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泥也是在做人——紫砂世家的家風傳承

2021-01-16 藝文集

我和紫砂的淵源,來源於我的父親,是他匠人的一生讓我感悟,開啟了一代人的紫砂情節。

圖: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談躍偉(父親)、青年陶藝家 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談文俊

父親制壺已有40多個年頭,可是在那個年代,紫砂並不是「香餑餑」,有些到了工齡的年輕人一聽到要去紫砂廠做壺,很多女孩子都會哭起來,死活都不肯去,選擇做紫砂壺的很多年輕人可以說是「被逼無奈」。因為在那個年代,紫砂產品還只是一些簡單的實用工藝品,工作還特別辛苦,一坐就是一天,而且還賺不到工錢,屬於「苦差事」。父親去紫砂廠還是源於我爺爺的勸導後所決定的。

我爺爺當時在丁蜀鎮供銷社擔任主任,雖然他們那時家裡還算寬鬆,但是爺爺曾經是苦出身,從小沒有父親,是我太奶奶靠做裁縫養活了一家人,因此爺爺認為有一技之長方能安身立命。在爺爺看來,學習故鄉的紫砂技藝就是很好的選擇。父親就是這樣,冥冥中被故鄉的泥土所牽絆著,毅然選擇了「苦差事」的紫砂。

1978年,父親當時18歲,正式進入了當時的紫砂工藝廠當學徒,那時也正是紫砂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在廠裡做了三年學徒後,因品格良好,技藝出眾,被廠內領導安排帶徒,幾年的帶徒生涯,培養了上百位學生,到現在,多位學生已是紫砂業界所公認的領軍人物。聽以前的學生介紹,那時父親的嚴格是出了名的,公私分明,他認為要想做好紫砂,就必須學會做人。工作時就必須認認真真,一旦被發現在制壺過程中歡顏笑語,那是要被父親嚴格批評的;工作之外,似乎就變成了父輩,對學生的生活、工作都特別關心,一些學生經常「組隊」去我家吃飯。就算是幾十年後的今天,這些學生看到父親,還是會帶著敬畏之心叫聲「談老師」,我想,這就是我家的家風,這種氛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紫砂陶藝人員。

和父輩不一樣,我在外工作了若干年後才回故鄉接手紫砂事業,算是「半路出家」。

大概在我5歲左右,經常在父親的工坊裡玩,人家小時候玩的是橡皮泥,而紫砂泥便是我的玩物。就這樣一邊看著父親手中「變出」小雕塑,一邊學著用紫砂泥捏出一些小動物形狀,年幼的我可以玩上一天。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高中,作為一名學生,學業已成為了當時我最重要的「任務」。父親是一個寡言少語的人,但我總是因為生活中的種種規矩,被他屢次呵斥和批評。青春期的叛逆,無法理解父親,曾幾何時,我覺得自己離父親越來越遠…

大學畢業後,如願進入一家世界500強企業工作,帶著謙虛、上進的態度全身心投入到來之不易的工作中。和領導、同事相處融洽,相比同齡人更願意吃苦,這些讓我的事業進入到了上升期。心裡卻多了一份擔心:對故鄉的思念難以割捨,對故鄉的土難以忘懷,這種思緒在後來的幾年工作中變得越來越明顯。

2011年,父親的一次心臟外科手術,讓我思考了許多,時常回憶起兒時父親在工坊工作的身影。在傳統觀念下長子一般都要繼承家業,更不用說作為獨子的我,我深知在外漂流的期限已到,是時候回家了!是時候該回去照顧家人了!是時候該擔起家族責任了!

用心、匠心,加上我們祖國的高速發展,讓我擁有了父輩不曾有的那些經歷:2015年作品作為國禮被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永久收藏;2016年位列國家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人才之一;2017年新民晚報專欄採訪刊登;2018年成為中日兩國陶藝交流的友好使者……諸多的榮譽似乎來的太快,但這些不能影響我成為一名手藝人的初心,反而能讓我的腳步走得更加穩重。

進入而立之年的我,已逐漸能夠理解和體會榮譽背後的艱辛和來之不易,這一切,成就了手藝人平凡的一生。我也才真正地明白我未來的紫砂匠人之路,離不開父親「不近人情」式的嚴格態度,他常說:在做泥,也是在做人。

圖: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談躍偉(父親)、青年陶藝家 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談文俊

在紫砂道路上行進的這幾年,作為一位年輕手藝人,我從父親和各位前輩老師身上學習,不斷豐富著我的紫砂手藝,精益求精。我的師公呂堯臣大師經常教導我,要學會理解「功在壺外」,在追求紫砂技藝之外,有時間就會去接觸和學習更多的傳統文化,例如:書畫、瓷器、青銅、建築、京劇等等。

圖: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呂堯臣(師公)、青年陶藝家 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談文俊

圖中國陶瓷藝術大師 曹婉芬(外婆)、青年陶藝家 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談文俊

紫砂的氣韻如同做人一樣,古樸不失高潔,通過雙手傳達自己的所思所想,這也是常說的「物由心生」,用善的心境和過程來做壺,壺善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在傳承紫砂文化的同時,我希望堅持一位手藝人的初心,回饋社會,就像我家的家風——既是在做泥,也是在做人。

紫砂陶藝術,是一種高雅的藝術,也可以說是一種古典藝術,但我更希望它可以成為一種大眾藝術,成為人人都可欣賞或看得懂的藝術,讓大家通過了解做紫砂的過程,能感受到匠人的傳承,感受到匠人對做人做事的執著和堅定。

中國夢是每一個人匯聚而成的夢,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作為年輕的匠人,在中國夢裡,包含著對紫砂傳承的夢,也包含著對祖國下一代的期冀,這是一位匠人的堅持,也是匠心的堅守。

相關焦點

  • 戴惠萍:師古不泥古,在傳承與創新中成就紫砂藝術價值
    出生於著名陶都丁蜀鎮,自幼受前輩紫砂藝人的薰陶,戴惠萍對紫砂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畢業後潛心於紫砂的學習製作,期間得到多位前輩名師指點,對陶瓷藝術的興趣也與日俱增。有了多年紮實的基本功訓練的她,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壺藝得到長足的進步。
  • 宜興紫砂泥只能做紫砂壺?當然不是!除了紫砂盆,還可以做這些
    紫砂泥,又稱「紫砂礦」,俗稱「天青泥」,「大紅泥」,「五色土」等,雅稱「富貴土」。紫砂是介於瓷器和陶器之間的一種陶瓷製品。其胎質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結構緊密。器面光潔平整,且含有小顆粒狀,呈現出一種砂質感。
  • 微拍堂「範列陶藝世家傳人,宜興原礦紫砂杯百萬專場」 活動圓滿成功
    9月13日,「範列陶藝世家傳人,宜興原礦紫砂杯百萬專場」活動在微拍堂成功舉行,活動採用線上直播競拍方式,一經上線便吸引了大批微拍堂用戶和紫砂好者的廣泛參與。眾多紫砂大師匠心作品一一亮相,紫砂匠人何偉斌、民間實力派匠人龐紅俊等人親臨現場參與鑑賞和直播競拍。
  • 陽泉市平定繼國紫砂有限公司傳承紫砂技藝 積蓄人才力量
    「為什麼我做的方壺看起來不挺括?」「我已經學會圓壺製作,今年想學一學方壺製作。」……元旦剛過,幾位學員就來到平定縣繼國紫砂有限公司砂器工作室,向公司負責人劉繼國請教紫砂壺製作技藝。劉繼國耐心地解答學員的問題:「紫砂壺中方器是比較難做的,業內有『寧做十圓不做一方』的說法,全手工方器不僅耗時耗力,成品率還低。」工作室產品展示櫃內,陳列著一把把古樸典雅的紫砂壺,囊括了紫砂壺的基本種類。
  • 傳承好家風 分享好故事|克勤克儉,清正安樂:皋洩朱應德家的家風
    一個村落有良好的民風,一個家庭有良好的家風,靠的是人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靠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朱應德對我說,每個家庭都有家風,這是家庭興旺發達的根本。在農村,上代人雖然不少不識字,少文化,但都曉得家風的重要性,都是以自己的行為來告訴子女應當怎麼做人。他清晰地記得他們的祖父輩,他們的父母親,是怎樣做人做事。
  • 今生是第一次 家風是指路燈 攜手傳承經開好家風
    西部網訊 一場「稅務風波」促成了「錢李」兩家人「奇妙」的緣分,一波三折的劇情,讓觀劇現場笑聲不斷,觀眾也被故事背後因不同家風折射出的深刻主題吸引。這是話劇《家風》的演出現場。好的家風不僅影響著個人,更由個人影響著整個社會,弘揚好家風是共創文明城市、營造風清氣正的黨風政風的第一步。
  • 從愛情故事開始的家族傳承 中國夫妻節·第四屆家風傳承年會圓滿閉幕
    而如今娘不再嘆氣,記錄了自己和爹娘的故事,家風得以傳承,很是欣慰。我說,那就是傳承,通過拍攝老師的故事,傳承他的仁心仁術,傳承他的家風,傳承他一心為病人的精神。」同時向企業家們提出,進入網際網路下半場,比拼的是價值網絡問題,需要做顛覆和突破式創新;這是產品主義的時代,「要把自己做輕,做軟,深耕於這個時代的土壤。」
  • 紫砂泥「調砂」有什麼好處
    紫砂壺裝飾手法中,完全是宜興本土原創的有兩種,一種是俗稱「桂花砂」,另一種是「泥繪」。「桂花砂也叫調砂」。這種裝飾手法早在明代即已發明。早期桂花砂是將一種金黃色的粗砂摻入紫砂泥中,做成壺或茶葉罐,看似如夜空中滿天繁星,令人神馳,而經天長日久使用之後,壺面上的粗粒黃砂如金星點點,令人百看不厭。用桂花砂裝飾紫砂壺,有的藝人是將少許粗砂鋪在泥凳上,把溼泥條壓在粗砂上,這樣壺面上就掛滿桂花砂了。
  • 華健、吳奇敏「視頻」紫砂界模範夫妻的紫砂之路
    YIXING 這個名字本是地名,是有著陶都美譽的中國江蘇宜興,而它也是紫砂壺誕生之地。顧紹培顧紹培是當今紫砂界享有盛名的藝術大師,他1945年出生於宜興制陶世家,1958年投身紫砂事業,在眾多紫砂先輩的教澤下,練就一手紮實的基本功。50餘年來,他在紫砂藝術的道路上,積累而成的精湛技藝,使他在紫砂茶具、花盆、花瓶的設計中不同凡響。功不到,則藝不達。這是顧紹培經常教導華健的話。
  • 傳承清廉家風 守好幸福家門
    傳承清廉家風 守好幸福家門 2020-07-24 2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波五方面推進家風家訓培育工作 弘揚核心價值觀
    在此基礎上,組織相關新聞媒體到家風家訓遺存較為深厚的村鎮和家風家訓傳承較好的特色村進行深入採訪,並以集中採訪、分批報導的方式,不斷推出優秀家訓和家訓故事。  寧波:翁氏松房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社會公德  「誠實認真辦事、循規蹈矩做人
  • 寧波守塔人:百年傳承 燈塔世家
    百年傳承 燈塔世家  五代燈塔工,百年傳承,老葉,他做到了……   葉中央一家五代燈塔工,家中有三人為航標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說:我不是一個無情的人,但我有責任在身,燈塔是我的另一個家,我這樣做,在常人眼裡可能太不近人情了,但我無怨無悔,因為我有妻子、兒女們和組織上的理解與支持。
  • 宜興紫砂原產地「大美丁蜀」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保護
    來源:中國網宜興紫砂原產地「大美丁蜀」得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保護,於日前取得「1-45」全類商標證書,這是宜興市丁蜀鎮紫砂礦區「黃龍山」品牌保護後的又一次「宜興紫砂核心要素」的保護。在此之前,以宜興紫砂重要礦藏地黃龍山為商標標識的國家商標獲得確權,「黃龍山」、「五色土」、「富貴土」等一系列紫砂礦泥商標花落丁蜀,黃龍山紫砂泥礦井也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這也是全國唯一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紫砂泥礦井。據了解,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國家商標是對「大美丁蜀」的全新理解而展開的地方特色文化與特色旅遊的品牌保護行為,目的是構建宜興紫砂的社會美譽度和地方特色文旅美譽度。
  • 【家風】陳希舟:家風世澤長
    【家風】陳希舟:家風世澤長 發表時間:2016-10-08    來源:黨建網字體: [大] [中] [小]   一個好的家庭離不開家規、家教、家風。  家規也叫家訓,是家族家庭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做人做事等方面所訂立的規矩或告誡的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代有不少出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章代家訓》《錢氏家訓》,諸葛亮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嘉興餘新鎮85歲傳承人教孩子做泥貓
    7月30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餘新鎮曹王村文化禮堂舉行。30多名小朋友跟父母一起參觀泥貓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泥貓,並在傳承人的帶領下學做泥貓,通過向村民贈送泥貓,讓更多人認識並了解泥貓,延續文化血脈。
  • 中國「北方紫陶之都」:喀左紫砂
    喀左縣城地處凌河上遊,紫砂土礦藏十分豐富,具有悠久的燒陶歷史,被中國商業聯合會授予「北方紫陶之都」。喀左紫砂、陶器的生產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主要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泥質紅陶佔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 紫砂壺中的「黑色」壺,到底是不是原礦紫砂?看中一把,能下手嗎
    前兩天有位壺友主動找我,問我如今紫砂市場上的黑色紫砂壺是不是原礦紫砂做的,他看中了一把,色澤好看,壺型也不錯,但是沒敢下手,所以問問我的建議。那麼今天就借著這個問題和大家說說,紫砂圈的黑色紫砂壺,到底是不是原礦紫砂?
  • 她是中國年齡最大的紫砂匠人,做的紫砂花盆都是「免檢產品」
    江蘇宜興蜀山老南街是紫砂的發源地。老街裡有一條蠡河穿流而過直通太湖,是以前往外運紫砂器的主要航道。河兩岸都是做紫砂的人家,顧景舟大師當年的工作室也在其中。這幾天冬日正好,過了中午,陽光照在老房子上,整條街仿佛定格在舊時光裡。
  • 熱心人譚寶麗:傳承樂於助人好家風
    在公園社區有這樣一位居民,她退休後當起了樓道小組長,一直在儘自己所能幫助鄰裡,堅持義務做好事,被人們稱為社區熱心人,她就是譚寶麗。樂於助人揚美名每天凌晨5點,不需要鬧鐘,譚寶麗就會準時醒來,收拾整齊後下樓給小區「打掃衛生」,這是她近5年來養成的習慣。譚寶麗家在5樓,下樓時她順道把鄰居們擺在家門口的垃圾帶走扔掉。昨天清晨,她也如往常一樣,5點起床後來到小區裡「打掃衛生」。
  • 中國第一大家族江州義門陳,忠孝節義思想是其家風傳承
    --節選自《關聖帝君覺世真經》忠孝節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也是傳統文化的道德準則。忠孝節義思想在中國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已經深入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家風家教傳承的基因裡面,歷史上傳統社會的和諧安寧,睦鄰友好,和睦相處,都是通過忠孝節義思想的傳遞和共同尊崇來實現的,忠孝節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及價值觀取向的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