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高鐵上能否就餐引爭議
近日,在一趟從上海開往安徽安慶的列車上,發生了一起糾紛。起因是有乘客摘下口罩吃飯,引起另一名乘客不滿,雙方一時激動還動起了手。對此,有網友表示,在高鐵上吃東西沒問題,也有網友表示,疫情期間要控制。
@王海生:在高鐵沒有禁食規定的前提下,對在高鐵上吃東西,我們不必苛責。事實上,只要進食者注意文明,注意安全,能錯峰進食,沒有過分危險的舉動,乘客之間就應與人方便,相互體諒。
@瞬息萬變:疫情期間需要我們每個人多些自律,多顧及公共衛生安全。對於鐵路等相關服務單位,也應體諒乘客的不易,將服務做實做細,唯有如此,類似的事件才不會再次出現。
@楊朝青:高鐵上乘客通常素不相識,容易「一摩擦就起火」。權利意識高漲,教養和規則意識就「慢了半拍」。乘客之間只要恪守「有話好好說」的尺度和分寸,就有助於消弭矛盾和糾紛。
多地發放消費券提振消費
近期,南京、杭州、寧波等30多座城市紛紛推出幾百萬元到上億元不等的消費券,旨在激發居民消費熱情,幫助部分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加快恢復。
@芙清:消費券固然見效快,但只是一次性消費,對居民的「錢袋子」實際作用不大。在提振需求之外,還應繼續推動復工復產,保證產能恢復,穩住就業崗位,為消費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王嶽林:消費券眼下成為各地政府拉動消費、提振內需的一個措施。發放消費券是短期刺激消費的一劑「藥方」,要使其有效發力還需各地因地制宜、量力而為,對政策的實施細節作出合理設計。
@喬瑞慶:要做好監督,防止個別消費服務提供者藉機漲價。消費券投放後,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力度,確保消費券能夠產生預期效果。以收定支,量力而行,避免造成財政負擔。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劉辛未整理)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