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稻養殖目前已經成為小龍蝦主要養殖模式,佔全國小龍蝦總養殖面積的70%以上,而蝦稻養殖主要有兩種形式:蝦稻輪作與蝦稻共作。對於蝦稻養殖戶來說,會在每年9-10月份進行水稻收割工作,而此階段正是小龍蝦繁殖的主要季節。因此對於蝦稻養殖來說,水稻收割完的大田管理工作就顯得很重要,直接關乎下一季度小龍蝦養殖能否順利進行。
那麼針對蝦稻養殖戶,水稻收割完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保障來年養殖效益呢?
1.稻茬留取;
建議養殖戶在水稻收割時將稻茬留取30-40釐米。9-10月份環境溫度較適宜,此時稻茬能夠部分返青,有助於改善池塘養殖環境。如果收割時田間稻草過多可以適當清除或堆積,以減少後續大田上水後稻茬腐爛對水質產生的影響。
2.適當曬田,水草補種等;
水稻收割完,需要進行一個星期左右的曬田。,以殺滅田間可能存在的細菌、病毒及青苔芽孢等。可以充分利用曬田的時間段對大田環溝進行水草補種,秋冬水草栽種以耐低溫的沉水性伊樂藻為主,如果需要可以在大田田面上水10-15釐米左右時進行大田田面水草栽種。水草栽種時需要注意栽種行距與面積,以防後續加大水草管理難度。
3.大田上水;
水草栽種7-10天後即可對大田進行上水,前期上水要求上水至淹沒池塘大部分小龍蝦洞穴為宜。如果池塘存塘蝦較少時可以選擇上水至先上至大田田面15-20釐米左右。上水後會出現田間秸稈或稻草腐爛水質惡化的情況,此時需要加上水質更換與調節。
4.種蝦管理;
對於池塘留取一定數量種蝦的,需要加強種蝦繁殖管理工作。做好淹洞、餌料投餵、肥水、水質管理、水草管理等工作,促使小龍蝦要出洞早產籽,並做好相應投餵工作,確保幼苗能夠在冬季來臨前生長發育到足夠大的程度。如果池塘沒有足夠種蝦的,需要依據情況早做投種準備,最好將種蝦投放時間控制在9月份水稻未收割之前,以免苗種投放過晚造成繁殖效益降低。
5.水質管理;
此時由於環境溫度逐漸降低,需要提前做好池塘肥水工作,確保水體維持一定肥度。當水體具有一定肥度不僅有益於剛孵化出蝦苗攝食生長,同時對於青苔預防及小龍蝦越冬等都起到積極作用。隨著氣溫降低需要逐漸加深養殖池塘水位,至少保證當環境溫度將至15℃以下時,池塘水位在1米以上。並適當做好相應小龍蝦越冬工作,如池塘水位維持1米以上並穩定,人工打洞,施加有機肥等。同時蝦稻養殖由於稻草腐爛等問題會造成水質惡化,需要加強水質更換與相應調節等工作。
6.餌料投餵;
小龍蝦餌料是否停止投餵是由溫度決定,而不是其他因素。因此在環境溫度沒有低於10-12℃時小龍蝦池塘餌料投餵都不能停止,只能依據情況適當減少。而且此時小龍蝦需要越冬儲備能量以及幼苗孵化需要開口餌料等,餌料投餵因以肥水與高蛋白餌料為主。
本人長期從事小龍蝦養殖,銷售等小龍蝦產業相關的工作,如果想獲取更多小龍蝦養殖知識與小龍蝦產業資訊,請關注我!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