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光澤縣止馬鎮仁厚村暑氣未消。馬上就要收工了,在水田裡插秧的張忠傳加快了節奏,對田埂上的周長孫說:「老周,還有插不完的秧苗先放在水田裡。」此時,周長孫正忙著從車上卸下一捆捆秧苗。他們兩人,都曾經是村裡的貧困戶,現在在村裡的聯農農業專業合作社打工。
46歲的張忠傳18歲到廣東、上海等地打工,26歲回鄉。不過,見過「大世面」後,他回來後覺得幹農活太累,人越來越懶,麻將越打越勤,天天在村裡瞎逛。40多歲了,家裡無房,一家4口生活無著,成了村裡無災無病的貧困戶。
2016年,張忠傳遇到了兩個人,讓他徹底變了。
當年,村民眼中的能人周建仁將村裡600多畝土地盤過來,成立了聯農專業合作社,開始全新的稻魚綜合種養特色產業。這種模式稻魚共生,魚米兼得,讓每畝稻田的效益增加1000元至1500元,村民可選擇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合作,讓種田有了新盼頭。
當年,張忠傳家的四五畝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每年有了800多公斤幹谷價值的土地流轉金。而且,張忠傳也成了合作社一名工人,每年工資收入1萬多元。更讓張忠傳感動的是,合作社無微不至的關懷,觸動了他的內心。「理事長周建仁對我太好了,我母親生病時,知道我沒錢看病,二話不說給了5000元,讓我先看病要緊。」張忠傳說。
隨後,村裡來了新派的第一書記齊子龍。周建仁和齊子龍幾次找了張忠傳談心:「脫貧攻堅不是養懶漢,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雙管齊下。想想這些年的不堪,張忠傳決定要洗心革面。
2017年,依靠合作社穩定的工資收入,張忠傳家脫了貧。當年,依靠好政策,張家易地搬遷,住進了鎮區75平方米的新房子。今年,張忠傳的大女兒馬上就要當上教師,家裡的光景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現在,10歲小兒子正在二年級上學,我希望他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人逢喜事精神爽,張忠傳在村裡的聲音也自然高了。
不僅是張忠傳家,全村100多戶都受益,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老村主任傅光輝說,合作社已整合了近千畝土地,以訂單農業的方式,與永輝超市籤約了「一村一品」合作項目。這樣,銷路不愁,村民享受發展帶來的長期紅利。而且,有了產業,村集體的腰包也鼓了。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從前幾年不到5萬元,破天荒達到了17萬多元。有了資金,村集體開始謀劃村裡的長遠大計。「我們計劃籌集資金百萬元,進行百日攻堅,完善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裡的人居環境品質,將村裡稻花魚節辦得更出彩,以生態仁厚、綠色仁厚助力產業振興。」齊子龍說。
從一個點到全縣,仁厚村稻魚綜合種養特色產業正向各鄉鎮輻射,形成「1 N」的產業示範帶。去年開始,華橋鄉、寨裡鎮、鸞鳳鄉紛紛加盟,以合作社分社的形式,共享仁厚村的聯農牌子,聯手做大做強這個特色產業。
過去的仁厚村並不「仁厚」,曾是省級貧困村、掃黑除惡重點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如今變成了先進村。「有了好帶頭人,黨組織有凝聚力,成就了仁厚之變。」傅光輝說。
離開村子時,仁厚村的稻魚故事還在繼續,從省城福州接連傳來了好消息:稻花魚米已列入閩貨公司消費扶貧名錄。福州一家知名餐廳將與仁厚村開展戰略合作,可帶動2萬多公斤稻花魚的銷量……(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高德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