鬥受傷,現在很少讓它到野外去,已經圈養有一年多了,」首席飼養員穆罕默德·多約無奈地說。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過度獵殺,生活在蘇丹、中非等赤道以北非洲地區的北方白犀牛瀕臨滅絕。蘇丹,這頭北方白犀牛就是當時從蘇丹南部被捕獲的,後來一直收養在歐洲的一家動物園。
2009年,蘇丹與另外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尼及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從捷克被運到肯亞這片300多平方公裡的保護區,以期能促其自然繁衍。
然而,6年多來,始終沒有喜訊。更不幸的是,去年10月,蘇尼去世;同年12月,美國一家動物園的另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死亡,全球僅有的7頭北方白犀牛僅剩5頭,蘇丹成為唯一一頭雄性。
北方白犀牛野生種群的平均壽命為40歲,年老的蘇丹繁殖能力不言而喻。保護區的一對北方白犀牛母女,以及另外兩頭分別養在美國和捷克的雌性也都因為年齡、身體狀況等原因無法自然受孕。
保護區總負責人理察·瓦因說,這些犀牛都沒有長時間在野外生活過,而且因為年齡、近親等原因,自然繁殖已經不太可能。「如果一個物種只剩下五六隻,你可以想像幫助其繁育的難度。」
瓦因說,當前拯救北方白犀牛的最後希望就是人工繁育。一種方法是體外受精,即取出雌性的卵子,與世界上現存少有的冷凍北方白犀牛精子受精,然後植入南方白犀牛體內代孕。
南方白犀牛與北方白犀牛同為白犀牛的兩個亞種,兩者外表、體型基本相似,都為寬吻犀,明顯區別是北方白犀牛耳邊長有毛髮。更重要的是,目前全球南方白犀牛有2萬多頭,主要集中在南非,對研究而言,具有一定數量優勢。
不過,瓦因介紹,這種技術還未在犀牛身上做過研究,且實施需要大量資金,研究人員計劃先在南方白犀牛身上開展試驗。他表示,即使資金和技術到位,成功代孕也還需要兩年時間。
瓦因說,另一種迫不得已的方法就是用北方白犀牛的精子與雌性南方白犀牛雜交。「這是一個無奈之舉。雖然它不完美,但總比沒有好。」
在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參與拯救北方白犀牛的同時,他還指出:「目前在非洲大陸上,野生犀牛的被盜殺率仍然很高,如果我們再不行動,北方白犀牛的悲劇還會發生在其他野生動物身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