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大師帶遊宜興:文化地兒要嗨的有文化

2021-01-09 瀟湘晨報

江浙一帶,自古水土豐美、氣候宜人。北宋之後,都城南遷,衣冠南渡, 中國 經濟重心、政治中心移至 江南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美譽自此在人間傳頌。富庶的江南地區文化氛圍濃厚,才子佳人輩出,可以說是小情小景的極致秀美伴隨著充滿玫瑰色的浪漫故事。

只在江蘇宜興這一個地方,就流傳著太多可以溯源的各類好故事:你喜歡聽才子佳人,這裡有範蠡和西施;你喜歡聽如何雅致地遊山玩水品茶品美食,這裡有北宋第一大吃貨蘇軾給出的範本;你喜歡聽關於陶都 宜興 紫砂文化的歷史淵源,這裡有陶祖供春及歷代紫砂大師的經典傳世作品;甚至,你喜歡聽神話故事,這裡有青龍 黃龍 二山常年爭鬥不休的故事……

不過如果你只是想來賞竹觀景度假,順道兒了解了解 宜興 的這些故事,那對這座山清水秀的小城來說,最好的旅遊方式或許是加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之中,讓他們帶著你在 宜興 的這些精彩故事裡追根溯源地嗨翻天。

宜興人壓起床氣的法子 聽起來有點矯情

從養水的罐子裡接出山泉水,煮沸,手指在諸多茶罐子上遊移,斟酌是喝陽羨紅茶還是陽羨雪芽或是荊溪雲片,決定了便利落地揭蓋取茶,將它們扔進茶臺上擺放的任意一把紫砂壺中,倒入沸水,蓋蓋兒。

清晨,在雲霧繚繞的竹林深處,紫砂壺蒸騰出熱氣,茶香逐漸在茶室肆虐,獨飲或共飲,都就著被雨露沾溼的竹葉散發著的竹葉香,這樣慢條斯理地驅趕走起床氣,待茶充分和身體融合,這一天才清清爽爽地開始了。

要聊聊大家的起床氣,差不多都 大同 小異,但 宜興 人的起床氣怎麼聽起來多少有點矯情:茶臺上那麼多紫砂壺,今早為什麼哪一把都看著很順眼?我到底要選哪個泥料哪個壺形的紫砂壺喝茶,才符合我此刻的心情?陽羨茶都那麼好喝,今早起來為什麼哪一種茶都想喝一口?我到底要泡哪一種?這種選擇困難症的發病,或許會毀了一早上的好心情。不過,你要是能碰到一回這種矯情勁兒,那就是你真的融入主人家的生活之中了,他們會就著這紫砂壺和陽羨茶給你講個不停。正所謂是,班可以不上,壺也可以不做,但給客人普及紫砂知識、茶文化,普及 宜興 各種各樣的好,就是 宜興 人代代相傳下來的責任,這讓他們有著很強烈的使命感。

觀摩紫砂大師純手工做壺

通過朋友介紹跟紫砂壺製作大師許士群相識。這次來 宜興 拜訪他,閒話紫砂之餘,許大師興起,稱來 宜興 得跟著本地人玩,既要會玩會吃,還要結合 宜興 深厚的文化來玩。找一處喜歡的地方住下,然後慢悠悠地跟 宜興 本地人的生活節奏貼合在一起,用他們過周末的方式享受假期,這一切行程由他來替我們一行安排。

也就是這樣,每天早晨醒來收拾妥當,酒店吃個便餐,或者門口買兩個饅頭( 宜興 人把個兒大皮厚餡兒少的那種包子稱作饅頭),吃一碗周震餛飩,然後溜達著來到許大師工作室這裡,喝著他衝泡的茶,聽他聊一段紫砂。

宜興紫砂泥料,是非常特殊的製作紫砂壺的礦物原料,分為紫泥、段泥、朱泥三大類。

純手工製作紫砂壺,以紫泥多見,而在製作紫砂壺的三大類泥料中,目前所見的朱泥紫砂壺作品最為少見,純天然泥料純手工製作的朱泥紫砂壺更是少而又少。

這倒不在於朱泥的原料稀少,而在於朱泥制壺的難度。一般的紫泥紫砂壺的燒成收縮率為11%,段泥的收縮率為14%,而典型的趙莊朱泥紫砂壺的燒成收縮率高達24%,這就決定了朱泥壺的燒製成品率極低。朱泥難碰,這使得大多數做壺的藝人「聞朱色變」。

如下圖,左手邊是燒制完成的壺,右手邊是未燒制之前的,不同泥料的收縮比很容易能看出來。

我們邊喝著陽羨紅茶,邊聽這位國內頂級的紫砂壺朱泥大師聊著泥料和制壺,幾泡茶喝過,許士群開始拍泥做壺,喝足茶的早上十點左右,是他做壺欲望最為強烈的時段,就著這股激情,在他手底下產生過無數好壺,他的朱泥紫砂壺大者雄渾,容水可達1100CC;小者精巧,容水的只到180CC。而通常,由他創作的朱泥紫砂壺容水量均為400CC~600CC的大品。這已經使「自古朱泥無大品」的習慣講法成為過去。

有幸可以觀摩到他的現場做壺,而更幸運的是他正要做的是一把趙莊朱泥的壺,切泥條、打泥片、整形、計算尺寸、切泥片等等步驟一氣呵成。

許士群做壺的專注度及熟練度,讓泥料在他手上活了起來,仿佛有了生命,我在一邊看著他做壺幾近痴迷,不禁感嘆這技藝的精湛及純熟。

他的這處工作室算是他的一處老房子,平房有院子,如今雖然歸置裡新家和環境比這裡更好的工作室,但他說,他依舊喜歡在這裡做壺。

工作檯上各處掛著壺的圖紙及做壺的工具,看似凌亂其實有序,充盈著紫砂的那股子靈氣。

臨近中午,許大師精力高度集中做壺的2個多小時後,他自覺疲憊且肚中飢餓,便張羅著客人吃飯。這頓中午飯又是在 宜興 多少頓美食之中的又一饕餮。因為有許大師帶著,我在 宜興 一周左右的時間內,每天吃飯的地方不重樣,不管大店小店還是農家樂,亦或是許大師自家的家常飯,都讓我品足了 宜興 的美味。這一行,我們將追溯著紫砂的文化源頭,由許大師帶著我們遊遍吃遍 宜興 。

PS: 宜興 人偏愛的美食及本地人帶著我們去的小眾飯店,在文末我會進行羅列。

「爭鬥」不休的青黃龍二山 盛產石料和泥料

宜興 有條陶都路,它是貫穿 宜城 和丁蜀的「黃金 通道 」。陶都路建設前,從 宜城 到丁蜀有水、陸兩種方式:陸路是老104國道或老宜浦路,水路則是從當時的太滆橋碼頭到丁山碼頭。其實,從歷史地形地勢的演變上來看,陶都路不僅僅是一條路的存在,更具有重要的意義是,這條路是整個 宜興 地標級的存在。這條路隔開了青龍、 黃龍 二山,也隔開了這兩座山自古以來的「神話」爭鬥。

傳說在很久以前,在丁山有兩個修煉千年的妖精,一個是只青甲老鱉,還有一個是條花頭黃鱔,青甲老鱉佔著北 太湖 ,花頭黃鱔佔著南 太湖 。兩個傢伙為了獨霸 太湖 ,經常幻化為青、黃二龍在 太湖 裡爭鬥,周邊老闆姓被擾的苦不堪言。這一天,大禹王來到了丁蜀,看見 太湖 裡一青一黃兩條巨龍又在惡鬥,就毫不猶豫的拎起鐵棒砸死了二妖。大禹王把這二妖變成了兩座像龍一樣的山脈,並把兩個妖怪的內丹變成了山上的泥料和石料,用來造福百姓,替兩個妖怪贖罪。於是,當地的老百姓就把這兩座山,一個叫做 黃龍 山,一個叫做青龍山。這個故事,就是當地人從小聽到大的枕邊故事。

神話故事歸神話故事,這兩座山的泥料和石料,確實讓 宜興 人的日子過得風聲水起。青龍山上盛產青石料,人們用這些石料煅燒出優質的「青龍牌」水泥和石灰,銷往全國用作建築材料。而 黃龍 山上盛產的礦石泥料,人們用它們做出了精美的陶器,尤其是紫砂更是聞名中外。再加上制陶工藝的進步,也使紫砂器皿尤其是紫砂壺,在諸多茶器中熠熠生輝。

由於對這兩座山長期的過度開採,破壞了這裡的生態平衡,如今政府將它們保護了起來,建成了兩座公園。而陶都路的形成,其實是將兩座山相連接處挖平,這相連之處產生的泥料就是鼎鼎 大名 的「降坡泥」。

青龍山公園,是政府將廢棄的礦山宕口形成的「殘山剩水」整理出來,進行深度生態修復改造成的市民公園,現在,這裡已經成為 宜興 旅遊必打卡的地方之一。

青龍山公園面積現有55萬平方米,設有龍尾、鳳棲、玄泰三大景區,依託原有的5個深水潭,設計倚望青峰、孤石閒鶴等18個景點。

其中,「疊山臺」位於公園核心區,坡度45度,落差達15米,原先裸露著大量的石土泥塊,通過生態修復進行綠化,這裡的綠化面積已達2000多平方米,為遊客呈現出梯田式花海。

公園裡還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路燈、公園裝飾等運用了較多的陶文化元素,景點「老礦坑」還恢復當初採礦時的場景,礦業遺址的歷史風貌也得以保存。

在青龍山公園門外,矗立著挖陶土的雕塑。

前一天夜裡剛下了雨,這雕塑腳下的紫砂壺裡積著雨水,而被雨水打落的樹葉掉在上面,真的像是泡了一壺好茶。

而黃龍山公園,目前仍處於建設期間,建成後將是一處礦業遺蹟景觀展示公園。將與同處在丁蜀鎮區域的蜀山古南街、蜀山、葛鮑聚居地歷史文化街區、 黃龍 山北坡窯址、青龍山生態公園以及蠡河、白宕河、畫溪河等鎮區河道水系有機整合,形成具有泛文旅意義的陶都 宜興 陶瓷歷史文化「活標本」。

據 中國 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先生著作《 宜興 紫砂陶傳統工藝》一書介紹, 宜興 陶業泥礦有兩種,一種是露天開採的,另一種是井洞開採的。露天開採的礦井被廢棄後多變為塘或潭而存世,如 黃龍 山邊上的大水潭(地名)就是露天礦和礦井的遺存地。 江蘇 省地質礦產部門上世紀中後期曾對 黃龍 山的優質礦藏進行過系統勘探,探明 黃龍 山下具有巨大的紫砂礦藏量。

而製作 宜興 紫砂壺最好的原料也都來自 黃龍 山的優質紫砂礦藏。在 江蘇 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 宜興 丁蜀鎮 黃龍 山紫砂泥礦井赫然在列,這也是迄今全國唯一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紫砂礦井。扣開這扇門,一個未經錘鍊的紫砂世界向你敞開。

宜興 是陶的古都,擁有7000年的制陶史,境內已發現的真武殿等六個古窯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興 也因此成為國內擁有和保存古代陶瓷產業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在待建設完成的 黃龍 山公園門口,街道邊的圍牆裡是堆疊的 黃龍 山山石,圍牆上的裝飾浮雕都是以紫砂壺為主題,充分展示 宜興 這個地方的紫砂文化特色。

活著的古龍窯

要了解 宜興 的紫砂文化,龍窯是一定要去看的。它稱不上是個景點,而是一處十分小眾的地方。龍窯每月開窯一回,並不對外開放,能不能進去參觀,全靠運氣。

龍窯是利用山坡的天然地勢而建,龍頭朝下,龍尾朝上,隨著坡度綿延,窯身左右還分布有42對用於燒柴的鱗眼洞,鱗次櫛比,遠望過去,像是一條長龍,因此叫做龍窯。 宜興 的這座古龍窯,是世間僅存的為數不多的完整龍窯之一,是從明代開始,至今窯火未斷的一座活窯。如今它主要用來燒制花盆、花瓶、甕、罐等日用粗陶,已經很少用來燒制精緻的紫砂壺了。

古龍窯的智慧之處在於燒窯時,可以讓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溫,一個鱗眼一個鱗眼地燃燒,其原理就是利用火焰的自然上升,充分利用熱能。窯身的西側還設窯門5個,是窯工進出取放陶製品的 通道 。窯體上方建有窯棚,花崗 石柱 ,上覆以木質梁架及小板瓦,可以用來遮風擋雨。

據記載,龍窯最早出現在商代,時至民國時期, 宜興 丁蜀周邊地區有龍窯76座,如今只剩下這一座龍窯,它位於 江蘇 宜興 市丁蜀鎮的前墅村,所以它也叫前墅龍窯。從平地往上看,能看到這座龍窯順坡而上,「龍頭」朝下,而航拍的多角度俯瞰,讓它透出一股神秘的力量。

關於古龍窯,在丁蜀鎮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傳說。很久以前,在 太湖 西岸的蜀山一帶,因為當地百姓不敬天神,天神便懲罰他們,不施雨水。一日, 太湖 裡一條專管耕雲播雨的烏龍巡視,經蜀山上空,心生惻隱,私自吸水播雨,救了這一方百姓。天神得知大怒,即派天兵天將捉拿烏龍。烏龍終因寡不敵眾,被亂槍戳得渾身是傷,從天上摔到地下,頭朝下,尾朝上,恰好跌落在蜀山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上。當地的百姓對這條烏龍既感激又悲痛,便自發挑土掩埋。不知過了多少年,葬龍的土堆出現了許多洞口,有人鑽進去一看,烏龍的屍骨不見了,裡面成了空空的傾斜坡道。

後來,人們就嘗試在這隧道裡燒制陶器,龍嘴是燒窯點火的地方,龍身上的大傷口作「壺口」,小傷口就是「麟眼洞」。這種燒窯方式效果很好,陶器燒得又多、又快、又透,還很省柴火。人們就把這座烏龍屍骨築成的窯叫做「龍窯」。

如今在 宜興 紫砂博物館裡,還有反映古龍窯的作品,可以更直觀地看古龍窯的構造。

宜興 ,因為龍窯,有了冠絕神州的陶藝紫砂。而過去利用龍窯燒制出來的 宜興 老砂壺, 光澤 溫潤,顏色豐富,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泡茶的次數增多還會發生變化,有可能黃得更橙,綠得更翠,紅得更沉,紫中泛青,或者泛出各種自然的顆粒色彩,妙不可言。

龍窯燒制出來的 宜興 老砂壺之所以會這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龍窯柴燒的結果。而現在,這種壺早已成為稀有的收藏品。

紫砂博物館

聽了這麼多關於紫砂的泥料、燒制工藝等的故事,那些存放在 宜興 紫砂博物館之中的紫砂前輩們的大師級壺藝精品,越發令人神往。許士群說,來到 宜興 沒有去紫砂博物館看看顧景舟老先生做的壺,那算是白來了一趟。

宜興 的紫砂博物館不算大,但它可是 宜興 歷史上第一座「國字號」博物館。博物館門外,就可以看見碩大的陶罐作為裝飾,如同一些建築門庭之外會擺設 石獅 子那般,一看就覺得這地方器宇不凡。

目前,館區佔地面積40000平方米,已成為我國影響和規模較大的集展示、研究、傳播、保護和陶藝交流於一體的專業陶瓷博物館,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館內豐富的藏品,充分展示了 宜興 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至今的七千多年漫長歲月中,陶瓷是 宜興 引以為自豪的生命讚歌。

無數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漢代的陶器、兩晉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當代的彩釉陶、美術陶、精陶等,充分展示了陶都 宜興 的風採。館內珍藏了眾多珍貴的紫砂壺,種類豐富、造型各異,很多出自名家之手,如顧景舟、裴石民等大家的作品。除了對紫砂壺的展覽,博物館還別有心裁的,將紫砂泥到紫砂壺製作再到名家作品,做了一次流程化立體的展示,讓參觀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紫砂壺。

史籍中可見的第一批有名有姓的砂藝人士為「金沙寺僧」與「供春」,《陽羨名壺系》、《 宜興 縣舊志》、《陽羨名陶錄》裡,記載了制壺大師金沙寺僧及供春以手工捏制以及斫木為模型的制壺方法。在博物館裡,還能看見供春的小型紫砂塑。砂藝史上最被推崇的典範是時大彬,他首創以泥條鑲接拍打法憑空成型的制壺方法,後來成為 宜興 陶瓷業中獨樹一幟的技術體系。

中國 陶瓷博物館主樓的南北兩側,分別是「顧景舟藝術館」和「韓美林紫砂藝術館」。

走入顧景舟藝術館,發現這裡陳列的不僅是顧老的生平機簡介,還有收錄的他的一些經典紫砂作品及出版的相關紫砂讀本、研究類書籍。

其中在《紫砂陶史概論》中顧景舟提到,現代考古發現 宜興 丁蜀鎮周圍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以及各代陶器遺存,羊角山的發掘,更證實了從北宋初期一直到明初,當地已經有用紫砂制陶的工藝。

紫砂文化在 宜興 延綿甚久,並經過歷朝歷代的打磨、衍生及創新,使得紫砂壺在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名。這其中離不開歷代紫砂大師對這些泥料的技術性加工。關於顧景舟在紫砂工藝史上的地位,記得 臺北 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評審委員黃健亮這樣評價過:「從 宜興 紫砂發展到現在,大概有500年,這500年間出了四個比較重要的人物。大家可以把紫砂的歷史發展想像成一個歷史的長廊,起初是黑暗的,然後慢慢地點了四盞重要的燈,每盞燈相隔150年。第一盞燈當然是明代嘉靖時的時大彬。再經過150年之後,第二盞燈,是康熙時候的陳鳴遠,第三盞燈是清代嘉慶時候的陳洪綬。而第四盞燈就是顧景舟。這四位都很重要。只要少掉一盞,紫砂的發展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這樣一位在紫砂歷史中奠定了重要基礎的一代大師,其故居仍在 宜興 的蜀山古南街裡被保護著,對來自全世界的遊客開放參觀。

蜀山古南街

在 宜興 丁蜀鎮有條蜀山古南街(蜀山因蘇東坡的「此山似蜀」而得名)。這裡是明清時期 宜興 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緊鄰蠡河。

繁華時期,山上窯火連天,山下商賈雲集,燒成的紫砂器從蠡河各家的小碼頭啟程,進入 太湖 後被運往全國各地,如今小碼頭的痕跡已經看不到了,但這裡卻依舊是被紫砂文化包裹著的小街巷,吸一口氣都能聞見陶土的清香。

明王叔承《荊溪雜曲》曰:「蜀山山下火開窯,青竹生煙翠石銷。笑問山娃燒酒杓,砂壞可得似椰瓢。」清邑令唐仲冕云:「此日蜀崗千萬穴,別傳薪火祀 眉山 。」清末民國初蜀山古南街的陶器生產、銷售已具相當的規模,當時專燒紫砂陶的龍窯就有7座,壯觀的燒窯景象成為當時蜀山古南街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窯火的旺盛,帶來的是古南街經濟的繁榮。前店後坊,交易快捷而又方便。僅經營紫砂陶器的商號就有豫豐陶器行、福康陶器行、毛順興陶器行、立新陶器行、祥豐陶器行等,吳 永春 、潘根大、周順生等人所開的紫砂陶器店。那樣的時代,在不足四百米的短短距離內,能擁有如此眾多的紫砂陶器商號,實屬鼎盛繁榮。

蜀山原有的大多數居民,幾代人生活在蜀山,以做坯制陶為業。天時地利人和,小小南街可謂是臥虎藏龍,匯聚了眾多的藝人和陶工。這裡先後走出了幾代數十位工藝大師。這些近代紫砂界的盛名造就者,都源自這條蜀山古南街,也正是他們使得現代紫砂文化得以興盛。漫步南街,這些大師的故居相挨緊湊:「顧景舟故居」、「吳雲根故居」、「顧紹培舊居」、「季益順舊居」等。

如今的古南街雖歷經了五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卻依舊原汁原味地保留到了今天,就連燒窯用的那個紅磚大煙囪,現在都是古南街上的古街打卡點之一。

許士群評價說,「如今這條街上多數店鋪在做的是紫砂文創等內容,政府對古南街的規劃和修復,讓古南街成為了丁蜀鎮歷史文化的重要景點。」

顧景舟故居

顧景舟,1915年10月出生在 宜興 丁蜀上袁村。1933年出道做壺,後來憑著精湛的手藝,躋身壺藝名家行列。可以說是近代陶藝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聲譽可媲美明代的時大彬。

如今,在蜀山古南街上行走,還能聽見人們對顧景舟手藝的讚嘆,即便已至他的故居,這房間裡所留下的,仍然是他和壺的故事。

這是一座外牆貼著彩磚的二層小樓。小院陽光充足,開門見南山,東依水來北靠路,西門是後門,方便客來客往。上至二樓,推窗向外望去,蜀山古南街的風貌出現在眼前,從這個角度看下去,更能感受到濃濃的江浙古城小調。

二樓是他的書房和休息的地方,曾經他就在這裡點著煤油燈做壺。現在床邊依然掛著的那個蚊帳,據說是當年顧老所用,隱約能看見被煤油燈燻黑了的痕跡。

據說,他的一把壺當年可以交換齊白石的一方印章,而現在,他留存在世間的壺,更是縷縷拍出天價。

蘇東坡的飲茶三絕 只有宜興能滿足

紫砂壺和茶,向來最配。在 宜興 濃厚的紫砂文化背後,茶文化同樣底蘊深厚。

江蘇 宜興 ,古稱陽羨,所產茶以地域命名為陽羨茶。沒錯,就是那句: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詩中提到的那個陽羨茶。陸羽在他的《茶經(一之源)》中記及:「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陸羽在品嘗同僧進獻的佳茗後,認為「陽羨茶」確是「芳香冠世,推為上品」,「可供上方」。由於陸羽的推薦,「陽羨茶」因此名揚全國,聲噪一時。從宋代起,「陽羨茶」被選入貢茶之列,故有「陽羨貢茶」之稱。

茶好,自然是土壤及氣候的共同作用。陽羨茶產於 宜興 南部丘陵山區,山區土壤以黃棕壤、紅壤為主,適宜茶樹種植。這 宜興 又是溫和溼潤,雨量充沛的氣候,十分適合於茶樹的生長。

在 宜興 ,來到位於丁蜀鎮查林村的 江蘇 省茶葉研究所看茶園,大片茶園如電腦壁紙般的純綠色風光,帶給你的是意想不到的清新之感。尤其是恰逢春茶豐收之時,簡直就是人間極致的美景加嗅覺及味蕾上的狂歡盛宴。

陽羨茶產出的茶湯清、芳香、味醇,自古享有盛名,古時不僅深受皇親國戚的偏愛,而且還是文人雅士的心頭好。極會享受生活的大吃貨蘇軾,當年不僅是被這裡的山清水秀所迷倒,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喜歡這裡的食物及茶。關於他喝茶,那股子矯情勁兒,讓我想起來 宜興 人喝茶的那股子矯情,甚至覺得就是從他這裡繼承下來的。

當年蘇東坡做官不得志,棄官閒居在蜀山腳下的鳳凰村。日子過的很悠閒,品品茶,吟吟詩,歡歡樂樂無憂也不慮,但就是對喝茶這件事充滿了儀式感。蘇軾曾提出了茶事四絕之論:茶當取陽羨貢茶、水當取金沙泉水、壺當用 宜興 紫砂、火當燒桑葉煮茶,缺一不飲。

金沙泉的水,水質上乘,泡陽羨茶不走味。蘇東坡每隔時日便差使書僮去打水,時間久了,書僮便厭倦偷懶,取了近處的水給蘇東坡泡茶。但蘇軾一口就喝出來這水不是金沙泉的水,他也不好拆穿,想了一個辦法,取一節小竹管,用刀一劈兩片,做上記號,一片自己保管,另一片給金沙寺裡的老和尚留著。書僮去取水,他把自己的竹片給書僮,書僮到金沙泉取水時把這竹片交給老和尚,然後老和尚再把另一竹片交給書僮帶回。蘇東坡一看竹片,就知道書僮背回來的肯定金沙泉裡的水。從此,書童再也不敢欺瞞主人,只得老老實實到金沙泉去挑水了。

如今在 宜興 ,金沙寺遺址已不見,但在原址的土地上,立著金沙寺遺址的石碑,如果感興趣可以去這處遺址看看。

因為這竹片是用來當作證水符號的,蘇東坡就把這竹片戲稱為為「調水符」。這個由竹符換水的小事,讓人生出對世上欺謾成俗,誠信缺失的鄙視與感慨。據說,從那時起,人們效仿蘇東坡,泡開水也用上了「水籌」。

而蘇軾在 宜興 ,還獨創了一把與眾不同的紫砂壺,後被命名為提梁壺,全部是為了順應他自己喜愛「牛飲」的需要。後人稱此壺為「東坡提梁」,一直流傳至今,壺型仍被沿用。

在宜興竹海景區內,還能看見提梁壺及蘇軾的造像。

順便提一句,在金沙寺遺址對面的湖畔邊,傳說就是當時西施撫琴引範蠡來尋的地方。兩人後來住進了慕蠡洞,過著深居簡出的日子。如今, 宜興 與範蠡、西施有關的景物隨處可見。如,西施泛舟水上的「西施蕩」、「施蕩橋」;西施行走過的「歸美橋」;西施與範蠡居住過的「慕蠡洞」、「西 施洞 」等。

如今這地方現代痕跡很重了,只能靠臆想這些故事發生時的情境,才能將它與故事的發源地結合起來,讓思緒穿越年代。

在 宜興 期間,範蠡不僅摸索出了一套先進的制陶方法,使得當時的 宜興 陶業,有了飛躍的進步。還在 宜興 留下了血脈,據傳,現今 宜興 制陶世家,西望圩村的範家,就是範蠡與西施傳下來的脈絡之一。

竹海風景區

宜興 竹海風景區上接蘇南第一高峰,下有鏡湖秀色,風景區 含山 峰、丘陵、湖泊、溪流,而 宜興 丘陵山區地形崎嶇,多山間盆地,地下洞穴眾多,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集合了多種地勢地形的自然景區。

在 宜興 竹海風景區內,漫山遍野種植了超過10000畝的竹子,竹子種類繁多,數量驚人。據統計,在這片竹海中,有著140餘種、16.2萬株竹子。而這片竹海獲得了「華東第一竹海」的美譽,可謂是實至名歸。竹海景區門匾由已故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 宜興 人)題字。

宜興 竹海就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步行其中,就連呼吸都變得格外的暢快。

爬山本是一件很累人很枯燥的事情,但在這裡,慢慢拾階而上,將自己完全地沉浸在遊覽竹海之中,臺階兩旁不時會出現不同種類的竹子,偶爾還會看到剛冒出來的竹筍,細心去看,仿若能看到它的生長。微風過處,一陣陣竹浪襲來,沙沙作響。此時,這裡只有竹海,只有寧靜,只有竹浪和你的身邊人,爬山似乎讓大家有了一種在大自然中探險的刺激感。

時近雨季,來竹海的時候遇到了小雨,這是更適合在竹海漫步的天氣,被小雨浸潤的泥土香給熱氣蒸騰出來的竹香加了料,微風一吹,竹香肆虐在竹林深處。你順山勢而上,仿佛步行在雲霧之中,負手而立,真有一種道骨仙風之情境。

如果你選擇坐纜車上下,那也別有一番風味在其中,索道很長,坐在纜車上,呼吸著被微風從竹海間卷上來的清新空氣,看著腳下層層疊疊翻滾的竹浪,它們沙沙作響的有序節奏,讓你仿佛覺得自己腳踩竹尖在竹海間輕盈飛舞,一甩袖,甩掉的是人間一切煩憂。

位於 宜興 竹海的山巔之上是 凌雲 閣,這是3層密簷磚式結構,高16.8米,平面為六角形,層層雕梁畫棟,每層均可憑欄近觀遠眺,是竹海之巔觀賞竹海茫茫的最佳場所之一。 凌雲 閣,取 凌雲 之名是源於「未成出土先有節,縱 凌雲 處也虛心」的詩句。描述了竹子謙虛高尚的品德,同時含「 凌雲 壯志」之意。與竹相關是因為 宜興 竹海的翠竹連綿,而「 凌雲 壯志」之意則來自 宜興 的好學之風,在此處登高望竹海,更有一種清風徐來,我自盛開之感。

鏡湖一角的「水母亭」是觀桃花水母的最佳處,每年8月至11月,都會有成千上萬的桃花水母聚集在「水母亭」下方的水中。這種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5億年前的腔腸動物桃花水母,是 淡水 水母中的珍寶,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大的有一元硬幣大小,絕大多數象隱形眼鏡的鏡片大小,伸縮遊動,緣膜上長滿細細的纖毛,傘體猶如綻放在水中的花瓣,晶瑩美麗。由於竹海風景區的湖父山區離 太湖 最為接近,流域最明顯,因而,從竹海山上流下的溪流又有「 太湖 第一源」之稱。竹海內潺潺流淌,經年不息的山泉水質極其純淨,可以直接飲用。

宜興 有著洞的世界之稱,在竹林深處,有一些洞是值得觀賞的。如果要去看 宜興 境內最有名的洞,建議去張公洞,它是著名石灰巖溶洞, 宜興 三奇之一。張公洞位於 宜興 城西南約22公裡的孟峰山麓,洞群有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

來 宜興 ,竹海風景區是必打卡的一個地方,跟隨著許士群的腳步,我們在竹海中穿梭,下山後,他捏起一個竹條,將它折彎又鬆手,看到竹條彈回變直,向我說到:「我做壺35年,一直就是在這個動作中研究竹條回彈的力道,始終在思考怎樣把這種力轉化到紫砂壺上,特別是壺把的製作上。一把好的紫砂壺,需要這樣的力道蘊含其中,這種力道是活的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物化藝術。」

這一行,看了太多的紫砂壺、品味了太多關於紫砂的內涵,在行程即將結束之際,在我眼中那些好的手工壺的確不一樣了,它們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器皿,而是個個都有著生命的脈象。

宜興美食

宜興 瀕臨 太湖 ,物產豐饒,盛產銀魚、白蝦、溪蟹等湖鮮,是著名的 江南 魚米之鄉。東部 太湖 沿岸出產的百合,被稱為「 太湖 人參」;以百合為原料製作的特色食品暢銷海內外;南部山區盛產板慄等果品; 宜興 山區特產金針、竹雞、野兔等山珍野味,是 宜興 食品一絕。不過許多野生動物現在也只是用說說的方法飽飽口福,可不能為了吃做違法的事喲。

宜興竹海盛產竹筍,炒竹筍的味道也不錯。

宜興 有不少特色餐館,可供應由上述特產烹飪的各種地方名菜。其中, 宜興 茶局巷的不少餐館挺有特色。

推薦餐廳

一. 太湖 觀光飯店

緊鄰 太湖 邊,是當地人最常去的館子,環境一般,老闆娘神經很大條,擺盤也沒那麼用心,但就是好吃,家常菜味道適合大眾口味,糖醋排骨色香味俱全。

尤其推薦湖鮮類,新鮮食材加獨特的烹飪手法,雪白的鱸魚豆腐湯不要太美味。

二.周震餛飩

這家餛飩店據說是 宜興 人記憶中最鮮美的餛飩的味道。也似乎已經成了外地人到 宜興 必吃的美味之一。

但是,據老 宜興 人回憶,這餛飩已經沒了小時候的味道純肉餡兒,屬於皮兒大餡兒少,略鹹,分大中小碗,中碗20個餛飩10元,骨頭湯撒點香菜就是湯底,桌面上有辣椒醬和醋,可以調調口味。

店門口一左一右是賣生煎和滷製品的,倒是挺好吃。來碗餛飩,就著生煎和滷鵝翅、香腸,美味!

宜興主要美食品名和特徵

滆湖大閘蟹:滆湖水未受汙染,水質活。大閘蟹青殼乾淨,蟹肥、香、鮮。

茭利銀魚:色乳白,外脆嫩,裡鮮香。

五香雞:雞肉酥透,味香醇厚,滷汁味濃,色澤金黃。

慄子雞丁:慄子香、糯,雞丁嫩、滑。

汽鍋排骨湯:地方特產紫砂鍋烹製,內嫩湯醇、味鮮。

紅燒魚頭湯:選大 花蓮 魚頭,佐以中草藥和其他調料,以地方特產紫砂鍋文火煨之,味香肉鮮口好。

桂花百合羹:百合甜、香、酥、糯、清熱利尿,潤肺止咳,寧心安神,滋補身體。

烏米飯: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蒸熟的米飯壓成餅煎食,還可以在其中加入肉餡或豆沙餡兒,美味絕倫。烏米飯又補益脾腎、止咳、安神、明目、烏髮等功效,適宜體質衰弱者食療調補。

糖芋頭:大浦的特產「香梗芋」,鮮藕,蜜桂花,紅米血糯少許。實為時令佳味。

清湯豆腐花:熱豆腐花,熱醬油一澆,蝦米、大蒜花一灑,站在大街上吃,是 宜興 人難忘的小時候的味道。

景區遊覽備註信息

一. 宜興 竹海風景區

門票:普通票80元。

交通:公交路線:旅遊1線:市車站--貝斯特大酒店--國際飯店-- 宜興 賓館-- 宜興 大酒店--分路口--川埠--陶瓷博物館--張公洞--玉女潭--靈谷洞--陶祖聖境風景區--竹海風景區。時間為5:40—17:30,每 20分鐘一班。

49路公交車:每5分鐘一班從市中心抵達湖滏,湖滏到竹海風景區也有公交車,每10分鐘一班。

地址: 宜興 湖父鎮竹海村

二.張公洞

門票價格:160元(含溶洞55元,漂流45元、地下河探險45元,自治陶器15元等景區)

開放時間:7:30-17:00

交通:乘坐201路張公洞站下車,步行658米

地址: 宜興 湖父鎮張陽村

(常跑跑)

【來源:中國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紫砂壺產地宜興設立紫砂文化產業學院
    中超利永紫砂文化產業學院日前在紫砂壺產地宜興成立,這是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積極推進深化研究產教融合的嶄新嘗試。中超利永紫砂文化產業學院具備企業和學校的雙重主體,校企雙方將發揮人才資源、產業資源方面的優勢,圍繞「學院共建、運營共擔、師資共培、人才共育、就業共促、園區共管」六大方面內容,以「紫砂文化」為紐帶在紫砂文化、電子商務、宜幫菜研發、旅遊管理、平面設計、市場營銷、財務管理等專業方向開展全產業鏈人才培養的合作。
  • 紫砂茶壺之鄉宜興,工藝大師蔣芬紫砂壺 大師作品欣賞
    其紫砂作品造型優美、泥料純正、線條分明、珠圓玉潤、做工精細且形神具備。自幼對紫砂文化耳濡目染。其他同齡人是「玩泥巴」長大的,而她是「玩」高級的紫砂原料泥長大。1992年破瓜之年,如願進入宜興錦達公司學習紫砂壺製作,師從紫砂名人宋寶娟老師,練就了紮實的制壺基本功。其後又受到紫砂名人王蓮芳老師的點撥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老師的指點。在「談笑有鴻儒」的氛圍中,其制壺技藝日益精湛。2000年進入譚泉海嫡傳弟子工作室,深得制壺大師親傳,鑽研製壺。
  • 宜興市利永紫砂獲評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
    原標題:利永紫砂獲評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   近日,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二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評定工作結果,全省共有8家單位獲此殊榮,宜興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成為本次無錫市唯一的入選企業。
  • 紫砂名家名師錄:中國紫砂十二精英
    每個行業都有那麼一些精英人才,"中國紫砂十二精英",你了解幾位?2004年被中國紫砂博物館評為中國紫砂十二精英,新生代領軍人物的有:桑黎兵、呂俊傑、張振中(正中)、吳鳴、陳國良、曹亞麟、範建軍、江建翔、高建芳、季益順、儲集泉、沈建強。
  • 做泥也是在做人——紫砂世家的家風傳承
    圖: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 談躍偉(父親)、青年陶藝家 宜興紫砂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談文俊父親制壺已有40多個年頭,可是在那個年代,紫砂並不是「香餑餑」,有些到了工齡的年輕人一聽到要去紫砂廠做壺,很多女孩子都會哭起來,死活都不肯去,選擇做紫砂壺的很多年輕人可以說是「被逼無奈」。
  • 陶都宜興紫砂藝術展在滬舉辦 近百位大師183件精品力作亮相
    人民網上海5月17日電(記者沈文敏)黃浦江見證上海的歷史,紫砂壺凝練宜興的文化。近日,2020「中國陶都 陶醉中國」宜興紫砂藝術展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 宜興市委書記沈建介紹說,宜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教授之鄉」「書畫之鄉」,更是享譽中外的「中國陶都」「世界制壺中心」,紫砂藝術是宜興厚重文化的象徵。7000多年的制陶史源遠流長,紫砂、均陶、彩陶、精陶、青瓷「五朵金花」交相輝映,尤其是紫砂最為璀璨奪目,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紫砂藝術是宜興創新精神的展現,生生不息、歷久彌新,靠的是歷代紫砂人矢志創新、推陳出新。
  • 第三屆中國紫砂「南宜興·北平定」平定紫砂產業發展高層研討會暨...
    在市文化中心進行的活動為期3天,今日起至10月31日結束。內容包括兩地紫砂精品展示交流、紫砂產業發展高層研討、紫砂創意製作技藝作品欣賞講座、紫砂泥料展暨紫砂現場製作、茶藝展示和非遺產品、文化工藝品展暨旅遊宣傳推介等。    平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新石器時代起就有制陶史。
  • 中國紫砂陶刻大師排名,除了任淦庭您知道的還有哪幾位?
    紫砂壺是文人墨客薰陶情操、怡情雅玩的絕妙佳品,但好的紫砂刻繪,離不開陶刻大師的手,那麼,從古至今中國歷史都有哪些比較有名氣的陶刻大師呢?一,陳曼生:本名陳鴻壽(1768-1822),字子恭,號曼生,老曼、曼壽、曼公、別稱夾谷亭長、胥溪漁隱、種榆仙客、種榆道人,是著名書畫家、金石家、篆刻家,為"西泠八家"之一。
  • 紫砂現在怎麼玩?
    十多年前,我喊出紫砂要有序健康發展,要有原創精神,要有工匠的歸屬感,要嚴格界定商品和藝術品。紫砂壺不僅是滿足人們品茶過程中的飲茶享受的實用工具,而且具有材料的稀缺性,與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密切相關。當然,如果是一件好的、稀有的藝術品,一件真正的大師作品,他也有金融的屬性和收藏價值,是一件真正的「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
  • 江蘇宜興紫砂行業掃黑除惡7人被公訴 制壺大師涉案
    天眼查信息顯示,錢麗媛開設有一家名為「錢麗媛陶瓷藝術館」的公司,其官網介紹,錢麗媛1943年生於陶都宜興,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曾先後跟隨紫砂界中的紫砂泰鬥顧景舟、蔣蓉、王寅春大師學藝。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追求,闖出了自己獨特的紫砂藝術之路。設計創作的名壺有《美林提梁壺》《梅樁壺》《景舟八式壺》《蛙嗚荷香壺》等。
  • 陽泉市平定繼國紫砂有限公司傳承紫砂技藝 積蓄人才力量
    劉繼國耐心地解答學員的問題:「紫砂壺中方器是比較難做的,業內有『寧做十圓不做一方』的說法,全手工方器不僅耗時耗力,成品率還低。」工作室產品展示櫃內,陳列著一把把古樸典雅的紫砂壺,囊括了紫砂壺的基本種類。「方壺講究『方中寓圓』,運用各種長短直線、曲線組合疊起,製作工藝要求線面挺括,輪廓線分明,口蓋平整,吻合嚴密,比例適度,而且可隨意置換壺蓋方向,整體端莊穩重。」
  • 「鼎裕紫砂」創始人王先進做客《信用中國》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明朝正德年間,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紫砂壺具有收藏價值,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紫砂壺是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令人回味無窮。殊不知,在遠離宜興的山西省平定縣,也有過出產紫砂壺的歷史,只不過在近代就失傳了。
  • 紫砂茶壺遇到妙筆丹青!這場特別的展覽就在寶山龍現代藝術中心...
    展覽中的170餘件精美紫砂壺藝術品,均由長三角地區的紫砂藝術大師們創作而成,壺體上的書畫則是由長三角著名書畫家們完成,森羅萬象,匠心閃耀。這場難得的長三角百位藝術名家跨界合作的展覽,讓廣大紫砂藝術愛好者們大飽眼福。
  • 好商業必須要有「文化催化劑」,大師隈研吾新作
    二季度,日本迎來了一次開業小高峰,不僅有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東西方文化碰撞結晶」——京都新風館,還包括「庭院型」社區商業、東京市中心潮流地標、大型軌交樞紐型商業、特色濱海文旅商業等豐富類型。 我們也將於本周末在【貓頭鷹研究所】官方服務號正式發布第二期全文PPT版PDF文件,敬請期待!
  • 自嗨模式從此關閉,笑果文化要涼嗎?
    從來不管藝人私生活怎麼樣,有能力才是關鍵,不像那些所謂的明星的天天靠粉絲說自己很努力,臺上亂吼亂叫加亂跳的以為是藝術!卡姆確實很有特色,有他不會冷場,其實更喜歡李誕池子,不過他們都不在臺前了。曾經大熱的脫口秀這兩年可能發展沒那麼快了吧。
  • 品味紫砂文化,大同人筆下的宜興丁蜀鎮
    二千四百年前,越國大夫範蠡輔佐勾踐打敗吳國,功成身退,偕帶西施,採船過太湖,到丁山隱居。他看到這裡的粘土適於制陶,就從事起制陶業來。後人稱他為「陶朱公」。現在丁山、蜀山之間的蠡墅,即範蠡昔日隱居的所在;湯渡到蜀山的河名叫蠡河。丁蜀鎮數裡外有施蕩橋,傳為西施當年泛舟蕩之處。如果說範蠡隱居不過是民間傳說,那麼蘇東坡在蜀山講學就有史可考了。
  • 宜興紫砂大師錢麗媛涉惡背後:「槍手壺」冠大師名漲價20倍
    據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發布的最近數據顯示,目前宜興直接從事紫砂行業的已達3萬餘人。宜興市80%的常住人口,或多或少都從事著與紫砂行業相關工作。這些從業者中,「代加工」藝人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在宜興市丁山陶瓷城上遊新聞記者看到,這裡分布著大大小小近千家紫砂門店,其中有「工作室」字樣的門店就有近百家。
  • 宜興紫砂壺為什麼出名?它到底好在哪裡?
    說到紫砂壺,大家會說起「陶都」——江蘇宜興,甚至有人買壺只看宜興紫砂壺,堅守 「要買就買宜興紫砂壺」的原則,一時間讓 「宜興」成為正宗紫砂壺的標誌。那麼,為什麼宜興紫砂壺最出名呢?紫砂壺製作,要追隨至明朝正德年間,其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
  • 讓古道鹽運文化有溫度地傳承下去(組圖)
    西沱歷史文化展館裡,一組背夫翻山越嶺的雕塑再現了當年鹽運艱辛。「咳嗨——虎口下面是長江邊,咳嗨——三個羊兒對老虎……」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西沱鎮竹景山村的一處農屋前,土生土長的西沱人譚紅建正手持一部小型錄像機,錄製村民劉君權演唱川江號子的情形。
  • 戴惠萍:師古不泥古,在傳承與創新中成就紫砂藝術價值
    出生於著名陶都丁蜀鎮,自幼受前輩紫砂藝人的薰陶,戴惠萍對紫砂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畢業後潛心於紫砂的學習製作,期間得到多位前輩名師指點,對陶瓷藝術的興趣也與日俱增。有了多年紮實的基本功訓練的她,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加上自己的刻苦,壺藝得到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