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魚、稻鱉共養迎豐收

2021-01-16 環球網

合作社種植的「綠色」水稻已經掛穗(9月3日攝)。   進入秋季,湖州吳興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將要迎來收穫季節。2018年開始,該合作社在250畝水田內嘗試稻魚、稻鱉共養模式,水田不施農藥和化肥,放養烏鱧魚和中華鱉,形成立體化生態鏈,生產的稻米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目前,稻魚和稻鱉共養的畝產值分別達到8000元和1.2萬元,科學種養方式改變了當地農業的生產模式,也讓農田實現了增產增值。   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

9月3日,合作社負責人孫建龍在稻田裡抓起一條烏鱧魚查看長勢。 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

  9月3日,農技專家(左、中)在稻鱉共養的水田裡查看合作社放養的中華鱉的長勢。 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

9月3日,合作社負責人孫建龍(左)在倉庫打包「綠色」稻米。 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

相關焦點

  • 梁平川西村「稻魚共生」雙豐收 探索農旅融合之路
    在重慶市梁平區禮讓鎮川西村,棋盤般的田疇中,沉甸甸的稻穗迎風搖曳,一尾尾黃辣丁、羅非魚水中嬉戲,又是一片豐收的場景。「稻黃魚肥」,種養殖大戶龔來兵站在田中,喜從中來。龔來兵是梁平聚奎人,平日愛好釣魚。2019年,得知梁平禮讓鎮川西村在招業主發展養殖業。龔來兵頗為心動,綜合考察下來,決定發展稻魚共生的種養殖業。
  • 稻鱉綜合種養中鱉及混養的種類對環境的適應性
    稻鱉綜合種養中鱉及混養的種類對環境的適應性稻田的環境並不十分適合養殖,但通過適當改造環境條件可以實現稻鱉綜合種養。稻鱉綜合種養是根據水稻種植所需要的自然條件與中華鱉生活習性,在同一稻田或鱉池中進行水稻種植與鱉的養殖,既可以利用稻田養鱉,實現鱉稻共作或輪作,也可以進行鱉池種稻,達到一田(池)多用,提高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目的。1.水稻與鱉對季節與環境的要求水稻品種多、分布廣,在我國種植季節南北差異很大,一般珠江流域在3月可以插秧,而在長江流域要到 4月上中旬。
  • 蘆葦稻下養沙塘鱧畝均純利上萬 稻魚共生有了新模式
    當它們相聚在嘉善縣陶莊鎮農場白字圩,一個稻魚共生新模式、一個農民增收新渠道誕生了。  今天,來自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上海水產研究所、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專家組,到當地對稻魚共生下的沙塘鱧進行測產。記者也隨專家前去探個究竟。
  • 稻花香裡說豐年 浙江青田「稻魚之戀」鋪就鄉村振興路
    23日,浙江青田舉行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5周年系列活動。活動聚焦稻魚文化和農遺元素,期間發出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青田倡議》,以進一步促進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青田是「華僑之鄉、石雕之鄉、名人之鄉」,也是「稻魚之鄉、楊梅之鄉、油茶之鄉」。
  • 農業2.0: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稻田養蝦
    會議指出,稻田綜合種養以稻促漁、以漁保稻、稻漁雙收,實現了一地雙業、一水雙用、一田雙收,是農業調結構轉方式的成功探索。        稻田養魚        6月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格拉齊亞諾赴浙江考察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 因為一袋「稻魚米」,青田這個村「破繭重生」……
    針對葉莊村年輕人多外出務工、村集體缺少收入來源的情況,張建軍與村兩委班子廣泛調研,深入研究,整合供銷資源優勢,確立了稻魚米基地「消薄」項目。  稻香魚肥,精準脫貧  原本村裡都是自產自銷,成立葉莊村紅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後,對村裡100多畝農田進行流轉及土地綜合整治,按照「五統一」的標準種植綠色生態的稻魚米,並與青田縣僑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了購銷關係,努力把葉莊村培育成稻魚共生示範基地,以此帶動村集體經濟和村民的收入。
  • 稻鱉綜合種養鱉種保溫大棚培育技術
    稻鱉綜合種養鱉種保溫大棚培育技術1.保溫大棚作用保溫大棚與溫室的主要區別在於保溫大棚只保溫不加熱。因此,大棚、養鱉池的結構均比較簡單。不加溫大棚培育鱉幼種是目前稻鱉綜合種養中鱉幼種的重要來源,其主要優勢在於:(1)利用大棚的保溫性儘可能延長鱉的生長期 鱉是變溫動物,生長發育適宜的水溫在25℃以上,水溫下降到22℃以下時停止投喂。在我國的主要養鱉區如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鱉的停止攝食冬眠期約在10月初到次年的4月底。保溫大棚利用大棚的透光性,有效吸收陽光保溫。
  • 豐收北大荒 中華大糧倉〡十大生態種養示範基地請您來品鑑
    來源:微觀北大荒 金秋九月,稻香四溢豐收北大荒,中華大糧倉在北大荒的千裡沃野上伴著「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喜悅鼓點勤勞創新的北大荒人慶豐收,迎小康處處歡欣喜樂北大荒不斷優化農業結構濃江農場稻田養蟹基地 濃江農場現有水田面積59.6 萬畝,有機水稻種養結合示範100 畝,實現畝效益1000元以上。稻田養蟹實現了「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的效果,扣蟹從遼寧盤錦購進,畝投放量600~800隻。每畝稻田可捕獲河蟹20斤,銷售價格每公斤46元,畝收益460元,河蟹淨利潤221元。有機水稻通過稻蟹種養結合畝效益達到1021元。
  • 「蝦稻共養」助力脫貧致富 綠色農業迎來黃金時代
    稻蝦共養小龍蝦鉗子肉都十分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武詩韻、李巖、閻蔚、王雅琪、王司辰):凌晨三點多,天還沒亮,安徽省長豐縣造甲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崔興文就到田裡來收蝦了。崔老漢曾因殘致貧,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摸索出了「蝦稻共養」模式,簡言之就是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全程不使用農藥,達到小龍蝦、水稻同步增產。聽起來簡單,要小龍蝦和水稻和諧共生卻並不容易,時機掌握不好的話,小龍蝦反而會破壞水稻秧苗,吃過虧的崔興文逐漸摸索出經驗:「水稻剛插的時候把大個兒的小龍蝦賣掉,留小蝦苗,它就夾不了稻秧了。
  • 賀蘭用這些方式「玩轉」豐收節!
    活動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舉行群眾聯歡活動、「全國十佳農民」和「最美農技員」頒發證書儀式、特色農產品和貧困地區農產品展示展銷等系列活動。值得一提的是賀蘭縣有兩位演員參加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活動在聯歡活動中,賀蘭縣歌手馬丹、郭金霞演唱的《花兒與少年》,代表寧夏參加沿九省區民歌聯唱《河放歌》節目,展現了賀蘭縣人民團結奮鬥、喜迎小康、高質量發展的精神風貌。
  • 養鱉池、養鱉溫室的建造
    導語:歡迎來到公孫雪如雪歷史,今天我們聊一聊養鱉池、養鱉溫室的建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養鱉池的建造稚鱉池:新孵出的稚鱉比較嬌嫩,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對養鱉池的要求較高。稚鱉池可以建在室外,也可建在室內。
  • 稻鱉與其他混養適宜的品種有哪些?
    稻鱉與其他混養適宜的品種有哪些?我國幅員遼闊,漁業資源豐富,能夠人工養殖的水產種類繁多。目前適合稻鱉綜合種養的搭養品種主要有魚類包括鯉、泥鰍、鯽、黃顙魚等,甲殼類如河蟹、日本沼蝦、小龍蝦等。在確定稻鱉綜合種養搭養品種時,應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較為合適的混養組合。這裡對主要的混養品種的習性作一簡單介紹,供參考。
  • 光澤:仁厚村裡話稻魚
    當年,村民眼中的能人周建仁將村裡600多畝土地盤過來,成立了聯農專業合作社,開始全新的稻魚綜合種養特色產業。這種模式稻魚共生,魚米兼得,讓每畝稻田的效益增加1000元至1500元,村民可選擇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合作,讓種田有了新盼頭。當年,張忠傳家的四五畝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每年有了800多公斤幹谷價值的土地流轉金。
  • 「稻蝦共養」帶動鄉親脫貧致富
    近日,記者趕到鳳臺縣古店鄉新河村綠曉家庭農場時,農場負責人童磊正在將晾乾的金黃稻子裝袋,雖然臉上掛滿了汗珠,汗水浸透了衣服,但童磊臉上始終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我估算了一下,今年收入在30萬元左右。」童磊說。種稻子的收益如此之高嗎?
  • 湖北潛江「蝦稻共作」:點亮鄉村振興路
    湖北潛江「蝦稻共作」:點亮鄉村振興路2018-05-16 11:0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日報        瀏覽量: 3876 次 我要評論 鄉村振興靠什麼帶動?作為本土最有特色、最有競爭力、最有影響力的蝦—稻產業,無疑成為了潛江鄉村振興最強勁的支撐槓桿。
  • 稻田養魚,稻魚共生,相互受益,增產增收
    目前,稻田養魚,稻魚合計起來平均純收入在1000元左右,是單一種植水稻的3倍左右。遼寧省大窪縣水產研究所搞試點,在0.8畝稻田地裡放養2000尾革鬍子鯰夏花,秋天捕撈,畝產鯰魚500千克,平均個體重量0.65~0.7千克,最大的個體重1.2千克。2.適用條件一般水田都可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