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李煦 記者 何麗娜
「每100個人進行胃癌篩查,就會檢出4人患上胃癌。」這是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展杭州地區早期胃癌篩查工作得到的一組數據。
消化道腫瘤越來越高發,死亡率已經躍到惡性腫瘤首位。消化道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無論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至關重要。
消化道腫瘤篩查項目啟動
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做
近日,由國家消化系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等多家單位聯合推動的「胃愛護航」——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項目,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啟動,該項目將覆蓋上城區和下城區兩個區的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於區內百姓。
只需要2毫升血
就知道有沒有胃癌風險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張筱鳳副院長說,在看診過程中,經常有患者感到身體不舒服才來門診看病,這類人群,一旦檢查出癌症,大多數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
如果能把檢查工作前置,可以大大提高治癒率,相當多數患者甚至可以僅僅切除病灶,保留完整的胃、腸等。相關數據表明,早期消化道腫瘤治療後5年生存率高達90%以上,發展期腫瘤5年生存率只有 30%左右。因此,消化道腫瘤篩查任重而道遠。
張筱鳳介紹,如今,早期胃癌篩查的流程十分便捷。只需要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抽2毫升血,由社區醫務人員對胃癌風險進行評估,把檢查人群按照風險高低分為A、B、C三類,如果被評估為B和C類就表示患癌風險高,需要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配合早期篩查項目,市一醫院消化內科專門為B和C類病患開通了綠色通道——患者可去專門的腫瘤篩查門診進行深層次檢查。
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
癌症篩查勢在必行
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與藥物政策處袁北方處長說,近年來我國癌症總體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根據2015年全國腫瘤登記結果,預計全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429.2萬,死亡病例281.4萬,防治形勢十分嚴峻。
為積極做好癌症防治工作,儘快遏制我國癌症上升勢頭,國家衛健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癌症防治工作是健康中國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行動提出了近三年內的工作目標、主要措施和保障措施。
其中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推廣癌症篩查及早診早治策略,優化篩查適宜技術,擴大早診早治項目覆蓋面,通過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逐步提高重點癌症5年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此次胃癌早診早篩項目的啟動正是契合國家對癌症防治的目標指示,通過國家級市級單位牽頭項目、由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張筱鳳副院長牽頭,基層社區醫院配合執行項目,同時由衛生職能部門指導執行,形成了學術機構發起、政府監督、基層單位落地的多方合力體系,最終通過胃癌教育、早期篩查、對接省級專家診斷治療等方式,有效提高杭州各社區胃癌的科普知識知曉率,提高胃癌患者的早診率,同時降低胃癌患者的死亡率。
「胃愛護航」——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項目,不僅有效響應國家的方針政策,同時也是浙江省省委省政府「雙下沉、兩提升」政策的擁護項目,通過市級專家下沉社區,有效指導、帶動社區醫院的醫療水平,推動基層醫生醫療水平的提升!
袁處長希望,通過胃癌早篩項目,提升杭州社區老百姓對胃癌的認知、降低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每100人有將近4人檢出胃癌
關注這份高危人群名單
以胃癌為例,胃癌已經成為杭州地區癌症相關死亡率第三的惡性腫瘤。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金杭斌副主任在會上公布了《杭州地區胃癌早期篩查項目及初步結果》,這項從2016年起開展的胃癌早期篩查項目,共覆蓋餘杭、淳安、桐廬、諸暨等4個縣(市)共有17000多人參加血清篩查,1400餘人行胃鏡檢查,其中54人檢出罹患胃癌,比例達3.72%,而這54人中,有40人屬於胃癌早期,收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這充分說明了進行胃癌早期篩查的必要性。
金杭斌醫生表示「胃癌有自己的發展規律,特別是高危人群,如果能做到早期篩查,將可以大大提升生活質量,節約有限的醫療資源。」
什麼人需要做胃癌篩查?
金醫生表示,以下人群被列為高危人群(第1條和2-6中任一條者),建議及早進行胃癌篩查。
1. 年齡40歲以上,男女不限
2. 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3. HP(幽螺門桿菌)感染者
4. 患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5. 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6.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
附: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名單
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上城區南星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上城區清波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上城區望江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上城區小營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上城區紫陽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下城區天水武林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下城區長慶潮鳴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下城區朝暉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下城區文暉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下城區東新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杭州市下城區石橋街道衛生服務中心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