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和大家說說中華鱉的各類品種,各種產地,中華鱉的藥用價值,甲魚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喜食螺、貝、魚、蝦、蠕蟲及水生植物,生長快,適應性強,肉味鮮美,是我國主要的養殖鱉科動物。
中華鱉的分布和特性甲魚學名中華鱉,又叫鱉、老鱉、團魚、水魚、腳魚。整個身體呈圓盤形,長略大於寬,幼體背甲結節排列成縱行,成體背甲為橄欖色,散布著不規則的條紋或黑色的小斑點,頭部呈三角形,頂部具有黑色小斑點。腹甲有7個胼胝體,前腹板分離。顎銳利,有肉質唇。體重一般為1~2 千克。分布於中國、越南、日本等地,我國除新疆、青海和西藏外,其他各地都有分布,尤以長江流域和華南為多生活於淡水池塘、江河、湖泊中,最適生長溫度為26~ 32℃,最適繁殖溫度為26~28℃,每年4~10月繁殖,通常產卵5~8枚,體大者可產卵20枚以上,卵呈圓球形,直徑為15~20毫米,孵化期為50天左右。甲魚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喜食螺、貝、魚、蝦、蠕蟲及水生植物,生長快,適應性強,肉味鮮美,是我國主要的養殖鱉科動物。
中華鱉無有效的亞種分化,卻存在著地理變異:日本的鱉曾被稱為(T。 japonicus),舟山群島上的鱉種群也曾 被稱為(T。 tuberculatus),現在常把這些種名作為中華置的同物異名。中華鱉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價值很高的水生動物我國普遍將其作為食用上選的珍品,且用作食療的滋補食品。過去價格不菲,現已有人工養殖,但野生中華鱉仍被認為比人工飼養的營養價值高,所以捕殺不斷。
中華鱉的地理品系中華鱉是我國目前養殖的主要品種,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之間的地理位置、氣候差異、環境差異都很大,導致了同為中華鱉在不同的地域中生長,卻出現了生長速度、品質、價格等方面的差異性,我們稱之為地理品系。目前我國中華鱉的地理品系主要有黃河品系、太湖品系、洞庭湖品系、北方品系、鄱陽湖品系、臺灣品系、西南品系等幾種,它們的商品在市場上也因地域品系的不同價格不同,有的甚至相差很大。
黃河品系主要生長在黃河流域的中華鱉,所以通常稱為黃河鱉,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甘肅、寧夏、河南、山東境內,尤其是以河南、寧夏和山東黃河口的鱉最好,品質最佳。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黃河鱉的優點是裙邊寬厚、體積碩大、體色上微微發黃,看起來有黃燦燦的舒服感,很受市場歡迎,生長速度與太湖鱉差不多。中華鱉在黃河裡生長,由於這裡的土質都是以黃色土質為主,導致養殖出來的甲魚體表微黃,現在人們有一種觀念,認為這種微黃的鱉是野生鱉的標誌,所以市場價格要高一些,也深受北京、天津、上海等市的市場歡迎。有意思的是,當將在黃河流域生長的體長微黃的鱉,移養到其他水體中,很快,它的體色就會慢慢地褪去黃色,和本地生長的鱉顏色一樣。
太湖品系主要生長在太湖流域的中華鱉,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和安徽的江南一帶,除了具有中華鱉的基本特徵外,背上還有10個以上的花點,腹部有一個塊狀花斑,形似戲曲臉譜,所以又稱為江南花鱉,它的特點是抗病力強,肉質鮮美,在江、浙、滬一帶深受人們的喜愛,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優質地理品系。洞庭湖品系主要生長在洞庭湖流域的中華鱉,分布在湖南、湖北和四川各省部分地區,是一種具有前途的地理品系,在鱉苗階段它的腹部體色呈橘黃色,它與太湖品系的鱉(江南花鱉)相比較,無論是鱉苗還是成鱉,體色呈桔黃色,體背和腹部都沒有花斑,也是我國較有價值的地域中華鱉品系,生長和抗病與太湖鱉差不多。通常又稱為湖南鱉。
北方品系主要分布在河北以北地區,又稱為北鱉,體形和普通的中華鱉是一樣的,比較耐寒,在-5~10℃的氣溫中水下越冬,成活率較其他地區的高35%,是適合在北方和西北地區生長的品系。鄱陽湖品系主要分布在鄱陽湖流域的中華鱉,分布在江西、湖北東部和福建北部地區,又稱為江西鱉,成體的形態和江南花鱉相似,但是出殼的稚鱉腹部呈橘紅色卻沒有花斑,生長速度也比較快,和太湖鱉差不多。西南品系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尤其是廣西的中華鱉的一個地方品系,由於它的體色較黃,體長圓,腹部無花斑,加之西南部分適宜生長的地區都是黃沙存在,所以又稱為黃沙鱉或廣西黃沙鱉,這種品系的大鱉體背可見背甲肋板,在有些地區會影響銷售形象。
在工廠化養殖環境中鱉的體表呈褐色,有幾個同心紋狀的花斑,腹部有與太湖鱉一樣的花斑。這種品系的食性雜、食量大,生長速度非常快,在工廠化環境中比一般中華鱉品系快。臺灣品系主要生長在我國臺灣南部和中部,又稱為臺灣鱉,體表與形態與太湖鱉差不多,但養成後體高比例大於太湖品系。臺灣品系是我國目前工廠化養殖較多的中華鱉地理品系,這是因為它成熟快,一般在450克左右就能性成熟,所以適合工廠化小規模商品上市,但不適合野外池塘多年養殖。雜交鱉現在有的地方出現一些雜交鱉,也就是一些養殖人員或部分科研人員用不同品系的鱉進行人工雜交,從而產生一種新的鱉品系,這種想法是好的,可以培育成有利基因更加集中的新品種,能體現出雜交一代的優勢。缺點是沒有一定的論證,容易造成雜交汙染,從而可能會對我國的正宗中華鱉造成影響。
白化鱉和黃化鱉這是一種體色鮮豔奪目、體型相對較小的一些甲魚,它們是中華鱉的變異現象,由於長期生活環境或是因基的原因,導致產生了白化鱉和黃化鱉,這些鱉因為稀少而且顏色獨特而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六、山瑞鱉的分布和特性山瑞鱉又叫水魚、山瑞、團魚,是亞熱帶種類,體型較大,身體呈圓盤形,背甲為深橄欖色,長大於寬,散布著不規則的黑色斑點,隨年齡增大,背甲漸近光滑。
頭部呈三角形,呈淡色,具有黑色雜斑點。背甲的前緣及後部具有大團粗糙瘰粒,且頭的兩側有好些疣粒,這些都是種的鑑別特徵,腹部呈白色,體積比一般的中華鱉大很多,體重一般2~3千克,最大可達10千克。分布於中國、越南等地,在我國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和海南等地,其中以廣西最為多見。山瑞鱉喜靜、怕光,生活於淡水池塘、江河、湖泊中,由於山瑞鱉的繁殖率很低,所以野生群體數量有逐年減少的趨勢,是極危物種,現在屬於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捕捉及水體受汙染。
山瑞鱉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動物,過去一些中高檔的酒樓、飯店,甲魚的消費主要以山瑞鱉為主,且需求量大。在兩廣地區,山瑞鱉作為一種經濟資源,過去除供應國內市場需求外,每年還大量出口香港,數量以噸計。自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人工馴養、繁殖山瑞成功後,開始在華南以東地區或溫室裡進行人工養殖。山瑞鱉性情兇猛,肉食性,喜食魚、蝦、豬肉及其他水生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最適生長溫度為28~35℃,最適繁殖溫度為27~29℃,每年5月下旬~10月上句為繁殖期,每次產卵5~28枚,卵直徑22毫米左右,卵重13克。
明天給大家說說世界各地的中華鱉的分類及特點,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