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後的北洋政府:不願選邊站隊,又怕不參戰自己吃虧

2021-01-11 騰訊網

文/寂寞的紅酒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遇刺,第一世界大戰導火線點燃。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隨後,英、法、德等國家紛紛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一戰爆發後,世界各國紛紛選邊站隊,而遠在東方的中國,也同樣在關注戰爭局勢。

實際上,早在一戰全面爆發前,中國就已經開始關注歐洲局勢。由於戰爭很可能一觸即發,對於歐洲日益緊張的局勢,當時國內輿論是,政府「中立」可以,但不可以「保守中立」,以免重蹈日俄戰爭(1904—1905年)時袖手旁觀、吃啞巴虧之覆轍。受輿論的影響,北洋政府壓力巨大,所以一直沒有表態。當然,北洋政府可以不表態,但必須有所作為。為此,北洋政府找到了美國,向美國提議「限制戰區」,希望戰火不要波及到中國。但美國方面始終沒有給出回復,北洋政府被迫致電中國駐俄、德、英、法四國公使,令其探詢所在國對「歐戰」態度。北洋政府特意詢問了英國人的態度,因為英國和日本是盟友,一旦英國人參戰,日本很可能會捲入其中,中國必然不能倖免。

由於美國態度模糊,英國人打算參戰,北洋政府被迫做反應,經過權衡利弊,北洋政府決定中立。為了防止戰事波及中國,北洋政府頒布《局外中立條規》明確要求各交戰國在中國領土、領海內,不得有佔據及交戰行為;各交戰國之軍隊、軍械等,不得由中國領土領海經過;各交戰國軍艦及附屬各艦,非經允許不得停泊在相應口岸,否則中方將卸去其武裝、扣留船員等等。為了防止日本人趁機侵略,北洋政府通過外交斡旋,成功地讓美英向日本施壓保證中國的獨立及領土完整。在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後,中國政府更是主動和德國人接洽,試圖讓德國人交出青島以換取自己的安全。但德國人拒絕了這個提議,日本和德國最終還是在青島及附近地區打了起來,戰火波及了山東各地。不過對於北洋政府而言,他們根本沒有實力參戰,也沒有能力阻止雙方的戰爭,因此只能坐視雙方在自己的地盤上打來打去。

最終,日本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日本人佔領了中國青島。北洋政府雖然憤怒但卻無濟於事,只能打碎鋼牙往肚子裡咽。同時,由於北洋政府內部矛盾重重,派系鬥爭嚴重,所以參戰問題一直沒有達成一致,中國始終在觀望戰事的發展。1917年初,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之間的戰爭打得日益白熱化,雙方可以說勢均力敵。而就在這個時候,美國人參戰了,美國人加入了協約國的一方,戰爭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協約國一方傾斜。北洋政府權衡利弊,認為時機成熟,所以在8月14日對德國宣戰,成功搭上了一戰的末班車。不過,對德宣戰後,北洋政府一直擔驚受怕,尤其是俄國退出戰爭後,很多人認為德國會贏得戰爭的勝利。為了防止站錯隊,北洋政府一直沒有出兵,只是向歐洲戰場派遣了大量的勞工以示支持。

北洋政府的這個策略為中國上了雙保險,但也使得中國在談判桌上缺乏話語權,畢竟你沒有出兵,連青島都是日本人打下來的。所以,中國在巴黎和會的談判中非常被動。如果不是美英出面,在華盛頓會議上打壓了日本,逼迫日本人吐出了青島,青島很可能會和大連一樣被日本人霸佔。弱國無外交,北洋政府就是個例子。儘管北洋政府一直在努力,試圖爭取屬於自己的權益,但每次總是碰壁,歸根到底就是實力不足。當然,北洋政府的努力沒有白費,戰後也獲得了不少的好處,最重要的是,北洋政府沒有站錯隊,否則下場估計比奧斯曼帝國好不了多少。

相關焦點

  • 北洋政府在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貢獻?
    清政府倒臺之後,英國為了維護自己在西藏的利益,開始攛掇西藏自立。 1913年10月,北洋政府的代表來到了印度西姆拉和英方展開談判,英國殖民者麥克馬洪提出了一個方案: 1、北洋政府不能在西藏駐兵。 2、西藏內部的政務暫時由印度政府監督管理。
  • 弱國強舉,北洋政府亮劍,出兵海參崴振國威
    辛亥革命的爆發,對腐朽沒落的封建帝制唱響了輓歌,也給國家和民族帶來了希望,人們期待著巨龍的覺醒。然而現實卻讓人失望,城頭變幻大王旗,你方唱罷我登場。先是袁世凱粉墨首秀,演了一出恢復帝制的鬧劇。緊接著北洋軍閥爭權奪利,為地盤兵戎相見,中國的政局又重新陷入動蕩之中。
  • 日本關東大地震死傷慘重,北洋政府全力援助,日本:做夢也沒想到
    歷史家的職責是要確切、真實、不感情用事;無論利誘威脅,無論憎恨愛好,都不能使他們背離真實。——塞萬提斯(西班牙)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876,閱讀約2分鐘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爆發7.9級強烈地震,史稱關東大地震。
  • 甲午戰爭的憶與思,日本數之不清野蠻暴行,北洋艦隊的覆沒
    大院君建立親日政權,宣布廢除與清政府的所有條約,邀日軍驅逐在牙山的清軍。圖為日軍與清軍在牙山激戰1894年7月20日,清政府僱用英籍商船愛仁、飛經鯨、高升號三艘船,向朝鮮發援兵。在北洋戰艦護衛下,三艘商船往返於中國和朝鮮之間。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拉開甲午戰爭的序幕。豐島海戰使清政府在朝鮮的兵力呈劣勢,嚴重影響了後來的戰局。
  • 青島海岸一戰沉船:日本和德國爭奪青島,中國成最屈辱的戰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中國同為「協約國」一方的「戰勝國」盟友:日本,從德國手中奪佔了青島,而中國卻無能為力:青島風光:紅色瓦頂仍然是德式傳承德國想歸還青島,日本早已垂涎三尺,北洋政府不敢商洽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國內輿論強烈要求對德宣戰,從德國手中收回青島。
  • 北洋政府時期山東的軍閥最「硬」,山東人進來看看有自己老鄉嗎?
    北洋政府時期各個軍閥勢力之間展開了激烈複雜的戰爭,爾虞我詐,窮兵黷武。各路英雄豪傑層出不迭,你方唱罷我登場。那麼在如此混亂的時期山東人究竟扮演了那些角色呢?讓我們一起細數一下山東籍的北洋人物。1.吳佩孚吳佩孚,山東蓬萊人,秀才出身,直系軍閥。北洋政府時期最能打仗的男人,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
  • 100年前的海原大地震,震級高達8.5級,北洋政府兩月後才收到消息
    北洋軍閥統治天災人禍不斷,接連不斷戰火已經壓迫的老百姓喘不上來氣。更讓人絕望的是連年的災禍,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不值一提。民國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西北高原上正醞釀著一場波及全國的風暴。北平和上海是民國最重要的都市,彼時的北平是北洋政府的首都。北洋政府的高層們,在北平這座古老的城池中發號施令。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致力於建造北洋水師的李鴻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第一次在海戰中亮相:黃海的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沉了4艘重型鐵甲艦,威海衛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西方列強害怕清政府的軍艦會威脅到自己,故意在航速上做的手腳。其次,中日兩國海軍在使用的,為軍艦提供動力的煤炭方面,存在著質的差異。清政府的北洋水師一直使用的是劣質煤,而日本軍艦則使用的是來自英國的威爾斯無煙煤。動力不足,也會大大的影響軍艦的航速。另外,北洋水師使用劣質煤,會冒出濃濃的黑煙,會被敵方軍艦很早就發現,奪取海戰的先機。
  • 民國以來最黑暗一天:向北洋政府請願邏輯上很矛盾
    政府開槍屠殺和平請願者,固然是傾長江之水也洗不掉的罪惡,如魯迅所言,「如此殘虐險狠的行為,不但在禽獸中所未曾見,便是在人類中也極少有的」,「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對這一歷史悲劇,人們歷來是強烈譴責段祺瑞和北洋政府的,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卻也有若干帶疑問性的盲點,易因憤激之情而被忽略。
  • 皖系軍閥首領、北洋之虎段祺瑞究竟有多少兵力?
    其後,段祺瑞還曾在地方擔任江蘇江北提督,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被啟用的袁世凱迅速召回了自己最為倚重的北洋之虎,將其任命為第二軍軍統,並率軍前往湖北鎮壓革命。 清政府被推翻之後,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將自己最為倚重的大將段祺瑞委任為陸軍次長。
  • 一戰期間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面對10倍日軍堅守2個月
    但是,日本國力、軍力同德國相差很遠,是絕對不敢獨立和德國為敵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一直試圖染指山東的日本,終於等到了機會,決定打垮德軍佔領青島。德軍在青島的實力並不強,只有5000人的駐軍(其中正規軍只有3300人),還有8艘軍艦。以軍艦為例,德軍只剩下2艘小型巡洋艦,2艘雷擊艦和4艘炮艦。
  • 歷史上真實的《讓子彈飛》,虜劫上百人,與北洋政府對峙37天
    而北洋政府也儘可能答應談判條件,眼看接下來等到人質釋放,事件就可以平安落幕,卻沒想到.......孫美瑤變卦了!03哭笑不得的談判過程原來孫美瑤看到政府答應得太爽快,突然後悔自己開出的價碼太便宜,於是決定坐地起價。
  • 大清籤了那麼多條約,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為什麼不廢除?
    既然民國不是大清,那為什麼不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國民政府,他們都沒有廢除大清所籤訂的不平等條約呢?北洋政府其實很想廢除大清留下來的不平等條約,可是的確做不到。民國新立,可以說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時代。可是,怎麼才能「興」卻難倒了一大批人,畢竟不僅實力遠不如別人,就連人才也沒有幾個人才。
  • 北洋政府是籤訂21條的賣國賊?還是中國領土的捍衛者?用事實說話
    1912年——1928年的北洋政府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我們在中學歷史上都學過,相信大多數朋友也都知道,是袁世凱攛掇了革命果實,他當上了大總統之後,開始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對內鎮壓,對外賣國,後來還復闢帝制。在我們的印象裡北洋政府時期就是一片黑暗民不聊生,社會混亂的局面。
  • 北洋艦隊覆滅一百多年後,戰艦殘骸重見天日,北洋水師輸的冤嗎?
    李鴻章和清朝政府都對這支軍隊寄予厚望,每年撥款高達400萬兩白銀,從國外引進了很多先進戰艦,從噸位上來說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日本。1894年日本入侵中國的藩屬國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兵在朝鮮無力阻止日軍的進攻,1894年8月14日,平壤被日軍攻陷。
  • 北洋政府出兵遠東護僑往事(上)
    北洋政府,即便在內亂不寧的情形下,曾毅然出兵宣示國威:陸軍收復外蒙、護送西伯利亞華工;海軍軍艦駐紮海參崴護僑,多少給了國人一些慰藉。痛徹心扉的淪喪海參崴位於綏芬河口海灣東岸,名字為滿語,意為海邊的小漁村。
  • 「一戰」中的戰勝國中國——被豺虎欺凌的羔羊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大戰的導火線表面是奧匈帝國皇太子被刺, 根本原因則是以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國、法國、俄國為首的協約國這兩 大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引發的一場世界規模的帝國主 義戰爭。大戰開始後,中國力求「中立」。
  • 當年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艦隊輸在什麼地方呢?
    甲午海戰是鐵甲艦時代,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這場海戰中,被認為實力更強的北洋海軍卻慘敗在日本艦隊手下。過去,人們常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體制上的問題等,但是其實,如果具體到一場戰役來看,發現事情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北洋海軍在裝備技術上的落後,以及在軍事理論上的「不幸運」,畢竟北洋海軍的軍事理論不能說是錯誤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變革的節點。
  • 北洋政府咋敗亡的?自己窩裡互毆,南方國民黨卻整合力量融資上市
    1920年代的北京政府,已經不再像袁世凱時代那樣穩定了,在北洋一代逐漸退居幕後,缺乏領袖的領導下,北洋二代大多出身草莽,彼此經常發生混戰。一九二四年的直奉戰爭,標誌著北洋二代中極少數文武雙全的吳佩孚的失敗,此時的北京政府,進入了一個更加混亂的階段。同時,南方的革命政黨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正義的尺度也在向南方傾斜。
  • 北洋政府留給我們的外交遺產,中國在歐洲的自留地斯瓦爾巴群島
    中國歷史上的北洋政府一直為後人所詬病,北洋軍閥掌握這國家的軍事和政治權力,那時候的中國內部軍閥混戰,對外倍受西方列強的壓迫。 1925北洋政府籤署了《斯瓦爾巴條約》,為我們在歐洲大陸置辦 了一份豐厚的遺產,斯瓦爾巴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