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以來就屬於我國神聖領土,但是由於其孤懸海外,遠離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大洋交通樞紐、沿海諸省屏藩的戰略地位,向來為外敵所垂涎三尺,屢遭敵人的入侵強佔。又因為國內改朝換代,臺灣也曾割據一方,甚至同大陸分庭抗禮。但無論如何,最終臺灣都會回歸大陸的懷抱。
在遠古時代,臺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
臺灣海峽的海底就像一條河谷,有向南和向北兩大河系,這是當它還是陸地時,被河水衝擊、侵蝕而形成的,最深處不過100米,大多數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臺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
從臺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臺灣。臺灣各地相繼發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兩翼式銅鏃等大量的文物證明,臺灣的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自有史籍記載以來,臺灣的開拓、發展和疆域的完整統一,始終是與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和英勇捍衛分不開的。臺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臺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的名稱。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臺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臺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臺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派駐舟船水師,警戒臺灣和澎湖地區水域陸地,這是我中央政府首次在臺澎駐軍。元朝建立後,元世祖於至元27年,即公元1290年下旨設巡檢司,與澎湖隸屬於福建同安府,臺澎地區開始有地方行政機構行使賦稅等統治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備日本海寇侵襲東南諸省,下令實行海禁,但在軍事部署上,嚴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設在澎湖的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趁虛而入,以臺灣、澎湖為中轉站,頻頻襲擾沿海城鄉。
1662年,鄭成功驅逐紅毛,收回臺灣
17世紀初,號稱海上霸王的荷蘭侵略者開始把魔爪伸向臺灣,先是以經商互市為誘餌,於明天啟四年,即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的允許,在臺灣築城作為貿易場所,繼而利用威脅武力威脅等手段不斷蠶食擴張,最終將整個臺灣至於其殖民統治之下。此時大陸正是清軍入關,戰火遍地之時,清軍直達江南,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眼看滿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臺灣的大計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紅毛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這裡的紅毛就是荷蘭侵略者。
清世祖順治18年,即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小戰船200餘艘,軍隊25000人橫渡臺灣海峽。只見檣櫓遮天,旌旗蔽日,螺號遠揚,浩浩蕩蕩!船隊抵達臺灣西部海岸鹿耳門,適逢漲潮,鄭成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陸,經激烈戰鬥,佔領了海邊陣地。
鄭成功採取先殲小股之敵,後殲大股之敵的戰略戰術,先將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又分派精兵勇將駐紮海岸巡邏海上,嚴陣以待,以攔截從海上來到荷蘭援兵。臺灣城,是島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蘭總督揆一的大本營,城牆高大堅固,還配備有西洋大炮。鄭成功為避免過多傷亡,下令砍伐竹木,在臺灣城周圍設置柵欄,並挖掘深壕,將其與外界隔絕,使敵不戰自亂,束手就擒。時間一天天過去,城裡缺糧少水,從海上開來的紅毛援軍也一次又一次被擊退,揆一狗急跳牆曾幾次突圍,但每每損兵折將,不能越雷池一步。
揆一無奈,於是派人攜帶書信求見鄭成功進行和平談判,許諾十萬兩銀子犒勞鄭成功的軍隊並要求解圍,還要求讓荷蘭人留在島上,以後各不相犯,每年向鄭成功上貢白銀一萬兩。鄭成功對此嗤之以鼻,義正言辭的回絕:「唯有還我臺灣,才能夠放爾等一條生路,不然大軍攻城之日,便是爾等葬身之時!」到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1月,臺灣城中糧盡彈絕,紅毛鬼或戰死,或餓死或病死,只剩下十之二三的兵力,鄭成功審時度勢發起總攻。
揆一為了活命扯起白旗投降,並於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滾出了臺灣。被荷蘭殖民者霸佔了38年的臺灣,復歸中國所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不朽功績永垂青史。
但是你知道嗎?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還有一個人也曾將臺灣收復,他就是沈有容。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號寧海,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人,明代名將。少年時便立志從戎報國,萬曆七年(1579)中應天武試第四名,後北上投軍,先後在薊遼、閩浙、登萊等邊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因屢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為都督同知。於天啟四年(1624)以67歲高齡還鄉。
明萬曆29年,即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動,殺燒搶劫,遭明軍水師圍殲,漏網的殘部逃往臺灣。鎮守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認為要趁此時機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臺灣。他挑選敢死隊和高大樓船,渡海追擊,當時恰值西北季風,大軍揚帆東渡,經澎湖直達臺灣西南海岸。明軍戰船先發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敵船中箭起火,立時亂了陣腳。沈有榮指揮令旗,高大的樓船順風順水,橫衝直撞,勢不可當,倭寇力不能支,便將搶掠來的財物拋入水中,意在引誘明軍撈取,緩解追擊。
沈有容洞察敵人奸計,下令不準打撈, 必須向前廝殺,由於他治軍嚴整,無一違背。對倭寇窮追猛打,最終全殲了海上倭寇。明軍在大員登陸,沈有容張榜安民的同時,追殲陸上的殘敵,在深山堅持鬥爭的臺灣義軍與明軍緊密配合,合力殲滅倭寇的遊兵散勇,倭寇頭目見大勢已去,如喪家之犬倉皇下海逃遁。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國外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時為明朝萬曆30年,即公元1602年春節前夕。
早於鄭成功60年收復臺灣。之後沈有容還先後兩次將入侵臺灣的侵略者擊退。
第二次是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荷蘭東印度公司韋麻郎等擁三艘巨艦,趁明軍換防之際,佔領了馬公島(澎湖島)。他們以互市為名,企圖向葡萄牙佔領澳門一樣永遠佔領澎湖列島。沈有容在福建八閩軍心思遁的危殆情勢下,經過嚴密部署,不顧自身安危,單舟馳往荷蘭艦船,指陳利害,嚴正曉諭,不費一槍一彈便迫使韋麻郎退兵。韋麻郎臨去之時,請畫師為其畫像,以示尊敬。
第三次是在萬曆四十五年(1617),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命令長崎代官村山等安佔領臺灣,沈有容先以威名制服明石道友一軍,然後率水師在東沙島(白犬島)合璧圍困,採取以倭制倭的辦法,迫使在該島頑抗的倭寇棄械投降。沈有容三次保衛臺灣,其功於國於臺,殊非淺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