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帽子上,為何總會有兩根動物尾巴?

2020-12-04 轉瞬間落日殘煙

在武俠古裝劇中,那些遊牧民族的首領們,一出場總是戴著動物皮毛做成的帽子。這本來無可厚非,這是遊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有一根動物尾巴,而且不分什麼民族。遼國蕭太后、金國完顏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鐵木真,都是這個形象。那麼,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否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呢。其實,這僅僅是一種文學形象。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原王朝的生產量比較發達,各種紡織品十分豐富。比如棉布、絲綢等等,這在中原王朝非常正常。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生產力比較低,按照當時的水平,遊牧民族根本無法自己生產紡織品。在這樣的情況下,遊牧民族都是以皮毛做成的衣服為主。只有那種高級貴族才能穿絲綢衣服,這些絲綢都是從中原王朝進口的。在帽子上也是一樣,中原王朝已經開始佩戴烏紗帽,而北方遊牧民族沒有這個水平。

在北方地區,冬季十分寒冷。遊牧民族通常佩戴動物皮毛做出的帽子,一般以狐狸或者熊的皮毛為主。除了這些,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會有一根動物尾巴。這是為了保暖,可以有效的保護臉部和耳朵。有的類似於現在的雷鋒帽,它們的性質是一樣的。動物尾巴的長度一般到肩膀的部位,但是在文學作品中,這一情況被無限誇大。在一些電視劇中,貴族們都戴著皮毛做成的帽子,而且動物尾巴的長度一直延伸到了腰部。

認真的說,這就屬於文學形象了。通過一些古墓壁畫,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動物尾巴一般都是到達肩膀的部位,根本沒有那麼誇張。還有一個問題比較搞笑,在影視劇中,只要是遊牧民族的政權,似乎都是這個形象。其實,遼國和金國貴族或許還有可能是這個形象,但是西夏和蒙古貴族完全不是這個套路。比如西夏貴族,在正常情況下,西夏貴族是不戴帽子的。至於蒙古貴族,他們的帽子有自己的風格。

最更無法理解的就是夏季服飾,在一些文學作品中,遊牧民族的貴族們,在夏天也戴著皮毛做成的帽子。雖然人家是遊牧民族出身,但是也知道什麼是冷熱。大夏天戴皮帽子,沒有這麼傻的人。在真實的歷史中,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之後,會被迅速的漢化。前兩代或許還可以,但是在此之後的貴族,基本上會接受漢文化的東西。比如不可一世的大遼國,到了遼國的中後期,在各方面越來越漢化。

再比如清朝,那些八旗後代喜歡吹噓自己祖宗當年從龍入關如何的威風。但是幾代人下來,八旗子弟甚至連滿語都不會說了。其實,清朝後期的幾位皇帝,他們的滿語說的也是一地雞毛。所以說,遊牧民族戴皮毛帽子僅僅是一種文學形象,真正進入中原之後,那些貴族們渾身綾羅綢緞,早就忘記了之前的老傳統。如果哪位貴族還戴著皮帽子,肯定會被周邊的貴族看不起。最後說一句,一些文學作品起到了誤導的作用。

相關焦點

  • 遊牧民族都戴皮帽嗎?那兩根動物尾巴除了代表身份,還有這個作用
    說到他們的服飾,有心人會發現,在影視劇中遊牧民族首領的帽子兩邊,都有一兩根動物尾巴,不論是成吉思汗鐵木真,還是金國完顏洪烈,都有這麼一頂有趣的帽子。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嗎?在古代社會中,北方遊牧民族由於生產力比較低,而且他們自己所處的生存領地,所以他們的衣服多數以皮毛為主,只有高級的貴族才能穿上由中原進口的絲綢。而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所以他們通常會戴著用動物皮毛做的帽子,一般是熊或者是狐狸毛。至於帽子兩邊的那一根動物尾巴,其實主要起到的是保暖作用。
  • 古代遊牧民族,在大草原上生存會受到哪些災害,又是如何應對的
    遊牧文明在草原上生存下來,又是如何面對這場災難的呢?農業文明偏愛將改造自然與順應自然相結合的方式,遊牧民族對自然與氣候的依賴性,實際上比農業文明要高得多,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方式也與農業文明截然不同。這一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價值觀念的不同,對於農業文明而言,房屋、田地既是不可移動的、不可拋棄的財產,又是賴以生存的資產。
  • 中國古代這個民族為何以反犬旁為族名,戰鬥力如何?
    讀過《詩經 ·採薇》的朋友應該有看過這樣一句話,「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意思是說,人民不能夠安居是因為獫狁(又稱為玁狁,古代西北方少數民族)來侵犯的緣故啊,那麼這裡的獫狁是什麼樣的民族呢?他們來自哪裡,存在了多久,現在又去了哪?
  •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主要吃什麼?一天三頓都吃肉嗎?那是做夢
    有網友問: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主要吃什麼?一天三頓都是肉嗎? 這個問題,我就比較在行了,因為我姥爺的2個兄弟,一直到現在還在內蒙古放牧。現在當然飲食非常豐富了,在更早物資貧瘠的時候,生活還比較原始。但是,有一點是需要知道的,遊牧人從來都不是以肉類為主食的,牧羊人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每天都吃手抓肉。就是蒙古牧民也很少殺羊吃,只有重要節日和貴賓來了,才會殺羊吃。一般來說在新巴爾虎旗,需要20畝地,才能養一隻羊,而一個牧民家庭有300-400隻羊才能,相對富裕的養活全家,這樣1戶牧民就需要6000-8000畝草場。
  • 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有牛有羊,吃肉喝奶,為什麼覬覦中原?
    自古以來,中國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衝突就是不斷的,不管是漢代,還是唐代,對於少數民族的徵服與被徵服,都是歷史上不得不說的一段歷史。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他們,是遊牧民族,按道理來說有牛羊有駿馬,有肉吃有奶喝,生活過得應該很不錯,為什麼他們還會非常覬覦中原呢?
  • 吉爾吉斯坦·馬背上的遊牧民族
    羊群牛隻悠悠地在廣闊的草原上吃草,它們一邊低頭叼草,一邊吐出草原的語言,在蒼穹的見證下與馬背上的吆喝聲結合成一首讓人眷戀的草原之歌,由近而遠地蕩漾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目送著踽踽騎行的遊牧身影。世界上大概再也沒有一個民族如吉爾吉斯人(Kyrgyz)般,如此貼近著他們有限的大地。
  • 在中歐駐足千年的遊牧民族——馬扎爾人(人像街拍)
    早期的馬扎爾人為遊牧民族中的「少數民族」,因為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多操著印歐語(Indo-European languages,印度和歐洲的大部分語言都是從「原始印歐語」分化出來的
  • 「遼」代兩處帝王墓,揭露了遊牧民族如何被漢文化所同化
    公元900年至公元1300年這段時間,北方眾民族紛紛的崛起,在長期以來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北方民族也開始了封建化的轉變,同時他們以放牧為生,軍事上的能力非常的突出,開疆擴土逐漸匯聚了一方勢力,其中尤其是契丹族建立的「遼部族」,勢力十分的龐大。
  • 古代各國為何總是用馬匹組建騎兵而不用驢或者騾子
    文/寂寞的紅酒騎兵是古代的主流兵種之一,堪稱古代的裝甲部隊。誰掌握了騎兵,誰就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遊牧民族靠著強大的騎兵經常欺負生產力更先進的農耕民族。由於遊牧民族掌握著馬匹資源,所以農耕民族組建騎兵困難重重,為了獲得馬匹總是想盡了辦法。
  • 在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懼怕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嗎?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一直都懼怕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嗎?通常的觀點認為,何止是怕,簡直是怕得要死!中原王朝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鋒史中,確實寫滿了敗績。但是,若籠統地說遊牧民族騎兵一定能夠實力碾壓中原王朝,這又是不準確的。起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遊牧民族騎兵無法把優勢轉化為聲勢,只有在它們日後逐漸吸收了中原王朝優秀的騎兵戰術後,其強大的攻擊力才被發掘出來。遊牧民族騎兵在早期的最大優勢體現在這兩個字——「快」和「準」。
  • 中國北方幾個古代民族的體徵類型
    本文對一些已發表的論文進行了匯總與整理,以探討歷史上曾經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幾個古代民族的體質形態特徵和種族屬性。了解古代民族的體質特點、體徵類型和親緣關係,可以對各民族之間的淵源和流向,與現代少數民族在體質上可能的演化關係進行粗淺的探討。
  • 遊牧民族給狗戴上尖刺項圈,讓狼無處下口,狼:這就不要臉了啊!
    遊牧民族給狗戴上尖刺項圈,讓狼無處下口,狼:這就不要臉了啊! 狗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看家護院,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狗狗還是人類的好幫手,牧羊犬可以幫助人們看護整個羊群。
  • 歷史上五胡亂華遊牧民族結局慘烈,羯族滅種罪有應得!
    匈奴:融合趕跑 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最強的種族,在漢朝,被漢軍追趕到歐洲,成為了歐洲的「上帝之鞭」。在由五胡亂華的開端由盛轉衰後,史書中存在少數匈奴人與漢人融合後,便再也沒有提及。個人猜測:匈奴和漢族融合少,多則還是被其他遊牧人民屠殺。
  • 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的帽子
    本文乃作者童哥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上面,我們分類對我國少數民族的帽子及帽飾作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這裡,還將就「顧姑冠」、「喜鵲帽」、『鳳冠」、「雞冠帽」、「珠帽」、「鳳凰冠」等幾種頗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的帽飾作專門的介紹。
  • 歷史上古代為何從未有吃貓肉的習俗?古代歷史真相大揭秘!
    在中國歷史上千年的飲食,中國人開始練就了一身無所不吃的本事。面多美國錦鯉、挪威鮑魚成災、澳大利亞小龍蝦等等成災的現象,網友集體吐槽將這些東西登陸中國,我們可以把它們吃到滅種。中國為何在上千年都沒有吃貓肉的習俗呢?那麼為何中國古代不吃貓肉到底是為什麼?
  • 西伯利亞本是中國的後花園,為何近代卻成了俄國的自留地
    文/寂寞的紅酒西伯利亞位於亞洲的北部,和中國近在咫尺、山水相連。在古代西伯利亞一直是中國人的後花園,屬於中國的勢力範圍。但是在近代,西伯利亞這塊後花園卻進了賊,它把西伯利亞變成了它的自留地。而主人中國卻愣是沒吱聲,白白便宜了俄國人。
  • 遊牧民族給狗戴上「防狼項圈」,讓狼無處下口,狼:太過分了!
    遊牧民族給狗戴上「防狼項圈」,讓狼無處下口,狼:太過分了! 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主要以放牧為生,為保護牧場的羊群,人們通常會飼養牧羊犬,它們盡職盡責地照顧著羊群,保護它們的安危,可有時候,仍然會遭受到狼群襲擊。
  • 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為何誕生在軍事上「瘸腿」的宋朝?
    由此,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誕生了!戰爭在中國起源很早,中國的歷史,從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戰爭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武功極盛的朝代也不少,比如秦漢、隋唐等等,可為何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卻反而誕生在軍事上「瘸腿」的宋朝呢?一、文明就要挨打?近代以來,面對列強環伺、積貧積弱的國勢,先輩們常說一句話:落後就要挨打。
  • 它是郊狼的天敵,也是遊牧民族的英雄,被譽為「屠狼專業戶」
    字數|631,閱讀約2分鐘草原上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作為草原上的牧羊犬,無論是大型犬還是中型犬,為了在這種環境下生存,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戰鬥技能。攻擊能力弱,戰鬥能力差的狗可能會被草原淹沒,因為郊狼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它們的一舉一動,試圖攻擊它們。
  • 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尺六寸
    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智慧讓我們受用匪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的那些智慧。1、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為什麼我們平時說一雙筷子而不說兩根筷子呢?筷子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生活用具之一,歷史悠久,哲學意味濃厚,蘊含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古人認為,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七情六慾,因此,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而為什麼說筷子是一雙而不說兩根呢?這和中國道家的看法有關,道家認為,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