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有倆個學霸級高徒,性格完全不同,一個是好靜的顏回,一個好動的子貢。
顏回善於深度思考,能舉一反十,有口飯吃就能靜坐思考一年。
子貢善於行動,能處理複雜的關係,通過經商成為大富豪。
01
那麼問題來了,學顏回還是學子貢更有意義?當然都要學,學倆個人的優點。也有一個側重點,如果經商創業賺錢,我建議還是學子貢好一些。
顏回家裡經常揭不開鍋,沒飯吃的日子不好過。相反,子貢一身華服,身佩著美玉,能出手做大生意揮金如土,又能出言為人解憂,特別有人緣,與這樣人相處比較有趣。重要的是子貢是一個行動派,學以致用,這非常難得。
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子貢本來就會做生意,並不是跟孔子學的,那他找孔子想學什麼?孔子用一件事就讓子貢大徹大悟。
子貢出生於商人之家,姓端木,這種複姓不多見。
大約從小接觸生意多,子貢頭腦非常靈活,善於學習,願意接觸新鮮事物。
但有一點少年的子貢跳不出局限,他對社會,對做人,並沒有本質反思,在文化方面缺乏系統的知識。而這些正好是孔子的強項。
如果子貢沒有下決心追隨孔子學習,他恐怕也就是像父輩那樣成為一個小商人。
我們現實中,很多小生意人單純憑自己的經驗難以培養出優秀的商人後代。烤地瓜或者開雜貨鋪的孩子如果不求學,單憑小時候的經驗難以更進一步學到真知。華為很強大,華為總裁任正非是1963年的大學生,而且是當年的學霸,有這個學習邏輯事業方能做大。
子貢最高明的一次行動就是他要找明白人學習,然後他果斷出發。
02
子貢聽說孔子是高人特別有學問,他就找到孔子學習。
剛見面,子貢私下以為孔子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學了幾個月,子貢覺得自己可以達到孔子水平了,學了一年以後子貢方才發覺自己錯的離譜,真正意識到孔子是高深莫測的聖人。孔子矯正了子貢很多膚淺的做法,讓子貢成長為有文化的儒商。
有一次子貢花錢救了一個魯國人,帶他回到魯國。因為這個魯國人被人強迫變成了奴隸,當子貢花錢救這個人回來後可以去找國家說明情況,按魯國政策可以返還這筆贖金。
子貢覺得做好事不應該這樣,錢花了就花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不必認真。如果再要回這筆錢,子貢覺得有違自己的品德修養。
孔子聽說這事,就幫子貢分析:你看子貢你這樣做,並不好。如果大家都學你這樣,剛開始有錢人還能堅持幾天,那麼沒錢的人覺得自己沒能力救人就不救了。長此以往,大家都不願救人了。如果你收回錢,好事做了,又能鼓勵別人去做。發現國人遇難,沒錢的人就是借錢也會去贖人,因為借的錢會再從國家領回來……
子貢聽完大徹大悟,再有人誇子貢比孔子高明,子貢就對別人說自己是讓人一眼看穿的,而孔子老師是品德高不可攀智慧深如大海……
03
後來子貢又救了一個落水者,那人為表謝意送子貢一頭牛,子貢就收下了。
孔子聽說了很高興,感嘆說以後見義勇為的人會更多了。
春秋那個時代世風日下,孔子發現,亂世不只需要重典,也需要合情合理的行為準則,讓每個人有自律有覺悟,讓每個人都嚮往美好生活。
通過以上兩件事,可以發現子貢思想的轉變過程,他追隨聖人,慢慢懂得移風易俗的重要意義,懂得順應人心民意的重要,而不單純局限於自己的小善良小仁義……
在經商中,子貢擺脫知識分子酸氣,能放開手腳行動,極好地幫助了孔子擴大社會影響力。可以說沒有子貢和策劃和行動,孔子在當時不會那麼有名氣。通過向孔子學習,子貢又能深通人性和天道本質,急人所急,為商業文明注入儒家文化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