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古城宜興附近,車船往來來,絡繹不絕,將丁蜀鎮盛產的陶器源源不斷的外運。還沒到這著名的陶都,就已然感受到了陶都的氣息。宜興丁蜀鎮,由丁山、蜀山、湯渡三個小鎮組成。這裡,集中了許多了陶瓷企業,還有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學院。
在貨棧裡,陶器堆積成山。陶瓷大樓中,擺滿各式陶瓷製品,從可盛一噸水的特大陶缸,到小如紐扣的酒盅,應有盡有,尤其別的是,一些房屋和牆壁也是用陶瓷砌成的。漫步丁蜀鎮,真像是置身於陶瓷世界。這裡是得天獨厚的好地方,東濱太湖,西依南山,沿湖河道,港漢縱橫。來到裡既可欣賞陶瓷工藝,又能領略山明水秀的景色。
二千四百年前,越國大夫範蠡輔佐勾踐打敗吳國,功成身退,偕帶西施,採船過太湖,到丁山隱居。他看到這裡的粘土適於制陶,就從事起制陶業來。後人稱他為「陶朱公」。現在丁山、蜀山之間的蠡墅,即範蠡昔日隱居的所在;湯渡到蜀山的河名叫蠡河。丁蜀鎮數裡外有施蕩橋,傳為西施當年泛舟蕩之處。
如果說範蠡隱居不過是民間傳說,那麼蘇東坡在蜀山講學就有史可考了。蘇東坡晚年隱退,曾上書請求皇帝讓他在宜興定居。他在《乞常州宜興居住得請》詩中,反映出這個意願,詩中有「上書得便宜,歸老湖山曲」等句。這裡說的「湖山曲」便指蜀山。蜀山一峰獨秀,原名獨山。東坡常遊獨山,並曾對弟子說過「此山似蜀」,後人為紀念他,乃將獨山改名蜀山,並在講學處建造一座「似蜀堂」又名「東坡書院」。
陶都,已有悠久的歷史。但是,昔年的區區小鎮,被人稱為「草鞋碼頭」,街道狹小破敗。今日,繁榮興盛,面目一新,已是江蘇省數一數二的大鎮了。展望未來,瓷業繼續發展,除日用陶瓷、工藝陶瓷,還將大力研製建築陶瓷、衛生陶瓷,這一行業更將日新月異,為美化人民生活做出更大貢獻。
距東坡書院一裡許,是生產舉世聞名紫砂陶的宜興紫砂所在。紫砂陶,問世於宋代,盛行於明清。它是用本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塑燒制的無釉陶器,也是集造型,書畫、篆刻藝術於一體的傳統工藝。明清兩代,著名文學藝術家董其昌、鄭板橋、吳昌碩、任伯年等和紫砂藝人合作,在紫砂壺上題詩刻字作畫,傳為藝林美談。
陶都之紫砂茶壺,色彩古樸,造型大方,具有我國民族風格,並且有很高的實用價值。用它泡茶,色、香、味皆蘊。夏日泡茶,隔宿不餿;冬天燉茶,壺不炸裂;而且使用愈久色澤愈光潤,即使在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會散發出茶香,真是「茗壺莫妙於砂」。
當年,蘇東坡隱居蜀山時,非紫砂茗壺不飲。他煅茶用帶有提的大型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現在,這裡有帶提攀的特大茶壺,名叫「大提蘇」。當地人云為蘇東坡設計,姑且不論它是否確係東坡親自設計,但這樣取名當屬對蘇氏的懷念吧。
紫砂花盆適宜栽樹植花,具有不爛根、易種活等優點,被稱為「神品」,是中外人士所喜愛的。為滿足中外需要,據導遊介紹,這裡設計創製了紫砂茶具、餐具、酒具、雕塑工藝品達二百四十餘種,有的參加國內外展出,有的被選作國家禮品。目前,作為陶都主要產品的紫砂陶,已遠銷全球了。
「均陶」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陶器,它的絕妙之處是在陶器表面加了一層均釉。釉面色彩均勻,遠觀似高空白雲映入深湖,呈藍褐色;近看,藍褐色中泛出星星白點,仿佛夜空中閃爍繁星。
還有一種一人高的大花瓶,上飾青松、白鶴、金鳳、黑虎。它們並非彩繪,而是由陶工將各色泥條用手指在坯體上堆貼的。老藝人手拈丸泥,拇指翻動,再以一隻小小竹片加工,片刻之間,金龍彩鳳,躍然呈現,意態生動。這種精妙的技藝,真可謂「指走龍蛇」了。
作為外地陌客,陶都一瞥,使人長了知識,開了眼界,又豈止是賞心悅目而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