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川西村「稻魚共生」雙豐收 探索農旅融合之路

2021-01-16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4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蔣婷)金秋時節,田間地頭的喜訊頻傳。在重慶市梁平區禮讓鎮川西村,棋盤般的田疇中,沉甸甸的稻穗迎風搖曳,一尾尾黃辣丁、羅非魚水中嬉戲,又是一片豐收的場景。

「稻黃魚肥」,種養殖大戶龔來兵站在田中,喜從中來。龔來兵是梁平聚奎人,平日愛好釣魚。2019年,得知梁平禮讓鎮川西村在招業主發展養殖業。龔來兵頗為心動,綜合考察下來,決定發展稻魚共生的種養殖業。春耕時節一到,龔來兵選用口感香糯的豐優香佔水稻種子,一塊田90%的面積種水稻,10%的面積養魚,目前稻田裡養殖了黃辣丁、羅非魚、鯉魚、鯽魚共四種魚類。

在龔來兵的水稻田裡,140多畝水稻已經收割了90%,剩下的因為稻田水未放幹,收割機無法進去收割,只能人工採收。還未收割的稻田裡,還能看見稻魚共生的景象,黃橙橙的、飽滿的稻粒和活蹦亂跳的魚迎來了雙豐收。

據了解,「稻魚共生」這種在稻田裡養魚的古老農耕傳統,是將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結合,魚為水稻除草、除蟲、耘田、鬆土,水稻為魚提供小氣候、飼料,可實現控制病蟲害、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等生態功能,達到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雙贏」的目的。龔來兵正是看中這一優勢,才大膽在川西村流轉了140畝水田發展「稻魚共養」,成為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貴,龔來兵家的水稻和魚品質較好,雖高於市場價,但卻不愁銷路。他家的水稻和魚都賣往了萬州,今年,豐收的4萬多公斤水稻被三峽職業學院直接以4.4元/公斤的價格買走了5000公斤,每隔一周,萬州的魚販便會來打一次魚。龔來兵算了兩筆「帳」,就拿1畝稻田的面積來說,以前用傳統方式種植水稻,1畝稻田平均產600公斤水稻,按照市場價格2.4元/公斤算,1畝稻田收入1440元左右;現在稻田養魚,1畝稻田能產400公斤水稻,雖然產量有所降低,但是大米的品質提高了,在市場上能賣4.4元/公斤,水稻收入近1700元。同時1畝稻田能產100公斤稻田魚,收入在2800元-4000元左右;這兩筆「帳」加起來,1畝稻田就有了4500-5700元的效益,比純種植水稻收入高三四倍。

值得一提的是,「稻魚共生」不但提供了綠色的農產品,還實現了農旅融合的新嘗試。「周末都會有客人來,都是自發前來體驗抓魚樂趣,給周邊農家樂帶來了收入,帶動了土特產的銷售,將土雞、土雞蛋、大米等土特產品變了現。」龔來兵坦言,「原先只是單純的種水稻養魚,沒想到還有客人來這裡釣魚耍,這的確在我們的意料之外,但是給我們啟發了農旅融合的思路,可以藉助『稻魚共生』項目的開發體驗式旅遊活動,發展鄉村旅遊。」

龔來兵還有更長遠的打算,有魚兒在田裡,就不會打農藥,水稻是原生態的。水稻抽穗長粒時,稻花飄然落入水中,黃辣丁魚爭相搶食,吃稻花長大的魚也是風味十足,完全可以做出品牌來,水稻和魚類的品質優良,以後還可以走有機這條路,提高產品附加值。

相關焦點

  • 稻花香裡說豐年 浙江青田「稻魚之戀」鋪就鄉村振興路
    23日,浙江青田舉行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5周年系列活動。活動聚焦稻魚文化和農遺元素,期間發出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青田倡議》,以進一步促進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弘揚中華優秀農耕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青田是「華僑之鄉、石雕之鄉、名人之鄉」,也是「稻魚之鄉、楊梅之鄉、油茶之鄉」。
  • 中傳雲:以項目為紐帶,推動探索線上線下文旅融合
    日前,國家新聞出版署在官網公布了2020年中國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其中,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申報的「中傳雲全媒體融合平臺」喜獲殊榮。2020年,從藝術戰疫到復工復產,從「雲端」自救到拉動行業轉型升級……面對挑戰與機遇共生、挫折與風口並存的劇烈轉型期,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中傳雲全媒體融合平臺」是憑藉什麼贏得了業界的認可呢?這是源於「中傳雲全媒體融合平臺」 以項目為紐帶,推動探索線上線下文旅融合發展。
  • 因為一袋「稻魚米」,青田這個村「破繭重生」……
    「第一書記」帶來稻魚米  葉莊村曾是一個貧困村,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村集體沒有收入,村民靠在家務農維持生計。而就在去年,葉莊村成功脫貧,成為我縣「鄉村振興示範村」,這讓十裡八鄉的村民羨慕不已。而這一切的改變,緣於葉莊村和縣供銷社的結對。  2017年,青田縣供銷社選派張建軍為葉莊村的「第一書記」,幫助葉莊村實現精準脫貧。
  • 體驗摸魚、釣蝦、住民宿……國慶資陽晏家壩村和高洞村農旅融合...
    還不用出遠門「高洞村正在打造的農旅融合示範點,集休閒遊樂、主題公園、運動康養等為一體。」資陽市蜀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產業部部長秦磊告訴記者,示範點已完成柑橘博覽園、高洞食堂、核心區數字管理平臺、72戶民房風貌改造等項目建設,預計國慶節將開園迎客。
  • 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稻田中養魚的方法來祛除病害
  • 蘆葦稻下養沙塘鱧畝均純利上萬 稻魚共生有了新模式
    當它們相聚在嘉善縣陶莊鎮農場白字圩,一個稻魚共生新模式、一個農民增收新渠道誕生了。  今天,來自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上海水產研究所、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專家組,到當地對稻魚共生下的沙塘鱧進行測產。記者也隨專家前去探個究竟。
  • 引導橘農走農旅結合之路 荊頭山柑橘種銷渠道越來越寬
    11月29日,趁著連日雨水充沛,陽新縣荊頭山農場橘農鄭荊生用油菜餅肥給柑橘果樹施肥。他的10畝柑橘已銷售告罄,清園後冬肥施用及時,才能保障來年柑橘豐產。鄭荊生種橘有了些年頭,往年柑橘坐等客商上門收購,銷售順暢。
  • 光澤:仁厚村裡話稻魚
    當年,村民眼中的能人周建仁將村裡600多畝土地盤過來,成立了聯農專業合作社,開始全新的稻魚綜合種養特色產業。這種模式稻魚共生,魚米兼得,讓每畝稻田的效益增加1000元至1500元,村民可選擇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合作,讓種田有了新盼頭。當年,張忠傳家的四五畝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每年有了800多公斤幹谷價值的土地流轉金。
  • 融合之道——山東德州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德州市按照中央決策部署,結合實際推進鄉村振興,努力在城鄉融合、工農融合、產業融合、治理融合等方面走出一條融合化之路。本報今天轉發經濟日報山東記者站站長管斌歷時幾個月、數下德州,採寫的長篇通訊《融合之道——山東德州鄉村振興的探索與實踐》。敬請關注。□經濟日報記者管斌
  • 誠成資本江西會昌產業園區中農晨曦魚菜共生項目即將落地投產
    2017年7月12日,會昌誠成發展基金之江西中農晨曦魚菜共生高科農業園項目在江西會昌縣麻州鎮增豐村舉行了開工啟動儀式。而今,中農晨曦的魚菜共生項目即將落地投產,讓我們先睹為快!是集真空玻璃、玻璃深加工及超低能耗系統門窗、餐廚垃圾處理、納米抗菌材料、魚菜共生、光量子項目等為一體的科技產業園。  其中,中農晨曦魚菜共生項目佔地120畝,總投資1.24億元,特有的「魚菜共生智能系統」通過生態智能設計,將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融合於一體——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
  • 「臺灣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投資協議書籤了
    「臺灣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投資協議書籤了 2020年03月20日 10:10:00來源:縉雲新聞網   浙江在線-縉雲新聞網3月19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施瑾 陶旭錢) 3月19日,縉雲縣溶江鄉通過浙江省臺辦扶貧對接與臺資企業上海意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籤署關於「臺灣農文旅綜合體」項目投資協議書
  • 瓊海推介「稻蝦共養」特色農產品 促進農旅產業融合發展
    瓊海市委書記何瓊妹參加展銷活動時表示,做精特色高效產業,提升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瓊海市嘉積鎮雅洞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黃暢告訴記者,去年12月,雅洞村「兩委」幹部牽頭成立瓊海溫泉霞洞稻蝦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 綦江:「三養」鑄品牌 旅遊融合大發展(組圖)
    綦江現已初步探索出一條「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品宴」四季鄉村自駕旅遊鏈,形成「淡季不淡」的良好局面。綦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各族文化交融共生,擁有綦江農民版畫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城吹打」等……綦江充分挖掘整理版畫、民俗、宗教、抗戰、恐龍等特色文化,大力推進文旅融合,深入發掘各類文化資源的開發潛力,大力發展文化運動旅遊產品,促進特色文化與景觀景點、度假區建設有機結合,以特色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來吸引人、滋養人,達到文旅「養心」目的。
  • 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模式,打造安順城郊「世外樂園」
    目前,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發展模式,為鄉村旅遊增色不少。在羅仙村魚菜共生基地,18個鋼架大棚分兩行排開。棚內整潔清爽,池子裡種滿了各式蔬菜,顏色青翠,長勢喜人。西秀區羅仙村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魚菜共生就是種菜不用施肥不用打農藥,養魚不用換水,靠收集我們的魚糞,通過礦化池的礦化以後,進入我們的種菜槽,通過蔬菜水果的根系吸收的養分,把水質淨化乾淨,返回我們的養魚池。
  • 西秀區羅仙村:「魚菜共生」打造農業新風景
    >羅仙村「魚菜共生」基地全貌 「與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不同,這是我們到省外學習考察專門引進的一種新型閉環式『魚菜共生』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形成一套智能系統,達到科學協同共生。
  • 3分鐘讓你搞懂何為三產融合?融什麼?怎麼融?
    三產融合是為了解決農業產業附加值過低,是為了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所以,三產融合項目,一定要嚴格遵循省裡「姓農、務農、為農、興農」的建設方向。 到底什麼是三產融合?
  • 韶關仁化:小奈李、大產業,農旅融合脫貧致富奔小康
    梁俊軒表示,接下來,省委統戰部將推進實施黃泥塘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加快建設奈李文化公園,推動農旅融合發展。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通訊員:譚玉玲、肖曉珍 攝影:甫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 來浙大,開啟一場探索生命世界的奇幻之旅~
    生命科學,一場探索生命世界的奇幻之旅生命科學聚焦研究生命的本質,生命現象及活動的規律,探索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21世紀的生命科學是一門高度交叉的學科,涉及數理、化學、地學、信息和材料等一級學科。
  • 做足「農」字文章 走好融合之路——來自新疆第一人口大縣莎車的...
    >做足「農」字文章 走好融合之路——來自全疆第一人口大縣莎車的脫貧攻堅調查能否做足做好「農」字文章,成了莎車縣脫貧攻堅的一個關鍵。於是,莎車縣脫貧攻堅的「鑰匙」,聚焦在「農」字上。涓涓細流,匯聚成河。隨著各項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各方扶貧力量精準發力,一系列「三農」現實問題得到破解。葉爾羌河衝積扇平原中上遊的「農」字文章和農業盛景,內涵逐漸豐富起來,畫面愈加多彩起來,農業資源盤活了,農村面貌更新了,農民收入增加了。
  • 王海與他的「魚菜共生」產業-新華網
    「在這個問題上,我就和村支兩委開會,我們就把羅仙村所有的優勢全部分析,就在網際網路上去查,有什麼特色的產業適合我們羅仙的發展,然後我就帶著我們羅仙村的村幹部在辦事處的安排下出去學習,考察,回來以後我們決定選擇『魚菜共生』這個項目。」王海希望選擇的是最適合羅仙村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