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趕走紅毛真乃民族英雄,但還有一人比他更早收復臺灣!

2021-01-07 梅子林煮酒

臺灣自古以來就屬於我國神聖領土,但是由於其孤懸海外,遠離大陸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大洋交通樞紐、沿海諸省屏藩的戰略地位,向來為外敵所垂涎三尺,屢遭敵人的入侵強佔。又因為國內改朝換代,臺灣也曾割據一方,甚至同大陸分庭抗禮。但無論如何,最終臺灣都會回歸大陸的懷抱。

在遠古時代,臺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

臺灣海峽的海底就像一條河谷,有向南和向北兩大河系,這是當它還是陸地時,被河水衝擊、侵蝕而形成的,最深處不過100米,大多數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臺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

從臺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臺灣。臺灣各地相繼發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兩翼式銅鏃等大量的文物證明,臺灣的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自有史籍記載以來,臺灣的開拓、發展和疆域的完整統一,始終是與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和英勇捍衛分不開的。臺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臺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的名稱。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臺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臺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臺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派駐舟船水師,警戒臺灣和澎湖地區水域陸地,這是我中央政府首次在臺澎駐軍。元朝建立後,元世祖於至元27年,即公元1290年下旨設巡檢司,與澎湖隸屬於福建同安府,臺澎地區開始有地方行政機構行使賦稅等統治權。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防備日本海寇侵襲東南諸省,下令實行海禁,但在軍事部署上,嚴防海岸,不守海島。撤除了設在澎湖的巡檢司,由此導致倭寇趁虛而入,以臺灣、澎湖為中轉站,頻頻襲擾沿海城鄉。

1662年,鄭成功驅逐紅毛,收回臺灣

17世紀初,號稱海上霸王的荷蘭侵略者開始把魔爪伸向臺灣,先是以經商互市為誘餌,於明天啟四年,即公元1624年得到福建地方官的允許,在臺灣築城作為貿易場所,繼而利用威脅武力威脅等手段不斷蠶食擴張,最終將整個臺灣至於其殖民統治之下。此時大陸正是清軍入關,戰火遍地之時,清軍直達江南,在廈門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眼看滿清統一大陸已成定局,便將收復臺灣的大計付諸實施,以建立抗清根據地,並解救紅毛統治下的高山族等各族同胞,這裡的紅毛就是荷蘭侵略者。

清世祖順治18年,即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小戰船200餘艘,軍隊25000人橫渡臺灣海峽。只見檣櫓遮天,旌旗蔽日,螺號遠揚,浩浩蕩蕩!船隊抵達臺灣西部海岸鹿耳門,適逢漲潮,鄭成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登陸,經激烈戰鬥,佔領了海邊陣地。

鄭成功採取先殲小股之敵,後殲大股之敵的戰略戰術,先將赤嵌等小城市拿下,又分派精兵勇將駐紮海岸巡邏海上,嚴陣以待,以攔截從海上來到荷蘭援兵。臺灣城,是島上的第一大城市,又是荷蘭總督揆一的大本營,城牆高大堅固,還配備有西洋大炮。鄭成功為避免過多傷亡,下令砍伐竹木,在臺灣城周圍設置柵欄,並挖掘深壕,將其與外界隔絕,使敵不戰自亂,束手就擒。時間一天天過去,城裡缺糧少水,從海上開來的紅毛援軍也一次又一次被擊退,揆一狗急跳牆曾幾次突圍,但每每損兵折將,不能越雷池一步。

揆一無奈,於是派人攜帶書信求見鄭成功進行和平談判,許諾十萬兩銀子犒勞鄭成功的軍隊並要求解圍,還要求讓荷蘭人留在島上,以後各不相犯,每年向鄭成功上貢白銀一萬兩。鄭成功對此嗤之以鼻,義正言辭的回絕:「唯有還我臺灣,才能夠放爾等一條生路,不然大軍攻城之日,便是爾等葬身之時!」到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1月,臺灣城中糧盡彈絕,紅毛鬼或戰死,或餓死或病死,只剩下十之二三的兵力,鄭成功審時度勢發起總攻。

揆一為了活命扯起白旗投降,並於2月1日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帶領殘兵敗將滾出了臺灣。被荷蘭殖民者霸佔了38年的臺灣,復歸中國所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不朽功績永垂青史。

但是你知道嗎?在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前,還有一個人也曾將臺灣收復,他就是沈有容。

沈有容(1557~1627),字士弘,號寧海,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人,明代名將。少年時便立志從戎報國,萬曆七年(1579)中應天武試第四名,後北上投軍,先後在薊遼、閩浙、登萊等邊防或海防前哨服役。因屢立奇功,由旗牌官逐步擢升為都督同知。於天啟四年(1624)以67歲高齡還鄉。

明萬曆29年,即公元1601年底,大批倭寇在福建海面流動,殺燒搶劫,遭明軍水師圍殲,漏網的殘部逃往臺灣。鎮守金門的福建都司沈有容認為要趁此時機追窮寇,一舉將倭寇逐出臺灣。他挑選敢死隊和高大樓船,渡海追擊,當時恰值西北季風,大軍揚帆東渡,經澎湖直達臺灣西南海岸。明軍戰船先發制人,施放火箭,多艘敵船中箭起火,立時亂了陣腳。沈有榮指揮令旗,高大的樓船順風順水,橫衝直撞,勢不可當,倭寇力不能支,便將搶掠來的財物拋入水中,意在引誘明軍撈取,緩解追擊。

沈有容洞察敵人奸計,下令不準打撈, 必須向前廝殺,由於他治軍嚴整,無一違背。對倭寇窮追猛打,最終全殲了海上倭寇。明軍在大員登陸,沈有容張榜安民的同時,追殲陸上的殘敵,在深山堅持鬥爭的臺灣義軍與明軍緊密配合,合力殲滅倭寇的遊兵散勇,倭寇頭目見大勢已去,如喪家之犬倉皇下海逃遁。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國外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時為明朝萬曆30年,即公元1602年春節前夕。

早於鄭成功60年收復臺灣。之後沈有容還先後兩次將入侵臺灣的侵略者擊退。

第二次是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荷蘭東印度公司韋麻郎等擁三艘巨艦,趁明軍換防之際,佔領了馬公島(澎湖島)。他們以互市為名,企圖向葡萄牙佔領澳門一樣永遠佔領澎湖列島。沈有容在福建八閩軍心思遁的危殆情勢下,經過嚴密部署,不顧自身安危,單舟馳往荷蘭艦船,指陳利害,嚴正曉諭,不費一槍一彈便迫使韋麻郎退兵。韋麻郎臨去之時,請畫師為其畫像,以示尊敬。

第三次是在萬曆四十五年(1617),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命令長崎代官村山等安佔領臺灣,沈有容先以威名制服明石道友一軍,然後率水師在東沙島(白犬島)合璧圍困,採取以倭制倭的辦法,迫使在該島頑抗的倭寇棄械投降。沈有容三次保衛臺灣,其功於國於臺,殊非淺顯。

相關焦點

  • 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何於廈門刺殺親人?背後原因很無奈
    摘要: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何於廈門刺殺親人?背後原因很無奈民族英雄鄭成功是有名的抗清名將,作為一名軍事將領,他文武雙全,不但極力抗清,還親率主力收回臺灣,將其再度納入中國統治之下。不過1650年時,鄭成功為奪取廈門,刺殺了自己的親人,他為何要這麼做呢?
  • 昔日「開臺第一人」鄭成功,仍活在人們心中,臺灣是大陸必不可分
    在17世紀初的時候,西班牙和荷蘭人相繼佔領寶島臺灣的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直到後來荷蘭人的實力遠大於西班牙人時,他們成功將西班牙人所佔領臺灣的部分地區佔據,從此獨自佔領著臺灣,直到民族英雄鄭成功成功將臺灣從荷蘭人手上收回。1624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只可惜那時的明朝統治也是岌岌可危。算不上那種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可也是分身乏術。唯一可以依靠的還是當地人們奮起反抗。
  • 永曆帝逃往緬甸時,已經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什麼不去勤王
    然而就在永曆帝被殺的前一年,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已經將臺灣收復,這時候的臺灣是個絕對安全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當時的清軍沒有水師,鄭成功在臺灣可謂是易守難攻。那麼這時候的他,為什麼不去勤王,或是派人去將永曆帝接到臺灣呢?如果永曆帝能夠順利去到臺灣,那麼南明或許還能延續一段時期。有的人認為,是鄭成功不願意去接永曆帝,為什麼呢?
  • 明末之後收復臺灣,第一次38年,第二次22年,第三次代價最大
    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臺灣幾次離開祖國懷抱,又幾次被收復。最後一次離開祖國懷抱是在國共內戰之後,國民黨敗逃臺灣,至今沒有回歸。明末之後有過三次收復臺灣,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三次。
  • 鄭成功為什麼要把他的母親開膛破肚?
    眾所周知,鄭成功乃是抗清名將,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是位商人也是名海盜,後被明朝官府招安,出任海上「貿易官員」。在一次出使日本貿易時,邂逅了日本女子田川松。鄭芝龍娶了田川松之後,生下了二子,長子鄭成功,次子田川七左衛門,隨母姓。
  • 立廟崇仰,年年祭祀,日本為何對鄭成功這麼上心?真相是狼子野心
    他果斷拒絕了父親的招降,並且率領自己的部下繼續與清兵作鬥爭,接連為南明收復了福建漳州、泉州等地區,並控制了浙江舟山到廣東潮州一帶的東南沿海地區。 二、收復臺灣,亂世之壯舉 鄭成功在堅持抗清的同時,還和佔領臺灣的荷蘭人展開長期鬥爭。
  • 1652年郭懷一起義: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哨
    他從赤嵌附近的甲螺村趕來,並聯合大員城外另外6個村落長老告知荷蘭人,甲螺村的郭懷一準備在中秋起事,推翻荷蘭人的統治。但鄭芝龍之子鄭成功並未隨父投降,而是轉而收攏四散的鄭氏部屬,以廈門為基地展開抗清活動。國立臺灣博物館收藏的《鄭成功畫像》(絹本)鄭成功僅僅憑藉廈門島彈丸之地,顯然不足以供養其龐大的抗清隊伍。出身海盜(海商)世家的鄭成功,此時重操海貿舊業,依靠旗下龐大的船隊擊敗海面上的其他競爭對手,重新壟斷東亞洋面的海上貿易。
  • [談古說今]鄭成功招兵樹(2002—04)
    這就是後來鄭成功進兵臺灣時提出的「收復先人故土」口號的由來。鄭芝龍在臺灣站穩腳跟後,卻成為「海寇」武裝集團的首領。崇禎元年(1628年),鄭芝龍以燒毀荷蘭侵略船獻禮,受明朝廷招撫,官拜遊擊之職。時福建大旱,民不聊生,鄭芝龍向朝廷建議:把饑民數萬人遷移到臺灣,「人給銀3000兩,3人給牛1頭,開墾荒土為田。」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並且派他主持移民工作。
  • 【臺灣歷史系列動畫片】圓圓尋親歷險記二:收復臺灣
    2020-12-30 21:43:39 來源: 今日臺灣 舉報 借其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屬性,以及外皮綠色、內心紅色,象徵臺灣當代具有普遍意義的熱愛臺灣和祖國的熱血少年。動畫片一共五集,採用穿越的思路讓圓圓參與到歷史事件中,借圓圓的視角回顧並講述臺灣的「前世今生」,通過追溯重要的臺灣歷史事件和人物,展現兩岸的「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淵源。
  • 臺媒:全臺灣現首例神明道歉 鄭成功「託夢」想結束300多年恩怨
    臺灣的文化氛圍啊,有時候不可描述。比如這個: 據臺灣聯合報網站8月10日報導,全臺現首例神明道歉!「開臺聖王」鄭成功託夢,想和原住民族和解300多年來的恩怨,主祀鄭成功和鄭母的宮廟臺南「鹿耳門鎮門宮」65歲主委林忠民說,近來無論是自己或是信徒都有夢到鄭成功表示,對於鄭軍駐臺時期,對原住民所做的一切,造成後代的憤恨,他全盤接受,並指示信徒,要在14日(周日)起連續3天,舉辦原住民式超度法會,祭拜原住民英靈。林說,「就算是跪也要跟人家道歉。」
  • 鄭成功母親是怎麼死的?為何鄭成功要對其剖腹清洗腸子?
    怪事年年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身上就發生過一起怪事——他將自己母親腸子給揪了出來,清洗完之後再給她裝回去。這樣的事情,孤陋寡聞的我還真是頭一回聽說。那麼鄭成功為啥子要這樣做呢?這還得從他的身世說起了。咱們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老家即使在這泉州市石井鎮。他的出生應該算得上是一次「傳奇」,畢竟鄭成功還是一個地道的中日混血兒。
  • 寶島行腳:認識臺灣,從臺南開始(圖)
    「認識臺灣,要從臺南開始!因為在這裡,可以看到臺灣的過去和文化。」近日,記者到臺南市採訪,臺南市觀光旅遊局局長陳俊安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鄭成功走過臺南  臺南市古蹟之多為臺灣之冠,佔全臺一半左右,臺南和臺灣的歷史就在這古蹟構築的時間隧道中流淌。在臺南,看古蹟、聽傳說,一個人的名字和形象會越來越清晰。臺南,一座鄭成功走過的城市。
  • 法軍遠東艦隊來到臺灣,給臺灣守軍下戰書,卻被孫開華奪了軍旗
    在陸地上我們左宗棠收復伊利,在海面上我們也有輝煌的戰績--滬尾大捷。臺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的領土,早在公元1661年,明朝將領鄭成功便已經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成功地將寶島臺灣收復。這片土地也曾出過許多令人敬仰的英雄,就比如,曾經在臺灣抗擊日本的民族英雄林少貓。而在臺灣還出現過滿清受到外國列強侵略以來,最為振奮人心的海戰大捷。
  • 他的明末農民領袖的義子,明朝和清朝都曾給他封王,今天是漢奸
    可是這時已經無力回天,雖然有南明最後的軍神李定國、收復臺灣的鄭成功這樣的民族英雄,卻也無法力挽狂瀾了。而在明清之交,居然有一個人,他不但被明朝封了王爵,清朝也給他封了王!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明清兩代都獲得王爵的人,可是如今,他卻被釘在恥辱柱上,被後人所不齒!這個人,就是大西親王、南明秦王、清朝義王孫可望。
  • 700人聚集臺南紀念臺灣光復75年 現場五星紅旗飄揚
    據臺灣中時報導,今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10月18日上午,約700多位來自全臺各地的民眾,在臺灣人民共產黨總理林德旺的號召下,群聚於臺南市新營區太南裡舊廍遊行,提前慶祝臺灣光復節。與會民眾感念中國的先烈先賢浴血抗戰,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者,收復臺灣,讓臺灣人民過上「自由、民主、均富」的生活。
  • 為中國收復了『百萬領土』,把臺灣變為中國一個省,是他提出來的
    他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目前新疆領土約160萬平方公裡。如果左宗棠當年沒有收復這片土地,中國的領土就要減掉一塊。朱五宗黨收復新疆的過程並不順利。阿九百佔領新疆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李鴻章等人會把這片土地全部夷為平地。反正人少,繳納的稅金也少,但是朱五宗湯看了一百年,明白了不能失去國土的道理,努力說服慈禧太后,一定要收復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