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餘新鎮85歲傳承人教孩子做泥貓

2021-01-08 浙江在線

  7月30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餘新鎮曹王村文化禮堂舉行。30多名小朋友跟父母一起參觀泥貓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泥貓,並在傳承人的帶領下學做泥貓,通過向村民贈送泥貓,讓更多人認識並了解泥貓,延續文化血脈。

  曹王村黨總支部委員徐建芳告訴記者,曹王泥塑因出自曹王廟而得名,曹王廟一帶民間做泥貓、泥菩薩的歷史悠久。特別是泥貓,泥貓又稱蠶貓,一般農民購買後置於蠶架下驅鼠闢邪,一時在周邊地區成風。

  泥貓承載著曹王的歷史記憶,不僅是嘉興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曹王村的特色文化。餘新泥貓的傳承人——今年85歲的顧去寶老人、餘新鎮中心小學教孩子們泥貓校本課程的綜合實踐課老師何志法,也均是曹王村人。

  今年正值餘新泥貓列入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周年。如何弘揚和踐行「紅船精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青少年暑期社會實踐?曹王村聯合餘新鎮中心小學開展 「追尋曹王泥貓足跡」系列活動,來自曹王村及周邊村莊的30多名餘新小朋友和父母一起體驗非遺製作。

  泥貓製作過程中,選泥、脫模、晾乾、上色等各個工藝都十分講究,為了讓孩子全方位體驗泥貓製作,曹王村活動前夕足足準備了近一個月時間,僅製作所用的泥塊就是專門從顧去寶老人家深挖而來,並進行糅合的青紫泥。

  活動現場,孩子們分入模脫模區、打磨區、上色區、上漆區四個區域製作泥貓,非遺傳承人顧去寶和何志法老人現場指導孩子製作。「入模時要用拇指壓實,脫模時要把貼合緊密的泥先去掉。」「再注意不要產生裂縫。」……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在打磨好的泥貓底模上上了白底色,再用毛筆畫上黃、紅、綠、黑傳統的顏色,最後粘上鴨毛做的鬍鬚,通過上漆提升光澤度,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泥貓就誕生了。

  金星村居民曹林芳請了假專程帶孩子體驗泥貓製作,她說:「這是從我們餘新起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餘新人,必須要了解。」她的兒子曹楊俊毅覺得很好玩,整整一個上午時間,他都興致勃勃,拿著自製的泥貓,直嚷著要好好保存起來。

  據悉,顧去寶老人已經製作了67年泥貓。她說:「以前最多的時候一個星期要做二三百個泥貓,現在泥貓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作為一種文化印記,還是要傳承下去。」

  事實上,餘新泥貓作為當地的特色文化已經在餘新鎮中心小學作為課程推廣,學校專門編制了校本課程,每周二兩堂課,每個學期42名學生,已經持續推廣7年時間。另外,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也把泥貓作為自由選修課程之一,開課教學生製作泥貓。


相關焦點

  • 禾味:世界名菜,嘉興烹製!|嘉興|小蝸牛|餘新鎮|張強
    一個有福利的公眾號嘉興一方寶地,擁有眾多的食物原材料,除了有大自然的饋贈,還有人為養殖的成果。在餘新,一種珍貴的食材——蝸牛,正在用嘉興的製作工藝 流向人們的餐桌,這讓一道世界名菜,打上了嘉興的印記。
  • 做泥也是在做人——紫砂世家的家風傳承
    1978年,父親當時18歲,正式進入了當時的紫砂工藝廠當學徒,那時也正是紫砂百廢待興的關鍵時期。在廠裡做了三年學徒後,因品格良好,技藝出眾,被廠內領導安排帶徒,幾年的帶徒生涯,培養了上百位學生,到現在,多位學生已是紫砂業界所公認的領軍人物。聽以前的學生介紹,那時父親的嚴格是出了名的,公私分明,他認為要想做好紫砂,就必須學會做人。
  • 發揚民間工藝 傳承手工藝術——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泥泥狗」傳承...
    近日,我受邀參加中國文聯志願者服務團走進河南淮陽活動,隨服務團來到淮陽縣城關鎮許樓村「泥泥狗」民間大師房國富的家。房老生於1924年,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泥泥狗」製作大師,現年93歲。他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但見我們到來他很高興,服務團每個人都拿出相機為房老和家人拍照。
  • 嘉興疫情最新地圖發布
    嘉興疫情最新地圖發布 2020-03-03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些憨態可掬的貓咪叫半山泥貓
    來源:孔網app動態半山泥貓習俗始於南宋無貓之家,每以泥塑假貓外加粉飾,置蠶室中嚇鼠……」以泥貓鎮鼠、嚇鼠,祈盼豐收的習俗世代傳承。明、清時期,杭嘉湖地區的蠶農中廣為流傳著將在半山買的泥貓因此,每逢清明前後,各地的桑農、蠶農成群結隊到半山娘娘廟燒「蠶香」,返鄉回家時必買泥貓,半山泥貓成為蠶農的鎮鼠之寶,視為蠶花的守護神,泥貓也成為吉祥之物,用於饋贈親友,期望消災祛邪,祈求家業富足。
  • 貓是水做的,獅子是水……泥做的?
    貓是水做的,獅子是水……泥做的? 眾所周知,貓是水做的 比如這樣
  • 「嘉興摜牛」—中國式鬥牛的歷史追溯與文化內涵
    「摜牛」的「摜」字是嘉興方言,意為「摔」、「使跌」、「握住東西的一端而摔另一端」,也有「摜交」一說。那麼,起源於穆斯林「宰牲節」的「摔牛」是如何在嘉興這片土地上傳承、發展並形成獨特的「摜牛」文化的呢?關於「嘉興摜牛」的記載,現在只散見於本地史料和回族、漢族前輩們的口口相傳與回憶中。「摜牛」的現代化創新—新型特色體育運動項目「嘉興摜牛」能夠成為嘉興一大文化品牌,這與素有「嘉興摜牛締造者」、「中國式鬥牛第一人」、「嘉興摜牛傳承人」之稱的韓海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一廟一故事】(五)半山娘娘廟:倪姑娘與泥貓的故事
    【一廟一故事】(五)半山娘娘廟:倪姑娘與泥貓的故事 2020-05-31 03: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嘉興人最喜歡給孩子取啥名字?答案是……
    這幾天,大家都在忙著「盤點2020」,而記者從嘉興市公安局獲悉,2020年嘉興新生兒爆款名字也已經新鮮出爐。過去的這一年,嘉興人最喜歡給孩子取啥名字?我們一起去看看「榜單」!排名第一是「一諾」來自嘉興公安部門的統計,去年一年我市共登記落戶24265名新生兒,而從這些孩子登記落戶的名字來看,全嘉興最受歡迎的名字是「一諾」,去年,新生兒中女寶寶叫「一諾」的有74名,男寶寶叫「一諾」的有43名。
  • 「我在嘉興出了十二本繪本」
    安若水說,這兩套書是她定居嘉興期間出版的。「我在嘉興出了十二本繪本,籤了一長篇小說,一部動畫電影,還策劃三十四本書。所以嘉興是我的幸運城市。」 2017年,隨著女兒就讀蘇州大學,安若水和同為作家、編劇的丈夫馬星海,將家從長春搬到了嘉興。馬星海寫過影視劇本和小說,曾做過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第一部的總編劇,他的小說《青磚白瓦房》被改編為電視劇。
  • 用嘉興味道講好嘉興故事 「嘉餚百碗·南湖船宴」驚豔亮相中國浙菜...
    嘉興市商務局、嘉興市文旅局、嘉興市餐飲飯店行業協會組成代表團,在西子湖畔向全省推介「嘉餚百碗」、宣傳嘉興傳統飲食文化,用嘉興味道講述嘉興故事。讓「百縣千碗·嘉餚百碗」IP深入人心當晚,主辦方在杭州湖濱步行街舉辦了「詩畫浙江百縣千碗」全省各地特色美食展示,集中展示全省11個地市首批百縣千碗體驗店特色美食作品及原生態好食材。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傳統的中醫傳承方式,其實和傳統工匠手藝的傳遞是一個模式。」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中醫學專業學科帶頭人鄧福忠說,學徒很小被送到師傅家中,每天都做著端茶倒水的家務雜活兒,認字識文,也要學習採藥辨藥切藥炮製等工作。最後師傅帶著他行醫開方,傳授自己的理論、藥方。這樣由老師手把手教授徒弟,通常上手很快,一出師便能熟練運用中醫藥問診看病。
  • 孩子你會說閩南語嗎? 專家呼籲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陳埭的小學裡有近85%來泉務工人員子女,對於他們來說,每周一節的閩南語課是融入當地的起點。  然而,當陳埭的小學生們開始講閩南語時,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土生土長的泉州小朋友,卻不講甚至不會講閩南語了。專家呼籲,普通話和閩南語並不對立,保護閩南語傳承刻不容緩。  學習閩南語,對了解、傳承閩南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 蝦泥胡蘿蔔蛋卷,鮮美營養,讓孩子愛上吃飯
    胡蘿蔔蝦泥蛋卷#小小輔食日記#這個蝦泥蛋卷我把蝦泥做的很嫩,整個軟軟的八九個月的孩子也可以吃。8-10個月是鍛鍊咀嚼能力的黃金期,所以千萬不能錯過,不然孩子大了不要咬電線,稍微硬一點的東西就往外吐。這個蝦泥蛋卷可以當做手指食物,讓孩子自己抓著吃,增加進食的樂趣,這個蝦買來已經去殼了很方便操作,會比較方便,如果買普通蝦要剝殼去除蝦線這一步,其他步驟可以跟著下面的一起做就可以了月齡:9個月左右蝦仁100g 胡蘿蔔4g 全蛋10g 玉米澱粉20g 檸檬適量雞蛋40g 水1小勺 麵粉4g將直達生鮮的蝦仁提前一天放冰箱解凍。原料:蝦仁、胡蘿蔔、全蛋、玉米澱粉、檸檬、雞蛋、水、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