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我為什麼說老舍的北京話是主子,我的是奴才味兒?

2020-12-05 騰訊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由於當地說話方式、歷史典故等不同,也各自形成了地方方言。在我國最具特色的如東北話、四川方言、還有北京話等,其中北京話因為當地人經歷的多了,最具有智慧特色。

在後來鼓勵大家用白話文寫文章,但終究也沒有什麼一定的規章條例可循,於是乎不少文人作家在寫作的時候用起了方言,既能反應這個故事描述中的地方特色,也更富有趣味性

在文人圈裡,用北京話來寫作最成功的就是老舍與王朔了,但是用王朔自己的話來講。雖然我倆用的都是北京話,但是各有不同,老舍用的是主子的北京話,我用的是奴才的北京話。為什麼北京話還被分出個你我呢,主要在於他們筆下刻畫的人物形象不一樣,讓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他們的不同之處。

北京話的特色從何而來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自古以來的歷史地位十分重要,尤其是最後的三個朝代元明清,在北京留下的歷史古蹟隨處可見。而且作為平原地帶的北京,一直以來是漢族人為主,那隨著改朝換代,帶來的不僅是歷史影響,使得當地人的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外來民族逐漸在本地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京味兒。

要知道被別的民族統治的滋味可不是很帶勁的,說話上都要警言慎行,遇到事還不能犯人家忌諱,尤其是關於政治上的事有時候都不能有一字之差,清朝時候的文字獄就是如此嚴苛。那怎麼辦呢,敢怒不敢言啊,這遲早得憋出內傷來呀。凡事啊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你不讓我提,我就不說與之有關的,但我可以旁敲側擊啊,還能不讓人說話咋地。

北京人於是就形成了各種帶刺兒的方言,講著一口的北京話,我可以不帶髒字的轉著圈損你。北京話貴在靈巧,同件事面對不同的人說話用詞上也不同,話說三分不說透,你自行體會。它這種靈勁兒也是幾經波折後的灑脫啊,你想想,北京人經歷了多少的改朝換代,戰亂時期的八國聯軍、日本人等等不照樣來了又走,北京人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淡定的很。

即使是生命受到了威脅,他們依然能夠用調侃的語言來看,「日本人厲害吧?架不住咱能忍」。

隨便的從街邊拉過來個北京人,都能與你天南地北的侃,什麼皇帝后妃的野史能說的你一愣一愣的。北京人的灑脫說出的話也極為灑脫,他侃別人,你不樂意我也拿自己來開涮,老看得開了,捧你的時候叫你款兒爺,撅你的時候是孫子,典型的老北京還特愛吹牛,沒什麼不敢說的。

老舍地道的北京人

老舍是滿族人,父親是一個軍官,母親則屬於家庭婦女,在他小的時候父親就已經去世了,靠著母親做點零活來養家。這樣的出身使得老舍作品下描述的都是混跡於城市底層的窮苦百姓,筆下的人物也都是地道的京片子。老舍作為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他能夠將北京小市民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寫北京人的文章必須得用北京話才夠味,才能描繪的更加形象。

在老舍的作品中,北京的胡同文化、風俗習慣描述都帶著質樸的生活氣息,在他作品裡的北京話簡直把這些人物故事給演活了,以北京人北京地為原型,由地道的北京人來寫,只怕我的文筆不夠足以描述這養育了我的這片土地,我將最大程度的還原這座城市的魅力。

他的作品更多的是針砭時事,通過特定的事件背景、特定的場合來將這個時期中下層的北京人,動蕩時局下,他們內心裡惶恐不安、落寞與諷刺,從大家平日的生活場景中,將問題的焦點從側面的反映出來,將令人沉重的話題,也以無奈的嘲諷、調侃來表現出來,真正的把歷史和現實融合在一起,

他所使用的北京話句句都透露著這個北京味兒,他作品中所謂的北京白話都是經過提煉過的經典。既要用北京話來描述北京的這些人和事,又要足夠的「白」,能夠讓讀他的人理解,通俗易懂,而這其中的遣詞造句都是需要精加工的,既不能丟了這北京味兒,還要兼顧到讀者的感受。

王朔是新北京話

王朔不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們家是後來遷過來的,所以對於有些北京老話他自己都不太明白,他與北京的接觸也是從中學開始,在北京讀書,逐步的也混成了老北京。他接觸到的都是北京地界上的年輕人,因為他的北京話也是跟隨著潮流後的新北京話。

王朔對自己作品中的北京話稱之為奴才的北京話。奴才我們都知道,需要伺候人,面對一家老小不同的主子,當主人之間存在什麼衝突與矛盾的時候,奴才作為傳話筒,說話一不留神兒就會被當作筏子給處置了。那該怎麼辦呢,不能說謊話,又不能說實話,只能跟你侃,對著主子察言觀色的周旋。所以奴才的北京話更為靈便、討巧。

他作品裡的人物也自帶一股渾勁兒,不論輕重什麼都能拿來說,雖然將北京人的敢勁兒寫的十足,但他筆下的人物又太過於單一。嬉笑怒罵,仿佛無論何時都是說笑的樣子,透著一股不正經。有人稱他為「文學痞子」,他也直言了當的回到,對,我就一流氓。王朔的作品中的北京話透著一種新味兒。

王朔雖然描述的也是北京市民,但顯然他所接觸到的市民與老舍筆下的人物不同,他自己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筆下的人物也多以此為原型,各種經濟條件上更好,精神物質層面的追求也更高。但只是對自己失敗的自嘲,玩味兒的感覺居多,是缺乏老舍針砭分明的老北京餘味兒。

北京話不僅有趣、含刺兒,方言的運用更是靈巧,讓人聽著舒服,這是多年的老北京文化沉澱的產物。北京話也不會被時代潮流所淹沒,即使是現在推行著普通話,依然掩蓋不了方言的魅力之處,必將會長長久久的被傳承下去。

文/文史旺旺

相關焦點

  • 王朔談老舍:老舍用的是主子的北京話,我用的是奴才的北京話
    北京話以活潑和機靈著稱,有不少作家把北京話的風格納入了自己的作品,並且獲得了成功,其中最成功的是老舍和王朔。這兩位作家所寫的都是北京的市井百姓,不過筆法卻各有千秋,相對來說,王朔的語言更加市民,老舍的語言更加偏向於貴族。用王朔自己的話來說:老舍用的是主子的語言,我用的是奴才的語言。
  • 1994年,徐靜蕾在王朔家中,對王朔妻子說:你就把他讓給我吧
    被父親逼著學習書法的徐靜蕾,慢慢也喜歡上了書法畫畫這一類的藝術,因為喜歡畫畫,徐靜蕾在中學時就一心想要考舞美系和工藝美院,但是卻沒有考上,後來陰差陽錯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94年,20歲的徐靜蕾出演了電視劇《同桌的你》正式出道,在出道之後她認識了王朔。
  • 奴才永遠的比主子更壞
    我的哥們也是欣賞這點,始終把他當做心腹。朋友見面,本來挺痛快。不巧的是,警方查驗身份證。眾所周知,都是正規警察帶隊,剩餘有保安配合的有個保安就直接找到司機,要求他出示身份證。做過軍人的司機挺不高興,直接說,你就是個保安,憑什麼查我的身份證?這下,輪到保安大哥不高興了,直接回答,別問什麼,執行任務,不配合的話,信不信我拘了你?好嘛,當下捅了馬蜂窩。
  • 同樣是寵物,貓是主子,狗是奴才,這是為什麼?
    常聽到人說狗奴才,貓主子,貓咪和狗子同樣是寵物,都是人類的朋友,為什麼一個是主子另一個卻是奴才呢?類似的還有踩狗屎、狗仗人勢、狗腿子,都是貶義詞,貓咪好像沒有壞名聲。我想了一下,雖然狗可以看家護院,但這個職能確實不高高在上,而且以前的人養狗都是餵剩飯。狗狗幫主人看家,主人給它一口剩飯剩菜。貓咪捉老鼠,是人類有求於貓,把貓咪伺候高興了,它們才留在家裡,老鼠就不敢來糟蹋糧食。而且以前的貓咪不用人喂,自己養活自己,如果主人對它不好,它說走就走,這不就是小主子得供著嗎?
  • 老舍的北京,道不出的愛(1)
    把老舍當作最具代表性的北京文化符號,或者說他就是一張非常醒目的北京文化名片,是恰當的。老舍與北京,是無法剝離的二元互構。坐標不但有血脈,更有一生的性情老舍家族在他出生之前十幾代,就早已隸屬於滿洲八旗之一的正紅旗下。
  • 王朔怒懟馬未都名場面,「北京流氓」名不虛傳,一點情面不講
    王朔怒懟馬未都名場面,"北京流氓"名不虛傳,一點情面不講要說2000年左右在北京圈裡面混得不錯的人,肯定是少不了王朔、馮小剛、馬未都這些人,因為他們不僅僅都是北京的老爺們,還是從一個時代裡面走出來的比較有名氣的人,在私下自然也就少不了交集,這樣一來二去的自然慢慢的也就成為了最好的朋友
  • 著名作家王朔:我不記得我愛過父母,我對親情是懷疑的
    王朔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和編劇,他依靠寫作、編劇和賣版權就賺得盆滿缽滿,可以說事業的發展是極其順利。在一本書裡,他曾經寫過自己的童年:"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在王朔看來,他的童年是十分灰暗的,沒有快樂、沒有光明。正是童年的不快樂,養成了他現在怪僻的性格。王朔曾經坦言,母親最害怕的是躺在病床上他卻不看她一眼。
  • 王朔評郭德綱:老活新說,有相聲的『玩意』在!那『玩意』指什麼
    文丨曹鏡明題丨王朔評郭德綱:老活新說,有相聲的『玩意』在!那『玩意』指什麼王朔評郭德綱:雖然只看過一些片段,但知道他有相聲的『玩意』在嘴強王者王朔,一直在大眾面前保持著懟天懟地懟空氣的神奇狀態。然而,最令大眾稱奇的是,在王朔所懟的人裡面,幾乎都被他說中、看透了,例如馮小剛的欺下媚上,白巖松骨子裡的做作等。而在王朔肯定的少數人群中,居然有郭德綱!
  • 中年王朔的覺悟與救贖:罵人以為我快樂嗎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王朔  為什麼91年之後我要採取自我毀滅的行動。比如說,我就要脫離社會主流。從《渴望》後我被納入社會主流了,我極其不舒服。我就是反社會。社會是什麼,中產階級,虛偽  「我曾經深陷妄想不能自拔,曾經躺在『8』地上起不來,是一個不認識的女孩子走過來對我說:沒事的,我們每個人都一樣。」  這是無意之語。王朔卻記得。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就算是王朔,他面臨的也是所有普通人的同樣的問題。關於生命本身。關於空虛和寂寞。  我忽然明白小的時候老師經常講的價值觀不一樣是個什麼意思。
  • 王朔:世界上偽君子那麼多,我演個流氓怎麼了?千萬別裝假正經
    1979年高中畢業,王朔去了青島當海軍,在那裡,王朔的幽默天分第一次得到展現。隊裡開"批判大會"時,別人都非常嚴肅,就他別具一格,稿子裡摻雜大量北京方言和街頭笑話,給眾人逗得前仰後合。王朔退伍後,正趕上改革開放,回北京一看日新月異,都傻了眼。當過倒爺,幹過藥品推銷員,結果都沒能長久。
  • 王朔:罵人你以為我快樂嗎
    那不是修煉的仙丹,那是北京郊外的加溼器。王朔穿睡衣睡褲,不修邊幅,一隻美貓跳上膝蓋,神情頗是溫存。  忽然門外有人叫喚,原來是好友梁天等來訪。王朔便起身迎入,待賓主落座,把盞言歡。此時正是元宵,窗外,漫天大雪,飄落一地。  他鎮日不出門,就是在家裡燒一鍋肉,吃個好幾天。「你看我燒的肉。」
  • 備考中考語文之散文閱讀訓練:我想做奴才
    我想做奴才 消滅了剝削壓迫,被奴役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但奴性卻並沒有因此消亡殆盡,奴性的土壤依舊是不貧瘠的,奴性在土壤裡所能獲得的好處還是很多的。面對種種好處,我的的確確想做個奴才。 奴才沒有思索的痛苦。
  • 王朔近況,寫寫文、養養貓,老年宅男的愉快生活?
    金庸老先生的去世,倒讓小編想起了,曾經與老先生有過筆戰的王朔。王朔絕對是中國最有意思的作家之一,一個典型的貧嘴北京大爺,卻偏偏說話真誠,帶著一針見血的味兒。他批評金庸,罵餘秋雨,罵張藝謀,但是他罵起自己來,更狠,更不客氣,他自己寫了一篇《我看王朔》,從頭到尾把自己罵了一遍,句句在理,刀刀見血,那個犀利勁,比罵起別人來更加得勁。
  • 王朔的文字很俗但真實,談及童年:抱歉,我不記得我愛過父母
    王朔和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但他不普通的地方你們算是小看了他。當年的他可是北京城裡的人尖子,人家那文學能力有多強?給他一個諾貝爾獎都不為過。——馬未都對於王朔,或許八十年代喜歡文學的人沒人不知道他,那些俗到極點但是又深入人心的觀點一下子就闖入每個人的心中,也瞬間讓他紅遍大江南北。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市井氣與諷刺的意味,不同於其他文學家那樣,他直接用直白的話語對當時陳舊的文學風氣進行了批判,並開創了中國新時代文學的先河。王朔和女兒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
  • 王朔問母親:如果我是殺人犯你還會愛我嗎?母親回答的三觀太正
    對中國現代文學影響最大的人,王朔無疑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中總是會瀰漫著市井氣與諷刺的意味,直白的話語對當時陳舊的文學風氣進行了批判,並開創了中國新時代文學的先河。很多人評判他是「痞子文學,地攤文學」,甚至有人認為他是"文壇惡評論家",但是這似乎說的並不是他,你怎麼說是你的事情,我怎麼做跟你沒有關係。我們只能說是他的經歷成就了這樣的一個王朔。
  • 馬未都談蘇童王朔莫言劉震雲:都不是「正經」人,就我一個是好人
    馬未都:劉震雲蘇童王朔莫言都不「正經」,就我一個是好人。要說文人,我們的印象裡,他們大多數是沉穩內斂,頗有智慧。但也不盡然,在馬未都的眼中,當代文人好多都「不正經」,特別是王朔、劉震雲、蘇童、莫言、餘華、海巖。但這並不是真貶低他們,而是對他們的文學有自己的「看法」。
  • 帶喵主子逛街,出門秒慫,貓:奴才,快帶我回家,外面太可怕
    喵皇在家像是一隻大老虎一樣,霸氣十足,高冷貴氣,完全不屑於搭理我們這些個供它吃供它喝的奴才們,但是一旦出了門,抓著我們那叫一個親密,那小爪子抓住就不放,想要和家裡高冷喵皇有親密接觸,那麼鏟屎官就帶它出門就好了。
  • 痞子王朔寫給「小情人」的最美情書
    2007年,他出版的以佛經為材料的小說《我的千歲寒》,收入了六篇文字,小說被倫敦書屋以每個字三美金的價錢購買, 創下歷史上最高價365萬,成為當時中國國內版稅的新高。以嬉笑怒罵,大膽張揚的「痞子」形象著稱的作家王朔,對待女兒卻是另一番氣度。2013年9月,他的女兒出嫁,婚宴在北京一家法國餐廳舉行。
  • 奴才是怎麼馴成的
    ,一個被揍的烏眼青的女人,對著鏡頭平靜講述:有時候他生氣了,打我一頓,完事兒就好了;有時候我生氣了,他再打我一頓,完事就好了。用不了多久,老鷹就會徹底屈服,放出去飛多遠,它都會熱愛自己的主子,抓到的獵物也會乖乖叼回來獻給主子。1970年代,瑞典斯德哥爾摩兩個劫匪搶銀行,劫持了幾名銀行僱員,幾天之後,僱員們跟劫匪並肩作戰對抗警方,有的女僱員還聲稱深深地愛上了劫匪,甚至在被解救之後,仍然在審判劫匪的法庭上為劫匪辯護。
  • 王朔的彪悍人生:罵白巖松是肉喇叭,嘲笑趙忠祥是公交車!
    提起王朔,很多人想到的並不是他的才華和文筆,想到的卻是他的風流韻事,他無遮無攔的大嘴巴。作為一個從小在北京長大的人,王朔不僅能說,而且還敢說、會說,很多事情根本不避諱,張口就來,因此王朔在圈內也得罪了不少人的。即便是好朋友,也躲不過他的批評,好友餘華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