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水稻怎麼才能達到1400斤/畝的產量?

2021-01-18 農事生活

謝謝題目,對當前農村水稻種植高達1400斤產量在我家鄉比較普遍,糧食年年奪豐收,又有」天下糧倉」美稱,蝦稻之鄉監利。

幾十年來的水稻種植以來,從常規水稻種植起,傳統種植比較。突出,水稻每畝單產最高不到800斤。從種植傳統管理,普通的施肥,簡單的農藥防治,付加種子的自留,糧食種植思想簡單。

改革開放的時流,科學種子的深入探索,水稻優質稻成了糧食高產的主戰場,優質稻從1000到1400每畝單產,糧食年年增產奪豐收。

家鄉的蝦稻種植年年奪豐收,多年種植創新經驗,蝦稻種植高產主要是:蝦田泥土底層黑土,清水高溫浸泡的自然有機肥,科研的優仙種籽,適量的專用肥,蝦稻的科學管理和精準的害蟲防治。

我們仔細分析蝦稻的套種技朮和實踐:龍蝦稻田餵養有七個月,其中稻田留下的秸稈,多樣水草,天然的河水,還有大量的黃豆殘渣和龍蝦每天的糞便經過每天平均深達1米的水面和田底層溫度浸泡。

由於蝦稻的龍蝦活力,水裡到處浮遊,產生了秸稈,水草,殘渣,糞便自然腐蝕,形成內層土壤溶熟混合,釀成了地下黑土和天然有機肥。

蝦田長時間水面浸泡,對害蟲季節繁殖起到了抑制作用,螟蟲爬不進,飛蝨無處躲,夜蛾無處藏。

蝦稻生長吸肥快,穩奪高產更可靠。

根據現代農業的發展,多種水稻種植模式,各地都有深入的開展,其中包括(稻田養魚種植,稻田養蛙種植等多種混養種植)水稻高產1400斤以上每畝更有保障!

以上個人分析,提供閱讀。

相關焦點

  • 產量翻5倍,越南這樣養蝦產量達到4000斤/畝!你相信嗎?
    目前,在池中蝦類養殖只能養殖1-2種產品,產量達到5-7噸/公頃,但高科技養殖可以提高種產量達到25-30噸/公頃,即相當於每畝產量最高可達4000斤。高科技蝦類養殖僅佔面積的10%,但效果要高3-5倍。據了解,在土壤池塘中蝦類養殖面臨危險,因為當高密度放養時,由於渾濁的水蝦類會生長緩慢。
  • 1261萬畝水稻養蝦引爭議,要蝦還是要稻?
    湖南是袁隆平院士的「根據地」之一,他一直強調,產量和質量是一對矛盾,產量是基礎,提高糧食質量不能犧牲這個基礎。02農民稻蝦種養真能發家致富嗎?我這裡有一組數據:2015年,南縣稻蝦種養面積為8萬畝,2019年達55萬畝。種養戶畝平收入達6000元,效益3000元左右,較常規種植水稻每畝增收2000多元。沒有「稻蝦種養」前,南縣本地大米每斤價格在2.1元到2.6元,現在達到每斤8元。全縣相關從業人員達12.8萬人,共有約1.5萬名貧困人口通過養蝦脫貧。
  • 他把小龍蝦畝產量主動下降了600多斤,畝效益卻翻番了!
    他把小龍蝦畝產量主動下降了600多斤,畝效益卻翻番了!600多斤,畝效益卻翻番了!所以我們從四年前就定了一個目標,這個五年以後、十年以後我們怎麼養蝦,到那時候蝦的面積發展的比較大,養蝦的水平也提得比較高,小龍蝦市場供需開始接近平衡,甚至打破這種平衡供過於求,我們怎麼辦!這蝦我們怎麼養!還養不養!&nbsp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最後找到答案是一定要用生態的辦法來養蝦。
  • 對蝦、沼蝦+水稻共作,發病少產量高
    做法  一半種水稻一半養蝦    2016年,朱長波的團隊在珠海基地——鬥門區蓮洲鎮粉洲村開始嘗試池塘蝦稻共作。據介紹,該基地總面積108畝,池塘面積差不多100畝,是典型的珠三角養殖區,基地旁邊就是村民的池塘。    在第一年的試驗中,朱長波團隊試驗了淡水常規稻與羅氏沼蝦的混養、海水稻與斑節對蝦的混養。
  • 中國人的「種族天賦」助力非洲 雜交水稻產量是當地三倍多
    網絡上有調侃說是種地,只要有空閒的土地,中國人總是喜歡種上各種植物,蔬菜水果不行也要種上花花草草。說到種地,中國人民不僅喜歡高產土地,還要開闢新的領域,去年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宣布了海水稻的發展目標,指出全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要通過8-10年的努力,將全國的耐鹽鹼品種發展到一億畝
  • 有機水稻未插秧大米已賣百萬斤
    眼下,水稻秧苗尚未開插,五常市二河鄉新莊合作社的3600畝有機水稻,已被全國各地的高端客戶在網上訂走,售價每斤從14元到20元不等,銷量合計超過百萬斤。名嘴韓喬生、女子跳水冠軍汪皓等都成為其會員。  新莊農村合作社是國內最早從事有機稻種植的合作社之一,通過9年栽培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有機水稻種植模式。
  • 百畝紫雲英被翻耕進土 是水稻肥沃「秘密養料」
    在春耕工作開展時,紫雲英被翻耕入土,土地肥力也隨之增加,大約一個月後,它們將成為這片農田上水稻種植的重要營養來源。在紫雲英盛開的農田上,大型農機正在工作。受訪者供圖3月,全國各地陸續進入春耕忙季。在位於上海市奉賢區的金匯鎮,賢佑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登峰這幾天也正忙於種植前的準備工作。在合作社所負責的110畝農田中,已經開滿了淡紫色的小花。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兩個月前剛過了90歲的生日,這位「90後」曾經許下一個生日願望,希望他們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雙季畝產能夠達到3000斤。晚稻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到了911.7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袁老及其團隊再次刷新了雜交稻的畝產紀錄。
  • 山區生態水稻的致富經
    這片總面積百餘畝的梯田,村民陳國輝承租了近一半,種上了生態水稻。「與綠能公司合作,種糧效益會比以往好。」陳國輝信心滿滿。 綠色發展,生態優勢轉化為價格優勢 挺進山區,是樂安縣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能公司」)今年的「重頭戲」。 個中緣由,一方面,樂安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的谷崗、金竹、招攜、南村等鄉鎮,生態環境好,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 稻花香裡說豐年 濱州高新區1500畝水稻喜獲豐收
    ,隨著嗡嗡的機器聲響起,1500畝水稻喜獲豐收。這裡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是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其稻米色純味香、品質優良,從而遠近聞名。連日來,村民正利用當前天氣晴好時機,陸續下田收割水稻,加快搶收步伐,確保顆粒歸倉。在友稻生態農業示範園裡,一片片金燦燦的稻田在陽光下格外耀眼,轟隆隆的收割機正忙著收割低垂的稻穗,盛滿穀粒的運輸車在田間地頭來往穿梭,田園裡呈現出一派豐收的繁忙景象。
  • 鹽鹼草原種出優質水稻
    在收稻時節,在蘆花飄飛的引嫩渠河畔,黑龍江省安達市太平莊鎮1260餘畝鹼稻稻田開鐮收割。「我們這40多年來沒有人在草原的鹽鹼地上種過水稻,今年首次大面積種並獲得豐收,太高興了,我就盼著開鐮的這一天。」農民宋傑福站在稻田裡說:「沒想到這塊草原鹽鹼荒地能種出這麼好的水稻,看長勢,畝產不會低於800斤。」
  •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五家子村——綽爾河畔水稻豐
    2015年初,村黨支部書記劉利有當選伊始,人均年收入不足8000元,地裡種的只有玉米,村裡沒有一條水泥路,集體經濟較弱,欠下不少外債……  55歲的村民孫長徵家裡有100多畝地。「別看面積不小,淨是石頭包、鵝卵石的旱地,種玉米產量不到好地的一半。」回憶起前些年的日子,孫長徵不禁搖頭,「每畝地一年掙150元,一年不到2萬元,一家四口日子過得緊巴巴。」
  • 水稻病害螟蟲怎麼辦?水稻螟蟲的症狀和防治!
    進入9月份中旬,全國各地的中稻和晚稻也即將迎來秋收,但是單從水稻的生長現狀就能大致看出每家每戶的質量和產量,主要原因在於水稻螟蟲的防治上就能決定了水稻的產量。那如何才能有效防治水稻螟蟲提高水稻產量呢!一、水稻螟蟲發生規律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第一代5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上中旬至7月下旬,第三代8月上中旬。其發生危害,在雙季稻區第一代重於第二三代,單、雙季稻混栽區,第二三代重於第一代,單季稻為主的地區,第一二代重於第三代。三化螟一年4代,以幼蟲在禾蔸裡過冬。越冬幼蟲在4~5月間化蛹羽化。水稻分櫱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
  • 全國4000萬公頃玉米,一畝少收1斤是多少?足夠一個縣的產量
    其中就有農民朋友自發地去地裡撿拾殘留的玉米,一個人撿拾一天能收回4、500斤玉米來。農民從地裡撿回來的玉米,在東北一天能撿4、500斤我也向東北的朋友求證過,這個現象多不多?朋友說,在東北隨便撿,沒人管,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我們知道,東西土壤好,地塊大,人均耕地6畝多,超過全國人均耕地好幾倍。
  • 大規模養殖@薩迦澳洲龍蝦一畝畝產量多少斤
    大規模養殖@薩迦澳洲龍蝦一畝畝產量多少斤本著合作共贏的經驗理念,常年面向社會各界朋友尋求業務上的合作,歡迎有需要龍蝦的朋友前來我基地實地考核,洽談合作!大規模養殖為小龍蝦創造打洞穴居場所,注意泥埂兩頭不與池埂相連,泥埂長約為池長4,他與夫人及同事在張楊路上的滬小胖龍蝦店點了多份龍蝦及田螺。
  • 曹回鎮:3000畝制種水稻父本和母本相繼完成移栽
    {"title":"曹回鎮:3000畝制種水稻父本和母本相繼完成移栽", "url":"/county/dianjiang/dianjiangxinwen/2018-05-15/840252.html", "image":"https://image2.cqcb.com/d/file/county/dianjiangxinwen
  • 1400畝穀子「顆粒無收」,40戶農民血本無歸,種子商至今仍未回應
    家住烏蘭察布市集寧區白海鎮聖家營的馬勇(化名),在今年5月初將一種名為「黔谷一號」的穀子種子種到其118畝田地裡。與他一起種植「黔谷一號」的還有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察右前旗、興和縣的39戶農民,累計超過1400畝。農民們等著盼著,卻發現穀子生長異常,面臨顆粒無收的窘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情況?這40戶農民多數將矛頭指向種子。
  • 南京今年129萬畝水稻插秧近尾聲 新品種為穩產增效奠定基礎
    通訊員 嚴俊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攝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翟羽)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截至6月19日,我市水稻插秧工作已完成89%。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今年南京水稻種植面積129萬畝,較去年增加8萬多畝,並利用大機械、新品種為糧食穩產增效奠定堅實基礎。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 「種種紅薯種種稻,水稻紅薯兩相好」啥意思?看老農怎麼說
    老王家今年紅薯在田裡種植的,也就是第一季是水稻,當水稻收割玩之後,就選擇種紅薯,而不是原因繼續種水稻。他進行的是水稻、紅薯調茬種植的模式,用老王的話說「種種紅薯種種稻,水稻紅薯兩相好」。老王這裡地處長江流域,是水稻種植的主產區,原來都是水稻+水稻的種植模式,但是隨著水稻價格不好,而紅薯作為粗糧越來越多的被消費者青睞,老王認為紅薯經濟效益更高一些,於是改成了水稻+紅薯的調茬種植模式。種種紅薯種種稻,水稻紅薯兩相好」其實這句話非常簡單,說的是一個田,種植水稻和紅薯輪作,這樣紅薯高產,水稻也高產,這樣的調茬種植有利於水稻和紅薯產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