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入侵阿富汗是上個世紀後半葉國際關係中的一件大事。此事不僅使東西方關係,特別是蘇美兩國關係全面倒退,同時也使中國與南亞地區的地緣安全環境和整個世界的戰略態勢變得日益複雜。已經略有改善的中蘇關係也因此受到了嚴重衝擊。本文將就這一事件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1978年春,阿富汗發生了「四月革命」。儘管這場「革命」是由自稱信仰馬列主義、忠於阿蘇友誼的人民民主黨領導的,該黨上層人物幾乎全有蘇聯背景,但蘇聯對南部鄰國的這場革命依然十分擔心。現在看來,蘇聯的這種擔心並非「杯弓蛇影」,而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阿富汗「革命」違背了蘇聯的願望。當時,蘇聯認為,「從阿富汗社會和國家的社會政治發展的客觀水平來講,這樣的革命明顯地為時尚早,」蘇聯希望阿富汗國內和平穩定,長久地保持國際中立地位。但人民民主黨的領袖們卻讓蘇聯「面對一個既成的事實」。蘇聯對此十分憂慮,認為其領導人對阿前途「像兒童一般天真」,「喪失了對現實的冷靜思考」,並斷定「新政權必敗無疑」。
其次,蘇聯擔心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北上。「四月革命」發生後,地方豪強的分立主義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興風作浪,共同對抗喀布爾政權,阿富汗變成了戰亂迭起、前途莫測的國家。蘇阿之間有著兩千多公裡的共同邊界,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等民族在蘇阿兩國跨國而居。如果阿富汗局勢失控,蘇聯南部就會出現緊張局勢和災難性後果:「導致流血衝突,個別中亞共和國瓦解,直到最終脫離蘇聯」,甚至波及高加索等其他穆斯林居住區。
第三,蘇聯害怕西方利用阿富汗局勢危害其國家安全。根據克格勃和情報總局搜集的材料,蘇聯領導人確信,美、英、德及其他一些國家對阿富汗,特別是其北部地區很感興趣。巴基斯坦、伊朗和一些中東國家的武裝人員也以支持聖戰為名,源源不斷地進入阿富汗,加強對其內部事務的幹涉。當時,蘇聯將阿富汗視為南下印度洋的戰略通道,對阿富汗發生的事情「決不能漠不關心。」
第四,蘇阿兩國領導人的個人關係起了重要作用。「四月革命」發生後,阿人民民主黨陷入內部分裂,導致蘇聯信賴的塔拉基被殺,對蘇關係較為謹慎的阿明上臺。勃列日涅夫對此深感難過,他「根本不接受阿明這個人」。克格勃也斷定:「阿明這個人已直接威脅到阿富汗革命的命運。」
決定對阿用兵的過程1979年12月27日,蘇聯正式宣布出兵阿富汗。實際上,蘇軍早已開始了對阿行動。據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判斷,當年5月就已開始,到9月份時,蘇軍在阿的人員已有數千之眾。當時,美國還就此事向蘇聯提出了警告。
根據俄羅斯公布的檔案材料,出兵阿富汗的動議是由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克格勃首腦安德羅波夫、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1979年12月初秘密討論了這個問題,然後面見勃列日涅夫,要求為了「不失去阿富汗」而採取果斷措施。雖然葛、安、烏三人是出兵的最早動議者,但這項動議得到了政治局的認可,中央委員會的批准,應該說它是集體決策的。
12月12日勃列日涅夫深夜主持政治局討論安德羅波夫等人的報告。與會者除葛、安、烏外,還有蘇斯洛夫、格裡申、基裡連科和波諾馬廖夫。安德羅波夫等人在報告中提出,阿富汗局勢已嚴重威脅蘇聯南部邊境地區的安全,並且有可能被美國、中國或伊朗用來建立和扶持一個對蘇聯不友好的政權,蘇聯應立即進軍阿富汗以阻止事態繼續發展。討論時,沒有人提出異議,在此情況下,勃列日涅夫批准了岀兵方案。12月15日和26日,缺席會議的庫茲涅佐夫和謝爾比茨基等人也在文件上簽了字,表示「同意」。
12月26日,勃列日涅夫再次召集會議,討論阿富汗問題。這次會議只有安、烏、葛以及契爾年科等人參加,安、烏、葛三人匯報了出兵的準備情況,得到會議批准。次日,政治局召開全體會議,討論了蘇聯在阿行動問題,包括戈巴契夫在內的所有政治局委員一致贊成向阿派兵。但「所有人都主張提供短期的並且是規模有限的軍事援助」,而不是什麼「武裝佔領」。會議「還具體研究了消滅阿明的軍事行動方案以及把政權移交給具有愛國主義情緒的反對派」卡爾邁勒等問題。
當時蘇聯內部對出兵阿富汗是有不同意見的。奧加耶夫、阿赫羅梅耶夫、瓦連尼科夫等高級將領在上呈烏斯季諾夫的報告中說,蘇聯正規軍介入一場持久的內戰非常危險,而在好戰部落居住的崇山峻岭開展軍事行動,更是徒勞無益。但他們的警告沒有受到重視。據克留奇科夫後來透露說,當時對出兵存在兩種意見:一是主張派一支人數不多的部隊,局勢正常化後立即撤出,二是主張為阿富汗親蘇力量提供一次性幫助,向喀布爾空投一支部隊,只停留兩天。他本人以及奧加耶夫、阿赫羅梅耶夫、瓦連尼科夫所主張的就是第二種方案。
蘇利用外交為侵阿行動辯解蘇聯領導人深知:對阿用兵必然會引起國際社會的激烈反對。為此,在12月26日的會議上,蘇共中央政治局在作出對阿用兵決定的同時,還通過了關於如何就此事開展宣傳工作的建議性文件、發給蘇聯駐華約成員國和駐古巴、蒙古、越南大使和駐其他各國大使、駐聯合國代表以及致46國共產黨工人黨的通報稿、塔斯社消息稿、致各級黨組織的通告稿等。這些文件的核心內容就是為蘇聯出兵阿富汗進行辯解。
在發給駐華約成員國和駐古、蒙、越三國大使的電報中,蘇聯領導要求他們「直截了當地向兄弟黨領導人通報」:「外來幹涉和阿明在國內開展的恐怖活動,對於四月革命在阿富汗取得的成就目前已經構成了威脅」,「考慮到阿富汗新領導人關於要求援助反擊外來侵略的請求,蘇聯遵循自己的國際主義職責,決定派遣有限數量的蘇聯軍隊進駐阿富汗」。通報強調這是「不得已的臨時行動」,「一旦導致這種行動的理由不復存在,蘇聯軍隊就立即撤出阿富汗。」
在發給駐其他國家大使的電報中,強調蘇聯是根據「阿富汗國領導集體」的請求,根據兩國睦鄰友好條約和聯合國憲章有關條款出兵的,且數量有限。並申明:一旦蘇聯出兵的理由不再存在,蘇聯就會立即從阿富汗撤軍。
在發給蘇聯駐聯合國代表的指令中,指示他們:「如果有人想在安理會提出關於蘇聯對阿行動問題,要堅決爭取不使這一問題列入聯合國安理會議事日程」,並且要強調「這是蘇阿之間的事」,阿富汗有權要求蘇聯援助,蘇聯也有權提供援助。如果這個問題最終被列入安理會日程,蘇聯代表應該發表聲明,聲明的內容同發給蘇聯駐各國使節的通報稿內容完全一致。
在發給蘇共各級黨組織的通報信中,公開陳明了此次行動的安全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說:阿明執政後,阿富汗形勢急劇惡化。一方面,「一些國家幹涉阿富汗內政,規模越來越大,向阿富汗領土派遣武裝團夥,給國內的反革命匪幫運送武器,進行惡毒宣傳,點燃宗教狂熱」,另一方面,「阿明及其幫兇殘酷地危害阿富汗革命幹部和活動家。忠於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的成百上千的共產黨員和非黨人士受到鎮壓。」但通報隱瞞了蘇聯出兵參與推翻阿明的真相,說「阿富汗有人奮起反抗阿明,把他趕下臺」,「新的黨和國家領導集體請求蘇聯給予政治和物質的援助,包括軍事援助」。通報還特別說明,蘇聯出兵時也考慮到了阿富汗的戰略位置,即阿與蘇聯「直接接壤」,「離中國很近」。
不僅於此,勃列日涅夫還不惜親自出馬,為侵阿進行辯解。1980年1月12日,他對記者說,蘇聯之所以出兵阿富汗,是因為帝國主義分子對阿不宣而戰,阿方多次要求蘇聯出兵,蘇方面對「已使阿富汗面臨喪失獨立並使它成為帝國主義在蘇聯南部的軍事基地的現實危險」,不能視而不顧,如果蘇聯不對阿方請求做出反應,就是容忍阿富汗遭受帝國主義的折磨,容忍蘇聯南部邊界出現嚴重威脅其國家安全的策源地。2月22日,他在一次講話中不僅宣稱,蘇聯出兵是以蘇阿友好條約為根據的,阿方三屆政府都曾請求蘇聯出兵,而且他還藉機誣衊美國和中國對阿「進行了幹涉」,對阿富汗革命以及蘇聯南部邊境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勃列日涅夫
出兵阿富汗帶來的惡果蘇聯向阿空運部隊的任務是在12月25日完成的。27日,在蘇聯軍隊和克格勃的參與下,攻打阿明行宮的戰鬥打響了。由於暗藏在阿明衛隊中的蘇聯間諜在晚飯中放了麻藥,阿明等人在突襲中被打死。蘇方在行動中犧牲了8名官兵,包括一位克格勃上校。次日,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領導人卡爾邁勒乘坐蘇聯克格勃領導人的專機,返回喀布爾。阿富汗出現了絕對忠於莫斯科的新政權。但蘇聯沒有料到的是,國際社會對其侵阿作出了異乎尋常的反應,它的國際處境受到了巨大而深遠的傷害。
入侵阿富汗的蘇軍
當時正與蘇聯謀求緩和的美國認為,蘇軍侵阿標誌著針對美國的宏大戰略計劃開始實施,斷定蘇聯已對美構成全球性威脅。為此,對蘇聯轉而採取全面遏制政策。喀布爾政權易手的當天,卡特總統致電勃列日涅夫,要求蘇聯立即從阿撤軍。並在記者招待會上,嚴厲指責蘇聯侵阿是「對和平的嚴重威脅」。當晚,美蘇兩國領導人在熱線電話中進行了激烈爭吵。12月31日,勃氏正式電復卡特,但只是重複了蘇聯公開報導中有關蘇軍對阿軍事行動的外交詞令。由於「雙方在阿富汗問題上的互不妥協拉開了一場新的冷戰」,兩國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等各個領域的關係全面倒退,蘇美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批准被無限期推遲。蘇美關係從漸趨緩和轉向了全面對抗。
中國作為阿富汗的鄰國,認為蘇聯侵阿是其霸權主義的大暴露,對蘇聯進行了猛烈譴責,並將此事列為妨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的三大障礙之一。已經曙光初現的中蘇關係,再次回到缺少互信的迷茫狀態。同時,蘇聯同巴基斯坦以及穆斯林世界的關係,也進一步低落,其國際形象跌回到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的狀態。1980年的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大規模抵制。
出兵阿富汗給蘇聯造成的災難,不僅表現在外交方面,而且表現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在這場持續10年的戰爭中,蘇聯派出了總共90餘萬軍人,付出了死亡1.33萬人、受傷3萬人、失蹤311人的沉重代價。就連不承認蘇聯輸掉了阿富汗戰爭的克留奇科夫也不能不說,阿富汗戰爭是蘇聯歷史上最艱難的時期。這10年,蘇聯用於阿富汗戰爭的直接開支每年為50多億美元,為美國援助阿富汗反對派開支的10倍多。蘇聯外長謝瓦德納澤透露,蘇聯支付阿富汗戰爭的費用總數超過了600多億盧布。到80年代中期,蘇聯經濟捉襟見肘,使蘇在阿的軍事行動不堪重負。
得不償失,無奈從阿撤軍出兵阿富汗是蘇聯二戰後作出的一個最艱難的決定。勃列日涅夫仔細地聽取了所有的意見後作出了最後的決定。然而安德羅波夫對此事仍負有很大的責任。
1979年12月31日,蘇軍對阿行動得手後,安德羅波夫立即就阿富汗形勢向蘇共中央作了匯報。1980年1月2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對此進行了討論,決定將在阿蘇軍控制在5萬人。考慮到卡爾邁勒已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勃列日涅夫確信蘇軍的行動「將在3-4周內結束」,因此提出了部分撤軍問題。中央全會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認真的討論,就一致支持了政治局已經作出的決定。
蘇聯領導人沒有想到,阿富汗戰事久拖不決,蘇軍在阿越陷越深。如何從阿富汗脫身,漸漸成了蘇聯領導人的心病。勃列日涅夫去世後,安德羅波夫主政蘇聯,他開始考慮用政治手段解決阿富汗問題,但因任期太短,未能如願。契爾年科上臺後,蘇聯對阿政策又趨強硬。即便如此,當時參與阿富汗事務的蘇聯領導人都已清楚:用軍事手段解決阿富汗問題是行不通的。於是,「蘇聯領導層決定採取步驟逐步降低在阿富汗的軍事介入的方針,並採取更積極的民族和解政策,甚至與那些最激進的反對派和解。」就連持強硬立場的克格勃,也提出了政治解決的建議。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85年10月17日,蘇聯新領導人戈巴契夫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蘇軍撤離阿富汗的時間「已經來臨,不管蘇聯支持還是拋棄卡爾邁勒,都應堅決採取儘早撤軍的方針。1986年4月27日,蘇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在阿富汗實行民族和解政策。會後,受政治局委託,戈巴契夫在中央書記多勃雷寧陪同下,親自出面同正在莫斯科療養的卡爾邁勒談話,要求他儘快下臺。隨後,克格勃副主席克留奇科夫「陪同」他返回喀布爾,說服他將權力交給了納吉布拉。
1986年7月,蘇聯內部整合基本就緒後,戈巴契夫公開宣布,蘇聯將分階段地從阿撤軍。當年11月,蘇共中央政治局接受了戈巴契夫的意見,正式決定從阿撤軍。駐阿部隊逐漸停止了戰鬥行動。1988年4月,蘇聯與有關方面達成了從阿撤軍的協定。到1989年2月15日,蘇聯撤軍任務全部完成,撤回軍隊總數11.5萬人。
1989年12月,蘇聯議會譴責了當年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宣布勃列日涅夫、烏斯季諾夫、安德羅波夫和葛羅米柯應對「侵略決定」負責。兩年後,這個曾對阿富汗動武、強大得讓世界憂慮的蘇聯在「改革」中分崩離析了。再過一年,緊緊依附蘇聯的阿富汗「人民民主政權」也在內戰中灰飛煙滅了。蘇聯出兵阿富汗和阿富汗革命留給後人的,只有痛苦的回憶和深重的教訓。
責任編輯/徐坤陽 張玲
來源:《當代世界》,200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