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與他的「魚菜共生」產業-新華網

2020-12-04 新華網貴州頻道

    年輕有為、敢想敢幹,這是西秀區東關辦事處羅仙村群眾對駐村第一書記王海的第一印象,村民們對他的評價都很高,誇他為村裡辦了不少好事實事。

    王海是東關辦事處的工作人員,2019年10月,他被選派到羅仙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後轉變成駐村第一書記。接到任務後,他就開始認真思考,探尋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子。

    在經過認真調查後,他發現村裡的老百姓都還是停留在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上,其他村支兩委成員由於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產業發展中的帶頭作用也不明顯,這可急壞了王海。

    「在這個問題上,我就和村支兩委開會,我們就把羅仙村所有的優勢全部分析,就在網際網路上去查,有什麼特色的產業適合我們羅仙的發展,然後我就帶著我們羅仙村的村幹部在辦事處的安排下出去學習,考察,回來以後我們決定選擇『魚菜共生』這個項目。」王海希望選擇的是最適合羅仙村的產業。

    項目實施過程當中,也正是疫情期間,王海吃住在村,沒有回過家,在這裡和大家開展疫情防控,還和大家探討羅仙村的發展。到疫情稍微減輕時,大家就決定著手開始羅仙村「魚菜共生」項目。

    就這樣,在王海的堅持和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下,由村幹部帶頭貸款入股合作社,加上村集體部分資金啟動建設,項目得以順利實施。

    「現在我們基本上成型,在籌備功能區,主要是對孩子的一些科普,知識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魚菜共生』,生態、有機、高效的產業這種模式。」王海說。

    目前項目建成1個養魚大棚、8個種菜大棚,共計24個魚池、64個種菜池。第一批試種的10畝朝天椒成效良好,已經全部售罄。大棚裡現已種下草莓2萬株,各式瓜果、蔬菜2萬株,養殖魚苗、半成魚近8萬尾,長勢喜人。

    王海表示,羅仙村本身就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基礎,立足生態環境好、離城區近的優勢,下一步,將發展新型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特殊旅遊,把「魚菜共生」基地打造成集農事體驗、科普教育、旅遊接待、餐飲娛樂於一體的農旅融合休閒度假基地,一個老少皆宜的安順城郊「世外樂園」,帶動村民就業創業增收,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推動鄉村振興。(李磊 齊如意)

    

相關焦點

  • 王海與他的「魚菜共生」產業
    「在這個問題上,我就和村支兩委開會,我們就把羅仙村所有的優勢全部分析,就在網際網路上去查,有什麼特色的產業適合我們羅仙的發展,然後我就帶著我們羅仙村的村幹部在辦事處的安排下出去學習,考察,回來以後我們決定選擇『魚菜共生』這個項目。」王海希望選擇的是最適合羅仙村的產業。
  • 西秀區羅仙村:「魚菜共生」打造農業新風景
    >迎著初冬暖陽,近日,記者前往西秀區羅仙村,臨近村中心,遠遠看到「羅仙村魚菜共生基地」的標識牌,一片15餘畝的田地裡,18個鋼架大棚分兩行排開。>羅仙村「魚菜共生」基地全貌 「與傳統的種植、養殖方式不同,這是我們到省外學習考察專門引進的一種新型閉環式『魚菜共生』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
  • 「我的扶貧故事」打造「魚菜共生」基地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安順...
    王海與他的「魚菜共生」產業我叫王海,是安順市西秀區東關辦事處的工作人員,2019年10月,我被選派到羅仙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後轉變成駐村第一書記。接到任務後,我就開始認真思考,探尋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子。
  • "魚菜共生"是朝陽產業,還是未來科技?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這將是一篇乾貨滿滿的「魚菜共生」專題資訊。筆者力求一文帶你讀懂「魚菜共生」的概念與原理,分析該類模式優劣,探密其前世今生,一瞥它的知識寶庫及相關外延。  圖8:魚菜共生流程圖  圖9:魚菜共生原理圖  03優劣分析  「魚菜共生」,通過科學的生態設計,使得魚、微生物、植物三者之間在水體循環中達到和諧共生的生態平衡,從而實現了養魚不(少)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茁壯成長的生態共生。
  • 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模式,打造安順城郊「世外樂園」
    目前,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發展模式,為鄉村旅遊增色不少。在羅仙村魚菜共生基地,18個鋼架大棚分兩行排開。棚內整潔清爽,池子裡種滿了各式蔬菜,顏色青翠,長勢喜人。西秀區羅仙村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魚菜共生就是種菜不用施肥不用打農藥,養魚不用換水,靠收集我們的魚糞,通過礦化池的礦化以後,進入我們的種菜槽,通過蔬菜水果的根系吸收的養分,把水質淨化乾淨,返回我們的養魚池。
  • 「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魚菜共生了解下!
    這就是「魚菜共生」。關於農業,如果你還停留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印象中,那你就OUT了。不妨來山西晉中國家農高區科創基地「充電」下。這裡有無人駕駛超炫酷的智能農機,有「任性」生長的西紅柿樹,還有不用土壤的植物工廠......
  • 魚菜共生=幸福!
    魚幫菜丶菜幫魚的共生模式巧妙地將養殖魚池成為水耕菜圃·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態系。 當我看到那座頂樓的魚池/菜圃·我想到了孝順的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屋頂上種菜給他的老母親。 若時空轉換到現在·除了安全的生鮮菜蔬還可以有無毒鮮魚可供老人家養生,魚池菜圃的綠色家園可以重現在寸土寸金的水泥叢林。
  • 魚菜共生智能溫室大棚項目
    下面讓魚菜共生溫室大棚的製造專家:山東中盈玖州農業 給大家介紹一下:魚菜共生的新鮮蔬菜有六大優勢:全稱水耕栽培、沒有任何農藥、營養價值高、科學化採摘、新鮮看得見、兼具觀賞價值,安全綠色,因為綠色健康的特性,在進入市場以來,受到百姓們的歡迎。
  • 魚菜共生種植 拓寬增收路
    迎著初冬暖陽,近日,記者前往河北省邢臺市邢東新區祝村鎮唐家莊村,先是看到大片閒置廠房,在路的盡頭來到唐家莊村魚菜共生基地,一片閒置廠房的圍繞中,幾個鋼架大棚依次排開。「在2019年5月份的時候,開始發展魚菜共生種植模式。魚菜共生就是用養魚產生的糞便用來種植蔬菜,種植過程中全部用水培種植,就是把菜種植在水面上,魚菜共生,是個新興的農耕模式。」唐家莊村村支部書記唐會君向記者介紹說,這種模式是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微生物分解法的水循環系統,達到科學協同共生。
  • 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
    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魚菜共生」種養新模式。館陶縣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自5年前,館陶縣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著力點開闢鄉村振興之路。經過5年的發展,打造了一批以「糧畫小鎮」「黃瓜小鎮」等為代表的特色小鎮,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子,還探索出以產業為基礎的鄉村全面振興模式。
  • 最近很火的魚菜共生種植系統、有啥優缺點
    因此,運轉良好的魚菜共生系統必須要有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出現問題,要及時發現,儘量將損失降到最低。 三、魚菜共生系統發展建議 毋庸置疑,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生產模式,魚菜共生系統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其推廣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本文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魚菜共生系統的推廣。
  • 誠成資本江西會昌產業園區中農晨曦魚菜共生項目即將落地投產
    2017年7月12日,會昌誠成發展基金之江西中農晨曦魚菜共生高科農業園項目在江西會昌縣麻州鎮增豐村舉行了開工啟動儀式。而今,中農晨曦的魚菜共生項目即將落地投產,讓我們先睹為快!  ↓↓↓  誠成資本江西會昌產業園區規劃面積約1400畝,一期主要包括5個子項目板塊+公共服務板塊。是集真空玻璃、玻璃深加工及超低能耗系統門窗、餐廚垃圾處理、納米抗菌材料、魚菜共生、光量子項目等為一體的科技產業園。
  •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新華社  作者:  2020-05-27 該基地目前共有8座「魚菜共生」大棚,2019年產魚60多萬斤、菜20多萬斤
  • 魚菜共生:—個頗具推廣價值的養殖模式
    再次是綜合種養,例如在稻田、藕塘、菱池、茭白田裡放養蝦、蟹、鱔、鰍、鱉等水產養殖動物,或者一造種植,一造養殖,實施輪作;魚菜共生,即在水面上種植蔬菜,水體中養魚。其中魚菜共生在該類型模式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可見一斑,是一個值得大力推廣的模式。
  • 小投入、大產出,魚菜共生模式好
    魚菜共生技術是一項涉及微生物、植物、魚三者共營共生的技術,利用三者間的生態關係實現能量物質間的可循環可持續動態發展,達到一種仿自然生態而勝於自然生態的人工系統。魚菜共生系統可輕鬆實現城市養殖、旱區節水養殖及蔬菜的栽培,還可完全實現可循環節能型的有機耕作,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大趨勢,更是生態農業、觀光旅遊的主體,小投入、大產出的「魚菜共生」模式,具有廣闊的前景與意義。
  • 唐家莊村開展魚菜共生種植拓寬增收路
    原標題:唐家莊村開展魚菜共生種植拓寬增收路   「魚菜共生就是用養魚產生的糞便用來種植蔬菜,種植過程中全部用水培種植,就是把菜種植在水面上,魚菜共生,是個新興的農耕模式
  • 魚菜共生、數字魚 浙江德清讓農業更智慧
    央廣網德清11月19日消息(記者 曹文君通訊員 王鈺涵沈宇翔)眼下,在浙江省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魚菜共生數位化工廠的蔬菜大棚裡,工人們正在對番茄進行吊秧綁蔓作業。通過採用高科技現代化複合生產方式,一株株翠綠的番茄秧苗長勢喜人。
  •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陳學洲1一、技術模式概述(一)模式概要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是一種涉及魚類和植物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學科的生態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新技術,是針對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基於生態共生原理,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
  • 研究陽臺景觀魚菜共生系統
    魚菜共生 魚菜共生(Aquaponics)是一種新型的複合耕作體系,它把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
  • 魚菜和諧種養 綠色循環共生
    今年初,在農技專家的幫助下,章華嘗試「魚菜共生」標準化種養。「一個養殖桶有40立方的水,可承擔3000尾魚,相當於一畝地的魚塘產量。」章華告訴記者,高密度養殖方式,魚類不僅不會缺氧,反而因為頻繁遊動使得水體流動,溶氧量高,更符合魚生存環境。「最關鍵的是,這些水實現綠色循環利用,魚類產生的糞便、殘餘飼料等廢水,作為養分循環至具有過濾功能的蔬菜栽培系統,吸收過濾後的水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章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