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茅」字,作為一名北方人,首先想到的是「茅房」,再次想到的是小時候農村常見的「茅草」,好似卑微之物,上不了臺面;直到問題「名列前茅」闖入腦際,才恍然大悟,原來「茅」也可登大雅之堂。
01 「茅」原來是戰旗
據專家論證,茅草旗最先應用於楚國部隊。據說舉茅草為號最早由楚國著名賢相孫叔敖頒令施行。
古時茅為楚國特產,發現前方敵軍有什麼新動向,楚軍偵察兵就用茅打信號,茅草於是成了戰旗,行軍時旗手走在前面,故有「前茅」一說,引申為走在最前面的先鋒部隊。
這在古代兵書《神機制敵太白陰經》中也得到了驗證,書中寫有「前茅後殿篇」,主要講解先鋒與殿後部隊在行軍中的部署問題。
《左傳》有載「前茅慮無」,意即前鋒戒備森嚴。
02 「茅」在古代象徵神聖
原來,在楚人祭祀的傳統禮俗中,茅草旗用於先鋒開路,還有寄寓行軍中能招引神靈保佑旗開得勝的希望,鼓舞士氣勇往直前。
古時,楚地特產茅草,又稱「苞茅」,楚人興盛一種「苞茅縮酒」的祭祀儀式,以茅草與酒為主要手段,苞同包,裹束也;茅,茅草也;束茅而灌之以酒為縮酒。「苞茅縮酒」後傳至中原大地,竟被周天子採用,足見盛行程度。《周禮·天官》記載:
「祭祀供蕭茅」。
《史記·孝武本紀》記載:
「江淮間一茅三脊,以為神籍。」
就是說,將有三條脊稜的茅草,作為祭神時用的草墊子,《史記集解》曰:
「所謂靈茅也。」
03 古代曾因「茅」引發戰爭
如前所述,茅既可作為祭祀物,又可作為天子貢品,近乎不可或缺,極為重要,古時甚至被當成攻伐的藉口。
比較典型的是公元前656年,齊恆公攻打楚成王,管仲替齊恆公指責楚國的第一大罪狀為: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這個「春秋第一相」就是怪罪楚成王太長時間沒有進貢茅草,導致齊恆公不能祭神,所以打你。楚成王慌得連忙舉國搜集包茅進貢,才化解滅頂之災。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包茅之戰」,齊桓公憑此一戰奠定春秋時代第一霸王地位,史書《史記》《左傳》對此事都有記載。
04 童童讀史結語
成語「名列前茅」現在簡單理解就是名詞列在前面,但「茅」在古代並不是現在茅草這麼簡單,而是曾作為先鋒旗幟何等榮耀,還用作祭品不可或缺,甚至成為天子貢品登上大雅之堂。
時過境遷,茅草身價暴跌,如今的「茅草屋」,乃至「茅房」稱謂,令人忍俊不禁,與古時的輝煌天上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