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加拿大水獺輕型裝甲偵察車,簡單實用就是好

2021-01-14 丹書戰史

二戰時,輪式裝甲車作為裝甲力量的補充,被大量運用到前線的作戰行動中,它們廣泛地承擔著偵察、迂迴穿插、通信等一系列任務,個別裝甲車還安裝大口徑火炮,與坦克展開戰鬥。這些裝甲車中,既有專門設計的作戰車輛,也有一些是通過其他車輛改裝的,加拿大水獺輕型裝甲偵察車就屬於後者。

當時加拿大仍屬於大英國協陣營,二戰爆發後自動參戰,因為英國在前線損失了大量的物資,加拿大就承擔起了後方工廠的重擔,為大英國協貢獻了大量的物資裝備。

水獺輕型裝甲偵察車是加拿大在1942年研製的車輛,它本身是基於雪佛蘭C15軍用卡車底盤,使用了許多通用零部件,這樣可以降低生產壓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手頭現有的生產線,保證產能。

水獺裝甲車採用焊接裝甲,防禦能力較弱,正面也不過12毫米厚,僅能抵擋小口徑武器和炮彈破片,車頭發動機艙正面有百葉窗式的裝甲,作戰時可以關閉,駕駛員正面有尺寸不大的鉸鏈窗,車輛頂部一座小型錐形單人炮塔,炮塔內安裝機槍,另一種版本的車輛取消了這個炮塔。

它的武器配置較為簡單,一般認為它的標準配置是一門英國產博伊斯反坦克步槍,這款步槍採用.55英寸口徑,是一款算不上優秀的反坦克步槍,它在發射鎢芯彈的時候可以擊穿輕型裝甲車輛的薄裝甲,在二戰中很快就不夠用;水獺裝甲車的輔助武器為布倫輕機槍。

所有水獺裝甲車都配置有電臺,可以及時對外通信,兩根天線矗立在車體後部;為了獲得更舒適的作戰環境,在博伊斯反坦克步槍的旁邊還有一臺排氣扇,這在北非這種炎熱地區非常重要。

水獺裝甲車只有3人車組,駕駛員旁邊就是車長,車長還負責操作車體上的反坦克步槍,而車體中央位置的小型炮塔內是機槍手一人,他是主要的機槍火力輸出。

在整個二戰期間,加拿大總共生產了1760輛水獺裝甲偵察車,其中運到海外投入使用的不到1000輛,主要是加拿大軍隊自用,以及英國皇家空軍使用,南非軍隊也有少量,英國空軍使用飛機上拆解下來的20毫米機炮和,303白朗寧機槍替換了原本的武器配置。二戰後,部分裝甲車到其他國家服役,例如約旦軍隊和荷蘭軍隊,並參與了部分實戰。

水獺裝甲車空重4404千克,滿載重量約5噸,車長4.496米,寬2.159米,高2.438米,採用106馬力的GMC 6缸發動機,四輪驅動,最大行駛速度75千米每小時。

相關焦點

  • 二戰C15TA裝甲卡車,加拿大動手改裝的美式裝備
    上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在M2裝甲車的基礎上研製了一種四輪式偵察車,這就是M3裝甲車(也被稱為M2A1),該車在二戰前期大量使用,到1944年時總產量超過2萬輛。不過該車在二戰中期就已經無法可靠的擔任偵察任務,它的火力太弱、防護太差,大英國協軍隊在1943年計劃將其淘汰或撤離一線。
  • 加拿大「郊狼」裝甲偵察車 近距離偵察尖兵[圖]
    而加拿大陸軍的「郊狼」裝甲偵察車正是這樣一種優秀的平臺。「郊狼」由4名車組成員操控,採用LAV-25式8輪步兵戰車為底盤,裝備具有靈活部署能力的戰場監控組件,這些組件配有可攜式三角架,可有單兵攜帶,遠離「郊狼」裝甲偵察車,靠近目標進行單獨部署。
  • 雙頭怪裝甲車,與「山貓」坦克同名,德國特色偵察車
    "山貓"偵察車是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研製的8×8水陸兩用裝甲偵察車,用於取代美制M41輕型坦克和霍奇基斯SPz11-2型偵察車。由蒂森-亨舍爾公司生產,1975年9月開始交付聯邦德國陸軍,1978年初停產,共生產了408輛。
  • 打不贏就逃跑的代表,西德山貓裝甲偵察車,靈活但眼神不太好
    輪式裝甲車因為其本身承重能力等因素限制,讓它們不可能獲得和主戰坦克一樣的裝甲防護,這就必然造成裝甲車的在戰場上採用更加靈活的作戰方式,不能「一根筋」地猛打猛衝,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裝甲車一度流行前後雙駕駛模式,即車輛兩頭都能正常開,這種思路在二戰後也得到了延續,除了法國繼續使用之外,西德在60
  • 英國毒蠍:神秘的FV101輕型坦克,引領步戰車風潮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率先開發出一款FV101蠍式輕型坦克,成為了步戰車的開山鼻祖。 今天就讓我們看一看這款英國的「蠍式」輕型坦克。 最後,英國老牌的阿爾維斯汽車工程公司拿出了「蠍子」輕型坦克的設計方案,一下子吸引了美蘇兩國關注的目光。
  • 另闢蹊徑,二戰蘇聯特種裝甲武器,NKL-26自動裝甲雪橇!
    一說起俄羅斯,可能我們印象中就是冰雪世界。漫天冰雪中,為了出行,很早雪橇就在俄羅斯大地流行。而在二戰中,更有一款赫赫有名的自動裝甲雪橇,它就是蘇聯的NKL-26自動裝甲雪橇。 圖為藝術家畫下的NKL-26自動裝甲雪橇。
  • 直-8寬的好夥伴,空突旅的裝甲鐵拳,國產「鼬鼠」裝甲車震撼現身
    近日網絡圖片顯示一種外形奇特的國產迷你裝甲車正在測試,該車外形與德國「鼬鼠」輕型空降戰車有幾分相似,有軍迷推測該裝甲車將是我國陸軍空突旅的新一代全地形履帶式載具平臺。
  • 但二戰功勞卻不小
    說起二戰時期的德國坦克,相信很多人脫口而出的就是虎式,黑豹這樣的著名坦克,而至於一號到四號坦克這樣的坦克,和「虎豹」相比就黯然失色!特別是最初期的一號坦克,其原本只是訓練坦克,但因為德軍開戰時坦克數量不足,所以才被緊急投入到了戰場中。
  • 陸軍中型合成旅:坐擁9000輛戰車,世界最大規模輪式裝甲車隊
    各個新組建的集團軍,下轄幾個模塊化的合成旅,根據作戰任務和裝備不同,分為重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輕型合成旅,炮兵旅,特戰旅,作戰支援旅,陸航旅等不同類型。   其中,重型合成旅以履帶式裝甲車輛作為主戰武器。而中型合成旅則以輪式裝甲車輛作為主戰武器,機動性比較強,部署迅速,能夠第一時間到達前線,同時火力要比普通的摩託化部隊強大。
  • 美國最後的輕型坦克M551,改進問題過後其實很強,曾參與海灣戰爭
    早在二戰時期,美國就開始強化輕型坦克的火力打擊能力,最優秀的M24裝上了75毫米炮,勉強可以和中型坦克交戰,隨後出現的M41「華克猛犬」採用更長倍徑的坦克炮,雖然威力提升,但已經不足以和50年代出現的中型坦克抗衡,繼T92輕型坦克夭折後,美國開始研製集高科技於一身的M551謝裡登輕型坦克。
  • 出鞘:我「猛士」軍車如何助推輕型合成部隊建設
    由於「悍馬」在海灣戰爭中遂行伴隨裝甲部隊快速推進並承擔人員物資運輸和通信中繼任務的表現非常優異,1997年解放軍總參裝備部開始決定研發「中國版悍馬」,但因研發預算要超過一億而暫時作罷。後經時任中國汽車工程學理事長張小虞的進一步遊說,總裝備部終於在2001年正式下發研發第三代高機動性越野軍車的需求。
  • 曾經戰無不勝的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為何最後屢屢戰敗?輸在了哪?
    成天把二戰時期的坦克或者輕武器搞排行榜的,那基本就是軍盲了。至於第二個問題:除了數量和補給方面,德軍裝甲部隊到底輸在哪了?我覺得這個問題,倒是值得討論。您能提出這個問題,那一定是一位資深軍迷了!至少您知道二戰時期從坦克數量上講,德軍遠遠少於蘇軍。同時,您也一定知道二戰德軍坦克屢屢缺油而戰敗。
  • 二戰美國T18獵豬犬重型輪式裝甲車,可媲美坦克的重裝戰車
    裝甲車的裝甲防護很強,幾乎達到了當時中型坦克的標準,車體正面為圓弧形過度,裝甲最厚為2英寸(約50毫米),駕駛員正面窗口像汽車一樣高出車首,窗口有鉸鏈裝甲板保護,車體側面的裝甲也沒有忽略,最厚處為1.25英寸(約32毫米),炮塔則是借鑑了M22輕型坦克,正面裝甲最厚處也有2英寸。
  • 俄軍閱兵新武器晃瞎眼:武裝卡車制式化,德什卡機槍加簡陋裝甲
    其後,在二戰中,蘇軍也在輕型卡車上安裝德什卡重機槍或者極具特色的四聯裝馬克西姆高射機槍,為地面部隊提供防空掩護。二戰結束後,隨著蘇軍機械化的進一步增強,尤其是專業的野戰防空炮兵的建設和步兵戰車的服役,蘇軍幾乎從未考慮過為將重機槍或者輕型高炮裝到卡車上,直到1979年入侵阿富汗後才有了改變,蘇軍開始將ZPU-23-2式23毫米高炮裝到卡瑪茲等越野卡車上,為蘇軍後勤車隊提供掩護,23毫米高炮更遠的射程和大仰角射擊能力,極大的壓制了阿富汗遊擊隊的德什卡重機槍,同時還彌補了步兵戰車和坦克主炮射角受限的困難
  • 捷克F-IV-H水陸兩棲坦克,多國想要購買,因二戰中斷了研製
    1936年時,捷克陸軍向斯柯達公司和CKD公司提出了研製水陸兩棲坦克的要求,不久後CKD公司在之前輕型坦克的設計基礎上拿出了兩個設計,樣車在二戰爆發前幾個月進行測試,之後相關工作因二戰被迫中斷。車體裝甲板很薄,正面結構類似於船型,裝甲最厚處只有14毫米,頂部和底部只有7毫米厚,坦克只能抵禦小口徑輕武器的射擊,當時的兩棲坦克大體上也都如此。坦克擁有一座尺寸較小的封閉式炮塔,只能容納一個人操作,武器為一挺ZB-37型7.92毫米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