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紀剛剛開始的時候,西方國家因為滿足殖民擴張的需要,他們紛紛坐上那一艘艘充滿遭受人們怨恨的船,航行在海面上。尋找著屬於他們的目標,在那時殖民力量較為強大的國家還是當屬歐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等殖民帝國。時光在穿梭,殖民國家的船也在海面上航行著。
當他們發現那早已腐朽不堪的明朝統治時,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他們相繼乘著船,編造著瞞閉明朝統治者的理由,從而佔據我國在東南的一些沿海地區。在17世紀初的時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佔領寶島臺灣的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直到後來荷蘭人的實力遠大於西班牙人時,他們成功將西班牙人所佔領臺灣的部分地區佔據,從此獨自佔領著臺灣,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將臺灣從荷蘭人手上收回。
1624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只可惜那時的明朝統治也是岌岌可危。算不上那種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可也是分身乏術。唯一可以依靠的還是當地人們奮起反抗。儘管他們反抗起來的力量十分微弱,莫要忘記一句團結就是力量,奮起反抗的人們力量如同那火苗一般,但是還有一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當初的荷蘭人為了鞏固他們所佔領的地區,還不忘修築一座赤嵌城,從而能夠穩固他們在臺灣地區的統治。他們除了在臺灣把土地據為己有,壟斷對外貿易,不斷搜刮資源,還進行著如同在那「三角貿易」般的交易,把當地居民販賣的海外充當奴隸,這種種惡行,難免會激發臺灣居民的反抗。
在1652年,臺灣人民同仇敵愾,掀起反抗荷蘭殖民者的起義,可惜卻以失敗告終。那些殖民者通過血腥的武力鎮壓,許多無辜的人因此喪生。
當那清軍與吳三桂的聯合下,清軍得以成功進入山海關。唯有那明朝將領鄭成功帶領著軍隊還在東南沿海一帶與清朝進行戰鬥著,在他們眼中,唯有收復臺灣地區,他們才有一個反清復明的機會。一個唯一可以與清軍對抗的根據地,因為他們知道,清軍是不擅長海戰。而這卻是他們的一個優勢。
1656年,他率領著福建水師大舉出兵北伐,因為輕視敵軍的實力,所以慘敗告終,重新退回廈門。直到有一個人向他呈現臺灣的兵力部署圖,儘管外似銅牆鐵壁的臺灣,但也有著一個百密一疏的缺點。沒錯,就是水源,只有控制著水源,他們便可以不戰而勝。
果然不出所料,在荷蘭人苦苦守著那銅牆鐵壁的城池,也難以逃脫水源的日益需求。荷蘭當時駐在臺灣的總督聽到這個消息,內心十分惶恐,只有被迫投降。
當初的鄭成功與他的父親關係也日益惡化,因為所服侍的君王不同。乃至以後斷絕父子關係,鄭成功一心想要能夠反清復明,而他的父親最後卻投靠清朝統治者。古人有講「道不同不相為謀」,又何況是侍奉的不同君主呢?
當初鄭成功通過兩年時間,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成功收復臺灣,讓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正因為如此,鄭成功也成為我國歷史上一個傑出的民族英雄。他收復臺灣僅僅是想要反清復明嗎?或許不止,而將我國反對侵略者非正義的入侵卻是真實的。就像是人們一直刻在骨子裡的那句話一般「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臺灣自古以來便是大陸固有、密不可分的領土,數百年前,一個名叫鄭成功的人,成功將臺灣從荷蘭人手中收回,多年後,臺灣渴望再一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從此不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