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捕捉世界飛羽 呵護人類家園
稀有猛禽雪鴞騰空而起
在大興安嶺零下40拍攝雪鴞
白腹海雕捕魚。 拍攝於馬來西亞
瀕危國寶朱䴉-歸來。拍攝於陝西洋縣
世界上最美的鳥-瀕危物種鳳尾綠咬鵑。拍攝於哥斯大黎加
穿紫袍的貴婦-白頸鸛,世界上最瀕危的鳥類。拍攝於衣索比亞
鄱陽湖畔隱蔽拍攝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灰鶴。
灰鶴-花海競速。
三峽商報全媒記者李德明
鳥,是精靈,是美的化身;鳥,是人類的朋友,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物種。
12月26日,「大地精靈」世界珍稀鳥類攝影展在宜昌市工人文化宮大廳拉開帷幕。本次攝影展由宜昌市攝影家協會主辦,展出了我市鳥類生態攝影家劉思滬所拍的200幅鳥類照片,包括猛禽、陸禽、鳴禽、攀禽、涉禽和遊禽六大類,畫面栩栩如生、光影傳神,吸引了廣大攝影愛好者、中小學生等前來觀賞。這些作品是從作者到世界各地所拍的數十萬張鳥類照片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展期20天左右。
75歲的劉思滬,高挑,瘦削、精神矍鑠。2008年退休後,他用生命去拍攝,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的森林湖泊、雪域高原,去過亞洲、非洲、澳洲、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國家,拍攝了一千多種珍稀鳥類數十萬張鳥類照片。可謂「每張照片背後都有一個難忘的故事。」
零下40拍攝險凍僵
2008年,為迎北京奧運,劉思滬帶隊,一行6人騎單車從宜昌出發,歷經21天抵達哈爾濱,沿途宣傳,過苦行僧般的生活:住城鄉結合部小旅社,日均不超過10元住宿費,每頓不超過5元餐費。
2016年1月,他再赴東北。在大興安嶺林區海拉爾,他冒著零下40,趴雪地兩小時,「差點凍死」,只為拍攝到稀有猛禽——雪鴞。
川藏高原籤下生死文書
2014年11月,劉思滬赴4000多米的川藏高原拍攝,蹲守四天,拍到了藏族群眾所稱的「神鳥」——血雉,卻突患感冒發燒,借宿當地人家,接連五天,整夜整夜地咳嗽。為不拖累同行襄陽攝友,他籤下「生死文書」。後幸遇上海攝友帶了藥,撿回一條命。為幫他恢復體力,攝友們開車上百公裡給他買來牛肉。
渾身爬螞蟥衣服被染紅
劉思滬4次赴滇緬邊境拍鳥。2014年在泰國南部拍攝罕見的「藍帶翠鳥捕蛇」,靜候抓拍的兩小時,他被蚊子咬得渾身是包,差點休克。
2015年,他到斯裡蘭卡沼澤地拍攝極為罕見的蛙嘴蟆口鴟,脖子、上衣裡掉的都是旱螞蟥,褲襠裡、肚臍眼都趴滿水螞蟥,拍打過程中,鮮血染紅了衣服。
南美洲密林遭槍口對準
2017年、2018年,劉思滬兩赴南美洲。在哥倫比亞海拔四千多米的安第斯山,為了拍攝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他和同伴天不亮出發,著迷彩,套頭帽,背相機,扛腳架,穿行在叢林。正當他們舉起鏡頭調焦時,身後幾管黑洞洞的槍口對準了他們。荷槍實彈的政府軍以為是遊擊隊,將他們團團圍住,得知劉思滬從遙遠的中國來拍鳥,欣然拿出哥倫比亞國旗與他們合影留念。
此類遇險不勝枚舉。2018年在衣索比亞時被一群小青年圍住,幸虧「鳥導」找來保安才得以解救。
飛翔的翅膀是前行動力
拍鳥的過程,歷千辛萬苦,踏千山萬水,痛並快樂著。啃乾糧、臥冰雪、冒酷暑,哪怕冒生命危險,屢次受傷,他都一往無前。每次結伴拍攝,他們都事先計劃好,聯繫當地「鳥導」,凌晨4點起床,5點趕路。每次帶兩套攝影裝備,重達三四十斤,在密林中鑽來鑽去,很多年輕人花錢請人背,他每次都是自己扛。
為什麼如此痴迷拍鳥?劉思滬說,「鳥兒生存於人類夢想中的天空,令人著迷。鳥兒飛翔的翅膀,是牽引我前行的動力。」通過拍鳥,他親身感受到一般人無法看到的飛羽之美,也親眼看到了違法盜獵的猖獗。每每碰到,他都勇敢站出來「喝止」!令他欣慰的是,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鳥兒的生存環境正在不斷改善。
只要走得動我就拍下去
1996年,劉思滬意外受傷致視網膜脫落,右眼視力僅0.1。晚年患白內障,左眼視力0.5,經術後達到0.8。他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追隨著鳥兒飛翔的翅膀,跑了30多個國家,拍攝了1000多種珍稀鳥類。各種鳥兒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被他抓拍到,一些作品入選入藏《中國鳥類圖志》、《湖北水鳥野外手冊》等圖書。無論是拍攝地域還是數量、質量,宜昌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徐為民稱讚「鳥叔」劉思滬當之無愧「宜昌拍鳥第一人」。他連續兩屆被評為湖北省「十大愛鳥護鳥人」。
他希望,通過舉辦鳥類攝影展,讓更多的人看到鳥的美麗和可愛,了解鳥的生活、鳥的情感和鳥的靈性。他期望喚起更多的人關心和愛護鳥兒。「讓我們的後代看到更藍的天,更清的水,更綠的樹,更多的鳥,更美好的生態環境。」
「只要走得動,我就一直拍下去!」劉思滬說。
本版圖片由劉思滬拍攝或提供
(文章來源:三峽商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