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鱉綜合種養中鱉及混養的種類對環境的適應性
稻田的環境並不十分適合養殖,但通過適當改造環境條件可以實現稻鱉綜合種養。稻鱉綜合種養是根據水稻種植所需要的自然條件與中華鱉生活習性,在同一稻田或鱉池中進行水稻種植與鱉的養殖,既可以利用稻田養鱉,實現鱉稻共作或輪作,也可以進行鱉池種稻,達到一田(池)多用,提高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目的。
1.水稻與鱉對季節與環境的要求
水稻品種多、分布廣,在我國種植季節南北差異很大,一般珠江流域在3月可以插秧,而在長江流域要到 4月上中旬。
中華鱉屬於變溫動物,養殖的季節在長江流域為一般為5-10月,而在珠江流域為3-11月。
2.稻田環境及養殖品種的適應性
在單一水稻種植的稻田,稻田的環境對水產經濟動物並不十分合適。水稻田的功能定位是水稻種植。種植水稻對水的要求不如水產養殖品種高,也無需防逃等,田間設施相對簡單。稻田水淺而且不穩定,在不同的生長期有不同的要求。稻與鱉或其他混養的水產經濟動物在同一田塊中進行種植與養殖,在種植、養殖過程中均需要進行各種生產操作。水稻種植從田間平整、播種插秧開始一直到成熟收割,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田問作業,如病蟲害防治、施肥及水位管理等。插秧時水位要淺,在水稻拔節分蘗時要放水擱田,在水稻收割時要將水放乾等。因此,稻田環境的變化較大,特別是水位與水溫的變化大。如種雙季稻的稻田在夏季早稻收割後最高水溫可達40一 45℃,水中溶解氧含量在高溫時僅2. 56-5.69毫克/升,這種環境對於一般的稻田養殖品種如不採取相應的措施則難以生存。田鯉、黃顙魚、鯽對環境適應性強,但不能離水成活;小龍蝦(學名為克氏原螯蝦)、河蟹(學名為中華絨螯蟹)雖然能短時離水爬行,但其攝食、生長也要在環境良好的水域環境中。因此,既要選擇對環境適應性強的品種,又要對以種植為主要功能的稻田進行田問工程設計,開挖一定面積的溝、坑,改善稻田養殖環境,設置一些防逃設施及水利排灌設施等,使稻田的環境經過改造適合於水產經濟動物的養殖。
3。中華鱉及套養種類對稻田環境的適應性
(1)中華鱉 中華鱉屬於爬行動物,與其他水產養殖品種相比,能爬行,用肺呼吸,對環境特別是對水溫、水位及溶解氧的變化適應能力強,適合在稻田環境中養殖。
①鱉對水稻的適應性 鱉主要棲息在環境安靜、通風良好、光照充足和餌料豐富的環境中。鱉喜靜怕驚,喜潔怕髒,喜陽怕風,喜暖怕寒。鱉屬偏肉食性的雜性動物,食性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在餌料缺乏時也攝取一些植物性餌料,如水草、穀類、瓜果等。鱉十分貪食而兇殘,常常會因爭食而咬鬥、殘殺,但又具有極強的耐飢餓能力。水稻能為鱉遮陰,提供避難所;而鱉可為稻田疏鬆土壤,捕捉害蟲,其排洩物也是良好的有機肥料。因此,稻鱉可以實現共生互利。
②鱉對溫度的適應性 鱉是變溫動物,溫度適應性強,其體溫和代謝機能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水溫降低至20℃以下時,代謝活動降低;低於15℃就停止攝食,12℃開始潛伏於泥沙中,低於10℃則完全停止活動和覓食,進入冬眠狀態。整個冬眠期在長江流域為5-6個月。每年 3月當外界溫度升高後,鱉逐漸甦醒,並開始活動、攝食。鱉的生長溫度為20一 36℃,較適宜的溫度為28- 33℃。而3月底4月初也是長江流域水稻秧苗播種與生長期,水稻分蘗生長最適溫度為30一 32℃。因此,鱉、稻的生長期基本相同。
③鱉對稻田淺水環境的適應性 鱉有曬背的習性,短時間的高溫並不影響鱉的生存,當稻田水溫在短時間達到 40℃情況下,也能成活。中華鱉適應在水位較淺的稻田中生長,在離水情況下也能較長時間成活。當稻田擱田或收割時,開挖的溝、坑為鱉提供了更好的棲息環境,鱉可棲息在魚溝、魚坑中。溶解氧一般是影響水產養殖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生存的關鍵因素。稻田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受天氣、水位及晝夜變化等影響很大。鱉不同於魚類等養殖動物,用肺呼吸,能較長時間離水成活,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高低不會直接影響鱉的生存。
(2)對主要混養品種的影響 在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中,混養的品種主要是一些市場銷售好、價格較高的種類,如河蟹、螯蝦、青蝦等 甲殼類,以及田鯉、鯽、泥鰍等魚類。稻田本身水淺,在水稻田間管理期間水位的降低或擱田會對這些混養的品種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河蟹在溶解氧含量低於3毫克/升時,攝食量下降;青蝦對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要求較高,當溶解氧含量低於2毫克/升時開始「浮頭」,低於1.1毫克/升時會窒息死亡。在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中,為滿足水稻的生長發育,需要進行如施肥、病蟲防治及擱田曬田等田間操作,這些都直接影響混養品種的生長發育甚至生存。因此,既要選擇對環境適應性強的品種,又要對以種植為主要功能的稻田進行 田間工程設計,開挖一定面積的溝、坑,改善稻田養殖環境,設置一些防逃設施及水利排灌設施等,使稻田的環境經過改造適合於這些水產經濟動物的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