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打造「魚菜共生」基地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安順...

2020-12-04 天眼新聞

王海與他的「魚菜共生」產業

我叫王海,是安順市西秀區東關辦事處的工作人員,2019年10月,我被選派到羅仙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後轉變成駐村第一書記。接到任務後,我就開始認真思考,探尋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子。

到這以後,羅仙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空氣品質很高,生態環境很好,土地資源比較豐富。我把村支兩委都叫到一起,了解村裡各個產業的情況,發現大都屬於老百姓自發的一些產業。

「魚菜共生」項目

經過認真調查後,我發現村裡的老百姓都還是停留在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上。在這個問題上,我和村支兩委開會,把羅仙村所有的優勢全部分析,並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一下有什麼特色的產業適合羅仙村發展。當天,我帶著羅仙村的村幹部出去學習、考察,決定選擇最適合羅仙村的發展的「魚菜共生」項目。簡單來說,魚菜共生就是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生態共生效應。就這樣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由村幹部帶頭貸款入股合作社,加上村集體部分資金啟動建設,項目得以順利實施。目前,項目建成1個養魚大棚、8個種菜大棚,共計24個魚池、64個種菜池。第一批試種的10畝朝天椒成效良好,已經全部售罄。大棚裡現已種下草莓2萬株,各式瓜果、蔬菜2萬株,養殖魚苗、半成魚近8萬尾,長勢喜人。羅仙村本身就具有發展鄉村旅遊的良好基礎,立足生態環境好、離城區近的優勢。下一步,羅仙村將發展新型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特殊旅遊,把「魚菜共生」基地打造成集農事體驗、科普教育、旅遊接待、餐飲娛樂於一體的農旅融合休閒度假基地。該基地的打造能帶動村民就業創業增收,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推動鄉村振興。未來,羅仙村將是一個老少皆宜的安順城郊的「世外樂園」。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媛媛

編輯 王浩編審 李中迪 鍾俊怡

相關焦點

  • 王海與他的「魚菜共生」產業
    接到任務後,他就開始認真思考,探尋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子。羅仙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海說道,「從我來以後,羅仙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空氣品質很高,生態環境很好,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然後我就把村支兩委都叫到一起,了解村裡各個產業的情況,都是屬於老百姓自發的一些產業,比如種櫻桃,種一般的傳統農業,所以就沒有能真正達到高效的產值(產業)帶動老百姓發展。」
  • 王海與他的「魚菜共生」產業-新華網
    年輕有為、敢想敢幹,這是西秀區東關辦事處羅仙村群眾對駐村第一書記王海的第一印象,村民們對他的評價都很高,誇他為村裡辦了不少好事實事。    王海是東關辦事處的工作人員,2019年10月,他被選派到羅仙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後轉變成駐村第一書記。接到任務後,他就開始認真思考,探尋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滴水巖村黨支部書記趙輝的扶貧故事  來到以朵街道滴水巖村,首先看到的是古香古色的觀景平臺,沿著寬敞的旅遊公路繼續向前,一排整整齊齊的村民住宅,圖文並茂的塗鴉文化牆,綠意盎然的花草樹木,……這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
  • 西秀區羅仙村:「魚菜共生」打造農業新風景
    西秀區羅仙村:「魚菜共生」打造農業新風景 2020-11-16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模式,打造安順城郊「世外樂園」
    目前,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發展模式,為鄉村旅遊增色不少。在羅仙村魚菜共生基地,18個鋼架大棚分兩行排開。棚內整潔清爽,池子裡種滿了各式蔬菜,顏色青翠,長勢喜人。西秀區羅仙村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魚菜共生就是種菜不用施肥不用打農藥,養魚不用換水,靠收集我們的魚糞,通過礦化池的礦化以後,進入我們的種菜槽,通過蔬菜水果的根系吸收的養分,把水質淨化乾淨,返回我們的養魚池。
  • 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稻田中養魚的方法來祛除病害
  • 魚菜共生=幸福!
    魚幫菜丶菜幫魚的共生模式巧妙地將養殖魚池成為水耕菜圃·是一種生生不息」的生態系。 當我看到那座頂樓的魚池/菜圃·我想到了孝順的臺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在屋頂上種菜給他的老母親。 若時空轉換到現在·除了安全的生鮮菜蔬還可以有無毒鮮魚可供老人家養生,魚池菜圃的綠色家園可以重現在寸土寸金的水泥叢林。
  • 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
    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魚菜共生」種養新模式。館陶縣黃瓜小鎮「魚菜共生」開啟種養新模式自5年前,館陶縣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著力點開闢鄉村振興之路。經過5年的發展,打造了一批以「糧畫小鎮」「黃瓜小鎮」等為代表的特色小鎮,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子,還探索出以產業為基礎的鄉村全面振興模式。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厲害了world哥 膠州村民創出魚菜共生養殖模式
    今年48歲的膠州洋河鎮河西李村村民薛增軍從去年年初開始,就嘗試研究這種「魚菜共生」微生態循環養殖模式,目前初步獲得成功。此舉不但節約成本,還能讓魚、菜安全品質得到保障。    「魚菜共生」模式初獲成功    昨天,在膠州洋河鎮河西李村村民薛增軍所建果蔬種植基地裡,只見一個大棚內,一排排PVC塑料管被立體懸掛起來,一大片栽植在中空管道裡的水培草莓已經成熟,草莓種植區旁邊是一個足有50米長的養魚池,魚池裡還養著不少小紅鯉魚,苦菜、生菜、韭菜、芹菜、油麥菜等一些無土栽培蔬菜通過覆蓋在水麵塑料板被直接種植在水中
  • 魚菜共生!超簡單養魚種菜一次搞定!
    水耕法+水產養殖,簡單又環保魚菜共生農法屬於水耕農法的一種,但是水耕農法不一定是魚菜共生農法,水產養殖加上水耕法是「魚菜共生」最重要的核心技術,取「水產養殖Aquaculture」加上「水耕法Hydroponics」而成的新詞彙。
  • 三門鎮「魚菜共生基地」蔬菜上市
    三門鎮「魚菜共生基地」蔬菜上市 來源:株洲日報  發布時間:2020-03-19 08:35:15  作者:張媛 賀冰蓮  【字體大小:大中小】 「整個生產過程,以數位化可傳感可控制的智能技術,來實現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的和諧共生、生態平衡,達到高密高產,並且自然資源循環利用,無汙染、無排放…
  •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
    魚菜共生 生態種養新華社  作者:  2020-05-27 該基地目前共有8座「魚菜共生」大棚,2019年產魚60多萬斤、菜20多萬斤
  • 「魚菜共生」打造農業新風景
    科海漁業魚花共生系統。 「這是一種溫室養殖水體綜合修復技術,針對光伏溫室養殖水體溶解氧含量低、氨氮含量高、透明度低、PH不穩定、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引進和研發水質監控系統、漁-菜-花閉環共生型種養系統,集成生物絮團、微生物修復、高等植物修復等水體修復技術,淨化水體環境,實現水體環境調控自動化。」說起項目內容,石偉侃侃而談。
  • 「我的扶貧故事」養出致富蠶 剝掉貧困繭丨荔波縣小七孔鎮中心村駐...
    老鄉們口中所說的「大肚子」就是我。關鍵時刻扛起來  荔波縣中心村地處荔波、獨山兩縣交界的一個深山區,該村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水源不足,是遠近聞名的空殼留守村,也是荔波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全村344戶村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201戶,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如何吸引勞力駐家?如何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中心村選準了產業扶貧這條路子。
  • 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魚菜共生的農村新風景
    新華社南昌1月23日電題: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魚菜共生的農村新風景新華社記者袁慧晶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此前常被國外用於人工造景的魚菜共生技術,如今正成為我國農村規模種養的一道新風景。記者在企業的魚菜共生大棚中看到,一排排生長在菜槽中的花菜、生菜長勢喜人。與傳統農業不一樣的是,這裡採用的是無土水培的種植方式。揭開用來固定作物的白色種菜板,記者看見菜槽中的水裡還有不少泥鰍,這些泥鰍會吃掉菜根上的微生物,減少菜在生長過程中的病害。大棚中央是3個大魚池,養著錦鯉和草魚。大魚池裡的水和菜槽中的水共同構成了魚菜共生的水循環系統。
  • 用情用心譜寫脫貧致富「三部曲」
    從回村擔任黨組織書記實現富民強村,到扶貧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再到創辦農村幹部學院培訓輸送致富帶頭人,11年來,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黨委書記葛劍鋒用心譜寫脫貧致富「三部曲」,成為全國聞名的共同富裕探路人。2009年,在外經商的葛劍鋒回到家鄉善港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挑起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擔子。當時因為種種原因,善港村在富庶的張家港仍屬於貧困村,村裡到處是煤渣路。接手這個爛攤子後,葛劍鋒帶著大家理舊帳、談項目,埋頭苦幹八個多月,終於還清舊帳,走上了正軌。2012年4月,上級決定將善港村與周邊3個經濟實力一般村「四村合一」。
  • 石縫種菜 地上養魚——聚焦"魚菜共生"現代農業
    石縫種菜 地上養魚——聚焦"魚菜共生"現代農業 2020年06月04日 09:47:48      在天津市北辰區雙口鎮的一畝漁菜(天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基地內,8個不同於傳統蔬菜大棚的溫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 魚菜共生種植 拓寬增收路
    迎著初冬暖陽,近日,記者前往河北省邢臺市邢東新區祝村鎮唐家莊村,先是看到大片閒置廠房,在路的盡頭來到唐家莊村魚菜共生基地,一片閒置廠房的圍繞中,幾個鋼架大棚依次排開。「在2019年5月份的時候,開始發展魚菜共生種植模式。魚菜共生就是用養魚產生的糞便用來種植蔬菜,種植過程中全部用水培種植,就是把菜種植在水面上,魚菜共生,是個新興的農耕模式。」唐家莊村村支部書記唐會君向記者介紹說,這種模式是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微生物分解法的水循環系統,達到科學協同共生。
  • 「我的脫貧故事」海苔助我走上脫貧致富路丨龍裡縣龍山鎮水苔村...
    我叫王澤,是龍裡縣龍山鎮水苔村村民,從小生活在一個不富裕的家庭。我還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每天放學,我就和哥哥姐姐上山幫媽媽採海花草。當時家裡離縣城很遠,交通又不便,曬乾後的海花草只能由媽媽背到十多公裡的縣城去賣,解決我們上學的費用。後來,我生了一場大病,雙腳患了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