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被認為是「世間茶具稱為首」的泡茶器皿,它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相對的統一,並以其特有的藝術圖樣和濃鬱的文化氣息而為人們稱頌和珍視。出生於著名陶都丁蜀鎮,自幼受前輩紫砂藝人的薰陶,戴惠萍對紫砂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畢業後潛心於紫砂的學習製作,期間得到多位前輩名師指點,對陶瓷藝術的興趣也與日俱增。有了多年紮實的基本功訓練的她,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壺藝得到長足的進步。戴惠萍制壺,求精、求韻、求樸,壺身古樸卻大氣,壺柄小巧卻精緻,遠看淡雅,細觀生動,作品雍容大度,技法俊秀細膩,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給人以美和情趣的享受。
傳承與創新並舉,傳統和現代交融
紫砂技藝發展到今天,更需要制壺人傳承與創新並舉,作為90後紫砂壺人中的佼佼者,戴惠萍更善於遊走於傳統和現代之間,努力挖掘歷史文化背景,從傳統中汲取創新的養分,將中國傳統文化應用的遊刃有餘。不僅拓展了自己的壺藝思路,更提升了紫砂的品位風度。戴惠萍認為,紫砂藝術只有不斷創新,才會有不落窠臼的獨特風格的形成。在文化創意、理念更新的今天,紫砂藝術更要強調「設計元素」的融合,要師古不泥古,兼收並蓄,著力創新,追求創意的巧妙、風格的獨特,以廣闊的視野,包容的胸懷去合理取捨。
線條推敲躊躇,造型千錘百鍊
人講面子,壺講造型,紫砂壺從泥色到造型各有特色,圓有珠圓玉潤,方有曲直相濟,每一個造型都需要千百次的錘鍊修改、推敲躊躇,才能使每一根線條、每一個角度、每一個轉折都細緻安排妥帖,比例和諧,達到最完美的預設效果。需要制壺者擁有高雅的藝術品位和高水平的製作工藝,能將藝術形象用最簡潔的語言提煉表達,用線條來表現作品的生命力,將設計的思考默默潛藏在每一處細節中。
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歷史手工藝品,紫砂壺傳承的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是一份對於民族的情懷。在聽戴惠萍談紫砂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紫砂傳承人的情懷與堅守,未來的紫砂之路上,戴惠萍希望,要在吸收傳統精華之同時,捕捉靈感,讓紫砂壺藝術在古典與現代溝通中產生全新價值。
個人簡歷
戴惠萍,國家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出生於著名陶都丁蜀鎮,自學校畢業後從事茗壺造型設計、擅長全手工紫砂壺製作與設計,制壺期間受到多位大師指點,多年來勤練不輟,用心探索,將傳統精粹與時代特徵融為一體,將前輩特長融入自己的創作中,形成自己的制壺藝術風格。其作品在國際級、省市級藝術博覽會、茶藝博覽會的各項評比大賽中多次獲獎,深得紫砂茗壺愛好者、收藏家的珍藏。
(來源:遊金地全媒體採編中心 校稿:陳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