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導稱虎撲正在尋求一億美元融資並尋求年底上市,雖然虎撲官方否認了傳言,但到目前為止,這已經是它第三次被傳上市了。
靠JRs們起家的虎撲,上市真就這麼難嗎?
查看虎撲前二次上市的計劃,我們或許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端倪。
2016年4月,虎撲在上交所遞交了公開發行招股說明書,但之後其潛在借殼上市目標ST亞星資產重組失敗,次年3月虎撲從上市名單消失。
去年4月23日,上海監管局披露的公開資料顯示,虎撲已在中金公司與東財證券的輔導下,開始了又一輪A股市場的衝擊。但最終證監會還是終止了審查虎撲第二次IPO,理由是公司應收帳款餘額較高、周轉率下降、經營現金流量淨額和淨利潤的差異較大,無形資產會計核算的規範性亦存疑。
從借殼到直接衝擊,兩次的失敗經歷,就已經向我們預示了一些問題,收益狀況不佳,營收乏力,都是擺在虎撲面前實打實的問題,如若不解決,或許虎撲第三次衝擊上市也會以失敗告終。
一、黃+藍(籃)=綠?
說起虎撲的建立,起源於2004年,程杭建立了hoopCHINA籃球論壇,在經歷了種子用戶的培育之後,用戶不斷發展壯大,而後就是大家所看到的分模塊等更加垂直的單個分社區。
而說起虎撲最著名以及流量最大的板塊,那便當屬「步行街」了,早期靠的就是男JRs們在此互相吐露自己被綠經歷而聞名,從某種意義上說,步行街的基調就是「原諒」和「自嘲」。
也正因為虎撲創立之初的定位,讓它註定只屬於小眾的社區。
而這也為它的未來加了層「陰影」。
虎撲沒有女JR的浪潮生此起彼伏,但就用戶量來看,虎撲這個大社區做得並不差,截至4月份,虎撲總註冊用戶已超過7000萬,日訪問量1.6億。
那這問題到底是出在哪了?
從它的轉型之路上,可以了解到它所犯的一些錯誤。
二、虎撲的泛娛化,既無奈又為難
其實,不論是豆瓣、知乎、還是其他小論壇,垂直定位確實給企業初期帶來了特定的忠實用戶,但這也就意味著:想要出圈便是難上加難,更何況,虎撲大多數用戶都是男生,用戶的行為模式、消費習慣基本上是固定的,這讓它的轉型可謂是更加受限。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虎撲從未打破次元壁。
鹿晗早年間曾因長得太秀氣被黑,雖然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但卻是開啟了當紅小鮮肉被黑的先河,至此,吳亦凡、蔡徐坤紛紛「中槍」。
以吳亦凡為例,2018年,步行街一條diss吳亦凡的無修音現場的帖子引起街內群嘲,甚至惹來吳亦凡正主反擊。
千萬「粉絲」與幾十萬「直男」的破圈罵戰,堪稱典範。
至此,虎撲嘗到了甜頭,泛娛化一發而不可收拾。
但這也導致虎撲最早期靠深度體育內容累積的資深用戶漸漸流失。這也是泛娛化的代價,但為了用戶體量,體育、男性話題內容也不得已向「熱點」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也許,虎撲從一開始就是個專門的娛樂論壇,面對的處境或許就不那麼複雜,只是沒有也許。
三、多元變現的難題,老JRs們無法解決
根據程杭的最新透露,公司最新收入結構主要包括廣告、電商(虎撲識貨)、創新變現三大業務,去年收入比例為48%、38%、14%,廣告比例已低於50%。
這些年來,虎撲的廣告收入不論是增速還是收入都呈現出逐年下降的態勢,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制於年輕流量的供應不足;
虎撲在電商上面的轉型也只能針對自己固有的男性群體,雖說男性群體的消費能力並不弱,但消費習慣以及對產品的認知並沒有女性消費者那樣鮮明,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虎撲一直嘗試泛娛化,這也是為了擴寬自己的受眾面。
只是就目前來看,效果並不顯著。
而現今留給虎撲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隨著字節跳動、中金、景林投資等紛紛入局投資,虎撲的壓力可謂是愈來愈大,而解決焦慮的有效途徑,一是賺大錢,但很明顯這條路對業務還較為單一的虎撲來說還是有點難的。
至於另外一條路,可能稍微好走一點,那就是謀求上市,具體行動的時間點,大家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