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黎旭,是黔南州荔波縣小七孔鎮中心村駐村幹部。
遠望中心村,滿目蔥籠。風乍起,千畝桑葉沙沙作響,一片濃鬱的田園氣息撲面而來。
黎旭入戶走訪(右)
走進村寨,農舍窗明几淨,布依老鄉三三兩兩在嘮嗑,問起桑蠶事,老鄉們紛紛伸出大拇指:「多虧了『大肚子』!」老鄉們口中所說的「大肚子」就是我。
關鍵時刻扛起來 荔波縣中心村地處荔波、獨山兩縣交界的一個深山區,該村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水源不足,是遠近聞名的空殼留守村,也是荔波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全村344戶村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201戶,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如何吸引勞力駐家?如何幫助群眾脫貧致富?中心村選準了產業扶貧這條路子。 2018年,荔波縣委縣政府將種桑養蠶作為「一縣一業」脫貧項目來抓,但由於中心村地處偏遠,信息閉塞,村民思想保守,觀念陳舊,土地流轉成了啟動項目的最大障礙,為解決土地流轉問題,我主動聯繫村支兩委逐組逐戶上門宣傳、耐心動員,成功說服6個村民小組190餘戶村民,共流轉1100畝土地作為桑蠶種植基地,項目終於落地了,桑苗栽種了。
鳥瞰桑蠶基地
然而,在這緊要關頭,5月份「大佳公司」卻突然撤出中心村,項目戛然而止。剛剛搭起來的脫貧項目就要「胎死腹中」,剛剛建立的信心被一瓢冷水澆個透心涼,政府幾次協調未果,幾家企業欲接手,但附加條件苛刻,村民不接受而無法達成協議,眼看時間一天天過去,土裡的雜草比桑苗還高。如果項目終止,好不容易才動員群眾流轉出來的土地怎麼辦?前期群眾的工費如何兌現?群眾剛剛樹立起來的脫貧信心怎樣維持?
在這關鍵時刻,我毅然決然站出來,扛起了這個項目。為了讓項目起死回生,我四處籌款,本就債臺高築的我硬是讓項目堅持了下來,群眾的土地流轉費兌現了,村民工資結清了,群眾又燃起了希望。 懂行人納悶我的執著,因為他們都知道,接手項目後,由於季節晚,田間管理費用增加、桑房等基礎建設投入要加大,僅2018年就會虧損40萬元。 我笑了笑回答:「產業扶貧是條好路子,決不能前功盡棄,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讓桑蠶園開出桑花,結出蠶果,我們的村民就一定能脫貧!」
群眾正在採摘蠶繭
在我的精心管護下,中心村桑蠶基地被評為全省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範區,基地解決固定工人32人,在五至十月份農忙季節解決季節性務工近200人,全部來自本村和鄰村的貧困戶,基地務工農民月工資3300元,季節性務工人員月收入達3600元,全年為群眾創收200萬元,而這些都是來自本村和鄰村的貧困戶,事實證明,產業扶貧這條路子走對了。
危難時刻站出來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絲綢市場遭遇寒冬,絲綢消費疲軟,蠶繭價格走低,全國蠶繭價格同期下浮近70%,對剛剛恢復元氣走上正軌的中心村桑蠶產業當頭一擊。 中心村桑蠶基地再一次瀕臨解散,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關。如何走出蠶繭的寒冬?如何將基地資產投入增效?如何另闢蹊徑突出重圍?我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我上網查詢,電話諮詢桑蠶專家,組織大夥集思廣益積極破冰,主動找出路想辦法。
5月中旬,我長途跋涉到四川、廣西等地實地學習取經,並與四川德仁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將傳統的蠶繭養殖轉型為白僵蠶養殖,破解難題,走出瓶頸。
鄰村桑蠶戶到基地取經學習
目前,中心基地白僵蠶養殖已結束實驗階段並步入生產正軌,成功拓寬生產經營方向,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如今的「興心桑蠶養殖有限公司」已是荔波縣蠶房設備最全、桑園規模最大、技術服務最強的桑蠶養殖企業,是全縣桑蠶基地示範點和全省現場會觀摩點,養殖白僵蠶已成為荔波縣新的扶貧產業,中心村桑蠶基地也被黔南醫專選為白僵蠶藥材實驗田基地。
三年前,我用行動堅定了中心村桑蠶產業扶貧的信心;三年後,我用信心拓寬了桑蠶產業的銷售渠道,帶領村民迎來了桑蠶養殖的春天。由於農業產業的低回報率,我三年來資金投入依然無法收回成本,對此很多人包括我的家人都無法理解,我總是平靜地說:「我來中心村的主要目的就是為群眾服務,只要村民能脫貧致富,我的堅持就是值得的!」
桑園一隅
「我以前在東莞打工,兩三年也回不了一次家,娃娃都和我不親了。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工資也能及時發放,老婆孩子熱被窩,幹啥都帶勁!」中心村村民莫炳傑高興地說。
如今的中心村,鬱鬱蔥蔥,生機勃勃。桑園裡年青婦女們談笑風生,男人們忙碌穿梭於蠶房之間,老人們有條不紊地採摘著蠶繭,桑樹下時不時傳來陣陣娃娃們捉迷藏的嬉鬧聲,他們用勤勞與信任繪製出一幅恬靜的桃源圖。
通訊員 蔡雪梅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向瑩
編審 楊儀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