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4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蔣婷)金秋時節,田間地頭的喜訊頻傳。在重慶市梁平區禮讓鎮川西村,棋盤般的田疇中,沉甸甸的稻穗迎風搖曳,一尾尾黃辣丁、羅非魚水中嬉戲,又是一片豐收的場景。
「稻黃魚肥」,種養殖大戶龔來兵站在田中,喜從中來。龔來兵是梁平聚奎人,平日愛好釣魚。2019年,得知梁平禮讓鎮川西村在招業主發展養殖業。龔來兵頗為心動,綜合考察下來,決定發展稻魚共生的種養殖業。春耕時節一到,龔來兵選用口感香糯的豐優香佔水稻種子,一塊田90%的面積種水稻,10%的面積養魚,目前稻田裡養殖了黃辣丁、羅非魚、鯉魚、鯽魚共四種魚類。
在龔來兵的水稻田裡,140多畝水稻已經收割了90%,剩下的因為稻田水未放幹,收割機無法進去收割,只能人工採收。還未收割的稻田裡,還能看見稻魚共生的景象,黃橙橙的、飽滿的稻粒和活蹦亂跳的魚迎來了雙豐收。
據了解,「稻魚共生」這種在稻田裡養魚的古老農耕傳統,是將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魚為水稻除草、除蟲、耘田、鬆土,水稻為魚提供小氣候、飼料,可實現控制病蟲害、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達到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的目的。龔來兵正是看中這一優勢,才大膽在川西村流轉了140畝水田發展「稻魚共養」,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貴,龔來兵家的水稻和魚品質較好,雖高於市場價,但卻不愁銷路。他家的水稻和魚都賣往了萬州,今年,豐收的4萬多公斤水稻被三峽職業學院直接以4.4元/公斤的價格買走了5000公斤,每隔一周,萬州的魚販便會來打一次魚。龔來兵算了兩筆「帳」,就拿1畝稻田的面積來說,以前用傳統方式種植水稻,1畝稻田平均產600公斤水稻,按照市場價格2.4元/公斤算,1畝稻田收入1440元左右;現在稻田養魚,1畝稻田能產400公斤水稻,雖然產量有所降低,但是大米的品質提高了,在市場上能賣4.4元/公斤,水稻收入近1700元。同時1畝稻田能產100公斤稻田魚,收入在2800元-4000元左右;這兩筆「帳」加起來,1畝稻田就有了4500-5700元的效益,比純種植水稻收入高三四倍。
值得一提的是,「稻魚共生」不但提供了綠色的農產品,還實現了農旅融合的新嘗試。「周末都會有客人來,都是自發前來體驗抓魚樂趣,給周邊農家樂帶來了收入,帶動了土特產的銷售,將土雞、土雞蛋、大米等土特產品變了現。」龔來兵坦言,「原先只是單純的種水稻養魚,沒想到還有客人來這裡釣魚耍,這的確在我們的意料之外,但是給我們啟發了農旅融合的思路,可以藉助『稻魚共生』項目的開發體驗式旅遊活動,發展鄉村旅遊。」
龔來兵還有更長遠的打算,有魚兒在田裡,就不會打農藥,水稻是原生態的。水稻抽穗長粒時,稻花飄然落入水中,黃辣丁魚爭相搶食,吃稻花長大的魚也是風味十足,完全可以做出品牌來,水稻和魚類的品質優良,以後還可以走有機這條路,提高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