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是古代祭祀貢品,為何卻有「上不了正席」的說法,有3個原因

2021-01-09 小井聊美食

老話說「狗肉上不了正席」,確實,我們自小也沒見過酒席上有狗肉的,但狗肉明明口感細嫩,又很大補,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開始並不是這樣,狗肉也曾輝煌過。查閱資料可發現,有很多和狗肉有關的典故,荊軻的朋友狗屠在燕市聽聞他刺殺之事,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也曾屠狗養母親,樊噲的記憶點之一,就是他來自鄉野,是個賣狗肉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為了躲避王莽的追殺,也曾殺狗保命,河南的「試量集狗肉」至今流傳著劉秀的傳說,大家發現沒有,這些典故基本都是漢以前的,確實,在秦漢時期狗肉和我們今天的豬肉一樣日常,《禮記》中記載「仲秋之月……天子以犬嘗麻,先薦寢廟」,可見當時在祭祀品是有狗肉的,是個上得了臺面的食物,更別提它可以登上酒席。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狗肉上不了正席」?有3個原因。

首先,唐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原,並愈發繁盛,佛教認為,狗肉是汙穢之物,不適合食用,更不適合在正式場合食用。由此,慢慢地大家對狗肉的需求開始減少,但是依然有很多不信佛的人,不會去遵守,但是大家知道,佛教在中國是越發火熱的,信者越來越多,更多人會覺得狗肉汙穢,上不得席。

然後,等到北宋末年,出了個屬狗的宋徽宗,這還得了,皇帝屬狗,你還敢吃狗肉?一些溜須拍馬的大臣就建議,嚴厲打擊民間宰殺販賣狗肉者,違者重罰(其實其他皇帝不這樣,要不然我們什麼肉也不能吃了),於是屠夫紛紛改賣相近的羊肉,並偷偷賣狗肉給有需求的人,所以「掛羊頭賣狗肉」開始並不是貶義詞。有了官府的禁止,大家更加不敢明面上吃了。

就這樣,經過兩個朝代的沉澱,大多數人接受並流傳出了「狗肉上不了正席」的說法。

最後,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中國自古就有養寵物的,而狗呢,是個很有靈性的動物,很容易和人類產生感情,所以很多人心理上不能接受,比如我。現代社會不僅是酒席上沒有,平時生活中都很少吃。但是沒有什麼物種是能阻止廣東人的,那邊吃法還是很多的。

小井說:

中國的飲食文化可以傳承,愛吃的話,可以吃狗肉。但隨意屠宰虐待寵物狗是一定要會被譴責的。

相關焦點

  • 民間說「狗肉上不了宴席」,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吃狗肉?原因有很多
    每逢天氣轉涼的時候,有不少地方都有食用狗肉的習慣,甚至還有許多地方特意舉辦「狗肉節」,愛吃狗肉的人們相聚在一起大快朵頤。可是,在農村俗語中,卻又有「狗肉上不了筵席」的說法。那麼,既然「狗肉上不了筵席」,為何還有那麼多人愛吃狗肉呢?說起來,這中間的原因有許多,也確實很難說得清楚。
  • 民間俗語:「狗肉上不了桌」,為何不能上桌?背後到底有啥說法?
    民間俗語:「狗肉上不了桌」,為何不能上桌?背後到底有啥說法?文/人文歷史新浪潮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文化傳承,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不管是的朗朗上口的民間俗語,還是繁多複雜的禮儀規矩,都共同組成了我們獨特的文明,不同地區因為地理位置、生活習慣等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樣的風景。但是大部分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的規矩,那就是「狗肉上不了桌」。中國對美食的追求可謂是不知疲倦,水裡遊的,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樹上爬的,都是我們的菜譜。
  • 清明祭祀時,先修墳還是先上貢品?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嗎?
    清明祭祀時,先修墳還是先上貢品?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嗎?文/大國鑑史 圖/來源網絡一直以來,人們對於中國傳統的各項節日都十分的重視,尤其是祭祀先祖的清明節和中元節。因為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講究孝道的民族,對於祖先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
  • 魯智深吃狗的時候,為什麼狗肉在明清時期不流行?相反
    《水滸傳》狗肉鍋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跟您談過,《水滸傳》中的許多細節可以讓我們一窺古代飲食文化,比如文殊醫院趙員外修復第四章中,習慣了大碗吃肉喝酒的魯智深,因為受不了五臺山的規章制度,就有機會偷偷地下山牙齒祭祀。
  • 古代瑪雅歷史上,他們神明祭祀繁榮方式,就是一場討價還價的交易
    舉個例子,假如他們所祈求的只是小病小災的康復、糧食豐收、尋找失物等小事情,那麼他們給予神明的東西就很少,比如說一點點食物、財物。但是,如果向神祈求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祭品也要加碼了。如果請神靈賜福的是天災、人禍、戰爭之類的大事,古代瑪雅人就必須使用一套完整的祭祀儀式,其中就包括獻上人祭來獲得神明的賜福。至於這種祭祀活動的完整套路是怎樣的,一直眾說紛紜。
  • 古人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是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吃飯過程中謹遵食不言的規矩,不得用自己的筷子給客人夾菜。隨著時間的流失,傳統的餐桌禮儀已經被我們簡化了許多。不過,其中一些充滿寓意的禮儀文化依然存留在我們的飯桌上。比如:「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雖然聽起來很怪異,裡面卻包含了大量的風俗文化。一、菜不擺三三因音同散、喪等晦氣字,因此在中國人心中是一個頗受忌諱的字。
  • 歷史上古代為何從未有吃貓肉的習俗?古代歷史真相大揭秘!
    在中國歷史上千年的飲食,中國人開始練就了一身無所不吃的本事。面多美國錦鯉、挪威鮑魚成災、澳大利亞小龍蝦等等成災的現象,網友集體吐槽將這些東西登陸中國,我們可以把它們吃到滅種。中國為何在上千年都沒有吃貓肉的習俗呢?那麼為何中國古代不吃貓肉到底是為什麼?
  • 高速攔運狗車 不吃狗肉有7個理由
    請觀看催淚電影忠犬八公)於是對一個養狗的人來說,狗已經完全區別於其他物種,狗是作為家人、夥伴、朋友的存在,當狗受到不人道的待遇時,人就會因為共情心理而感受到強烈的痛苦。  二、狗肉如果是美食,為何人類從來不把它當主食  狗肉雖然存在所謂的豐富營養,並且味道鮮美,但是,從古至今,人類任何一個民族,為何都不曾將狗當過主食?
  • 先秦時期狗分為三種 天子祭祀狗肉當仁不讓
    狗肉絕對不一般,「士」以上的貴族才夠格吃幾口(《禮記》)。《水滸傳》第三回,魯智深在五臺山熬了段時間,嘴裡淡出鳥來,終於有機會下山,在杏花酒店,看見牆邊砂鍋裡煮著一隻狗,就掏錢買了半隻。魯智深用手扯那狗肉,蘸著蒜泥吃,一連又吃了十來碗酒。吃得口滑,哪裡肯住。店家都呆了,叫道:「和尚,只恁地罷!」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麼意思?中國禮儀博大精深
    由於中國古代是個資深的農業大國,所以建立了完備的社會道德體系。所以人的舉手投足,處處皆有禮儀。雖然普通老百姓,沒讀多少書,但是對這些禮儀還是很有研究,畢竟一旦自己的後輩,有階級攀升的機會,總不能讓後輩在禮儀上丟了份兒。
  • 滿族人不殺狗、不吃狗肉的背後原因:與努爾哈赤的義犬有關
    滿族人不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鋪狗皮褥子......可以說,只要是涉及對狗不利的事情,滿族人都堅決不會做。那麼這一切的背後原因究竟是為何呢?有人說,這與滿族祖先女真人有關,趙宏《略談滿族文化之飲食習俗》認為:「考諸史籍,實因滿族先人在古代長期的漁獵生活中,狗對人們的經濟生活起到過重要的幫手作用,後來人們不忍心殺食其肉,逐漸形成了忌食狗肉的習俗。」這話雖然聽起來有道理,但仔細琢磨就會發現,此說法有漏洞。按照這種說法,滿族的先人即女真人,應該就是不吃狗肉的。
  • 中國人吃了幾千年狗肉,為何去忽視貓肉?《本草綱目》給出答案
    文丨開史說狗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朋友,已經和人類相伴了幾千年,但是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有吃狗肉的習慣,而且很多人還將狗肉當成美味佳餚,還有「狗肉滾一滾,神仙站不穩的說法」。在夏朝時,人類會用狗來作為祭祀的牲畜。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有人食用狗肉。到了周朝之後,狗就被分為了三種不同的用途,一種是用於打獵的獵狗,還有一種就是普通人家飼養,用於看家護院的狗,第三種就是專門用於食用的狗。漢朝時,還出現了一種「鬥狗」,供一些達官貴人娛樂。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有食用狗肉的習慣,而且有些地方還出現了狗肉節,可見中國人有多喜歡狗肉。
  • 《紅樓夢》裡除夕祭祀的貢品年貨,原來大多數出自吉林歲貢清單
    《紅樓夢》可以算得上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可以從中看到很多描寫細緻的民俗和生活場景,在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裡,我們看看古典名著中的賈府,過年是怎樣置辦年貨的?在《紅樓夢》的第五十三回中,描寫了寧國府除夕祭宗祠的場面,其中提到黑山村烏莊頭交租。
  • 茅草古時不僅是戰旗,還是祭祀物、貢品,更曾引發「包茅之戰」
    提到「茅」字,作為一名北方人,首先想到的是「茅房」,再次想到的是小時候農村常見的「茅草」,好似卑微之物,上不了臺面;直到問題「名列前茅」闖入腦際,才恍然大悟,原來「茅」也可登大雅之堂。01 「茅」原來是戰旗據專家論證,茅草旗最先應用於楚國部隊。
  • 周朝時鹽是貢品,漢朝實行鹽鐵官營,鹽在古代為何會是戰略資源?
    「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不起眼的它,在古代社會可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西周時期它是上貢給周天子享用的「貢品」,漢朝時,大臣們還專門為它召開了一次「鹽鐵會議」。可見,鹽在古代社會的地位相當重要,已經能夠干係到國家的興衰了,那麼為何鹽在古代社會能夠享受這麼特殊的地位呢?一、被人為「神化」的鹽:周朝時鹽是天子的貢品,與王權等級掛鈎。關於鹽的起源,先秦時期史官修撰的《世本·作篇》記載:「夙沙氏煮海為鹽。」
  • 商人用於祭祀,勾踐當作獎勵,楊貴妃當作寵物,古代狗還有啥用?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說起狗,相信但凡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每個人都有許多關於狗的故事可以分享,但是以史為鑑本人是一個歷史博主,於是這篇短文就從古代歷史的角度來聊聊古人和狗的幾個故事。狗可以說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狗和人類的糾葛可以上溯至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甚至有可能更早。
  • 狗肉上不了大席,豬肉什麼時間取代狗肉佔領美食的餐桌?
    因為狗比豬好養活,還兼具看家護院功能,所以在古代老百姓養狗的多,吃狗肉的也多,屠戶也多以屠狗為業。如西漢著名的將領樊噲,就是以屠狗為業。在古代正是因為狗比豬普遍,所以除了邊疆的少數民族,中原大部分民眾都把狗肉當作主要的肉食。很多貴族士大夫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並不屑於吃狗肉,因此流傳下來一句:「狗肉上不了大席!」的俚語。
  • 「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坐六」有何講究?老祖宗的餐桌禮儀
    ,即使沒有像古代那麼繁瑣,有一些東西也是一定要注意的。3這個數字經常出現在祭祀的情況下,所以如果吃飯的時候上了三盤菜就會給人一種被祭祀的感覺,非常不舒服。還有就是三和散同音,散的寓意不好所以不喜歡用。▲祭祀菜品對於如何使用筷子,中國在這方面的講究就更多了,首先筷子不能插在飯碗上,這也是跟祭祀有關係,如果把筷子插在飯碗上,就像是祭祀先人正常吃飯的時候,是絕對不允許有這樣的舉動的。
  • 中國歷史上四大名魚,在古代是皇家貢品,現在更是國宴佳餚!
    相信大家都看過舌尖上的中國,這欄美食節目吧,中國對於吃還是比較的有講究的,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吃,也是一種傳統,比如即將過年了團圓飯,必吃的一道菜就是魚了,有年年有餘的寓意,我們現在人吃魚說什麼魚都會吃,不管是潛水灘的還是深海裡的,但是你知道古代帝王吃的四大名魚是哪幾種魚嗎?
  • 推薦玄幻穿越文:一朝穿越,她成了祭祀蛇王的貢品
    推薦玄幻穿越文:一朝穿越,她成了祭祀蛇王的貢品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推薦精彩文章了,今天為大家推薦玄幻穿越文:一朝穿越,她成了祭祀蛇王的貢品。最近比較喜歡讀書的寶寶們,給你們送來驚喜,今天就來看看小編推薦的幾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