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文雯 北京報導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獲悉,5月22日,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以Letter形式發表關於我國野生龜類生存狀況的文章。這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指出,中國野生龜類多樣性非常豐富,世界排名第三,共有34種龜類,包括3種陸龜、5種海龜和26種淡水龜。然而根據《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評估結果顯示,除3種缺乏數據外,其它龜類全部是「瀕危」或「極度瀕危」等級。近30年來,大部分龜類的野外種群下降超過90%。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中國野生龜類將在不久的將來走向滅絕的境地。
文章第一作者,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軍通過調研發現,導致中國龜類野外種群急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過度利用,包括食用、藥用和用作寵物,巨大的消費需求導致了對野生龜類的濫捕。
「近幾十年來,龜類養殖業發展迅速,大量的野生龜進入養殖場用以改良種質,也加劇了野生龜類資源的枯竭。」吳軍指出,長期以來,龜類非法貿易猖獗,一些珍稀瀕危龜類,如雲南閉殼龜、金頭閉殼龜等,黑市價格高達百萬元每隻,高額的利潤進一步刺激了野外的偷獵。
此外,棲息地喪失也是威脅我國野生龜類的重要原因。吳軍告訴記者,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河道採砂、海灘開發等活動破壞了龜類的生存環境和產卵場。外來龜類的入侵也對本土龜類產生了影響,例如,原產美洲的紅耳龜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最具威脅的100個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但在我國卻是養殖規模最大、貿易最活躍的龜類,也是宗教放生的主要種類。「目前,紅耳龜在我國所有省份均有野外分布,已成為入侵我國的主要外來物種之一。」
文章最後提出建議,應加強生態保護的教育,轉變觀念,將對龜類的消費轉變為保護;加強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執行,嚴厲打擊對野生龜類的偷獵和非法貿易;加強對外來龜類引進和放生的風險防控;更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瀕危龜類全部納入保護範圍。
吳軍說:「中國的兩棲爬行動物保護長期以來缺乏關注,受威脅程度非常高。尤其是龜類,野生種群幾近枯竭,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今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對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食。「而在我國的野生動物管理體制中,龜類大部分被劃分為水生野生動物,這就需要後續進一步制定禁食和保護的措施。」吳軍呼籲。
「龜類是有著兩億多年進化歷史的古老類群,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吉祥長壽的象徵,我們有義務保護好野生龜類,不能讓它們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滅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