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養出致富蠶 剝掉貧困繭丨荔波縣小七孔鎮中心村駐...

2021-01-16 天眼新聞

我叫黎旭,是黔南州荔波縣小七孔鎮中心村駐村幹部。

遠望中心村,滿目蔥籠。風乍起,千畝桑葉沙沙作響,一片濃鬱的田園氣息撲面而來。

黎旭入戶走訪(右)

走進村寨,農舍窗明几淨,布依老鄉三三兩兩在嘮嗑,問起桑蠶事,老鄉們紛紛伸出大拇指:「多虧了『大肚子』!」老鄉們口中所說的「大肚子」就是我。

關鍵時刻扛起來  荔波縣中心村地處荔波、獨山兩縣交界的一個深山區,該村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水源不足,是遠近聞名的空殼留守村,也是荔波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全村344戶村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201戶,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如何吸引勞力駐家?如何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中心村選準了產業扶貧這條路子。    2018年,荔波縣委縣政府將種桑養蠶作為「一縣一業」脫貧項目來抓,但由於中心村地處偏遠,信息閉塞,村民思想保守,觀念陳舊,土地流轉成了啟動項目的最大障礙,為解決土地流轉問題,我主動聯繫村支兩委逐組逐戶上門宣傳、耐心動員,成功說服6個村民小組190餘戶村民,共流轉1100畝土地作為桑蠶種植基地,項目終於落地了,桑苗栽種了。

鳥瞰桑蠶基地

然而,在這緊要關頭,5月份「大佳公司」卻突然撤出中心村,項目戛然而止。剛剛搭起來的脫貧項目就要「胎死腹中」,剛剛建立的信心被一瓢冷水澆個透心涼,政府幾次協調未果,幾家企業欲接手,但附加條件苛刻,村民不接受而無法達成協議,眼看時間一天天過去,土裡的雜草比桑苗還高。如果項目終止,好不容易才動員群眾流轉出來的土地怎麼辦?前期群眾的工費如何兌現?群眾剛剛樹立起來的脫貧信心怎樣維持?

在這關鍵時刻,我毅然決然站出來,扛起了這個項目。為了讓項目起死回生,我四處籌款,本就債臺高築的我硬是讓項目堅持了下來,群眾的土地流轉費兌現了,村民工資結清了,群眾又燃起了希望。  懂行人納悶我的執著,因為他們都知道,接手項目後,由於季節晚,田間管理費用增加、桑房等基礎建設投入要加大,僅2018年就會虧損40萬元。  我笑了笑回答:「產業扶貧是條好路子,決不能前功盡棄,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讓桑蠶園開出桑花,結出蠶果,我們的村民就一定能脫貧!」

群眾正在採摘蠶繭

在我的精心管護下,中心村桑蠶基地被評為全省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範區,基地解決固定工人32人,在五至十月份農忙季節解決季節性務工近200人,全部來自本村和鄰村的貧困戶,基地務工農民月工資3300元,季節性務工人員月收入達3600元,全年為群眾創收200萬元,而這些都是來自本村和鄰村的貧困戶,事實證明,產業扶貧這條路子走對了。

  危難時刻站出來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絲綢市場遭遇寒冬,絲綢消費疲軟,蠶繭價格走低,全國蠶繭價格同期下浮近70%,對剛剛恢復元氣走上正軌的中心村桑蠶產業當頭一擊。  中心村桑蠶基地再一次瀕臨解散,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關。如何走出蠶繭的寒冬?如何將基地資產投入增效?如何另闢蹊徑突出重圍?我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我上網查詢,電話諮詢桑蠶專家,組織大夥集思廣益積極破冰,主動找出路想辦法。

5月中旬,我長途跋涉到四川、廣西等地實地學習取經,並與四川德仁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將傳統的蠶繭養殖轉型為白僵蠶養殖,破解難題,走出瓶頸。

鄰村桑蠶戶到基地取經學習

目前,中心基地白僵蠶養殖已結束實驗階段並步入生產正軌,成功拓寬生產經營方向,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如今的「興心桑蠶養殖有限公司」已是荔波縣蠶房設備最全、桑園規模最大、技術服務最強的桑蠶養殖企業,是全縣桑蠶基地示範點和全省現場會觀摩點,養殖白僵蠶已成為荔波縣新的扶貧產業,中心村桑蠶基地也被黔南醫專選為白僵蠶藥材實驗田基地。

三年前,我用行動堅定了中心村桑蠶產業扶貧的信心;三年後,我用信心拓寬了桑蠶產業的銷售渠道,帶領村民迎來了桑蠶養殖的春天。由於農業產業的低回報率,我三年來資金投入依然無法收回成本,對此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人都無法理解,我總是平靜地說:「我來中心村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群眾服務,只要村民能脫貧致富,我的堅持就是值得的!」

桑園一隅

「我以前在東莞打工,兩三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娃娃都和我不親了。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工資也能及時發放,老婆孩子熱被窩,幹啥都帶勁!」中心村村民莫炳傑高興地說。

如今的中心村,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桑園裡年青婦女們談笑風生,男人們忙碌穿梭於蠶房之間,老人們有條不紊地採摘著蠶繭,桑樹下時不時傳來陣陣娃娃們捉迷藏的嬉鬧聲,他們用勤勞與信任繪製出一幅恬靜的桃源圖。

通訊員 蔡雪梅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向瑩

編審 楊儀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振奮人心的不是話語是行動丨興義市雄武鄉中心村...
    2018年3月,我畢業後就到了基層,2019年7月,又作為下沉人員來到雄武鄉中心村,成為一名前沿指揮所成員,每一段故事都十分寶貴。能參與脫貧攻堅戰,吾之榮幸。交流不是我的強項,很多時候不能有效的交流,我只能用我那笨辦法來解決我與貧困戶叔叔阿姨們之間的溝通。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無悔,駐村情真—織金縣板橋鎮中心村第一書記...
    2017年12月,我受單位選派到板橋鎮中心村成為了一名駐村第一書記,從此我奔赴了脫貧攻堅戰場,駐紮在脫貧攻堅一線,見證了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壯舉。  三年來,我和扶貧一線的戰友們一樣,用奮鬥的青春向貧困宣戰,始終衝鋒在前,因為我們堅信,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有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我們一定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未來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開始駐村後,我直接的幫扶對象是28戶貧困戶,胡明全家就是其中一戶。
  • 黃平縣重興村:勤「繭」致富 蠶寶寶變身「銀元寶」
    並免費提供場地,鼓勵村計生專幹、致富帶頭人朱正霞創辦了黃平縣重興正帆蠶業專業合作社,帶頭發展養蠶。  「別看這些小蠶繭不起眼,它可是短平快經濟項目,養得好的話,增收致富是可以立竿見影的。」作為村裡面第一個敢帶頭吃「螃蟹」的人,朱正霞做足了功課,先後只身前往遵義、羅甸、廣西、四川等地考察學習種桑養蠶經驗,回來後說幹就幹,自己認領種植了10餘畝的桑樹,還養殖了5張蠶寶寶。
  • 「我的扶貧故事」從陌生大叔到夥計大伯丨荔波縣小七孔鎮架橋村駐...
    我叫韋明誼,2017年8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小七孔鎮架橋村擔任駐村工作幹部。從最初的「陌生大叔」到後來「夥計大伯」,我成就感滿滿。駐村之初,我留意到了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21戶,因病因殘就有32戶,佔全部貧困戶的26%。
  • 營山青山:蠶寶寶吐出「黃金絲」,織就致富「新絲路」
    在皓盛蠶業專業合作社蠶房內,數十張方格簇整齊排列,大蠶均已上簇結繭,金燦燦、黃澄澄的蠶繭象鴿子蛋般大小,煞是喜人。老闆王皓僱傭的村民們正幫忙採收蠶繭。 皓盛蠶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皓介紹,這種彩繭是自然呈現的金色,這些蠶種在外觀與飼養方式上,與普通蠶種並無太大差別。蠶寶寶吃的是普通桑葉,結的繭卻顯示出了天然的金黃色。
  • 「扶貧印記」凌雲:銀蠶破「繭」成蝶
    桑農在採摘桑葉日照桑間雨澆園,葉肥蠶壯吐絲團;不怕辛苦不怕累,更盼小康把夢圓。」該縣下甲鎮平懷村連片的桑林鬱鬱蔥蔥,不時傳來陣陣歌聲,張桂林是一位勤勞的蠶農,她以歌讚頌生活,2020年打算每批餵養3.5張蠶:「前幾天剝了第一批蠶繭,雖然價格不是很理想,但產量高,賣了7000多元。」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工作多姿彩 此生榮為扶貧人丨息烽縣鹿窩鎮...
    我叫覃志軍,是貴陽市委統戰部的一名工作人員,今年年初,我向組織申請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擔任第一書記,暗自下定決心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到馬屯村後,我白天走村入戶和貧困群眾深入交談,晚上認真梳理村情民意,一周下來,走遍全村27戶84名貧困戶,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產生活情況我也有了清楚的了解。扶貧不僅是「天冷送棉被,過年送大米」這麼簡單的事,更需要激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創收。
  • 黃金蠶寶寶 村民「致富寶」
    今年是郭光金養殖黃金蠶的第一年,意外地獲得了大豐收。他指著一張張的繭子告訴記者,這種彩繭是自然呈現的金色,這些蠶種在外觀與飼養方式上,與普通蠶種並無太大差別。蠶寶寶吃的是普通桑葉,結的繭卻顯示出了天然的金黃色。此外,彩色繭子相比普通白色繭子繭形大,具有更多優良特性。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盤州市雙鳳鎮...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感觸不已,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番貧窮落後的面貌。「要致富,先修路!」來到下沙溝村的第一件事,便從困擾當地村民祖祖輩輩發展的路開始了。2017以來,下沙溝村的駐村幫扶幹部和村幹部齊心協力,結合「三改三化」、通組公路建設、人飲安全工程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等,一步步打通了群眾的通行路。現在,下沙溝村實現了全寨入戶路、庭院全部硬化,水管接入農戶家,通組公路也變得更寬更安全,西衝玉帶旅遊度假區盡入眼底,群眾的臉上浮現出越來越多的笑臉。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鏗鏘腳步丨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範劍
    曾經的泥濘道變成了百姓的致富路,曾經的荒蕪山變成了村民的「聚寶盆」,曾經被生活壓得抬不起頭的貧困戶,如今也重拾了信心,滿是笑容……6年的精準扶貧扶出了一路精彩,也扶出了一路感動。  我叫範劍,是鎮遠縣羊場鎮黨委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有三個「秀才」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德門村...
    我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德門村六組村民石國兵,家中6口人。在2015年,大女兒考取江西上饒師範學院後,家中就有大學生、高中生、初中生各一個,孩子們的學費與生活費致使家庭陷入困境。我誠誠懇懇工作,遵守生態護林員相關規定,在值班期間從未請假,也未發生森林火情。我積極尋找就業,平時和愛人進縣城和附近鄉裡打零工增加收入,不怕苦不怕累,髒活累活都幹,增加收入的同時也能回家照顧老人。帶領群眾參與村莊整治此外,我帶頭發展產業。2017年德門村發展養豬項目,我主動申請養殖5頭,當年增收30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新婚次日,我就去扶貧|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
    我叫周朝龍,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村駐村工作隊員。  我與擺鳥村的「感情」溯源到2016年的10月。當時剛剛完成新婚,本打算休婚假,突然接到通知,領到了扶貧網格包保任務,只能按下婚假「暫停鍵」,踏上了擺鳥村脫貧攻堅走訪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最大的收穫就是群眾富裕的笑容丨赫章縣...
    我叫蕭開省,赫章縣松林坡鄉人民政府工作員。2019年11月,是松林坡鄉駐倮柱社區脫貧攻堅專班成員。  2014年至2019年,我在松林坡鄉塔土社區擔任駐村幹部,到村後,我走村串戶,宣傳扶貧政策,了解那些需要扶貧的農戶,為他們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丨納雍縣勺窩鎮高石坎...
    2018年1月,我從縣金融辦下派到勺窩鎮高石坎村擔任第一書記。接組織通知後,我為能夠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線而榮幸,交接好工作後立即奔赴新的工作陣地。村裡有市、縣鄉下派的幹部,有村民選舉支書和主任,以及專職的扶貧特崗,為了提升整個班子凝聚力和戰鬥力,我不拈輕怕重、勇於擔當,從考勤紀律到挑水做飯都以身作則,擔起了帶頭示範作用。我重新規範了村委檔案管理、值班值守等各項工作制度,結合實際進行了工作分工,明確了責任範圍,實現了人人都有事做、事事都有人負責,同時想方設法進行了後勤保障,提升了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的戰鬥力。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的故事在油茶中、糖水裡!丨正安縣碧峰鎮...
    我叫李桃,是一名人民教師,2017年因工作調動到正安縣碧峰鎮工作。2019年6月,我成為了碧峰鎮慶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我是2015年通過教師招考考入赤水市長沙鎮的一名教師,2017年1月調到正安縣碧峰鎮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務中心工作。在此期間我沒有接觸過脫貧攻堅工作,脫貧攻堅工作對我來說很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徹底摘掉軟弱渙散村的「帽子」丨鳳岡縣新建鎮橋...
    我叫李洪勇,是鳳岡縣住建局的一名80後職工。2016年1月,按照組織安排,我來到新建鎮最貧困的橋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12月的一天,在縣住建局職工大會上,當領導宣布我將橋塘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時,我的心裡異常興奮。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村發生了蛻變丨大方縣八堡鄉海龍村駐村幹部...
    我叫汪磊,是畢節市大方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一名工作員,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二類貧困村八堡鄉海龍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初到海龍村,我準備首先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在海龍村第一書記曾毅的帶領下,我們挨家挨戶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堅守助脫貧丨平塘縣大塘鎮水溝村駐村幹部...
    我叫楊光新,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黔南州水務局選派我到平塘縣大塘鎮水溝村擔任駐村幹部。今年是我駐村的第三個年頭,但我感覺來這裡仿佛是昨日的事。水溝村村民以苗族為主,全村總人口420戶196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3戶1525人。我雖也是土生土長的苗族人,但初到水溝村時,我只能聽懂當地10%的苗語,在溝通上十分困難。我想,要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首先必須破除語言溝通障礙壁壘。於是,我需要經常走村串戶,主動與村民溝通交流。
  • 「我的扶貧故事」「紅軍老劉」激勵著我前行|駐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
    這裡是紅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留下了許多令人敬仰的故事,現在一條條村組硬化公路四通八達,一幢幢農家樓房錯落有致,一輛輛小汽車進進出出,構畫出一派貴州山區美麗鄉村的風貌,這就是我所駐村的地方——遵義市紅花崗區巷口鎮中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