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氣轉涼的時候,有不少地方都有食用狗肉的習慣,甚至還有許多地方特意舉辦「狗肉節」,愛吃狗肉的人們相聚在一起大快朵頤。可是,在農村俗語中,卻又有「狗肉上不了筵席」的說法。那麼,既然「狗肉上不了筵席」,為何還有那麼多人愛吃狗肉呢?說起來,這中間的原因有許多,也確實很難說得清楚。
人類飼養犬類的時間,至今已經有數萬年歷史了。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測,犬類可能是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也是遠古人類捕獵的好幫手。甚至到了農耕文明時期,犬類也承擔著看家護院的責任。從感情上來說,犬類可以說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了。雖然說在古代肉食匱乏的時期,犬類一直也是人類主要的肉食來源之一,但是古人們卻一直認為「狗肉上不了筵席」。
在古人看來,犬類雖然是人類忠誠的朋友,但是犬類同樣也是「汙穢之物」。所以,在古代也有「狗不上灶頭」的說法。雖然古人認為,用狗肉招待客人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但是古人自己卻頗愛食用狗肉。比如在《史記》中,就記載了越王勾踐曾經頒布的一條法令:「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當年越王勾踐為了鼓勵生育,所以就頒布法令規定,生男孩獎勵一條狗兩壺酒,生女兒獎勵一頭豬兩壺酒,以此來進行慶祝。
雖然古人自己愛吃狗肉,但是卻不像現在這樣大張旗鼓,甚至還搞出「狗肉節」的名目。古人吃狗肉基本上都是在家裡偷偷摸摸吃,比如古代諺語「鼠肉好吃難到手,狗肉好吃名聲醜。」古人之所以認為吃狗肉名聲會醜,是因為狗除了吃五穀雜糧之外,有時候連糞便也吃。這對於喜好高潔的古人來說,吃狗肉確實是一件不雅之事。
說了那麼多,反正在古人的眼裡,吃狗肉非常的不雅,不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在更早以前,狗肉卻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吃得到的。東漢學者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有這麼一句話:「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這說明狗肉在更早以前也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甚至還是祭祀祖先的最佳貢品。例如在周朝時期,狗肉更是帝王專享,普通大臣們能吃到一點狗肉做成的羹湯,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難得的美味了。
古人認為「狗肉上不了筵席」,不能用狗肉來招待賓客,甚至狗肉都不能端上灶臺。而且,在古人眼中,吃狗肉也是一件有辱名聲的事情。可以說,人類不吃狗肉的原因實在太多了,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吃呢?說起來,還是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在古代,如果說有人敢公開吃狗肉,那說明這個人膽子是真的大,不在乎自己的名聲。但是,因為狗肉的美味,所以一些愛好名聲的古人也會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躲在家裡偷偷吃。
從感情上來說,吃狗肉確實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古代遊牧民族來說,狗是他們打獵的好幫手,是他們忠誠的夥伴和助手,所以古代的遊牧民族很少有吃狗肉的習慣。到了現代,狗已經從生存幫手發展成了寵物伴侶,和人類的感情也更加親近,對於飼養狗的人來說,吃狗肉也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情。
不過,話說回來,對於喜愛吃狗肉的人來說,吃狗肉也是他們的自由。畢竟,人類食用狗肉的歷史,也有數千年的時間了。甚至,古人明知道吃狗肉是一件壞名聲的事情,可是依然會躲在家中偷偷吃狗肉。由此可見,對於愛吃的人來說,狗肉也確實是難得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