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餘新鎮曹王村文化禮堂舉行。30多名小朋友跟父母一起參觀泥貓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泥貓,並在傳承人的帶領下學做泥貓,通過向村民贈送泥貓,讓更多人認識並了解泥貓,延續文化血脈。
曹王村黨總支部委員徐建芳告訴記者,曹王泥塑因出自曹王廟而得名,曹王廟一帶民間做泥貓、泥菩薩的歷史悠久。特別是泥貓,泥貓又稱蠶貓,一般農民購買後置於蠶架下驅鼠闢邪,一時在周邊地區成風。
泥貓承載著曹王的歷史記憶,不僅是嘉興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曹王村的特色文化。餘新泥貓的傳承人——今年85歲的顧去寶老人、餘新鎮中心小學教孩子們泥貓校本課程的綜合實踐課老師何志法,也均是曹王村人。
今年正值餘新泥貓列入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周年。如何弘揚和踐行「紅船精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青少年暑期社會實踐?曹王村聯合餘新鎮中心小學開展 「追尋曹王泥貓足跡」系列活動,來自曹王村及周邊村莊的30多名餘新小朋友和父母一起體驗非遺製作。
泥貓製作過程中,選泥、脫模、晾乾、上色等各個工藝都十分講究,為了讓孩子全方位體驗泥貓製作,曹王村活動前夕足足準備了近一個月時間,僅製作所用的泥塊就是專門從顧去寶老人家深挖而來,並進行糅合的青紫泥。
活動現場,孩子們分入模脫模區、打磨區、上色區、上漆區四個區域製作泥貓,非遺傳承人顧去寶和何志法老人現場指導孩子製作。「入模時要用拇指壓實,脫模時要把貼合緊密的泥先去掉。」「再注意不要產生裂縫。」……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在打磨好的泥貓底模上上了白底色,再用毛筆畫上黃、紅、綠、黑傳統的顏色,最後粘上鴨毛做的鬍鬚,通過上漆提升光澤度,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泥貓就誕生了。
金星村居民曹林芳請了假專程帶孩子體驗泥貓製作,她說:「這是從我們餘新起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餘新人,必須要了解。」她的兒子曹楊俊毅覺得很好玩,整整一個上午時間,他都興致勃勃,拿著自製的泥貓,直嚷著要好好保存起來。
據悉,顧去寶老人已經製作了67年泥貓。她說:「以前最多的時候一個星期要做二三百個泥貓,現在泥貓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但作為一種文化印記,還是要傳承下去。」
事實上,餘新泥貓作為當地的特色文化已經在餘新鎮中心小學作為課程推廣,學校專門編制了校本課程,每周二兩堂課,每個學期42名學生,已經持續推廣7年時間。另外,同濟大學浙江學院也把泥貓作為自由選修課程之一,開課教學生製作泥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