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遊牧民族,在大草原上生存會受到哪些災害,又是如何應對的

2021-01-10 一個人談歷史啊

大家都知道,活著,難免會有三禍五福,磕磕絆絆。一步之遙是只有童話才會出現的美好想像,其實對一個文明來說也是如此,在文明的建設和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遭遇重大打擊,或天災或人禍,特別是遇到難得一遇的大災難,許多幼稚的文明便因此走向滅亡。

生長在大江大河邊的農耕文明,以一種互相儲藏、互相幫助的方式,最終走向祖國,抗擊災難。遊牧文明在草原上生存下來,又是如何面對這場災難的呢?

農業文明偏愛將改造自然與順應自然相結合的方式,遊牧民族對自然與氣候的依賴性,實際上比農業文明要高得多,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的方式也與農業文明截然不同。這一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源於價值觀念的不同,對於農業文明而言,房屋、田地既是不可移動的、不可拋棄的財產,又是賴以生存的資產。但是對遊牧民來說,土地和房屋的重要性卻不是那麼大,而且「草場放牧」的牧民可以在任何時候丟棄草場轉到其他地方。

對農耕文明而言,財產是死的,且相對固定;而對遊牧文明而言,財產則相反,是活的,且可移動。這些家畜,就是它們所儲存的各種家畜。家畜就像農舍一樣,既是財產又是生產的工具。所以當災難來襲時,農民要用平日的積蓄艱難度日,遊牧民族只需選擇「去」即可。

對遊牧民而言,財產和生活方式都是「活的」,這既是優勢,又是生存的難處。對牧民而言,穩定的「停頓」,就意味著走向死亡。所以,牧民心中的災禍,與農耕文明心中的災禍,完全不同。

對農業文明而言,抗災減災的關鍵,在於儲蓄與互助,在於「等」。對遊牧文明而言,抗災防災的關鍵,在於確保家畜的生存,因此,他們是遷移,而非儲蓄。所以,遊牧民族面對的牧民災難,到底是什麼呢?實際上主要是「白災」和「黑災」,還有旱災、狼災、瘟疫等。

雪花指被大雪覆蓋的草地,使牲畜難以覓食。黑色災難指的是草原冬季少雪甚至無雪,牲畜無水飲水,造成肥力下降,甚至大量死亡。旱災也是如此,牧草枯死,家畜無糧。此外,在草原上,一種災難的爆發,往往會引起其他災難的連鎖反應,比方說,牲畜大量死亡之後,瘟疫便隨之而來,造成更大的災難。

家畜是牧民的命脈,家畜的生存狀況直接關係到草場的社會環境,甚至影響著牧民的生產生活。

所以,有哪些具體的抗災措施呢?

1.遷徙避災

遷徙避災,是最常見的抗災措施,對農耕文明而言,防災的重點往往在於災前準備,而對草原上的牧民而言,各種災害往往沒有明顯的前兆,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對牧民而言,保護家畜,就是保護財產,所以,當環境不適合家畜生活時,離開並尋找合適的生存環境,找到了,災難也就自然消除了。事實上,家畜本身就是「儲蓄」的。

實際上,遷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簡單,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民族,尤其是與定居的農業民族發生關係,這樣,就容易演變成社會衝突。呼韓邪單于為何選擇附漢?看看這些年的史書:「其冬日,匈奴大雨傾盆,牲畜多餓死。」知道了吧,大的白災來了,牧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向東遷移,還是向西遷移?

東邊是強悍的漢朝,西邊是不能預料的前路。選東就是選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選北匈奴就是選北匈奴。漢王朝的強大,迫使牧民們做出了「和睦相處,和衷共濟」的選擇,從對抗到合作,單純從防災防患的角度來考慮,這實際上是一個進步。

《五畜合群》我國史家和史書,往往更注重漢匈之間的對抗與和平,有關牧民具體預防災害的措施的記載不多,但在這方面,當代特別蒙古族學者的田野考察,卻填補了大量史料的空白。據了解,牧人也像農耕文明一樣,有各種技術對策,在農民精耕細作的過程中,有許多技術手段可以達到增產的目的,實際上牧人也一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畜合一」。

所謂五畜合群,就是把駱駝、黃牛、綿羊、馬、山羊五種不同的家畜混雜在一起放養,這五種動物雖然都是草食動物,但屬於不同的物種,但它們在一起,展現了萬物和諧的美。

駝子可以忍受乾旱,吃樹的果實,也可以抵禦大風和沙塵暴的侵襲,當遇到大風和沙塵暴時,其他的駝子也需要站出來來擋雨。馬蹄跑得很快,在遷移過程中常常起著開拓者的作用,當大雪覆蓋草地時,馬蹄也能刨開雪,保證馬和其他牲畜不會餓死,即使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也能靠吃馬糞維持一段時間。羊群以灌木和落葉為生,黃牛和綿羊以矮草為生。

五穀雜糧的飼餵碰巧是錯開的,既有利於畜牧業的生產,又可以減輕草場的負擔,同時還可以抵禦一些災荒。即使是這樣的組合,也能使牧群提前覺察到狼群的到來,減輕損失,可謂絕妙之極。

3.獵獵採掘相舉

災荒來臨時,牧民常常需要宰殺牲畜作為口糧,此時,獵獵採掘便成為遊牧民族獲取食物、避免過度宰殺牲畜從而渡過災荒的重要手段。兩年前,匈奴左大渠「乃自請與呼廬訾王各將萬騎,南下塞獵,共合而入。呼韓邪單于在位時,也曾遭受過一次大的災難,他一邊向漢朝求援,一邊組織捕獵,結果「塞下禽獸盡,射殺無所得」,最後北上,繼續捕獵。採摘的對象主要是草原上的各種野果、野菜、菌菇、食物等,陰山巖畫中也有牧人採摘野果的畫面。

捕獵與採集相結合,增強了牧民獲取食物的能力,也就是增強了遊牧民族對天災的抗禦能力,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能夠減少與農耕民族正面衝突的風險,有效地減少了自然災難轉變成社會災難的可能性。

4.無論親疏,一力相抗

對於農耕文明而言,建立基於親緣關係的組織,是一種有效的應對災荒的方法,而在草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財富形式的不同所致,房子和田地,可以按血緣關係分給子孫後代,而牲畜,卻不能這樣簡單粗暴地傳下去。

於是,在大草原上,饑荒來襲後,因機緣巧合碰上一起的個人、家庭,甚至其他遊牧部落,只要遇到了,就會同舟共濟,一齊抗災。正因為如此,在這種生活的磨練下,牧人常常有一種不顧個人利益得失,而著眼於集體利益得失的胸懷。收繼婚,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你可以認為這個制度是野蠻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制度讓相對弱勢的婦女和婦女永遠不會被拋棄,保證了孤兒寡母也能得到集體的養育。

由此可以看出,遊牧民族防災抗災的手段雖然不同於農耕文明,但同樣具有其內在邏輯和智慧。正因為如此,農耕民族無法取代遊牧民統治草原,遊牧民也無法取代農耕民族統治草原。最終表現為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交替執政,從而鑄成我們中華民族的今天。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帽子上,為何總會有兩根動物尾巴?
    那麼,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否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呢。其實,這僅僅是一種文學形象。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原王朝的生產量比較發達,各種紡織品十分豐富。比如棉布、絲綢等等,這在中原王朝非常正常。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生產力比較低,按照當時的水平,遊牧民族根本無法自己生產紡織品。
  • 在中歐駐足千年的遊牧民族——馬扎爾人(人像街拍)
    早期的馬扎爾人為遊牧民族中的「少數民族」,因為亞歐大陸的遊牧民族多操著印歐語(Indo-European languages,印度和歐洲的大部分語言都是從「原始印歐語」分化出來的
  • 遊牧民族都戴皮帽嗎?那兩根動物尾巴除了代表身份,還有這個作用
    說到他們的服飾,有心人會發現,在影視劇中遊牧民族首領的帽子兩邊,都有一兩根動物尾巴,不論是成吉思汗鐵木真,還是金國完顏洪烈,都有這麼一頂有趣的帽子。但是北方的遊牧民族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嗎?在古代社會中,北方遊牧民族由於生產力比較低,而且他們自己所處的生存領地,所以他們的衣服多數以皮毛為主,只有高級的貴族才能穿上由中原進口的絲綢。而北方地區冬季寒冷,所以他們通常會戴著用動物皮毛做的帽子,一般是熊或者是狐狸毛。至於帽子兩邊的那一根動物尾巴,其實主要起到的是保暖作用。
  • 「遼」代兩處帝王墓,揭露了遊牧民族如何被漢文化所同化
    公元900年至公元1300年這段時間,北方眾民族紛紛的崛起,在長期以來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北方民族也開始了封建化的轉變,同時他們以放牧為生,軍事上的能力非常的突出,開疆擴土逐漸匯聚了一方勢力,其中尤其是契丹族建立的「遼部族」,勢力十分的龐大。
  • 吉爾吉斯坦·馬背上的遊牧民族
    羊群牛隻悠悠地在廣闊的草原上吃草,它們一邊低頭叼草,一邊吐出草原的語言,在蒼穹的見證下與馬背上的吆喝聲結合成一首讓人眷戀的草原之歌,由近而遠地蕩漾在遙遠的地平線上,目送著踽踽騎行的遊牧身影。世界上大概再也沒有一個民族如吉爾吉斯人(Kyrgyz)般,如此貼近著他們有限的大地。
  • 遊牧民族給狗戴上「防狼項圈」,讓狼無處下口,狼:太過分了!
    遊牧民族給狗戴上「防狼項圈」,讓狼無處下口,狼:太過分了! 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主要以放牧為生,為保護牧場的羊群,人們通常會飼養牧羊犬,它們盡職盡責地照顧著羊群,保護它們的安危,可有時候,仍然會遭受到狼群襲擊。
  • 在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懼怕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嗎?
    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一直都懼怕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嗎?通常的觀點認為,何止是怕,簡直是怕得要死!中原王朝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鋒史中,確實寫滿了敗績。但是,若籠統地說遊牧民族騎兵一定能夠實力碾壓中原王朝,這又是不準確的。起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遊牧民族騎兵無法把優勢轉化為聲勢,只有在它們日後逐漸吸收了中原王朝優秀的騎兵戰術後,其強大的攻擊力才被發掘出來。遊牧民族騎兵在早期的最大優勢體現在這兩個字——「快」和「準」。
  • 看完佩服遊牧民族的智慧!
    看完佩服遊牧民族的智慧!普通的「防狼項圈」,為什麼能讓狼群害怕至極?看完佩服遊牧民族的智慧,這種「防狼項圈」的構造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和項圈唯一的差別,就是加裝於外層的鉚釘,可千萬別小瞧這圈釘子,它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覷。
  • 遊牧民族給狗戴上尖刺項圈,讓狼無處下口,狼:這就不要臉了啊!
    遊牧民族給狗戴上尖刺項圈,讓狼無處下口,狼:這就不要臉了啊! 狗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它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看家護院,對於遊牧民族來說,狗狗還是人類的好幫手,牧羊犬可以幫助人們看護整個羊群。
  • 它是郊狼的天敵,也是遊牧民族的英雄,被譽為「屠狼專業戶」
    字數|631,閱讀約2分鐘草原上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作為草原上的牧羊犬,無論是大型犬還是中型犬,為了在這種環境下生存,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戰鬥技能。攻擊能力弱,戰鬥能力差的狗可能會被草原淹沒,因為郊狼無時無刻不在監視著它們的一舉一動,試圖攻擊它們。
  • 非洲神秘遊牧民族,喜歡飲用鮮牛血,每家養十幾頭牛備用
    導語:非洲神秘遊牧民族,喜歡飲用鮮牛血,每家養十幾頭牛備用如今世界上擁有幾十億的人口,絕大多數都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當中,還有極少數人仍然在森林或者人跡罕至的地方生活著,我們稱這些人為原始部落。他們偶爾也會羨慕原始部落的生活,希望過得自由隨性一些。世界上現存的原始部落絕大多數生活在非洲和南美洲,其中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非洲大陸深受外國探險家的喜愛,很多遊客都紛紛選擇來到這裡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很多中國人也發現了這裡的商機,遠離家鄉來到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通過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並且獲得當地人的尊重。
  •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主要吃什麼?一天三頓都吃肉嗎?那是做夢
    有網友問:中國古代的遊牧民族主要吃什麼?一天三頓都是肉嗎? 這個問題,我就比較在行了,因為我姥爺的2個兄弟,一直到現在還在內蒙古放牧。現在當然飲食非常豐富了,在更早物資貧瘠的時候,生活還比較原始。如果吃肉,也會注意是殺無法生育的母羊,過多的公羊,或者是無法熬過冬天的弱羊。但是,輕易不會去殺羊吃,遊牧人主要依靠乳製品和糧食為主食。不要以為蒙古草原深處,就沒有種植莊稼,只是規模不大而已。如果每天吃羊,全家人一年就要吃掉100隻羊,所以要吃利息,也就是乳製品,不能吃本金,也就是過度殺羊吃肉。冬季吃凍死的羊就可以了,春天羊太廋,夏天羊在上膘,秋天又要收集過冬的草料。
  • 歷史上五胡亂華遊牧民族結局慘烈,羯族滅種罪有應得!
    匈奴:融合趕跑 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最強的種族,在漢朝,被漢軍追趕到歐洲,成為了歐洲的「上帝之鞭」。在由五胡亂華的開端由盛轉衰後,史書中存在少數匈奴人與漢人融合後,便再也沒有提及。個人猜測:匈奴和漢族融合少,多則還是被其他遊牧人民屠殺。
  • 從古至今,為什麼有些民族討厭豬?原因卻這麼毫不起眼
    對於從農耕社會走出來的中原人士,我們對豬的渴盼和喜愛常常伴隨著一個疑問,從古至今,為什麼有些民族會討厭豬呢?豬的全身都是寶,除了肉質鮮美,可以作為食材做成美味佳餚之外,還可以入藥,豬豬也很聰明,它知道怎麼讓自己在汙濁的環境裡保持乾淨,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從不搗亂,從不打架,豬的價格在其他的在家畜中也十分經濟,總結上述,一言以蔽之,實在想不出豬有什麼厭惡之處。
  • 背著「遊牧民族」的固有印象,昔班尼如何改革貨幣站穩中亞經濟圈
    王朝以遊牧立足,手工業帶動經濟發展昔班尼王朝是一個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特徵是昔班尼王朝建立的基礎,烏茲別克遊牧民的性格非常豪爽,在戰亂中烏茲別克遊牧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昔班尼王朝是在戰亂中建立的,昔班尼王朝統治者昔班尼汗是一個非常有領導力的君主,昔班尼王朝是一個封建統治國家。
  • 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有牛有羊,吃肉喝奶,為什麼覬覦中原?
    自古以來,中國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衝突就是不斷的,不管是漢代,還是唐代,對於少數民族的徵服與被徵服,都是歷史上不得不說的一段歷史。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他們,是遊牧民族,按道理來說有牛羊有駿馬,有肉吃有奶喝,生活過得應該很不錯,為什麼他們還會非常覬覦中原呢?
  • 把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換成東北虎,會發生什麼?
    在現實中,東北虎與非洲獅的生存環境天差地別,而且東北虎是典型的獨居動物,而非洲獅則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因此,如果將東北虎放到非洲大草原上,它要面對生存環境的改變、獵物的改變以及氣候的改變等。那麼,東北虎去到非洲大草原會怎麼樣呢?
  • 為什麼食草動物眾多的內蒙古大草原上沒有老虎生存?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就是對大草原的寫照。草原跟大海一樣,都有著寬闊的胸襟,令人神往不已。(跑題了)我們言歸正傳。其實,內蒙古大草原並不是一片草原的稱呼,而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和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總稱,這兩個大草原都是我國「四大草原」之一。
  • 中國古代這個民族為何以反犬旁為族名,戰鬥力如何?
    讀過《詩經 ·採薇》的朋友應該有看過這樣一句話,「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意思是說,人民不能夠安居是因為獫狁(又稱為玁狁,古代西北方少數民族)來侵犯的緣故啊,那麼這裡的獫狁是什麼樣的民族呢?他們來自哪裡,存在了多久,現在又去了哪?
  • 沙俄侵佔西伯利亞之前,當地都有哪些民族?
    西伯利亞地區有著極為豐富的淡水資源,境內河流湖泊密布,例如在中國被稱為北海的貝加爾湖,其蘊含的淡水資源就佔據了地球上液態淡水資源的1/5之多。他們可以與草原的遊牧民族行為方式差不多,不會定居一地,而是隨著食物遷徙。不過不同的是,在這些森林中,他們是沒有馬匹的,交通方式也主要為步行,當然,除了步行之外,有時候他們遷徙也會用狗拉雪橇。如通古斯人、尤卡吉爾人、開特人、謝爾庫普人等等,都屬於這類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