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粉葛豬骨湯,記住這一招,湯又白又濃,超營養!

2021-01-08 美食天下

赤小豆粉葛豬骨湯

天氣潮溼,令人精神晃忽,煲清熱祛溼、解肌舒筋的粉葛湯就最好不過。粉葛可清熱、去骨火,而且粉葛的纖維豐富,連湯同吃有助清理腸胃。赤小豆粉葛豬骨湯清甜滋潤,適合全家老少飲用。

原料:豬骨、赤小豆、粉葛、蜜棗、姜、鹽。

做法步驟:

第1步、準好材料,豬骨斬塊。

第2步、 用清水浸泡赤小豆。浸泡時間為1個小時,既可以清洗乾淨,也可以將赤小豆泡發。

第3步、 將豬骨洗淨飛水(放入涼水中,大火煮開沸滾1~2分鐘,然後將豬骨撈出來衝洗乾淨);

第4步、粉葛又稱葛根。是廣東人非常熟悉的煲湯食材,因為粉葛有解肌發表、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功效。

第5步、 粉葛洗乾淨,削去外皮,再切成小塊。

第6步、飛水後的豬骨和薑片下瓦煲。

第7步、放入粉葛和蜜棗。

第8步、放入赤小豆後加入適量清水(4個人大約8碗水左右),大火滾沸後改小火煲約1個半小時.出鍋前加入食鹽即可。

小貼士:

1.粉葛又稱為野葛、鹿霍、黃斤、雞齊根、幹葛、甘葛、黃葛根、葛根。2.飲用此湯有健脾養陰、生津止渴和清熱瀉火的作用,不過胃寒溼重者不宜飲用。3.此道湯的豬骨也可以換成鯪魚,鯪魚兩面煎香後放入隔渣袋綁好後放入湯煲內即可,味道也是非常的鮮美,同樣有祛溼降火功效!

來自 美食天下 味谷的養生廚房 的作品。

相關焦點

  • 潮溼天氣最愛的祛溼湯-粉葛赤小豆薏米排骨/豬骨湯
    其實祛溼嘛,是一年四季都會有的~不僅僅天氣,在我們的飲食當中,喜啤酒的,喜辣的等,包括一些水果蔬菜吃多了也是會溼重的,水果類的比如芒果呀~不過這跟中國分部的地域水質也是有關係的好了~我們回歸一下正題第一個祛溼湯,也是我自己蠻經常會煲的--粉葛赤小豆薏米豬骨/排骨湯湯粉葛赤小豆豬骨/排骨湯這個湯比較容易上手,現在我們來說說要買什麼材料
  • 解熱生津 推薦粉葛赤小豆煲豬肝瘦肉湯
    雖說現今生活水平提高,學生們大多不再挨餓,但不代表學生們的膳食結構十分健康,營養不良的情況依然存在,維生素B、A、D、膳食纖維、鐵、鈣、鋅等的缺乏仍不在少數。   主要功效:解熱生津、調中祛溼  推薦人群:平素膳食過於精細、缺乏膳食纖維攝入的學生  材料:新鮮粉葛250g、赤小豆10g、眉豆20g、鮮玉米棒1根、豬肝50g、瘦肉150g(2~3人份)。
  • 胡蘿蔔赤小豆粉葛湯,清熱祛溼,解肌舒筋
    胡蘿蔔赤小豆粉葛湯By elmonte粉葛又稱葛根,廣東人喜歡用來煲湯。粉葛功效很多,就不細說了,百度一下全出來了。最近宅在家裡,清理廚櫃的時候發現了包粉葛幹,用來煲湯正好。原料:粉葛幹、胡蘿蔔、瘦肉、赤小豆、陳村、蜜棗。
  • 豬骨湯怎麼煲好喝?加上1根粉葛,營養好吃原汁原味,天天喝不膩
    湯是營養品和水的結合,飯前喝一口,既補充水分,打開胃口,還利於消化和吸收,因此這也是導致廣東人喝湯為何會在飯前喝的原因之一。葛根相信不少的朋友也吃過,口感粉糯,吃起來還有獨特的香味,一般來說吃葛根都是選比較嫩的,吃起來才沒有渣渣,如果比較老的葛根吃起來就會有渣。
  • 輕鬆應對溼氣重,學做赤小豆薏米粉葛湯,廣東人很愛喝
    輕鬆應對溼氣重,學做赤小豆薏米粉葛湯,廣東人很愛喝 小孩子很容易因為脾胃不好而不好好吃飯,然後家裡老人總會煲赤小豆薏米粉葛湯給小孩喝。現在出來工作了,不能時刻喝到家裡的湯了,但是小編已經學會了如何煮這個湯了,今天分享給各位小夥伴。
  • 分享8款豬骨湯的做法,最合適冬天吃,暖胃又好喝,簡單易做
    大匙韓式辣醬(紅罐)1-2小匙韓式辣椒粉1/2大匙帶籽辣椒粉1-2小匙魚露一大匙白芝麻粉或紫蘇籽粉一大匙【做法步驟】1.豬脊椎骨川燙,洗淨備用, 豬骨建議選擇肉多一點的,成品會更有滿足感2.取一湯鍋, 鍋中放入清水或高湯
  • 秋冬乾燥多喝這道湯,粉葛與這三樣食材搭配,甜潤去燥,香濃鮮甜
    老廣鍾愛的美食——粉葛,對它總是有獨特的眷戀。廣東人喜歡用粉葛煲湯,在乾燥的冬季、寒風在低溫加持下,粉葛湯總能去燥滋潤。粉葛不僅口感清甜,吃法也是有許多種類的,一根粉葛可以做出百樣的菜,其中我更愛的是粉葛湯。切開粉葛,可以看到橫切面由纖維形成的同心環紋,還有縱向形成的數條縱紋。
  • 淮山薏米豬骨湯還有這種功效,手把手教你做4款廣東靚湯
    淮山薏米豬骨湯材料:豬骨500克、淮山250克、薏米20克、赤小豆20克、芡實20克、綠豆10克、雲苓20顆、陳皮小塊;薑片、料酒步驟:淮山去皮用清水浸泡待用;豬骨放入沸水中煮8-10分鐘,去血去味,撈起待用;鍋中放油,放入薑片翻炒,倒入豬骨,翻炒時加點料酒,然後加滿水煮開
  • 冷天,這道湯多給家人喝,鮮甜可口,滋補又暖身,常喝增強免疫力
    這裡要分享的冬季滋補藥膳湯是:粉葛骨頭湯。粉葛是藥材的一種,也可以用來煲湯喝,粉葛的澱粉含量高達40%,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鐵、鈣、硒等物質,常吃能增強免疫力。搭配豬骨湯一起煲湯,味道清甜可口,營養又好喝。粉葛有一定的清熱作用,用它來煲湯還能緩解頭疼,使神經及肌肉鬆弛,心情寧靜,夜睡安寧,容易半夜失眠的人,常喝可以擁有一個健康的好睡眠。但是一些胃寒和腸胃不好的人不宜食用。
  • 粉葛煲排骨的功效,粉葛搭配什麼煲湯下火?粉葛與什麼煲湯最好
    粉葛搭配什麼煲湯下火?粉葛是一種營養獨特、藥食兼優的綠色食品,澱粉含量高達40%,含有黃豆甙、葛根素等異黃酮類物質以及鐵、鈣、硒、鍺等微量元素和人體必需的13種胺基酸,具有抗炎解熱、擴張血管、清心明目、抗腫瘤及清除氧自由基等方面的功效。
  • 【養生圈】粉葛湯的營養價值和製作工序
    塊根含澱粉供食用,所提取的澱粉稱葛粉。 功效為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昇陽止瀉;外感發熱;頭項強痛;麻疹初起;疹出不暢;消渴;洩瀉;痢疾及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等功效。 1粉葛紅蘿蔔龍骨湯的做法1. 葛根去皮切小塊,豬大骨頭也切成塊備用2.
  • 粉葛薏米赤小豆龍骨湯,鮮甜可口!
    粉葛薏米赤小豆龍骨湯By _蒍鉨變乖々這是一道清熱解毒的清潤湯水!粉葛有清涼降壓、清心明目、擴張血管、降血壓、抗癌等作用,還有清熱解毒、養肝、理氣、養顏等醫用功效。赤小豆利尿,薏米美白,加上排骨燉成肉湯,鮮甜可口!
  • 六月,最好的「祛溼湯」,一周喝一次,趕跑溼氣,氣色好人更精神
    這道湯主要用到的食材就是:粉葛、赤小豆、薏米、豬骨和陳皮一起煲,粉葛、赤小豆、薏米都有很好的祛溼作用,粉葛煲湯還能生津止渴,夏天喝再合適不過了。陳皮有去腥潤喉去火的作用,搭配在一起煲湯,鮮香甘甜,夏天來上一碗下肚,整個人都舒服多了。粉葛骨頭祛溼湯的做法也特別簡單。食材都處理好,放入砂鍋裡煲煮即可。
  • 有脂肪肝的朋友注意了:粉葛粟米排骨湯可以緩解脂肪肝
    有脂肪肝的朋友注意了:粉葛粟米排骨湯可以緩解脂肪肝,另外再分享兩道同樣可以緩解脂肪肝的菜——荷葉冬瓜魚湯、瓠瓜燉骨頭,在家很輕鬆就能學會,快來學習學習吧。粉葛粟米排骨湯粉葛粟米排骨湯這是一道我特別喜歡的美食,為此,我媽媽經常做給我吃,粉葛粟米排骨湯製作方法簡單快捷,湯汁濃鬱鮮美可口,粉葛粟米嫩滑美味香甜,排骨更是營養豐富,不管是待客還是日常生活家居,這道菜都是優選小菜之一,並且老少皆宜,建議大家有空嘗試一下哦!做法:將排骨切大段。粉葛,胡蘿蔔去皮切大塊。玉米切大塊。
  • 做一道湯,魚和粉葛的搭配,暖胃又暖心
    尤其是北方的冬天特別的冷,那麼我們不管是早上還是中午的時候,如果能喝一碗比較鮮美的營養也比較好的湯的話,相信對我們的身體也特別好,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比較適合冬天喝的魚湯。我們知道這個季節它都是很乾燥的,所以說我們為了自己身體著想,平時還是要多喝水,不僅要喝水,而且要多喝湯,那麼我們在今天就要用到比較時令的粉葛,然後再搭配上大家都喜歡的鯽魚,做一道特別好喝的湯,這道湯是非常適合老年人和小孩兒的,因為他們的身體就容易在這個時候,變得比較虛弱。
  • 喝豬骨湯不如喝牛骨湯,5元錢做一鍋,營養豐富又補鈣還防秋燥
    在這季節轉換過程中,很多人會出現全身燥熱咽喉腫痛皮膚乾燥這些不適,這就是秋燥的現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對於廣東人說,每日飲食都離不開湯水。在秋冬乾燥季節,家庭主婦們一般是煲滋補潤肺的靚湯,比如加胡蘿蔔、玉米、淮山、百合、粉葛、沙參、玉竹等等材料。骨頭湯,是最常見的湯之一,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的,三天兩頭煲骨頭湯,營養豐富又補鈣,孩子喝了身體棒。
  • 薏米淮山豬骨湯,既補鈣又補血,還能健脾祛溼,是一道健康營養湯
    淮山藥比起普通山藥含鐵量更高、營養價值更大,大棗本身就是補血能力強的食材,用這兩樣熬出的湯,益氣補血的功效會更加的顯著。而薏米則可以健脾祛溼,在眼下炎熱悶溼的季節中,多喝些薏米熬出的湯會有益健康。1、準備一斤豬龍骨,先用清水洗乾淨,然後放入煮鍋中,倒入半鍋多的清水,開中火把鍋中的水燒開(大概5分鐘時間)。
  • 廣州南沙廟南粉葛,肉質少渣多汁,味道清甜,清熱下火!
    作為廣東人,老火湯肯定喝過;而喝過老火湯的廣東人,又大多喝過粉葛鯪魚湯、粉葛豬骨湯。粉葛在廣東人的食譜裡,雖然不算能登上大雅之堂的食材,卻佔了很重要的一席。粉葛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經常與產於我國北方的人參相提並論,素有「南葛北參」的美譽。
  • 走進"中國粉葛之鄉" 藤縣粉葛產業促農民增收(圖)-廣西新聞網
    廣西新聞網記者楊東攝廣西新聞網記者 楊東 楊鄭寶 梁馨予 陳仁義 車偉強 圖文沿著縣道驅車進入廣西梧州市藤縣和平鎮地界,赫然映入眼前的是一幅偌大的招牌:「粉葛之鄉」。12月18日,廣西新聞網採訪小組一行走進和平鎮,採訪當地的粉葛種植產業。藤縣和平鎮是中國著名的「粉葛之鄉」,這裡種植的粉葛佔全國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