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君看天下 | 蘇聯出兵阿富汗內幕

2020-11-30 澎湃新聞

蘇聯入侵阿富汗是上個世紀後半葉國際關係中的一件大事。此事不僅使東西方關係,特別是蘇美兩國關係全面倒退,同時也使中國與南亞地區的地緣安全環境和整個世界的戰略態勢變得日益複雜。已經略有改善的中蘇關係也因此受到了嚴重衝擊。本文將就這一事件披露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

                                                                     蘇聯為何要出兵阿富汗

1978年春,阿富汗發生了「四月革命」。儘管這場「革命」是由自稱信仰馬列主義、忠於阿蘇友誼的人民民主黨領導的,該黨上層人物幾乎全有蘇聯背景,但蘇聯對南部鄰國的這場革命依然十分擔心。現在看來,蘇聯的這種擔心並非「杯弓蛇影」,而是有其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阿富汗「革命」違背了蘇聯的願望。當時,蘇聯認為,「從阿富汗社會和國家的社會政治發展的客觀水平來講,這樣的革命明顯地為時尚早,」蘇聯希望阿富汗國內和平穩定,長久地保持國際中立地位。但人民民主黨的領袖們卻讓蘇聯「面對一個既成的事實」。蘇聯對此十分憂慮,認為其領導人對阿前途「像兒童一般天真」,「喪失了對現實的冷靜思考」,並斷定「新政權必敗無疑」。

其次,蘇聯擔心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北上。「四月革命」發生後,地方豪強的分立主義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興風作浪,共同對抗喀布爾政權,阿富汗變成了戰亂迭起、前途莫測的國家。蘇阿之間有著兩千多公裡的共同邊界,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等民族在蘇阿兩國跨國而居。如果阿富汗局勢失控,蘇聯南部就會出現緊張局勢和災難性後果:「導致流血衝突,個別中亞共和國瓦解,直到最終脫離蘇聯」,甚至波及高加索等其他穆斯林居住區。

第三,蘇聯害怕西方利用阿富汗局勢危害其國家安全。根據克格勃和情報總局搜集的材料,蘇聯領導人確信,美、英、德及其他一些國家對阿富汗,特別是其北部地區很感興趣。巴基斯坦、伊朗和一些中東國家的武裝人員也以支持聖戰為名,源源不斷地進入阿富汗,加強對其內部事務的幹涉。當時,蘇聯將阿富汗視為南下印度洋的戰略通道,對阿富汗發生的事情「決不能漠不關心。」

第四,蘇阿兩國領導人的個人關係起了重要作用。「四月革命」發生後,阿人民民主黨陷入內部分裂,導致蘇聯信賴的塔拉基被殺,對蘇關係較為謹慎的阿明上臺。勃列日涅夫對此深感難過,他「根本不接受阿明這個人」。克格勃也斷定:「阿明這個人已直接威脅到阿富汗革命的命運。」

                                                                       決定對阿用兵的過程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正式宣布出兵阿富汗。實際上,蘇軍早已開始了對阿行動。據美國前總統卡特的判斷,當年5月就已開始,到9月份時,蘇軍在阿的人員已有數千之眾。當時,美國還就此事向蘇聯提出了警告。

根據俄羅斯公布的檔案材料,出兵阿富汗的動議是由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克格勃首腦安德羅波夫、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1979年12月初秘密討論了這個問題,然後面見勃列日涅夫,要求為了「不失去阿富汗」而採取果斷措施。雖然葛、安、烏三人是出兵的最早動議者,但這項動議得到了政治局的認可,中央委員會的批准,應該說它是集體決策的。

12月12日勃列日涅夫深夜主持政治局討論安德羅波夫等人的報告。與會者除葛、安、烏外,還有蘇斯洛夫、格裡申、基裡連科和波諾馬廖夫。安德羅波夫等人在報告中提出,阿富汗局勢已嚴重威脅蘇聯南部邊境地區的安全,並且有可能被美國、中國或伊朗用來建立和扶持一個對蘇聯不友好的政權,蘇聯應立即進軍阿富汗以阻止事態繼續發展。討論時,沒有人提出異議,在此情況下,勃列日涅夫批准了岀兵方案。12月15日和26日,缺席會議的庫茲涅佐夫和謝爾比茨基等人也在文件上簽了字,表示「同意」。

12月26日,勃列日涅夫再次召集會議,討論阿富汗問題。這次會議只有安、烏、葛以及契爾年科等人參加,安、烏、葛三人匯報了出兵的準備情況,得到會議批准。次日,政治局召開全體會議,討論了蘇聯在阿行動問題,包括戈巴契夫在內的所有政治局委員一致贊成向阿派兵。但「所有人都主張提供短期的並且是規模有限的軍事援助」,而不是什麼「武裝佔領」。會議「還具體研究了消滅阿明的軍事行動方案以及把政權移交給具有愛國主義情緒的反對派」卡爾邁勒等問題。

當時蘇聯內部對出兵阿富汗是有不同意見的。奧加耶夫、阿赫羅梅耶夫、瓦連尼科夫等高級將領在上呈烏斯季諾夫的報告中說,蘇聯正規軍介入一場持久的內戰非常危險,而在好戰部落居住的崇山峻岭開展軍事行動,更是徒勞無益。但他們的警告沒有受到重視。據克留奇科夫後來透露說,當時對出兵存在兩種意見:一是主張派一支人數不多的部隊,局勢正常化後立即撤出,二是主張為阿富汗親蘇力量提供一次性幫助,向喀布爾空投一支部隊,只停留兩天。他本人以及奧加耶夫、阿赫羅梅耶夫、瓦連尼科夫所主張的就是第二種方案。

                                                                  蘇利用外交為侵阿行動辯解

蘇聯領導人深知:對阿用兵必然會引起國際社會的激烈反對。為此,在12月26日的會議上,蘇共中央政治局在作出對阿用兵決定的同時,還通過了關於如何就此事開展宣傳工作的建議性文件、發給蘇聯駐華約成員國和駐古巴、蒙古、越南大使和駐其他各國大使、駐聯合國代表以及致46國共產黨工人黨的通報稿、塔斯社消息稿、致各級黨組織的通告稿等。這些文件的核心內容就是為蘇聯出兵阿富汗進行辯解。

在發給駐華約成員國和駐古、蒙、越三國大使的電報中,蘇聯領導要求他們「直截了當地向兄弟黨領導人通報」:「外來幹涉和阿明在國內開展的恐怖活動,對於四月革命在阿富汗取得的成就目前已經構成了威脅」,「考慮到阿富汗新領導人關於要求援助反擊外來侵略的請求,蘇聯遵循自己的國際主義職責,決定派遣有限數量的蘇聯軍隊進駐阿富汗」。通報強調這是「不得已的臨時行動」,「一旦導致這種行動的理由不復存在,蘇聯軍隊就立即撤出阿富汗。」

在發給駐其他國家大使的電報中,強調蘇聯是根據「阿富汗國領導集體」的請求,根據兩國睦鄰友好條約和聯合國憲章有關條款出兵的,且數量有限。並申明:一旦蘇聯出兵的理由不再存在,蘇聯就會立即從阿富汗撤軍。

在發給蘇聯駐聯合國代表的指令中,指示他們:「如果有人想在安理會提出關於蘇聯對阿行動問題,要堅決爭取不使這一問題列入聯合國安理會議事日程」,並且要強調「這是蘇阿之間的事」,阿富汗有權要求蘇聯援助,蘇聯也有權提供援助。如果這個問題最終被列入安理會日程,蘇聯代表應該發表聲明,聲明的內容同發給蘇聯駐各國使節的通報稿內容完全一致。

在發給蘇共各級黨組織的通報信中,公開陳明了此次行動的安全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說:阿明執政後,阿富汗形勢急劇惡化。一方面,「一些國家幹涉阿富汗內政,規模越來越大,向阿富汗領土派遣武裝團夥,給國內的反革命匪幫運送武器,進行惡毒宣傳,點燃宗教狂熱」,另一方面,「阿明及其幫兇殘酷地危害阿富汗革命幹部和活動家。忠於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的成百上千的共產黨員和非黨人士受到鎮壓。」但通報隱瞞了蘇聯出兵參與推翻阿明的真相,說「阿富汗有人奮起反抗阿明,把他趕下臺」,「新的黨和國家領導集體請求蘇聯給予政治和物質的援助,包括軍事援助」。通報還特別說明,蘇聯出兵時也考慮到了阿富汗的戰略位置,即阿與蘇聯「直接接壤」,「離中國很近」。

不僅於此,勃列日涅夫還不惜親自出馬,為侵阿進行辯解。1980年1月12日,他對記者說,蘇聯之所以出兵阿富汗,是因為帝國主義分子對阿不宣而戰,阿方多次要求蘇聯出兵,蘇方面對「已使阿富汗面臨喪失獨立並使它成為帝國主義在蘇聯南部的軍事基地的現實危險」,不能視而不顧,如果蘇聯不對阿方請求做出反應,就是容忍阿富汗遭受帝國主義的折磨,容忍蘇聯南部邊界出現嚴重威脅其國家安全的策源地。2月22日,他在一次講話中不僅宣稱,蘇聯出兵是以蘇阿友好條約為根據的,阿方三屆政府都曾請求蘇聯出兵,而且他還藉機誣衊美國和中國對阿「進行了幹涉」,對阿富汗革命以及蘇聯南部邊境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勃列日涅夫

                                                                       出兵阿富汗帶來的惡果

蘇聯向阿空運部隊的任務是在12月25日完成的。27日,在蘇聯軍隊和克格勃的參與下,攻打阿明行宮的戰鬥打響了。由於暗藏在阿明衛隊中的蘇聯間諜在晚飯中放了麻藥,阿明等人在突襲中被打死。蘇方在行動中犧牲了8名官兵,包括一位克格勃上校。次日,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領導人卡爾邁勒乘坐蘇聯克格勃領導人的專機,返回喀布爾。阿富汗出現了絕對忠於莫斯科的新政權。但蘇聯沒有料到的是,國際社會對其侵阿作出了異乎尋常的反應,它的國際處境受到了巨大而深遠的傷害。

入侵阿富汗的蘇軍

當時正與蘇聯謀求緩和的美國認為,蘇軍侵阿標誌著針對美國的宏大戰略計劃開始實施,斷定蘇聯已對美構成全球性威脅。為此,對蘇聯轉而採取全面遏制政策。喀布爾政權易手的當天,卡特總統致電勃列日涅夫,要求蘇聯立即從阿撤軍。並在記者招待會上,嚴厲指責蘇聯侵阿是「對和平的嚴重威脅」。當晚,美蘇兩國領導人在熱線電話中進行了激烈爭吵。12月31日,勃氏正式電復卡特,但只是重複了蘇聯公開報導中有關蘇軍對阿軍事行動的外交詞令。由於「雙方在阿富汗問題上的互不妥協拉開了一場新的冷戰」,兩國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等各個領域的關係全面倒退,蘇美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的批准被無限期推遲。蘇美關係從漸趨緩和轉向了全面對抗。

中國作為阿富汗的鄰國,認為蘇聯侵阿是其霸權主義的大暴露,對蘇聯進行了猛烈譴責,並將此事列為妨礙兩國關係正常化的三大障礙之一。已經曙光初現的中蘇關係,再次回到缺少互信的迷茫狀態。同時,蘇聯同巴基斯坦以及穆斯林世界的關係,也進一步低落,其國際形象跌回到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的狀態。1980年的莫斯科夏季奧運會,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大規模抵制。

出兵阿富汗給蘇聯造成的災難,不僅表現在外交方面,而且表現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在這場持續10年的戰爭中,蘇聯派出了總共90餘萬軍人,付出了死亡1.33萬人、受傷3萬人、失蹤311人的沉重代價。就連不承認蘇聯輸掉了阿富汗戰爭的克留奇科夫也不能不說,阿富汗戰爭是蘇聯歷史上最艱難的時期。這10年,蘇聯用於阿富汗戰爭的直接開支每年為50多億美元,為美國援助阿富汗反對派開支的10倍多。蘇聯外長謝瓦德納澤透露,蘇聯支付阿富汗戰爭的費用總數超過了600多億盧布。到80年代中期,蘇聯經濟捉襟見肘,使蘇在阿的軍事行動不堪重負。

                                                              得不償失,無奈從阿撤軍

出兵阿富汗是蘇聯二戰後作出的一個最艱難的決定。勃列日涅夫仔細地聽取了所有的意見後作出了最後的決定。然而安德羅波夫對此事仍負有很大的責任。

1979年12月31日,蘇軍對阿行動得手後,安德羅波夫立即就阿富汗形勢向蘇共中央作了匯報。1980年1月2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對此進行了討論,決定將在阿蘇軍控制在5萬人。考慮到卡爾邁勒已在全國主要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統治,勃列日涅夫確信蘇軍的行動「將在3-4周內結束」,因此提出了部分撤軍問題。中央全會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認真的討論,就一致支持了政治局已經作出的決定。

蘇聯領導人沒有想到,阿富汗戰事久拖不決,蘇軍在阿越陷越深。如何從阿富汗脫身,漸漸成了蘇聯領導人的心病。勃列日涅夫去世後,安德羅波夫主政蘇聯,他開始考慮用政治手段解決阿富汗問題,但因任期太短,未能如願。契爾年科上臺後,蘇聯對阿政策又趨強硬。即便如此,當時參與阿富汗事務的蘇聯領導人都已清楚:用軍事手段解決阿富汗問題是行不通的。於是,「蘇聯領導層決定採取步驟逐步降低在阿富汗的軍事介入的方針,並採取更積極的民族和解政策,甚至與那些最激進的反對派和解。」就連持強硬立場的克格勃,也提出了政治解決的建議。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85年10月17日,蘇聯新領導人戈巴契夫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蘇軍撤離阿富汗的時間「已經來臨,不管蘇聯支持還是拋棄卡爾邁勒,都應堅決採取儘早撤軍的方針。1986年4月27日,蘇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在阿富汗實行民族和解政策。會後,受政治局委託,戈巴契夫在中央書記多勃雷寧陪同下,親自出面同正在莫斯科療養的卡爾邁勒談話,要求他儘快下臺。隨後,克格勃副主席克留奇科夫「陪同」他返回喀布爾,說服他將權力交給了納吉布拉。

1986年7月,蘇聯內部整合基本就緒後,戈巴契夫公開宣布,蘇聯將分階段地從阿撤軍。當年11月,蘇共中央政治局接受了戈巴契夫的意見,正式決定從阿撤軍。駐阿部隊逐漸停止了戰鬥行動。1988年4月,蘇聯與有關方面達成了從阿撤軍的協定。到1989年2月15日,蘇聯撤軍任務全部完成,撤回軍隊總數11.5萬人。

1989年12月,蘇聯議會譴責了當年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宣布勃列日涅夫、烏斯季諾夫、安德羅波夫和葛羅米柯應對「侵略決定」負責。兩年後,這個曾對阿富汗動武、強大得讓世界憂慮的蘇聯在「改革」中分崩離析了。再過一年,緊緊依附蘇聯的阿富汗「人民民主政權」也在內戰中灰飛煙滅了。蘇聯出兵阿富汗和阿富汗革命留給後人的,只有痛苦的回憶和深重的教訓。

責任編輯/徐坤陽 張玲

來源:《當代世界》,2003-06-30

相關焦點

  • 二戰結束後,蘇聯入侵過哪些國家,最後一個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之後出現了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這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國際影響力等各方面都非常強大,兩國開始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除了冷戰,兩國還在其他地方開始熱戰。我們今天看一下二戰後的蘇聯在哪些地方進行過熱戰,入侵過哪些國家。首先是匈牙利。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的影響,匈牙利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最初這個國家完全照抄蘇聯的模式,後來發現有問題,所以匈牙利開始了非蘇聯模式,進行了「新方針」。
  • 4000軍隊出兵蘇聯,中國也曾當過帝國主義
    1918年,同盟國的敗局已定,但充當協約國的蒸汽壓路機的沙俄也得到了它的終結,紅色蘇聯剛剛從戰爭的廢墟中建立,就遭到了協約國對其所謂「背信棄義」和「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與帝國主義作對」的懲罰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十四個國家向蘇聯出兵。
  • 阿富汗正傳|達魯拉曼宮的前世今生(三)
    新華網訊,據香港《亞太日報》消息,亞太日報獨家推出專欄「阿富汗正傳」,連線常駐喀布爾新華社記者,講述與塔利班身處同一片天空下的戰地故事,帶你走進不一樣的阿富汗。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部的一座小山包上,有一座殘損的宮殿屹立於此。
  • 前蘇聯飛行的步兵戰車 阿富汗上空的食人母鹿
    米-24雌鹿武裝運輸直升機(Mi-24),是蘇聯米裡直升機設計局設計的蘇聯也是世界的第一代武裝加運輸的多用途中型直升機。「母鹿」參加過的最重要的戰爭是蘇軍入侵阿富汗。由於美國向阿富汗聖戰遊擊隊提供了大量「毒刺」肩扛飛彈,蘇軍急需幹擾紅外飛彈的手段,所以在前線的「河馬」和「母鹿」迅速加裝了紅外幹擾機、幹擾彈發射器、排氣管紅外抑制系統,以降低被肩扛飛彈擊落的概率,此外進氣口還加裝了異物過濾系統。
  • 美國是如何陷入阿富汗戰爭?又從阿富汗得到了什麼?
    1979年十二月末,蘇聯發動了對阿富汗的入侵,當時冷戰的鐵幕依舊橫亙在歐美大陸。美國認為阿富汗的衝突是遏制蘇聯的重要鬥爭。於是他們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和援助資金,通知派出軍隊協助反政府武裝開設訓練營。大批的美式裝備轉交給了抵抗武裝。
  • 南亞大國擁有神秘利器,在阿富汗打得蘇聯戰機節節敗退
    因此蘇聯和阿富汗的米格23蘇22戰機時常進犯巴基斯坦邊境地區,甚至跨境打擊阿富汗反蘇武裝。 這對巴基斯坦邊境安全巴基斯坦所支持的反抗軍造成了嚴重威脅。巴基斯坦曾部署殲6試圖攔截入侵的蘇聯戰機,但落後的殲6已經無法追上擁有可變後掠翼的米格23和蘇22了,在1980年至19年一年的時間中部署在邊境的巴基斯坦殲6沒能成功擊落一架敵機。
  • 15年前,中亞吉爾吉斯斯坦「鬱金香革命」,背後到底有何內幕?
    美國打完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後,在蘇聯國家中也不斷發生「顏色革命」。這兩者有無必然聯繫?表面上看聯繫不大,其實聯繫很緊密。美國胃口很大,而且其戰略已經實施了。
  • 蘇聯解體後披露出的韓戰真相
    對此,中國要求對等的利用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從東北至新疆自由運兵和軍用物資。這不是要把剛割讓的蒙古給包圍了嗎?這徹底激怒了蘇方。最後這一條也基本上去掉了。 再看朝蘇方面。 對幾個流行觀點的辨析批判 1、中國出兵是蘇聯要求的嗎? 有人說,中國出兵是蘇聯要求的,是因為中蘇籤訂了同盟條約,蘇聯是為了考驗中國,中國出兵蘇聯才放心等等。其實,蘇聯所謂要中國出兵只是為了應付朝鮮做做樣子,並不是真心的。
  • 周恩來秘密訪問蘇聯與史達林主要商談了什麼?
    當得知蘇聯不能給予入朝作戰的志願軍提供空中支援,而只能到鴨綠江以北中國境內駐防的情況,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對出兵援朝問題再一次研究討論,決定即使沒有蘇聯空軍掩護,也要出兵援朝。中央政治局「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 側重反恐忽略經濟,小布希與美國阿富汗反恐八年卻帶來滿目瘡痍
    於是美軍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傷亡;為了減輕國內輿論帶來的壓力,當阿富汗戰場出現傷亡時,小布希政府採取封閉阿富汗戰場的新聞報導,但天下就沒有不漏風的牆,一些消息還是通過各種渠道偷偷地報導到了美國境內,一時間美國民眾聽說有美國士兵大量傷亡,都炸鍋了,無數的民眾痛斥政府惡意封鎖消息?民主黨也借勢開始對共和党進行政治抨擊。
  • 「擊垮」蘇聯,美國18年「打不死」!塔利班為何來中國商談和平?
    雙方是打是和,尚看不出個頭緒。當地時間10月29日,阿富汗政府就阿富汗和平進程舉行了新聞發布會,阿富汗國家安全顧問哈姆杜拉·穆希卜(Hamdullah Mohib)表示,阿富汗政府希望塔利班宣布停火一個月,這是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舉行和平談判的前提條件。
  • 蘇聯援助印度30年,相愛的熊象為何落得相殺結局?
    但是從歷史和理智的角度看,這不過是印度象和北極熊相愛相殺的一部分而已。我把它稱之為錯位博弈。02 北極熊戰略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蘇聯成為世界一極,開始積極擴張勢力範圍。由於蘇聯龐大的身軀已經橫跨歐亞大陸,北面到北冰洋邊,東部頂到太平洋岸邊,東北部和美國的阿拉斯加隔海相望。
  • 二戰後,被蘇聯俘虜的日本關東軍,都去哪裡了?
    二戰末期,歐洲戰事結束後,美國躥騰蘇聯出兵,以儘快解決日本問題。為此在雅爾達會議上不惜出賣他國利益。雙方討論的好好的,可美國突然使用了原子彈,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眼看日本投降在即,蘇聯緊急出兵東北開始對日作戰。
  • 為什麼美國敢出兵敘利亞,但中國內戰卻不插手幫國民黨呢?
    前些日子,一張敘利亞駐聯合國大使巴沙爾·賈法裡的落寞照片在網上廣為流傳,英美等國為了維護快倒下的敘利亞反對派,不惜公然出兵幹涉,儘管巴沙爾·賈法裡在安理會上有理有據的反駁了英美等國的侵略行徑,但因為國家的弱小,依舊無法改變國家的命運,這不禁讓曾經有著同樣遭遇的國人們為之心酸。
  • 阿富汗人太驍勇善戰,美蘇都吃了大虧,運輸機變成「俯衝轟炸機」
    有「帝國墳場」之稱的阿富汗先後讓英國、蘇聯鎩羽而歸,最近又是美國要急著從阿富汗脫身,其中一大原因就是阿富汗聖地民族的驍勇善戰與桀驁不馴。近日社交媒體上一段視頻顯示,在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可攜式防空飛彈的威脅下,美國C-17「環球霸王」運輸機不得不變身「俯衝轟炸機」。
  • 為什麼總有大國想侵略阿富汗?難道真是弱肉強食嗎
    提到這個問題,阿富汗就有點坐不住了,對此網友心存質疑,你阿富汗都被打成篩子了還能叫難入侵,別急,三弟今天就從地理角度來分析分析!阿富汗擁有眾多頭銜什麼通向南亞大陸的「鎖鑰」,金新月的策源地,帕米爾高原的私生子,興都庫什山脈的領有者,之所以能頂著帝國墳場的頭銜,阿富汗所坐擁的第一個優勢,就是深居內陸。
  • 阿富汗最後一片淨土,是禁止踏足的區域,能夠牽動世界的神經?
    阿富汗是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境內多山川、高原和山地,佔了國家總面積的五分之四,北部和西南部地區多為平原。河流大部分也都是內陸河,大多數注入了沙漠和湖泊,西南部地區有沙漠,平均海拔達到了1000米。而其中的瓦罕走廊也有他們的一片土地。
  • 阿富汗的「大長手」,瓦罕走廊有什麼戰略價值,該不該利用
    阿富汗的「大長手」,瓦罕走廊有什麼戰略價值,該不該利用 海拔四千米的帕米爾高原上,沿中巴友誼公路行駛幾百公裡,到著名的紅旗拉普邊防站,公路旁邊一條不顯眼的支路伸向西邊山谷,路牌上寫著:瓦罕走廊,有戰士在路牌邊站崗。瓦罕走廊的塔吉克族是高山塔吉克,說帕米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